一网友说,我爸有退休金,弟弟和弟媳都是公务员,老妈不识字,可全家人都得听她的。有事都是和她商量,都是她说了算。
网友1说 能让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尊重,一定是一个有内涵和修养的人。
网友2 事实证明,能力和文凭没有关系!
网友3 不讲理的人惹不起[捂脸][捂脸]
网友4 这才是天大地大,没有老娘大。
友友们,怎么看呢!
图片来源网络
我,只认识钱,不识字,花伍元钱抓彩票,中了5863万元,唉,祖祖辈辈吃不完息钱,公务员,央企全不看在眼里!
健力宝鼎盛时有多牛?做普通工人每月也能拿到3000元,是公务员的好几倍!而健力宝创始人几乎不识字,却非常懂得借鸡生蛋!
健力宝创始人名叫李经纬,父亲早逝,一生下来就被母亲丢进孤儿院。渐渐长大后,他没有向街头小混混学,而是努力自食其力,擦过皮鞋、给人打过扇,遗憾的是始终没能走进学堂读书。
但“不怕不识字,就怕不识事”。别看李经纬没读过书,却非常明事理,懂得利用时机为自己服务。通过给人搞印刷,他居然认识了不少字,具备了小学水准;喜欢玩球,还能玩出花样,结果被三水县体委看中,还做了体委副主任。
没过几年,他又被县政府调到三水酒厂当厂长,硬是将不起眼的小厂做大做强,还推陈出新,开辟出“强力啤酒”和“健力宝”饮品。
其实,李经纬的招数概括起来就是借鸡生蛋。
1973年,李经纬来到三水酒厂, 在把酒厂搞得有声有色后,便开始琢磨运动饮料。有感于自己的命运改变得益于踢球,而踢球消耗的水分太多,如果有一种既能解渴又能补充体力的运动饮料,对于提倡“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大国来说,前景一定可观。
当然李经纬也知道,要做这样高档次的饮料、高科技的产品,没有高尖端的人材肯定不行。但是人才去哪儿找呢?经多方打听,广东体委科研所的欧阳孝一直在从事让运动员迅速恢复体力的饮料研究,便找到他表明意图,由欧阳孝研究饮料配方,三水酒厂负责生产、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
欧阳孝一听有这等好事,便欣然接受。经过上百次试验,到1982年,他终于研究出配方。李经纬非常高兴,立即着手生产,并取名“健力宝”。但配方有了,如何推向市场成了李经纬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
李经纬虽然文化不高,但善于推理。他认为,运动饮料,就必须进入体育运动会,再由运动会推向市场。可巧当时亚足联要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开会,机不可失,李经纬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得一拍大腿“有了!”
然而,要想登上大雅之堂,起码要有易拉罐这样的上得了台面的包装。而三水酒厂只有塑料瓶或玻璃瓶,到哪弄易拉罐呢?李经纬忽然想到百事可乐在深圳设有分厂,便亲自上门,连夜灌装了几箱,然后贴上“健力宝”标签,再通过关系,这样亚足联会议桌上便摆上了健力宝饮品。
更绝的是,李经纬还请一名摄影记者帮忙,拜托他盯住参加亚足联会议的主席,只要他拿起易拉罐准备喝的时候,立即将这一刻拍下来。记者照办,一连拍了二十余张。会后,李经纬拿着这些照片到处宣传,一传十十传百,很多经销商慕名而来,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
有了配方和市场,就差生产线了。而引进一条生产线没有几千万拿不下来,光有生产线还不够,还要有厂房、工人、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缺少哪一样都不行。
可几千万对于三水酒厂来说,就是把厂子卖掉也不一定凑齐。思来想去,李经纬决定利用现有条件,搞“集约化经营”。就是以三水酒厂以及由其孵化出来的强力啤酒为依托,对部分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共享。
就在广州白天鹅宾馆召开的亚足联会议结束2个月后,李经纬得到巨大消息,健力宝成了出征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指定饮料。如此一来,健力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一改以往惯例,完全按照商业模式举办,出现了可口可乐等第一批奥运会赞助商;与此同时,新中国也在本届奥运会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民族热情顿时被激发出来。而健力宝正好搭上体育与民族热情的东风。
当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传开,包括日本媒体都为之一震,认为中国姑娘定有“魔力”附身。经过调查,原来是健力宝“魔水”在起作用,于是日本记者大笔一挥,在头版头条刊发报道《中国女排靠“魔水”快速进击》,引起强烈反响。广东记者不失时机将其编译过来,立刻轰动全国。李经纬如获至宝,在各大媒体上大肆宣传“中国魔水”,就让健力宝红遍大江南北。
从此以后,健力宝在李经纬的带领下厚积薄发,迎来了一段黄金期。到1994年健力宝成立十周年之际,不仅一掷千金在纽约买下帝国大厦一层楼作为公司在美办事处,等于将健力宝饮料打进可口可乐的老家。
受惠于健力宝的崛起,在三水县小城,以健力宝命名的山庄、酒店、夜总会等层出不穷,由此带动了一批服务业的振兴。即便在三水县街头开“摩的”拉活也能赚个好价钱。当然到健力宝上班更是一种荣耀,即便做普通工人都能拿到每月3000块,要比公务员强得多。
借着发展的大好时机,李经纬及时提出“双百”目标,要求到2004年健力宝成立20周年时,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产量突破100万吨,并开始在西安、上海等地投资建厂。1997年更是花巨资在广州建了高达38层的健力宝总部。
然而,如此大手笔却成了健力宝兴衰的转折点,加上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健力宝元气大伤,到2001年健力宝销售额只有1994年的水平,上交政府的利税也在锐减。随着健力宝风光不再,李经纬的辉煌也一去不返。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场根据呼市疫情要求举办的发布会,却使发言人形象坍塌,冲上热搜,甚至外国个别媒体也进行报道。
