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名校生正在凭借学历碾压,追求人生幸福生活的起点。
这好像又让我们看到了40年前高教的盛况,高等教育筛选一流人才的功能丝毫没有削弱,反而加剧了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有两个事情足以佐证上述新趋势:
第一个事情是一个地级市的普通中学招录11名教师,竟然有7人来自清北等名校。
第二个事情是最新的县级特招遴选人才统计,有三分之二是来自985和211名校的全日制硕士。
在40年前,大学生录取比大约是100:1。因此,当年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包分配和终身铁饭碗。
40年后,985,211等双一流高校的录取比大约也是100:1。因此,在当今,只要进入了985,211等双一流高校的一流专业,基本也就意味着“包分配”了,至少搞一个铁饭碗是很稳当的。
当原来不愿意回小地方,都涌入大城市发展的名校生突然选择大批量去占领三四线小城市甚至是小县城的教师,医生,公务员,普通事业人员等工作岗位时,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结构正在发生颠覆性重构,这就催化了小城市用人的底层逻辑的改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城市和小县城在用人方面和人才流动方面也加速出现六大趋势:
第一大趋势:原来为引进所谓的中高端人才而开出的很多优厚条件全部收回了。
以前一个县城引进一个清北本科,大概率是要给其一定的住房补贴和安家补助的,现在基本上取消了。同时有不少地方原来是柔性引进,也就是给予人才高工资,现在好像也取消了。
第二大趋势:越是经济整体比较发达的小城市,在用人方面越强势。都说人才是推动地方发展的根本,因此必须保护人才,培养人才,优待人才这话没错,但是当中高端人才都供过于求的时候,实际境况正在改变。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一个办公室的普通文员都可能是清北复交的名牌大学生,因此,他们自然也就不可能为所谓的名校生付出额外的报酬和成本了。
第三大趋势:只要给固定编制, 就不愁没有一流大学生报考。现在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编制好像是最值钱的东西。一流大学生最初占领的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编制,当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编制满员之后,他们将集体“进攻”县城的编制,甚至是乡镇的编制。

第四大趋势:在接下来的15年左右,公务,教师,医生等几大领域将成为高学历名校人才聚集的天堂,直到15年之后,编制单位人才基本完成低学历人才替代和新人满员后,上述几大系统才会逐步缩减编制。
第五大趋势:在大量高学历人才进入编制单位之后,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迎来第二轮,甚至是第三轮编制内的流动。比如很多比较边远的乡镇,名校生即使是考过去了,但是他们不会安分守己地留在一个乡镇,而是先占这乡镇的编制,每天的主业不是干工作而是继续考试,参加各种遴选,选调等等,以“骑驴找马”的心态,想尽千方百计考入到更高层级的单位去,其中省城的省直单位是他们的主要去处!
因此,虽然有很多高学历人才貌似进入到小城市和县城,其实最终的结局,县城依然留不住他们!
第六大趋势:在初始学历筛选方面,与名校生相比,普通本科,普通专科,高职学生明显劣势,但从毕业三五年之后来看,普通本科,专科,高职学生的机会就会成倍的持续提升。

因为一方面,名校生第一轮占据了县城的好岗位,但是他们很难在县城的岗位持续地干下去,因此,在岗位第二轮分配的时候,名校生考走之后留下的空缺,就成了普通本科专科生的机会。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人,在出社会五年之后,社会的评价都不再看其学历了,而是看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其他的附加能力。
比如说,一个名校生进入了县城工作,但是因为他的家不在县城,因此,他在县城就会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相反,如果一个专科生,但是他的家就在县城,在县城里面有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在县城熟人社会互相帮助共赢的人际模型下,一个本地的专科生往往比一个外地的名校生混得要好。
最后的结论:
名校生当下正在“气势汹汹”的碾压县城及小城市的优质岗位,尤其是编制岗位。但是从长远来看和人才的流动趋势综合判断,普通本科生和专科生最好做到以下三点,十年后,一样能实现人生逆袭。

第一点:从毕业那一刻起,就要坚定地抛弃大城市,不抱任何幻想,退守到三四线及小县城等机会。从人生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城市的排挤效应决定了专科生和普通本科生活得不会太有尊严!
第二点:不和名校生正面交锋,尤其是在考试类岗位的竞争中,没必要正面交锋,因为名校生最擅长的就是考试。普通本科生和专科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在地资源”,因此,笔者强调,普通本科生和专科生,是最有利于人生发展的,一定是你最熟悉的家乡所在的城市或乡镇!在网络时代,无论你的家乡是个什么样子,只要你足够了解家乡,足够爱家乡,你就一定能从家乡找到发展的突破口。
第三点:未来的确是知识经济时代,普通本专科生的出路在人际关系和技术技能两方面,在正确的方向用劲,人生无往不利!
欢迎关注职上职下,洞察职场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