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之前,我以为香港是个全民富裕的繁华大都市;去了香港以后,才发现这里拥挤压抑,年青一代的生活迷茫、挣扎。
工作的原因,每年要往返香港多次。今天来讲讲我眼中的香港和香港人:
1.看不起内地人的不是香港人,而是从内地移居香港的大陆人。
其实真正的香港人,特别是老一辈,大多对内地并不排斥。他们有一种血浓于水的归属感。
我在香港工作生活的日子里,碰到排斥大陆人的,大多是近些年从内地到香港定居的人。
我有一个香港的同事,九几年跟着父母从福建移居香港。这个同事平时张口就是“你们大陆人怎样怎样”“我们香港怎样怎样”。一听就让人心生厌烦。
和他吃过一次晚饭,饭桌上他大肆宣扬繁体字才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应该完全替代简体字;普通话没有文化内涵,粤语才是集音律、底蕴、思想为一体的高贵语言,所以国家应该太长统一学习粤语。并且说李白的《静夜思》就是按照粤语的语言方式创作。
可怕的是,这种莫名优越感的新港人不在少数。
他们拼命摘掉出身内陆的标签,努力融入香港的文化生活,到处强调自己是香港人。然而,经过这么多努力,他们终于成为自己心中的港人时,发现内陆的发展已成一片澎湃之势。于是,他们比谁都更恼火,比谁都更不愿承认。
2.迷信进口货的香港人。
香港没有农业和制造业,所以依赖进口产品比较多。食品大多东南亚进口,电器和快消品日本进口。
香港人这一点和台湾人很像,对日本品牌情有独钟。街道上的日料店鳞次栉比且生意都不错。
香港超市里很少见到大陆货,这和早期咱们大陆产品品牌质量和形象都有关系。
所以,想要别人有更大的接纳度,首先自己就要强大。
3.人分多种:有热情善良,也有坐地宰客
香港拥有大都市的一切标签:干净整洁有秩序,城建设施齐全,思想开化。大多数香港人也是热情礼貌的。
在香港问路,一些上了年纪的阿婆会很热心地帮你带路,甚至带你到目的地;我还碰过一个不怎么会讲国语的年轻人,用英语和翻译软件给我解释了好久应该怎么找路。
但香港人的热情礼貌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宰客。我就曾深深感受过香港药店宰客的屠龙刀有多锋利。
同行的朋友想买人参带回去送父母,所以去了一家在香港颇负盛名的药店。和店员反复确认人参是700港元一两后,朋友交卡,店员火速切片磨粉。结果刷了我朋友6万人民币。店员狡辩说自己讲的是700港元一钱!是我们听错了!
我这个朋友自己是个导游,又是广东人会粤语,竟然都能着此骗局。所以前往香港旅游的朋友一定要引以为鉴多加小心!
4.香港的收入和消费
前几年,大环境好的时候,香港人均收入是36.5万人民币。在香港,服务员月薪在9000~1.2万港币,老师月薪2万~3.5万港币,公务员2.5万~4万港币,医生6万~20万,护士2.5万~5万。
而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是1:1.1.这么高的收入是不是羡慕到眼红?
不用太羡慕,因为高收入的背后,是难以负荷的高消费。
香港房价全球最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今年香港有新推一个小户型,26平,售价1090万港币,也就是42万港币一平米!蔡少芬在香港的家只有80平,陈浩民家120平要住6个人,小孩只能睡客厅!比起房价,日常开销也就不算太高,大概是北上广的1.5~2倍。
5.艰难、迷茫的香港新一代。
香港的年轻一代生活非常不易:一家人蜗居在四五十平的小房间里,更好的房屋买不起,工作机会有限,竞争压力超大。生活在异常艰难的当下,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所以,年轻一代中才滋生出怨天怨地,逃避现实,觉得社会不公,亟需正义伸张等焦躁情绪。他们在这种情绪中沉沦,迷失,自嗨,然后被利用。
总而言之,香港是个有魅力有遗憾的大都市。它的繁华热闹不属于所有人,但它的没落和遗憾却让每一个人都深有感受。香港更是一个类似于围城的地方,有想进去一窥繁荣富裕者,也有想走出逃离拥挤压抑的人。
但是这片土地,永远和我们血脉相连安危与共。这个事实,谁都改变不了!
