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须用我朝年号
北宋时,高丽国使者来朝廷纳贡,一路上轻蔑欺凌各州郡官员。押伴使都是各路的小吏,却也仗势骄横,甚至敢与州郡的将领分庭抗礼。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派人对这些押伴使说:“高丽国使者是仰慕我朝的文明教化而来,按理应当对我朝官员恭敬和顺。现在他们恣肆暴虐,不是你们教唆纵容何至于此?若再不悔改,就奏请朝廷处置你们!”押伴使十分害怕,略有收敛。
高丽使者送礼物给地方上,落款都用干支纪年,苏轼拒收,说:“你们高丽向我大宋称臣,却不用我朝年号,我怎能接受?”高丽使者立即把所书的甲子年改为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某年,苏轼这才接受了。
韩亿借题发挥
宋仁宗时,尚书左丞韩亿奉命出使契丹。当时同行的副使是章献太后的外亲。这位副使在契丹假传圣旨,说太后告谕契丹,南北两朝应子子孙孙永远和好言欢等等。韩亿起初不知道这件事,契丹国主询问韩亿说:“皇太后既然有旨,大使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韩亿回答说:“本朝每次派遣使者外出,皇太后都要用这样的话告诫约束我们,并不一定要我们转达到北朝。”契丹国主大喜,说:“这真是南北两朝百姓的福气啊。”这时,副使正为失言而担忧,而韩亿却反借用他的话宣扬了章献太后的仁德。他的善于应答,很受国人的赞赏。
地图不能随便给
宋神宗熙宁时,高丽国派人来宋朝进贡。来使向途经的各个郡县索要当地地图。这些地方的官吏都将地图绘制好送给了他。来使到了扬州,写函索要扬州地图。当时陈升之(后封秀国公)任镇江军节度使,驻守在扬州。陈升之对使者说,他想先看看两浙地区提供的所有地图,以便参考他们的样子绘制。待使者把所有的地图送来后,陈升之把它们全都焚毁了,并将情况报告了朝廷。
北宋初年,皇上命卢多逊出使南唐。自南唐返回时,船停在宣化,卢多逊派人向南唐国主说:“我朝要重修天下的地图,目前,唯独缺你们江东各州的地图,我这次很想把你们各州的地图都带一本回去。”南唐国主赶紧派人绘制好,送给了他。这样,卢多逊把南唐十九州的地理形势、防卫要塞以及户籍人口全部搞清楚了。从此,宋朝开始有了对南唐作战的意图。陈升之此举,正是因为不想重蹈覆辙。
1991年,73岁的陈强,非常详细地向人介绍说:“‘醋卤面’主要是‘醋’与‘卤’的制作,即二者合二为一。用一斤瘦肉切碎,一斤香菜、半斤葱、五钱生姜、四头大蒜,这就叫做‘小五荤’。‘小五荤’各地配法不同,唯山西人一般是这样配法。北方也有喜欢辣味的,可以加一些辣椒或辣椒末,半瓶醋,以山西老陈醋或镇江香醋最好,半瓶酱油、二两白糖、二两花生油、三两料酒、小包味精、胡椒面、盐。这些原料,缺一不可。”
制作醋卤时,陈强先将花生油倒入锅内烧热,再下辣椒,炒出香味后放入肉末和姜末煸炒,再加入葱段。倒入醋和肉末烹制片刻,加入酱油、白糖、胡椒面、料酒,起锅时放入香菜末、蒜末、盐、味精。做好后,陈强又说:“北方酸,南方咸,酸咸各人掌握。”
陈强认为,自己的醋卤配方有六大优点:一是原料采集方便,上述调味料四季都有。二是便于储存,不必放入冰箱。三是方便,即食即用。四是爽口味道好。五是有利于健康。六是经济实惠,做一次可食用很长时间。
有人对醋卤的叫法产生疑惑,毕竟从配料上来看,五花八门,为什么单单以醋为名?陈强这样解释道:“主要是因为在多种调料中,醋最为重要。醋爽口,酸溜溜的,诱人食欲。醋卤中有肉末,但又放不坏,基本是被醋拿住了。另外,北京饮用水碱性大,醋可以起到一定的中和作用。”
陈强虽说是老演员,但生于河北长于山西的他,和大多数北方人一样,不仅喜欢面食,还习惯浓汁重味。他经过小吃摊上无数次的品尝和自己不断摸索,在原有较为单调的醋卤基础上,添加了若干种精心挑选的调味料,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配方。经常有客人来访,不少人想知道醋卤的配方。他也不藏着掖着,总会细细地将配方说给来客听。
陈强的的醋卤面做法流入社会后,被誉为“陈氏醋卤面”。后来,有人想借用陈强的名义挂牌醋卤面,但被他谢绝了。他说,用醋卤面开门脸儿可以,用我名字挂牌子不行。
陈强喜欢北京的小吃,吃遍了天桥的小吃摊,经常从天桥的南头吃到北头。
