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社区做志愿者工作,我们的工作就是打电话询问他们是否接种了第二针的疫苗,然后如果遇到没有接种的就通知他们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有免费的疫苗可以接种,接种的时候是有车免费接送的,并且接种点还可以帮社区居民做免费的体检。期间遇到一个老奶奶让我产生了很多的思考,由于她讲的是湘潭话,我将的是普通话,所以我讲的她很快就明白了,但她讲的我半天都没能听明白,她重复很多遍之后我才隐约明白她想问的是:接种疫苗有什么礼品送吗?当时我就很纳闷了,接种个疫苗还能送东西吗?在询问过社区的工作人员后得知并没有什么礼品送,但老奶奶似乎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一直说附近哪些地方接种疫苗送了礼品的,光是问我为什么不送礼品她就问了不下十遍,跟她解释无果后,我实在没办法只能告诉她:“我只是一个志愿者,具体的你可以去问问社区的工作人员。”她最后也就悻悻然地把电话给挂了。
回到寝室之后我特意查了是否国家对接种疫苗有所补贴,目前没有看到官方媒体的说法,汇总了网上的一些不成熟信息大概就是:一般接种疫苗是没有补贴的,但个别地区为了鼓励新冠疫苗的接种会制定一些补贴政策,给居民一定的现金奖励或者赠送一些礼品,这些政策并由国家财政支持,属于社区的自愿行为(我猜测可能是物业为了方便管理出的钱)。
对于这个老奶奶的举动说实话我真不太理解,但又勉强能够理解。查了一下资料,目前世界上的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的新冠疫苗免费接种的政策,可这疫苗可并不便宜,每个国家疫苗的售价不一,但基本上都要上百块钱一支。据《人民日报》称:“我国已经接种32亿剂次疫苗,疫苗费用1200余亿元。”
我想说的是国家有义务让每位公民接种到免费的疫苗,但确实没这个义务给钱让我们去接种疫苗,因为说到底疫苗接种受益的最终还是我们自己。当然像老奶奶这种看到其他社区有送礼品送钱产生心理不平衡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于自身健康和社会稳定来说这些东西也确实算不了什么吧,最后还是希望国家能够杜绝这种用送礼品来鼓励居民接种疫苗的行为,因为口子一开就可能止不住了。
三年前,唯一的外侄就读于湘潭县一中海航三班,今天以521分的高考成绩回报老师家长。身体体检及政审均已过关,应该是进入海军航空大学深造。毕业以后一切合格的情况下可能是航母上面驾驶舰载机航天巡海保家卫国。作为舅舅的我兴奋,激动,外侄身体合格,文化成绩超出一本线46分,几年以后,将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欲作对联一副以记之,无奈才疏学浅,仅有上联而想不出下联,恭请各位斧正[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上联:十年磨一剑,剑指蓝天卫家国
求下联[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1970年,原西北军区副司令参加体检,被查出患有血管瘤。瘤子是恶性的,而且随时可能破裂,医生叮嘱副司令好好休息。副司令却依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临终遗言:“我还有文件要看。”
“只解沙场为国死,愿得此身长报国”,1位独臂将军以身许国,为国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民国15年,革命的火焰燃遍湘潭一带,1位20岁的韶山冲青年彭德廉跟随哥哥们的脚步,参加了当地的农民协会,自此开始了革命的一生。
不久后,彭德廉参加了红军,带头在战场奋勇拼杀。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彭德廉就曾6次负伤,还失去了自己的左臂。民国18年春,时任红5军2纵2大队6中队中队长的彭德廉率部殿后,掩护红5军主力突围。
数倍于己的反动民团追击上来,彭中队长率部坚守阵地,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冲锋,为主力部队突围争取了宝贵时间。待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后,彭中队长率领6中队拼死搏杀,在敌人包围圈上撕出了一个口子。
等到6中队甩掉敌人后,彭中队长才发现“自己的右腿胯骨中了弹”,这是彭中队长第1次负伤。到了民国19年,时任红3军团1师1团团长的彭德廉跟随部队攻打长沙,挥舞大刀冲向敌阵。
在枪林弹雨中,他的左臂不幸中弹,第2次光荣负伤。民国20年,彭德廉担任了红3团代理团长,投身到瑞金苏区第3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屹立前线指挥作战,右肩位置不幸中弹,第3次“挂彩”。
仅过了半个多月时间,彭团长的伤口还未痊愈,他又率部参加了高兴圩战斗。彭团长在第一线指挥作战,右手不幸中弹,重伤不下火线,第4次身负重伤。民国22年,时任红3军团1师师长的彭德廉参加了瑞金苏区第4次反“围剿”战斗,再次带头冲锋。
在冲锋的过程中,彭师长的左臂位置连中2弹,骨头被弹头击断,手臂仅有皮肉相连。战斗取得胜利后,彭师长被部下们抬下阵地,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医生查看了伤口情况后,提出:“为了保住彭师长的生命,必须做截肢手术。”