#旅行# #人文# #社会# #自然#
#长沙头条#如果衡水和北京一张高考卷,结果会怎么样?
很好奇这个问题,应试教育的极致与素质教育的极致对抗。
这种事情不用假设,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2001年以前,不仅北京和衡水,全国高考都是一张卷,然后到了2001年,出事了。
2001年全国统一试题,北京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54分,一般本科429分,专科360分;山东文科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80分,一般本科539分,专科为509分。
青岛有三位女生分别是:姜妍522分(理科)、栾倩457分(文科)、张天珠506分(文科),三人分数都超过北京重点线,低于山东一般专科线。三人向最高法院提出诉讼状告教育部违宪,轰动全国。
2002年,也就是此事发生后第二年,北京宣布自主命题不再使用全国卷。
肯定又有人问:统一试卷为啥不统一分数线?
统一试卷不统一分数线,主要是考虑地方差异。比如南方北方差异,北边多战乱,南边多安宁。东边和西边差异,东边沿海开化早,西边内陆不注重教育。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文化水平差距也大,如果统一分数线,意味着开化早的地方就容易高中,落后地方全部落榜,旱得旱死,涝得涝死。
打个比方,长沙跟衡水同试卷同分数线,还真说不好四大名校就一定能拼得过,这不是拉高贬低谁,真是各有所长,势力相当。换个,长沙跟云南同试卷同分数线,肯定有人说长沙欺负人,结果可想而知。
公务员考试是不是也应该不限专业?这个问题就很好答了。如果不限专业,学贸易的去国土局,学土建的去海关,学财务的去环保,这是明显的资源浪费,不能合理优化配置。
同时,考试存在性别差异也是常有的。众所周知,女的比男的会考,女的考到艰苦条件的单位,干不了活呢?或者不干了,单位得重新招,费时费力,这也是降低行政效率。
#高考季# #高考同分数线#
【复盘大历史:为什么民国毫无希望】民国的民心士气低迷、危机重重贪腐不堪,当然和蒋介石的才具有些关系。但更重要的还不是这个问题,而是民国处在了一个失控的国际体系里。换句话说,它活在一个弱者特别特别容易遭受毒打时代,几乎没有喘气的空间。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不一直是这么个环境么?
当然不是!
这个环境是那时新出现的。
说到这儿,就要把时间的维度再拉远些,从大历史里复盘中国的国运。
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国家大致进入了一个漫长的和平时期。像荷兰、西班牙这样的国家,以前说灭就给人灭掉了,现在不会了,可以安心过日子。
维也纳体系是围绕英国搭建起来的。卷袖子出力的是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打手,也就所谓的“神圣同盟”。欧洲要是出了什么岔子,它们就一起跑去镇压。欧洲的内部秩序是相对稳定的。
那么欧洲之外呢?
这段时间环境也是比较宽松的。十九世纪中期是殖民活动的一个低谷。拉丁美洲甚至集体摆脱了殖民状态。
当然,我们会说,鸦片战争就发生在这个时间段,但严格来说,鸦片战争不算真正的殖民扩张。英国法国想的是跟中国做生意。鸦片战争更像佩里舰队敲开日本大门,跟英国入侵印度、日本侵略中国,不是一个性质。
一个新世界体系建立起来的时候,往往环境比较宽松。当时主流国家的俱乐部还没有关上大门,它们在世界各地寻找“合格玩家”。如果你能够证明自己够格,这个俱乐部就可能接纳你。
欧洲的意大利,美洲的美国,亚洲的日本都挤进了这个俱乐部。
要挤进这个俱乐部,首先当然要有实力,但也不光是实力。它还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要主流国家要看你顺眼,觉得你“开化”才行。像清朝那样见了皇帝磕头,男人拖辫子,女人裹脚,它们就鄙视。
日本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拼命证明自己“开化”。你们搞议会,我也搞议会,你们穿西装,我也穿西装,你们男女搂着跳舞,我们也搂着跳。虽然我不知道这一切到底有啥意义,但我就是要跟着学。
中国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洋务运动失败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就是时机不好。这个宝贵的窗口期,偏偏出现在清王朝的后期。
中国的王朝,官僚系统高度发达,具有强大的惯性。一旦某个王朝建立一百年以后,几乎没有人能改变它。既得利益群体布局完毕了,路径依赖也形成了,让它做出根本性改变,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改朝换代。新的王朝没有历史包袱,可以重新做设计。
