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务员出题理由(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理由)

参加522联考笔试的,应该对这个题有印象。 这个题,有些人在B和D之间犹豫。

参加522联考笔试的,应该对这个题有印象。

这个题,有些人在B和D之间犹豫。

这个题答案妥妥地选B。

从词语结构上看,B和D与题干都是一样的。

除上之外,选D不选B的理由,说的是B中的“渔”和“鱼”不一样。

反问一句:如果这都是理由的话,那么D中的风扇(shan发四声)和扇(shan发一声)风,发音不一样。凭什么不排除D而选B呢?

真正的区分点在于功能性:“刷牙”是用牙刷去刷牙齿;“网鱼”,是用渔网去网住鱼;“扇风”,是风扇的转动产生了“风”,而不是用风扇去扇已经存在的风(外面起风的时候,拿着扇子对着风,扇动扇子,这个时候才是与题干关系特征一致的“扇风”)。

做类比推理题的时候,逻辑关系(异同、交叉、包含 )、语义特征(近义词、反义词、褒贬色彩、语义轻重等)、结构特征(动宾搭配、名词动词、偏正结构等)、经验常识等,这些一定是主要考虑、优先考虑的。选项中的关系特征与题干中的关系特征一致性越多的,越是正确答案。

至于什么发音相同,字数一样,汉字一样等等这些,你是出题人的话,会这么无聊考察这个吗?#贵阳头条##事业单位#

是考生错,还是出题人错?

网上流传一道公务员考试题,据说错误率90%。有不少老师或者写文章,或者发视频,向读者分析解答这道题。

这道题的原题是:

10米长的木棍插入井中,露出井口10米,问,井深多少米?

给出的答案有三个,

A、10米。B、20米。C、0米。

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木棍的长度就是10米,如果露出井口10米,10-10=0,那么井深就是0米。

然而,据说,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正确的答案是井深10米。人家的理由是:“10米长的木棍插入井中”,并不是说棍子的长度就是10米,而是说棍子插入井中的部分是10米。因此,井深10米,棍子长为20米。

我可能真的是老糊涂了,怎么理解不了这个分析呢?“10米长的棍子”,这个偏正短语,“棍子”是中心词,“10米长”是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有了这个定语,就等于告诉人们,这根棍子的长度就是10米。就像我们说某某人是“五尺多高的汉子”,就是说他的身高为“五尺多高”。怎么到这里就变样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后面还有“插入井中”呢!但是,加上插入井中,改变短语的意思了吗?那么,“五尺多高的汉子下到井里”这样的表达,是不是就改变了汉子的身高呢?

在我看来,这道题的表述是有问题的。不仅不能考查人的思维能力,而且会造成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混乱。

有网友对这道题的评论是“垃圾题”,我觉得评价中肯!那90%选错答案的考生,也许才是思维正常的。

有不同意见,可以讲道理。反对不讲道理,语言粗暴,人身攻击,那样就没有意思了。

14、给《大道之行也》改题目

《大道之行也》,是选自于《礼记》里的一段话,传颂广泛,深入人心。《大道之行也》,原本不是题目,只是拿第一句话放在题目的位置上。

这次,我们不仅要给此课文取题目,而且还要取一个时尚的题目: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看到这个题目,大概有人笑了,就问你,是不是笑了?可能你会说,你不是也用开篇第一句话,不过比原题目多四个字罢了?从形式上看,你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缺少实质性的分析。理由如次:

首先,有没有“天下为公”这四个字,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了这四个字,就是完整的一句话,就是有完整的意思。跟原句相比,把语气词压缩掉了,只剩下“硬核”。

其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话是选文的论点。用论点做题目,是议论文常见的命题方法,比如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用论点做题目的。我们用“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也是这个方法。

最后,你说时尚,怎么看得很普通啊?这几年,在作文命题的趋势上,在报刊媒体上,你是不是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题目格式?比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不负韶华,青春筑梦;踏石留痕,抓铁留印……这样的题目格式,说时尚,其实也古老,它是诗经风的发扬光大,诗经的经典句式就是四字句。

诗经和礼记都是儒家文化的经典,用一个有诗经风格的题目不是很匹配吗?

附录:

大道之行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孩子和家长没错,错的是出题人和老师!

俗话说的好:“文无第一”,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也千差万别。

图片中的题本身就属于发散性思维题,没有标准答案。面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也许老师不理解,最好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如果题目中强调“按什么标准”找不同类,那么标准答案就只有一个,也可能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唯一答案。

但是题目中只是要求找不同类,答案就不会只有一个,而是多个了。

图片中的孩子从车是否可以自家买的角度把轿车和其他车区分开来;从几个小动物是否会游泳的角度把鸡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没有错。

家长能和孩子沟通并理解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顺从老师,做得很好。

看过许多类似的题,一方面老师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认为的“正确”思路去做题,另一方面出题又不严谨,就导致了这种“尴尬”的结果。

这种现象值得老师们反思。

#2021高考作文#明天是高考第一天,第一门科目就是语文,而其中的重头戏——高考作文成为每年的聚焦点。白居易icon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如何结合时事,写好高考作文非常必要。

如果恰好你是作文命题组组长,又会点单定格在怎样的选题上?

一、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当前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青少年来说党史教育十分关键、十分重要。高考命题老师没有理由把这个选题排除在外,因此,今年高考作文第一概率主题是“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未来五年的蓝图如何描绘,需要年轻人憧憬,也需要他们努力。所以,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第二位是“畅想与畅享”。

三、国际国内疫情形势依旧严峻,中国积极应对疫情变化,也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也涌现出钟南山等许多共和国功臣。可以同时结合第一条,相应命题“共和国的丰碑”。

当然,由于本人并不从事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所有的观点只是猜测。如果哪位家长碰巧翻到了这篇文章,只当参考,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2021高考命题作文icon。

如果侥幸命中,2021年6月7日,《苏南微观察》从此火了!

