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周恩来还不满一岁,他的父母就把他过继给了叔叔婶婶。有一次,周恩来玩刀子,差点伤了眼睛,婶婶就把他整天关在屋子里,不许他出去。
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原本是淮安的知县,可祖父去世以后,周家就败落了。
周恩来的父亲只是一个小公务员,挣得钱只能勉强养家糊口。
可母亲万氏精明能干,操持着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
周恩来不到一岁时,他的叔叔得了重病,可叔叔还没有孩子,他父母就把他过继给了叔叔和婶婶。
从此以后,周恩来就叫叔叔婶婶为嗣父母,没多久,他的嗣父就去世了,周恩来就跟着嗣母生活。
嗣母喜欢安静,整天待在屋里不出门,但她很有才华。周恩来4岁起,嗣母就教他识字。5岁时,嗣母又送他进私塾。
每天天不亮,嗣母就叫他起床,然后教他读书。
有一次,周恩来和弟弟玩刀子,差点伤了眼睛,嗣母很心疼,对他管的更严了,整天让他待在屋子里念书,不许他出门。
后来,周恩来的父母、嗣母带着他和弟弟到外祖母家生活。
外祖母家里人多,大家有什么纠纷,都喜欢找他的母亲万氏去主持公道。
他母亲每次都把事情办得很妥当,大家都很信服她。而周恩来在母亲身边,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办法。
可外祖母家越来越穷,有一年,母亲由于劳累,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第二年,嗣母也病逝了。
家里办完两位母亲的丧事后,负债累累,他们只好又回到淮安生活。
为了生计,周恩来的父亲和伯父只好去外地打工。当时,周恩来只有10岁,却是家里最大的男子,他只好用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破败的家。
由于家里欠了不少债务,经常有要债的人上门讨债,周恩来只能当掉母亲的遗物,甚至不得不把房屋抵押出去。
周恩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11岁就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要把亲戚们的生日、死期都记下来,到时候,还要借钱送礼,东家西家都要去,还到处去磕头。”
@汐说
周恩来从小体会了人情冷暖,10岁起就要管家。这要是放在现在10岁孩子的身上,真的不敢想象。
可他有疼爱自己的两位母亲,生母性格爽朗,教他学会了为人处事;嗣母饱读诗书,教他要好好读书。正是有两位母亲的言传身教,才为他的将来打下了坚持的基础吧!
有这么两位好母亲,和团结一心的大家庭,其实也是一种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