此时,红军医院缺医少药,麻药也全部用光了。就在没打麻药的情况下,彭师长忍受了钻心刺骨的剧烈疼痛,做了几个小时的截肢手术,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左臂。半年后,彭师长身体还未痊愈,又来到光明山战斗前线指挥战斗。
彭师长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被敌人狙击手发现了情况,朝着彭师长开枪。子弹袭来,不幸击中了彭师长的下颌,他第6次身负重伤。彭师长被抬下火线,又是没打麻药的情况下,由医生同志做了手术,取出了嵌在下颌骨位置的弹头。彭师长凭着坚韧的意志,再一次闯过了“死亡线”,继续为国奋战。
几十年南征北战,彭将军率部攻城拔寨、冲锋陷阵,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彭将军再次勇挑重担,被任命为西北军区副司令。他位高权重,始终恪守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将全部心血投入到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中。
对于彭副司令,他的儿女们曾有动情回忆,满是对父亲的无尽追思。彭副司令的儿子回忆:
“父亲从小要求我们:‘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学习、生活上积极向工农子弟靠拢,要踏踏实实苦干。’1次,我因为贪玩,错过了最后1班公共汽车。于是找了1处公用电话,给父亲打电话,想让父亲派车来接我。父亲在电话里回答:‘车是公家的,不准私用,你自己跑回来吧。’最终,我步行了几个小时,走了20多里,才回到了家里。”
彭副司令的女儿则回忆:“有1次,我说了1句脏话,被父亲听到了。父亲把我单独叫去,狠狠批评了一番,让我当着全家人的面检讨。我大学毕业后,本来可以留京工作,但是父亲坚决不允许,要求我去最艰苦的地方工作。”
这就是大公无私的彭副司令,心中只有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从来没有想过个人的私事。1970年,彭副司令参加了例行体检,被诊断出患有主动脉血管瘤。医生告诉彭副司令:“老首长,您的瘤子是恶性的,随时会有破裂的危险。您不能太操劳了,要好好休息,有益于病情稳定。”
彭副司令口头答应了医生,却有感时日无多,开始与病魔争夺时间。从此,他每天保持着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工作。1978年4月,彭副司令参加了1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后回到家中,突然病情加剧。
家人们将彭副司令紧急送医,经医生抢救,彭副司令暂时苏醒过来。他强撑着身体,对家人们说:“不行,我今天的文件还没有看,我要回去。”家人们哭着说:“看文件不急,明天看也不迟……”
彭副司令还是坚持,警卫员只好乘车回去,取来了文件。文件还未取来,彭副司令又进入了昏迷状态,当晚在医院里溘然离世,临终的一刻还挂念着祖国的事业,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湘潭很久没出人物。提到湘潭,联想到伟人故里,都觉得湘潭的名气还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和艺术家赚来的,毛泽东主席、彭德怀元帅、齐白石先生等,功勋卓著,蜚声中外。
直到这两天,随着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汤洪波这个名字屡屡刷屏,顺带着把湘潭这个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感并不强也排不上线的小地方带火了。
一个人要沾一个城市的光很容易,比如生在魔都,就自然而然识真假繁华;长在苏杭,就顺理成章带几分灵秀。但要一个城市沾一个人的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对这个人的要求,太高太高。
汤洪波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他让湘潭沾了他的光。而我的老家也在湘潭,我是不是也可以跟着湘潭沾点航天员的光?茶余饭后,与人谈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和汤洪波是老乡。这感觉,想想还是很有面子很受用的。
我在湘潭念到高中。我所在的学校每年也有选拔身体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不错的男生参加招飞体检和面试。我记得我的上一届,有三位学长经过层层严苛的考核之后成功被录取,一度成为学校的热点话题和招生宣传的重头戏。
当然了,飞行员离航天员还是有距离的,距离多远,我也不清楚。当然了,我的学校不是湘潭县三中,我的学长也不是汤洪波。巧合是有的,但没有那么多。只能说明,湘潭这个地方对飞行员还是情有独钟的,湘潭的高中为祖国输送飞行员也是尽心竭力的。
和全国人民一样,期待航天英雄平安归来;同时也期待,湘潭能再现人才济济的盛况,最好经济也能一起腾飞。
用人单位能否因职员为传染病病源携带者而拒绝录用?