整个事件大家都知道,不再赘述,大家愤怒和质疑的焦点是装容打扮修饰和发布会的气氛,公务员形象不符,点读机式的发言和能力不符。
女发言人打扮的确实很精致,我想当时女副局长知道做为政府发言人,全城甚至全国老百姓都在看着,一定要注重形象,所以她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波三折的大波浪披肩发,时尚的耳钉,漂亮的丝巾,精致的眉毛,而她却忘了内在的形象,政府在老白姓心中的形象,不是每位领导长的漂亮与否,而是你们干的事是否漂亮。
这次发布会,老百姓想从你的发言中了解的是当前疫情情况,学到一点科学防范知识,知道政府下步有哪些有力措施,你应该把精力放在这方面,做足功课,代表政府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可你不仅没有满足人民的需求,连照稿读还要像刚学认字的一年级小学生用手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这种发言人,不要怪大家质疑你的能力,质疑你的敬业精神,原来你把精力用在打扮上,不务正业,大家开始愤怒了,我觉得一开始大家不会太注重发言人的形象,何况还戴着口罩,是她不专业的发言,让大家失望了,才会迁怒她的着装打扮。
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固然重要,但内在修为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要真有实力,粗布麻衣也掩盖不了你的光芒,相反,你徒有虚表,腹内空空,人们也不会觉得你漂亮。
从女副局长事件反映了,当前有很多像她这样只注重外在形象的人,搞面子工程,最后却恰恰是形象毁了形象,丢了面子也没了里子。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忘初心,担负起责任和使命,为百姓做实事,你的形象自然就会高大起来。
浅浅读大学,进大学编制,后读博,再入作协,做到这些,平凹在,只需要识字即可。只是后来的学生们,千万别拜在浅浅门下。
说起来也有点搞笑,读书时候的同学,好几个成绩也不好,平时还吊儿郎当的,竟然都去当了老师,当时想以后我才不要这样的人当我孩子老师呢?也幸好孩子跟他们都不在同一个地方。但现在也听说只要不乱搞的,基本也成小县城初中老师中的中流砥柱了。众所周知,大多数文科生都是理科读不下了,或者理科难以出彩了,才去读文科的。理科生文字功底并不比文科差。一些文字工作,理科生一样胜任。而且,理科生有专业背景,可能写得更出色。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时,应尽量减少文科生招收的份额,增加理科生份额,减少试卷中文科内容,增加理科内容。当然,真正需要文科的岗位不受此影响,如法律等。这样,可以提高公职队伍科学素养,也可改善机关单位男女比例(现今偏文的考试内容,更有利于女生)。
80年代,大家都想当老师
90年代,大家都去做生意了
00年代,考公务员成了热门
10年代,大学生都去学计算机
20年代,是个人就想当网红
80年代的时候,因为我们国家才刚刚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大家的生活水平还很低,人口识字率也不是很高,因此在那个年代,高中学历中专学历就可以去当老师,并且地位是一点都不低,所以一个个都往里面扎,只要当上了老师,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
到了90年代,因为国内物资相当的缺乏,只要有门道很多人都选择了下海经商,在那个机会遍地的年代里面,只要是做生意十有八九都能赚到第一桶金,很少有出现亏本的情况。也可以说,整个90年代在国内造就了一大批的财富。
到了00年代的时候,因为国家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的制度,要是还想进入编制体制内的话,就全凭自己的本事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取消的第一年开始,公务员就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一年两年三年,很多人都会一直考下去,直到上岸了为止。
1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进入了每个人的视线,并且这一行发展的速度实在是太惊人了,只要是有一个好的创意就不愁发展不起来。也正因为如此所以那些互联网公司为了招到更优秀的人才所以都会给出不错的待遇。
就比如说阿里吧,员工入职以后虽然有实习期,但是工资也是按照正式工给,一点都不少。更何况在阿里的食堂吃饭是真便宜,自己也花不了多少钱,因为中饭晚饭公司都会提供20元的餐补。另外公司每年还会给员工补贴1200-1800元的集体出游费用,工作之余也能放松玩一玩。要是员工到了一定的层级,阿里还会提供一定额度的无息购房补贴,以此缓解员工身上的压力。正是因为像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待遇都不错,所以大学生们心里也有数,一个个开始往这个行业里面钻。
现如今到了20年代,网红成为了大家最想做的职业。一是因为这个职业光鲜亮丽,每天都打扮得很精致。再一个就是因为门槛比较低了,只要是个人都有成为网红的潜质,差的只是包装和时机。当然了最重要的当然还是收入方面,一些头部网红一年的收入甚至不比一家上市公司差,况且还轻松没什么压力。
对此,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我要上微头条#
一个朋友,非亲戚,博士。北京工作,一个月到手大概7000多。一个亲戚,50多了,基本文盲,只会识字那种,四线城市工地里做水电,不是自己做老板,爱喝酒,每晚回家必喝,一个月至少到手7000多。
水电工资少是因为他自己不是老板,就像上班一样,应该是最底层干活的员工,并且选的都是不是太远的工地,所以工资这么少。
有些人说博士稳定地位高,年终奖多,这完全想多了。村里跪舔的是公务员,医生跟中小学老师,排名有先后,即使这些职业不是领导,也倍受尊重。
你说稳定,亲戚快60了,还一个月7000多,这还不稳定?其他的35了就可能担心被优化了吧?