他喜欢吃卤煮小肠。地道的做法是,先把猪肠洗净,猪肉切块后焯水,猪肚洗净后刮去白膜,猪肺冲净积血后焯水,猪肝和猪心都泡入凉水中。将所有猪食材煮透捞出。把猪肉、葱段、姜片、蒜块、酱油、豆腐乳卤、豆豉、八角、花椒、小茴香、精盐用凉水烧沸,煮至猪肉八成熟,再放入炸豆腐、猪肺、撒好花椒盐的猪肚。猪肚口朝上,中间再放上猪肠、猪肝、猪心。汤再次烧沸后下入料粉,煨30分钟,淋上料酒,撒上葱丝拌匀。将煨熟的猪食材取出,猪肠切成菱形片,连同炸豆腐和原汤一起盛入碗内即成,和青蒜段、辣椒油或醋蒜汁搭配食用。此小吃肥而不腻,烂而不糜,滋味醇厚浓香。
夏天,陈强经常吃扒糕。做法是将荞麦面全部倒入沸水锅中,用锅铲搅成面团。再倒热水进入盛面团的锅里,用筷子划成若干小块,把水烧沸,用筷子搅匀,盛入大盘中,盖上湿布,用手摁平,待晾凉后凝结成团,即可取出,切成菱形小片。食用时可以搭配酱油、醋、芝麻酱、蒜泥、咸胡萝卜丝、辣椒油、芥末糊等调味料,柔韧爽口,酸辣鲜香。
此外,陈强还吃过油炸灌肠、双肠、水煎包、爆肚等等。谈到北京的特色小吃,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
晚年的陈强,日常饮食中,比较注重粗细搭配。他爱吃五谷杂粮,每天早餐先空腹喝一杯白开水,再来一把生花生米,之后吃牛奶煮玉米面。午餐和晚饭前,他要直接喝上一杯醋。陈强在饮食上基本没有禁忌,他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满足,所以我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可也说不出什么最爱吃的东西。北方人大都爱吃面食,面条、烙饼、馒头、饺子我都喜欢,在菜上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
古稀之年的陈强,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活动,无论是外出拍片、开会,还是吃饭。他经常和大家逗乐交谈,气氛幽默融洽。平时在家中,陈强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球赛,特别是排球。这是他年轻时就有的一大爱好。就算年纪大了,陈强也能连续两三小时看完整场球赛,一点也不会感到疲惫。他曾穿着中国女排的球衣,专门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拍过一张照片。不管家里有没有人,每看到一个好球,他都会大声欢呼;看见一个失误,他又直呼“可惜”。一场球赛看下来,他满头大汗,就喝一碗粥来解解渴。
陈强爱吃粥,有时在家里会自己做一碗大麦米粥。他先将大麦米和豇豆淘洗干净,一起放入锅里,加入凉水以及碱面,用旺火烧沸后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熬1小时。熬时要不断地用勺搅动,以防大麦米粘锅煳底。待熬到大麦米开花、豇豆熟烂、粥粘稠时即成。此粥质地滑腻润沙,甜香浓醇。陈强每次吃大麦米粥,都要加一点红糖。
陈强十分爱钓鱼,只要老友来了电话,他就会拎起鱼竿出门。他说:“不知从何时起,我竟学会了垂钓。每到双休日如果不出去钓一竿,就会觉得心神不定,仿佛生活中缺少点什么。”有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街上10元两斤,出去就能‘钓’回家,何必跑老远去白费工夫?”陈强则微笑着回答:“垂钓之乐不在鱼,在乎山水之间也。”
相比广东山东等经济强省,江苏最厉害之处在于真正实现了省内城市的群星璀璨,各个城市彼此捉对厮杀,比如徐州常州、扬州盐城、镇江淮安、连云港宿迁等,不仅促进了江苏的快速发展,更是江苏强大的关键。
昨天对江苏是一阵吹捧,可能让不少朋友误以为我是所谓的“苏吹”,实际上,我从来不吹任何地方,所有的文章也都是基于事实,昨天那一篇自然也不例外。
借用文章下一位网友的评论:
“我是江苏的,虽然看起来你像是在吹牛;但是细想想,你说得很真实,居然没夸张!”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
如果你觉得我在吹牛,那很大的可能是,你对江苏的强大还不够了解。
我不是江苏人,但对于江苏,我是无比钦佩的,尤其是在了解到,除了是经济强省、科教强省、历史文化强省之外,江苏居然还是排名前列的农业大省;省会南京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苏南,居然还有大量的耕地红线。
我:???
