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公务员题白露寒露

七寸筷子能勾魂 酒盅不深淹死人 三朋四友朝朝有 危难之时无一人 三年一来请客到

七寸筷子能勾魂

酒盅不深淹死人

三朋四友朝朝有

危难之时无一人

三年一来请客到

三天一来狗上灶

色字头上一把刀

石榴裙下命难逃

白露水毒死人

寒露水救世人

穷养鸡 富养鸟

穷盖屋 富炒房

穷打工 富从商

穷不闲 富游玩

穷养男 富养女

穷存钱 富存款

穷进城 富下乡

穷扎堆 富挪窝

穷靠夭 富敬神

思尽窗明夜,眉间未减愁。

鸡鸣晨露重,漏尽晓枝秋。

2022-12-27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露。

王荆公《秋露》诗中有句 : “初疑宿雨泫,稍怪晓霜稠……”。

露与霜,是否可以同时存在?一定的。

寒露,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正式结束。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气温比白露时更要低。而且此时,稍不留神,就“露结为霜”了。“露结为霜”,不是我说的,《千字文》原话。

于是,似乎王安石的《秋露》,不是“白露”,可能是“寒露”。接着“寒露”的,即是“霜降”,到那时,基本没有“露”的表现机会了。

比寒露,早两个节气的是“白露”。二露之间,夹个“秋分”。

关于白露,民间有谚 : “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就是说此季,要喝“白露”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个就符合“芦白”漫天的,不太“寒”的“秋”。所以下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比较的唯美……要不然,寒露时节,大鼻涕二尺长,还啥“在水一方”。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之春秋,成于秦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定《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此时的“白露”,是否就是节气中的“白露”,时间轴上或许,可能,有小的错位。

[得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人言

白露秋分菜

寒露霜降麦

白露下南瓜

立冬卧白菜

人怕老来穷

稻怕寒露风

遭了寒露风

收成一场空

白露防霜冻

秋分麦入土

桑叶逢晚霜

愁煞养蚕郎

晚霜伤棉庙

早霜伤棉桃

农村种地看节气,其实有着中华古人的智慧。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秋季即将结束时的最后一个节气。“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露水凝结成霜。而此前的白露、寒露仅仅是空气中的水汽结成了水珠。霜降则表征水汽变成了固体霜。只要大气温度低于空气中的露点温度就会结露。气温零度以下则结霜。这就决定了空调和空气能冬季结霜是不可避免的天生的弊端。这时的空调或空气能几乎不如电炉子,甚至根本无法启动工作。

冬季结霜一般发生于室外机的蒸发器上,当制热模式开启时,室外机吸热,室内机散热。

一般情况下,冷凝介质的温度比环境温度低十度左右才可能从周围吸取热量。南方长年气温在零度以上。空气能热泵可以从空气中吸收热能送入室内。但是在北方寒冷地区室外温度零下几十度,你还能从空气中吸收热能送入室内不是天方夜谭吗?

冷凝介质的凝固点是固定的,外界温度低了,二者之间的温差就小。冷凝介质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甚至可能不蒸发,压缩机吸入不到气体不但不工作而且会对设备造成损害。此时的能效比远低于1。这就是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冬季费电的根本原因。因为只要在零下温度情况下,周围的水分很快的就会凝结成霜。所以,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不得不反复除霜。除霜实际上是让室外机临时变成冷凝器发热化霜。室内机则变成了吸热的蒸发器。如果除霜不及时,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的外机就会成为一个大冰坨。根本无法制热。

结果就是,在北方寒冷地区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要么是没法启动,要么就是在除霜过程中。除霜过程不制热而是在制冷,室温如何能够上的去,又如何能够做到不费电。

根据以上分析,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根本不适合在北方寒冷地区使用,认为空气能节能的一种误导在于把空气能热泵在十几度的环境温度下做的实验数据随便拿到环境温度零下几十度的寒冷地区仍然说能效比可以达到4倍以上。空气能热泵在南方或者在夏季制冷时的能效比确实很高。但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外界的温度下降了几十度,还在说空气能热泵能效比大于4,简直是天大的谎言。空调或者空气能热泵的制热制冷能力只能够提升或降低30度,超过30度必须采用二级压缩或者叫做复叠式压缩系统。必须把这个原理告诉老百姓,而不能糊弄老百姓。你只能糊弄一时不能糊弄长久。一旦老百姓花了钱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对空气能热泵的推广起到非常大的反作用。所以,要实事求是的告诉消费者,空气能热泵只适用于南方零度以上的环境温度下。北方寒冷地区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即使有人说现在有电辅辅助,有喷液增焓,但是都解决不了结霜和能效比大幅度降低的事实。有些人为了赚钱,完全不顾科学原理,把空气能热泵夸成一朵花,完全是误导消费者,也误导了某些领导,错把空气能热泵当成节能产品推广。实在是害人不浅。只能说空气能热泵在南方是一朵花,到了北方寒冷地区这朵花就枯萎了。这些科学原理大多数人不懂,甚至卖空气能热泵的也不懂。但是作为研究了一辈子热能的人,有义务把这些道理告诉大家。具体怎么办是你自己的自由。有钱人可以任性。