一线城市学区房这么贵,动辄十几万一平方米,真的值这么贵吗?为啥要这么严格要求自己的小孩,要成绩好?有啥意义,最终大大多数人回归平凡。
有些想当然的还在拼死挣扎,说是概率问题,还是想维护那一丁点的尊严,那就再补充点信息。我说的亲戚是不求上进,享受生活型,挑工地,每晚必须回家喝酒,所以才这么点钱,且他是快60了,还拿7000多,这还不够稳定吗?#职场众生相#
清华北大出来也不能直接当公务员,也要考试。现在军校,警校,师范类比较好进体制。有钱家庭更不要挤什么名校,再牛的专业也是出来工作赚钱,你都是有钱人,你子孙不工作也有钱,何必去争。富裕家庭的孩子上个普通的大学,学点哲学历史管理,一定过上好生活。
没钱家庭更不要补习,孩子会学习就好好学习,不会学习早点工作,有门技术小康生活不错。所以不要扯什么名校,挤来挤去没意思,会读书就会读书,会识字脑袋灵活一样赚大钱。再说书上的理论知识,跟工作赚钱真没多大关系。
中医课程要进中小学课堂,能不能重振辉煌,网友评论为何不一致?
中医的重要性像咋这种水平就不杂咋呼呼了,但是现在明显地分为两派,一种信,说是老祖宗几千年验证了的,西医解决不了的只有中医。不信的都是崇拜西医,说中医是忽悠人,这可能多少与鲁迅先生的批评有点关系。
中医药要进中小学课堂,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让中医重拾辉煌,培养基础人才,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作为熟知教育的一分子,我是反对的。
前些年,半导体,芯片,工业软件等受制于人。于是,在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或者叫做信息技术。足球这些年的成绩如此“傲人”,于是从小学开设足球课,什么安全知识,防溺水,普法……一句话,啥不行就是那一句,“要从娃娃抓起”。
从娃娃抓起有没有用?有,这是我承认的。但有一个结果,那些优秀的毕业生,比如计算机,医药,软件等人才最后怎样了?回答是,最最优秀的去了天天很乱的漂亮国。剩下的呢,要不是考了公务员,就是进学校教书,有的甚至宁愿去社区,那好些都是当初的优秀学生啊,很多还是研究生。而在一线岗位上刻苦钻研的,基本上是哪些第八名往后的人。
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承担了太多太多希望,而这些任务,最终绝大多数是家长再完成。比如手工制作,安全知识平台,法律竞赛……
千千万万的论调,不如一次实实在在的实践。一学期开设实打实的两三次实践,要比家长在手机上做效果好很多。
中医药学科要进中小学课堂,谁来教?这是专业技术问题,不是识字写作,算数打篮球那么简单的事情。再说,就是赶着鸭子上架,教偏差了怎么办?
中医到底怎样?日本汉方专利申请占据了中医百分之八十的份额,世界各地的中药方和成品药,大多数是日本的。而作为中医发源地,延续了几千年的我们,大多数是出口基础原料。利润的百分之九十都被日本所得。日本开发和研究了绝大多数汉药方,我们又做了什么?
而我们经常熟知的可能就是板蓝根和莲花清瘟了。日本的那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来说,应该是耻辱。我们满地的中医院,到底多少是在用中药治疗?文化是一脉传承的,不是相信西医的上去了,就大力发展西医,相信中医的上去了就发展中医。这样,最终的结果是啥都没有充分地发展好。
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充分健康发展,首先是要有持续性。比如房地产,这些年就搞的不错。但是放眼其他行业,哪一个还有他这么幸运?从上到下的高度重视,持续地投入,千方百计地为他开路,今天繁荣的地产经济是离不开上上下下的关怀和支持的!
中医药进课堂,用网友的话来说,以后满大街都是老中医,那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啊!
看网友精彩评论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