张某出生在湖南省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爸爸和妈妈都在当地的食品厂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销以及张某的读书费用。2019年张某从湘潭市的某大学毕业,7月13日,张某通过某招聘网站看到一个生产电子器件的公司正在招聘技术员,便向该公司投递了简历。之后,张某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该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也告知张某被公司录用,和他谈了工资待遇,并告知他到指定的医院进行入职体检,如果体检合格就可以到公司上班。然而医院的体检结果显示张某患有乙肝,遂该公司以其体检不合格为由拒绝录用。
此时张某有疑问,该公司能否因自己患有乙肝病而拒绝录用?
实际上,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向乙肝病原携带者说“不”,这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就业歧视现象,劳动保障部门曾经接到多起类似的投诉,有的甚至申请劳动仲裁或者对簿公堂。
无论是我国的《劳动法》还是《就业促进法》都明文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权,除了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之外,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具体到本案例中,张某所应聘的工作岗位为电子器件公司的技术员,显然不属于传染病禁止从事的工作,在通过笔试、面试后,该公司却因张某患有乙肝而拒#入职# 绝录用,这违反了法律规定。#体检#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我的高考记忆# “三南改革”,你还记得不?
七律.高考
文/艺为欢(新韵)
十年磨砺苦寒窗,胸有成竹赴考场。
深海捉鳖怀大略,九天揽月露锋芒。
不惜昨日劳筋骨,只为明朝作栋梁。
自信人生多意气,夭夭桃李尽芬芳。
望着这张斑驳陈旧、残墨断页的成绩单,我细细捧读,静静品味,当时全班81人,都是全县的复读生,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次排名第五……点点滴滴,又带我重温着曾经那段艰辛多难、一波三折的峥嵘岁月。
1991年高考实行“三南”改革,即海南、湖南、河南三省由从78年恢复高考来的文理分科改为分四类:医农、理工、文史、地矿。每类均为四门课程,我选择的是医农类,科目有数学、英语、化学、生物。当时分科时,理工和医农各两个班,大家都没感觉有什么不同,只管闻鸡起舞、秉烛破夜,全心迎接高考。直到高考成绩出来,大家都傻了:作为人们普遍认为“进入攸县一中,就是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大学门”的天之骄子们,我们两个医农班竟然包括两名体育考生在内仅有四、五人上线,且全部都只上了大专!尤其有一名老师同学都认为能上清华北大的同学,竟然也只考了个医学类大专院校!而理工、地矿类录取率较高,文史也不错。
1992年我来到了攸县二中复读,但不久所有复读班被取缔,因为“三南改革”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杜绝复读生。当时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年大量复读生的存在,导致应届生来年又复读,这样使得本来三年高中变成了四年甚至五年高中,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从92年开始禁止复读;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因为一次高考机会而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从人道主义角度考虑应该有多次机会高考,所以支持复读。这样我在二中读了一个月后就打起包回家了,在家干了一段时间农活后,终于得知恢复了复读制度,但全县只在东山(县城,由一中主管文史地矿类)和红杏(酒埠江,由三中主管理工医农类)办了两个复读点,我背着沉重的包裹、提着箱子踏入了红杏学校,这里位于三中校外的一小山丘上,校舍原是一废弃的工厂,破烂不堪。医农类只一个复读班,包括89届、90届遗留下来的老复读生实在太多,达到了120多人,其中很多还是三朝元老!上课只能挤在一大礼堂中进行,我坐在后面,前面老师是谁、旁边同学是谁,我至今都几乎没啥印象。