民间种菜谚语(保存)

白露种葱,寒露种蒜;

鸡粪上蒜一天一变;

施肥一大片,不如点和线;

豆锄三遍,英生连串;

雨种豆子,晴种棉;

种菜宜在连阴天;

粪是田的爹,水是田的娘;

无爹无娘命不长。

#今日寒露#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意思是寒气来了,因为昼夜温差较大,露水也开始凝结了。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么解释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了,露水也更多了,昼夜带着寒意。

有一句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意思就寒露之后,天气已经逐渐开始变冷了,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温差的变化,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

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寒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意思是在这个节气来临之后,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开始南迁;

二候雀入大水为:寒路已到,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是说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其上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意思是,在这个时节菊花已开始普遍开放了,越来越艳丽。

北方有谚语: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意思是到了秋分的时候,播种小麦还早,到了霜降时节,播种小麦又迟了,寒露的时候,是播种小麦最好的。

古代还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是说寒露之后,天气开始由凉爽逐渐变得寒冷起来,“秋冻”的日子已经结束,应该注意防寒保暖了,病从脚入,所以尤其要注意脚部的保暖。

头条热榜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8日、9日,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时,为寒露。

史书记载说“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就是说,此时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且带寒意,故名。寒露至,水汽也会凝结。每一颗露珠,都带着我们的牵挂;每一缕风声,都带着我们的思念;每一片落叶,都带着我们的祝福。

光明网光明网官方账号

今日寒露:秋深露重,愿君珍重

佳节刚过又逢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顾名思义,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之后,天气转寒,要随时注意增添衣物,注重保暖。

当凉风习习

将月色吹得温柔

当秋意渐浓

浸染了叶子的颜色

处暑节气

带着初秋的飒爽

如约而至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农谚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热熟谷,粒实鼓。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处暑高粱遍地红。

处暑高粱遍拿镰。

处暑高粱白露谷。

处暑三日割黄谷。

处暑十日忙割谷。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处暑见新花。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处暑花,不归家。

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处暑长薯。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处暑拔麻摘老瓜。

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处暑花红枣,秋分打尽了。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诗词

《早秋曲江感怀》(唐) 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长江二首》(宋)苏泂

其一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其二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闲适》(宋)陆游

饮酒不至狂,对客不至疲,读书以自娱,不强所不知。

一窗袖手坐,往往昼漏移,初非能养生,简事颇似之。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贵谷子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吕本中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六气与六经的关系(为了自己理解而解释):

1月21日-3月21日(大致)为初之气,主气厥阴风木,包括大寒、立春、雨水、惊蛰;

大地阳气开始释放,阳气减少,故为阴,厥阴指大地内部阴气最少(1份);

大地的阳气初步向地表扩散,类似种子发芽,故为风木;

3月22日-5月21日为二之气,主气少阴君火,包括春风、清明、谷雨、立夏;

大地阳气继续释放,阳气进一步减少,故为阴,少阴指大地内部阴气中等(2份);

大地的阳气向地表进一步扩散,地表温度升高,故为君火,君火是指大地自己的火;

5月22日-7月21日为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包括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地阳气休息,阳气主要由太阳补充,太阳的阳气,故为阳(外补),少阳指大地内部阳气最少(1份);

太阳的阳气补充大地,地表温度升高,故为相火,相火意思外来的火。

7月22日-9月21日为四之气,主气太阴湿土,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

大地阳气继续释放,老底都掏出来了,大地的阳气,故为阴(内补),太阴指大地内部的阴气最重(3份);

大地阳气蒸发,地表受蒸腾水汽影响,故为湿土;

9月22日-11月21日为五之气,主气阳明燥金,包括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大地阳气开始收藏,阳气增多,故为阳,阳明指大地内部阳气中等(2份);

阳气靠近地下,地表受热干燥,故为燥金;

11月22日-1月21日为六之气,主气太阳寒水,包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地阳气继续收藏,阳气进一步增多,故为阳,太阳指大地内部阳气最多(3份)

阳气都藏于地下,地表很寒冷,故为寒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5803/
1
上一篇农户考公务员档案问题(公务员考试档案问题)
下一篇 甲亢可以公务员吗(甲亢能参加公务员)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