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古建筑 督署
明代以前在城关地区兴建的官府衙署,大多不可考。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由甘迁兰,移兰县署衙建成肃王府(今甘肃省人民政府驻地)。
清康熙五年,甘肃建省,城关成为驻地。围绕建省后政治中心的确立,陕甘总督(督署)、甘肃布政使司(藩署)、甘肃按察使司(臬署)、分巡兰州道(道署)、兰州府(府署)驻跸或移聚城关,先后在大街、县门街、金塔巷建成督署、藩署(大街,康熙八年)、臬署(县门街,康熙八年)、道署(金塔巷,乾隆九年)、府署(县门街,乾隆十四年)。这些署衙的主要建筑,虽严格遵守中轴对称的四合院布局,但限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中轴东西的配套建筑,则就地形而建。除照壁、大门、仪门等建筑外,大堂、二堂、三堂(四堂),皆为砖木结构庑殿顶,结绿色琉璃瓦,具有官府衙署的威严和高伟之感。唯有藩署之紫薇堂、臬署以及道署的各堂在庑殿顶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形成各自的建筑特色。

肃王府 明建文元年(1399年),肃王由甘迁兰,在大街(今张掖路)建成肃王府 。史载,肃王府的主要建筑由南到北依次为仪门、棂星门、端礼门、过门、承运门、承运殿、存心殿、王宫等。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将贺锦攻破兰州,纵火焚烧王府,主要建筑废为瓦砾。各建筑的形制、结构,失载。
督署 甘肃建省后,甘肃巡抚刘斗利用肃王府废址,建成巡抚署(今中央广场一号),经历任巡抚、总督修缮经营,又成规模。四合院六进院落,平面图呈阶梯型,从南到北,依次是辕门、大门、仪门、大门、大堂、二堂、四堂,中轴东西,各建厢房和小院。大门是庑殿顶五楹门,两侧为官厅,硬山卷棚顶;仪门小于大门,对开门庑殿顶,两侧建有歇山顶垂花门;大堂为穿堂式,庑殿顶,左右建有圈棚廊房,各通大堂;二堂、三堂各为五间,中三间开放大堂庑殿顶,东西各有门通往后堂的小门; 四堂为封闭式庑殿顶,因为是内宅,门窗设置较为豪华;五进院东西,建有硬山卷棚顶廊房;四堂后的建筑,是木结构二重檐庑殿式,因有两层,故称“后楼”。
辕门三座,中门为三楹排坊式建筑,二重檐歇山顶,结琉璃瓦;东西二门为歇山顶,两侧树有木栅栏。因故,这一带曾有“东栅子”“西栅子”的地名。(民国省府大门及内部部分建筑:图1,霍尔顿拍摄,图2、3卡尔 麦当斯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