本以为可安安心心好好学习,没想到虽然恢复了复读制度,但对复读生要求非常苛刻,甚至是有意排挤复读生。不知谁出的荒唐主意:认为学生不学好语文不应该参加高考,故规定凡高中毕业会考语文成绩没达到65分的复读生必须重考,但分数不计入高考成绩,而我语文会考成绩只有63分,无奈还得在紧张的高考复习中抽出时间来应付考语文。不久更令人无奈的政策又制订出来了:高考必须要加考政治,为100分,并计入高考成绩(这样高考总分为150×4+100=700分),我们医农理工类还得开始学政治了。不过还好,我对政治也慢慢有了兴趣、找到了感觉,最后高考时也得了93分,加上其它四门成绩共计582分,可谁也没想到:当年最低录取分数线竟然达到了599分,630分还只能上一般本科(即现在的普通一本)!这可能是高考史上分数线最高的一次了。究其原因,农林医类高校少,而考生人数多,尤其往届生比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竟然高出三十分(而这之前,应往都是同班学习、同等划线)。我当时虽然上了自费线,并且完全可以进湘潭大学学习,但因为社会对自费生有偏见,又不包分配、不迁户口、不转粮,所以我横下一条心——再向虎山行,我又到了东山学校复读。
1993年,上面也发现了92年高考改革的诸多弊端,所以再次调整,将医农与理工类重新合并,科目为语、数、外、物理、化学五门。虽然加上了我曾经蹩脚语文、恐惧的物理,但姜还是老的辣,在全班80多名同学中,我成绩始终还是前几名,可是因为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学习压力巨大,我天天饭不思、夜不寐,身体极度虚弱,体重瘦得只剩94斤,上课不断咳血,考前体检时才发现已经患上了严重肺结核!虽然医院强烈要求我住院治疗,虽然父亲心疼得要我留着命辍学回家,但我坚持要参加这次高考,班主任老师也不同意我放弃高考,因为我早已是一个重本的既定指标了。可最终考得不理想,只上大专线,辜负了家人、老师们的一片苦心。
从1991年开始,文理分科到分四类、杜绝复读、复读生与应届生分离、复读生与应届生分开划线(分差达30分)、加考语文(不计高考成绩)政治,再到理工医农重新合并为理科,改革恢复到原点,短短三年,成了空前绝后的高考混乱期……
青春易逝,岁月难留,曾经的沧海桑田,早已物是人非,当年的高考学子都已白发染鬓。这几年的高考改革步伐一直没有停留,可有谁还会愿意去反思那段不堪回首、空前绝后的“三南”高考改革呢?#湖南那些事# #河南# #海南#
为了照顾出生不久的独孙小毅,黄永其高兴地从老家到湘潭投奔儿子媳妇,可是孙子10岁这年的一天,黄永其突然痛哭地对正在吃饭的孙子说:“乖孙,好好吃完饭,奶奶送你去福利院”。
10多年前,黄永其的儿子在湘潭打工,认识了小毅的妈妈肖荟。两人结婚当年就有了小毅。
黄永其兴奋地收拾东西从老家赶了过来,开始帮夫妻俩带娃,夫妻俩在农贸市场卖菜,一家四口生活虽然拮据,也算幸福。
然而,小毅六个月的时候体检抽血,被检查出来得了一种罕见的血液病:血友病,这种病不能磕碰,一旦流血,就很难止住。
从那以后,黄永其每天要时刻注意小毅的一举一动,生怕磕着碰着。然而这对黄永其来说,还不是最难熬的。
在小毅两岁那年,有一天,妈妈气冲冲地从外面回家,不顾抱着自己哭闹的小毅,收拾行李就走了。这一走再也没有回来过。
妈妈走后没几年,爸爸精神慢慢出现问题,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没有再回过家。
爸爸妈妈走后,小毅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每天天不亮就去大市场拉菜,回来送小毅上学,下午四点,着急忙慌接回小毅,再带着一起去菜市场。
渐渐长大,小毅跟所有同龄的小男孩一样,爱蹦爱跳,爱玩闹。
有一天晚上,不知道怎么磕破的小毅,突然血流不止,流出来的血多到只能用盆装。黄永其吓得六神无主,只能打电话给邻居求助。
这次以后,小毅元气大伤,常年要靠药 物来替代治 疗,而这种药动辄上万,少也要上千。
祖孙俩就这样艰难度日,靠着奶奶卖菜赚点钱维持温饱。
不幸的是,10岁这年,黄永其意外摔断了腿,加上疫情,黄永其断了收入,可孙子的药不能断。
身边的人都借了个遍,几个月欠下了好几万块,根本无力偿还,已经没有任何人愿意借钱给着对可怜的祖孙!