按理说,太平天国就该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它本应该像日本的倒幕运动,斩断历史包袱,重新布局。但中国实在太倒霉了,碰上了太平天国这么一个奇葩。没有办法,只能剿灭它。可这样一来,清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而中国的时机就错过了。
时间窗口稍纵即逝。过了这个时期,你再搂着跳也没用。
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维也纳体系基本也就崩塌了。
崩塌的主要原因是其他国家模仿英国,模仿的太成功了。尤其是德国的兴起,把整个世界的力量格局给打乱了。大家彼此都害怕对方,秩序也就没有了。世界又渐渐进入了一个“弱小就特别容易挨打”的时代。
首先挨打的是欧洲之外的国家。
这个时候掀起了一阵殖民的狂潮,二十多年之内,非洲就被彻底瓜分掉了,亚洲的国家也相继沦陷。就连中国,担心的也不是“白银外漏”,而是“亡国亡种”。这个时候,窗口期已经关闭了。如果日本明治维新晚二十年,那它一点机会都没有。至于中国的戊戌变法,就算真搞下去,也并无成功希望。
清朝被推翻之后,中国实际上在一段时期里是退步的,国家最需要的是强大的秩序没了。中央必须把权力拿到手里!什么联省自治,那都是胡扯!任何一个后起国家,要想发展起来,都必须用国家力量来引导经济,从无例外。后来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是这样。原生态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也能发达起来,这是不错的。但是后起国家完全做不到。
而当时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治理能力问题。国家能不能控制地方,能不能深入社会,能不能操控经济,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北洋军阀这一段插曲,把事情完全搞砸了。网上还有人怀念北洋军阀时代,那是完全错误的。北洋军阀政府的根本问题不是腐败,不是卖国,而是完完全全没有对国家的控制能力,太弱了。它弱到什么程度呢?经常连北京城公务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堂堂的内阁总理,为了几万块现大洋着急上火。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外债,把未来的各种税收一项一项抵押出去。
这样的国家,能有什么希望呢?
北方人的“饥饿记忆”和南北文化差异
中午来了几个同学吃饭聊天,他们吃饭的方式把我震惊了,聊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从对面食的好恶到南方对“汤”的喜好,一直聊了整整一下午。
中午我做了咖喱鸡,三个同学,一个不吃饭,其余两个,一男一女,每个人只盛了一小扣扣的米饭,我当时震惊到无语,现在控制饭量和体型到了这种程度吗?!两个人盛的米饭没有我一个人多(我已经算吃得不多)。
我的感慨在于,北方人的基因里是有一种“饥饿记忆”的。
我的上一代人,甚至是姥姥,吃饭的标准,是一定要吃饱,最好是吃撑,看到我吃撑到手抚肚皮,会露出一脸满足的笑容,吃饱(吃撑)是最重要的标准。导致一直到现在,晚上我还是不自觉地想吃东西,有点无法控制。这种“饥饿记忆”有点留在了基因里。南方人似乎没有这种记忆,他们对饮食的精致有更多的要求。一个同学的爸爸就会对她说,你吃那么多干什么,我姥姥从来不会这么说。
东晋开始至南宋,大量游牧民族南迁,由于战乱,原来的北方人大举南迁,中国的经济格局自此改变,经济重心移至南方,经济的变化导致思维方式的变化,南方原来都是荒蛮未开化之地,困则思变,商贸开始发展,南宋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宋元明,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是逐渐增加的,但是中西方思维没有交换,所以不算是真正的全球化,对中国的实质影响并不大。南方经济的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南北思维的改变导致今天经济格局很难再被逆转。因为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相比,北方人权力欲望更多,愿意当公务员或者当官,南方人相对更务实,经商(有钱赚)就可以了。相对而言,北方在思维上更保守,南方更易于接受改变。但是文化上,北方格局也更大气一些,南方追求舒适有趣。吃,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可以一直聊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