这道题哪里有问题呢?刚刚一个粉丝后台给我发了个图片。说这道题老师判错了。我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某个博主自己写出来的。

理由如下:

1.老师不可能出这种题的,出题的时候会跟学生们讲明白!

2.这种巧合,如果出现,说明老师课堂讲解是失败的。

我们来看题,(450+81)÷9

=450÷9+81÷9

=50+9

=59

答案是不是正确呢?如果去掉中间的过程,答案是正确的。

可正是因为加了这个过程,一分都拿不到。

除法没有分配律。在课堂上可以强调错误的做法,会加深孩子对错误做法的印象,十分不可取

#教育听我说#国庆节了,首先祝大家国庆快乐,弯道超车,总结历年来一建通过考生的经历,不难发现一些共同之处,考过的考生千篇一律,没考过的考生各有各的理由,看看自己哪需要改正下

1:20道单选,10道多选,总分40分,如果考不到30分以上,基本也就没戏了,还一个规律就是历年真题考过的选择题的考点会重复出题,精讲阶段我说让大家把历年真题的点都标记到教材上,不知道大家标记没有?

2:历年真题考过的简答和补齐基本上不会再考,用教材真题法可以快速的排除,然后再背一些名师总结的那些100问啊300问啊10页纸啊点睛之类的,学习方案里都有这些

3::5大题型的答题模板和技巧前几期视频咱讲过,咱在说个6字真言,懂、炼、战、写、算、画,懂:要听名师的课程,先理解在记忆,炼:平时要大量的做题,最好听完课就炼,战:模拟考试做真题或者套卷,心里要“敬”,就当是在做真题,写:简答、补齐的关键词或者短语要不断的写,100个笔芯,一包A4纸作为指标,算:计算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题海战术,只刷历年真题就够了,注意分步奏列式子,注意写上单位,画:实操题目要在头脑中建立模型,多看看施工动画,最好能画在纸上,这样考试才能写出东西,因为这类题太灵活,再加上改错的3板斧,5大题型6字箴言就全了

我们的学习方案还会不断的讲一些答题注意事项,学习技巧之类的,还会找一些经典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方案

2022年杭州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新鲜出炉啦

今天是中考第一天,上午语文考试已经结束。大家关注的作文题目是什么呢? 据考生回忆如下:

以采访为话题,谈谈你最想采访的人,英雄、身边人、名画里的人等等都可以,想想采访什么人、采访谁,采访这个人的理由,具体采访什么内容,也可以是曾经的采访经历。

从命题角度看,有老师认为,“采访”从语文活动的角度出题,与学生已学的语文课文综合性活动部分关联性很强。如:八上“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中的“采访”;七上写作专题中要求学生访问一位名人或不熟悉的教师; 八下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部分要求访问权威人士;九上综合性学习“君子自强不息”中采访身边自强不息的人等。可见此次作文题对考生来说,应该是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学考一致也是师生都希望看到的,只要平时学的踏实,考试就不会差。

从话题角度看,老师认为, 以“采访”为话题,又不局限于写采访稿,能关照到不同学生,擅长作文的考生就能衔接生活、嫁接素材,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可见,这个作文题必须点赞。

如果你是考生,你最想采访的是谁?为什么?评论区见吧

#教育听我说# 中考要实行省级统一命题,我举双手赞成。#在头条看世界#

很多时候中考和高考成了指挥棒,不是学校不想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最终要比升学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初衷是好的,关键在于具体落实。

一直被诟病的就是应试教育,学生苦死了,老师累死了,家长烦死了。但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又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不是想成才就能成才。

但是360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就要善于分流,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成才的方向,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才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岁月。

2月8日,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要求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

我觉得教育部的这个文件出台的很及时。理由如下:

一、中考虽然承担着选拔人才的任务,但是中考的命题方向完全可以承担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能力发展的指引作用。

二、省级统一命题,可以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别,避免了各个地级市拼命钻牛角尖的现状。

三、省级统一命题,减轻了各个地级市中考命题的负担,命题老师从全省进行抽调,同样可以做到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各个地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四、有力推动研学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更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五、迫使各个学校不得不重视第二课堂的开展,真正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落到实处。

不知道我思考的是不是全面,欢迎各位朋友增加补充。

所以个别自主命题地区高考题难度远低于其他全国卷地区,这个理由咋说

江月十三弦

一个教育系统体制内的朋友说出了今年北京中考试题相对简单的原因。今年北京中考试卷和成绩出来后,很多人觉得试题难度小,学生得分普遍偏高,区分度低等。我一个在北京市教育系统工作的体制内朋友说,今年试卷出题的出发点就是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考核,在此基础上略有拓展,侧重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试题难度相对较小完全在预料之中。为什么这样命题?就是因为家长现在鸡娃鸡的太厉害了,尤其海淀区的家长,基本都给家里的小学生、初中生报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各种辅导班,严重增加孩子们的课外学习负担,国家三令五申给学生减负,最近一两年又大力规范课外辅导市场,目的只有一个,让家长充分意识到你给孩子搞的那些课外培训中学的东西在考试时都用不上,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掌握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点就足够了,不要再去折腾孩子了。如果以后中考都是这样的试题难度,估计家长们鸡娃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6985/
1
上一篇益阳公务员小区租房(益阳公租房多少一平米)
下一篇 考公务员应该大几准备(大学要考公务员应该什么时候准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