老家的亲戚知道这件事,带着黄永其咨询了各大福利院,亲戚劝黄永其:“你现在自己都无法养活,将孩子送到福利院吧,这对两个人都好”。
黄永其一听,眼泪就止不住了,可是不送,孙子跟着自己能养大吗?
黄永其一边哭一边走回家,难得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吃饭的时候黄永其擦着眼泪痛苦地对孙子说:“乖孙,好好吃饭,吃完,奶奶送你去福利院,以后就不能跟着奶奶了,奶奶年纪大了,养不活你了……”
小毅一听,顿时嚎啕大哭:“我知道我病了治不好,可是我死也要死在你面前。奶奶,不要送走我。”
孙子这一哭,黄永其心都碎了,抱着孙子,一起痛哭起来。
走投无路的黄永其听说了情感栏目可以帮忙找人,于是联系到栏目,希望找到自己的媳妇,能帮自己分担点。
听到自己可以上电视,爸爸妈妈能从电视上看到自己,小毅连忙给爸妈写了一封信,要读给爸爸妈妈听。
记者让小毅在镜头下将自己写给爸妈 的信读出来,也许爸爸妈妈听到就回来了。小毅小心翼翼地拿着信,嗡嗡地说了声爸爸妈妈,就不愿意再说话。
记者只好拿着信,信上写到: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我很想你们,我知道你们是因为我生病不要我的,可是你们能来看看我吗,发个信息也行,我也会很开心的,或者给我买一双毛拖鞋。现在不能上课了,别的小朋友都在家上网学习,可是我又不能正常上课了……
听着记者读自己的信,小毅用手挡着眼睛,偷偷地哽咽。
@街角的小茶楼
无奈找遍线索还是没有找到小毅的母亲。
媳妇没有找到,儿子也不知所踪,难道孙子真的要送福利院吗?再次提起这个话题,一旁的小毅立马拉走了奶奶。
黄永其哪里舍得送走孙子,在自己身边都担心孙子磕着碰着,不在眼前哪里放心得下。
好在,栏目组给黄永其的老家村支部打去电话,村里表示黄永其的情况申请低保。并咨询了湖南民政厅和湖南省慈善总会,了解到有针对血友病的专门援助项目。
这个是《寻情记》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祖孙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但一个孩子,一个年迈的老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生而不养,对小毅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一个10岁的孩子面对病痛的折磨,每天在想念父母中度过。
作为父母作为子女,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希望小毅的父母看到节目能早日回家
#情感点评大赏##微头条打卡#
航天员汤洪波:飞行追梦人
#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 #航天员动态信息#
46岁的航天员汤洪波终于迎来自己的出征时刻——
6月17日9时22分,他和战友聂海胜、刘伯明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托举下飞向太空。
这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
汤洪波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小乡村,从小听着毛泽东、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长大, 心里早早种下一个英雄梦。
1995年秋,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招收飞行学员。
“我要守卫祖国的蓝天。”体检、考试、政审,一路“过关斩将”后,汤洪波顺利被录取。
可入学后,汤洪波遭遇了学业上的“拦路虎”——体能成绩班里垫底。如果体能通不过,就会被淘汰。怎么办?一个字,练!汤洪波每天风雨无阻,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一年后,他的体能成绩从垫底“跑”到了优秀。
“我一直加倍努力,争取实现更大进步。”汤洪波说。
空闲时,他总是拿着飞机模型一遍遍比划起飞降落;夜深人静时,他还在脑子里一次次“演练”操作飞行,琢磨眼手脚如何更好地协调。就这样,他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战友们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员”。
毕业时,队长跟他进行了这样一番对话。
“选择飞直升机还是战斗机?”
“战斗机!”
“你选择留在内地但飞行次数少的地方,还是偏远但飞行次数多的大西北?”
“飞行员生来就是要飞行的。”汤洪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北大漠。
2009年,我国开始选拔第二批航天员。此时已经担任飞行大队大队长的汤洪波义无反顾报了名,并于2010年成功入选。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汤洪波说。
天空太空,一字之差,却是巨大的跨越——航天员要完成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8大类上百个课目的训练。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更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
2019年12月,汤洪波梦想成真,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可模拟失重训练,一度是汤洪波“迈不过去的坎”。
“训练服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汤洪波说,“刚开始,我一穿上训练服,心里就特别烦躁,恨不得马上出来。”
那段时间,汤洪波寝食难安。“训练都完成不了,还谈什么飞天呢?”他心里暗暗自责。
起初,汤洪波不敢把这种自责和痛苦告诉家人和同事,怕大家替他担心。后来,他请教执行过出舱任务的刘伯明,并且请工作人员把训练服的温度尽量调低,让心情冷静下来。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越过了这道难关。
“经历过这些极限考验,以后哪怕再难再苦,也都能扛过来。”汤洪波说。
对于这次飞行任务,汤洪波很有信心。他说:“首先,我一定要确保每个步骤都零失误。其次,保证每天身心健康,以免让地面的工作人员担心。”
一路走来,妻子夏宜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
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空照顾家庭,夏宜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参与了这次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
“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夏宜说。
妻子爱写毛笔字。这次汤洪波上太空携带的个人物品中,有妻子贴心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写满寄语。
儿子是名中学生,从小就崇拜爸爸,立志要当飞行员。这次出征前,儿子郑重地对汤洪波说:“爸爸,你要安全回来。”
来源:新华社
文:占康、帅才
编辑:王宇轩
看看“全网最火的三个男人”的生活经历,让我们明白: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1.聂海胜,出生于1964年,湖北枣阳杨垱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家里姐弟八人,他排行老六。父母靠种田维持生计,家大口阔,日子过得很拮据,粮食往往不够吃。在他的记忆里,每次吃饭餐桌上主食都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子、杂面饼,主菜就是萝卜干、咸菜、大酱,以至于到了现在,闻到大酱味他就犯恶心。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从不耽误他的学习,想尽一切办法供他读书。因为交不起学费,每次都是东挪西借,甚至有一次交到老师手里的“学费”是一只兔子。
他也没有辜负父母,学习非常刻苦,没有钱买课外资料,那就吃透课本内容。课本上的知识,在哪页哪个位置,他都记得清清楚楚。在他16岁那年,父亲意外病逝,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每年假期,他也会到离家十几里外的堂兄家搬木材、装茶叶、下地干活,一个假期挣十几元钱,用来交学费。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努力,赚到了上高中的学费,始终没有动过辍学的念头。1983年高中毕业时,赶上空军招飞,他瞒着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了名,没想到各项考核和体检全都顺利过关。
2.刘伯明,1966年秋天,出生在黑龙江依安县红星乡东升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家里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
上高中时,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懂事的他主动提出不住校,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当时全班52个学生,51个住校,只有他跑校。学校离家10公里,全是坑洼土路,天气好的时候,路都坑坑洼洼的不好走,遇到下雨天,路上积满了黑泥水,连下脚都很困难。冬天更遭罪,路面结冰,非常滑,为了不迟到,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去上学。
冬天即使不下雪,他骑车到学校时脸上、脖子上、身上都挂满了白霜,浑身湿透,所以同学们都叫他“小雪人”。
但是,无论天气如何恶劣,不管雨多猛、雪多大,他从未迟到或早退过。
上了高中,为了高考英语不拖后腿,他在英语上下足了功夫,就连走路、干活时,都在背英语单词。为了赚学费,他甚至在高中读书期间短暂辍过学,到附近砖厂打工。可他始终没办法放弃学业,后来又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
他的高中班主任说,好像一年四季都没有见他穿过新衣服,每天中午带的饭也只是玉米面大饼子,外加一些咸菜。1985年,空军在依安县招飞行员,凭借强壮的体魄,他轻松过关。
3.汤洪波,1975年10月,出生在湘潭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读书的时候,班里的男孩子都很淘气,但他比较安静。
当时农村的孩子想要坚持读书很不容易,但他的父母不仅努力供他读书,而且对他要求很严格,没有丝毫放松。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中等偏上,平时话不多,但总在默默努力,骨子里面憋着一股韧劲,励志走出农村。小学的时候,他特别喜欢看课外书,因为怕父母知道,每天都是在外面偷偷的看,看完再回到家里。
高三那年,他第一次向父亲吐露了自己的理想:招飞入伍。凭借出色的身体素质,他顺利通过了中国空军的招飞测试,当了一名飞行员。在飞行学院他不是最聪明的但是最努力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被评价为“教科书式的飞行”。
农村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