对江苏的全能与全面,我似乎唯有报之以惊叹了。
但其实,江苏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地方,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那就是:
江苏省内的普通地级市,除了可以与全国大部分定位和地位远高于自身的主要城市对标、并实现力压之外,彼此之间似乎也如同商量好了一般在捉对厮杀。
1.苏州与南京,“领头羊”之争。
2020年,苏州GDP成功破2万亿,达到20170.5亿,而南京也达到14817.95亿,成功跻身前十;从GDP规模看,苏州的领先南京超过5000亿,领先优势似乎非常大。
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南京追赶的步伐已经越来越快,2008年时,南京GDP为3859.57亿,而苏州已经高达7163.4亿,是南京的1.85倍;十几年后,2020年苏州的GDP规模已经降到南京的1.36倍。
可以说,苏州的“领头羊”地位看似优势巨大,但其实并不稳固。
苏州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紧挨上海,可以承接大量来自上海的产业资源转移,在前些年度过产业转型的阵痛后,苏州经济发展复苏势头很明显;而南京作为省会,科教实力强大,江苏又在做强做大省会,未来经济增长也会提速。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苏州与南京的“领头羊”之争,依旧会有一番龙争虎斗。
2.无锡与南通,“探花”之争。
这是江苏省内除了苏州南京之外的万亿GDP城市,十年前的无锡非常辉煌,曾力压省会南京位居全省第二,如今虽然被反超,但实际犹在;2020年无锡GDP高达12370.48亿,仍旧高于除掉广州以及四大强省会之外的所有省会城市。
南通2020年GDP首破万亿,达到10036.3亿,与无锡还有超过2000亿的差距,但南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今年一季度GDP增量超过480亿,甚至比无锡更多。
这一对城市CP,其实与苏州南京的情况差不多,领先的一方优势巨大,但追赶者势头更强劲,彼此都得咬紧牙关,拼命前进。
3.其他城市,“捉对厮杀”。
在其他任何一个省份,你都很难看到这样一种场景,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省内对标对象,他们就像是一对冤家,数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甩不开对方,难分高下:
常州和徐州,在过去的20年里,排名多次交替领先,2020年,常州GDP7805.3亿,而徐州为7319.77亿,他们从3000亿厮杀到4000亿、5000亿、6000亿,一直到今天,未来很有可能还要在破万亿时互相较劲;
盐城领先了扬州很多年,2020年,扬州GDP6048.33亿,高于盐城的5953.38亿,然而不足百亿的差距却让一切变得都有可能。
另外还有镇江与淮安、连云港与宿迁等,彼此的差距都在毫厘之间。
这些城市彼此互为威胁,互相对标,都不敢掉以轻心,却也在你追我赶之中成就了对方,让彼此都更加强大。
哪怕是省内GDP最低的宿迁,2020秒GDP也高达3262.4亿,别看在江苏不怎么起眼,但你把他放到GDP全国前五的河南,能排进省内前四,放到GDP全国前六的四川,更是仅次于省会成都可以排进前二。
对大多数省份来说,省会通常都是全省最闪亮的那颗星,而江苏则真正做到了群星璀璨,这才是其最独特、最厉害的地方。
#江苏# #南京# #南通# #苏州# #徐州# #常州#
#镇江头条#过几天要去镇江附属医院接老父出院,这条句容通往镇江市的路该怎么走呢?
今天各个地方新增数据好像都不容乐观,尤其扬州,淮安,泰州。明天星期一了,做好思想准备宅家里再来一周。
镇江附属医院那边,这几天护士经常打电话给我,控诉住院的老父不听话,整天不好好在病房待着,让护工王师傅推着他医院附近四面八方的乱转,也真是让人无语。老父和护工王师傅这两个人持着老人手机,没有微信,没有健康码,整天快活的四处乱跑,口罩也只是戴在鼻子底下,每次护士小姐姐无奈的打电话给我,要我电话把他招回病房,我都忍不住想发火,但是还是控制住了脾气。那个南京江宁大学城的毛老太明明知道自己是黄码,还故意借用别人的绿码截图跑到扬州乱窜打麻将,虽然现在被带走了,但是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是红码了,扬州城已经被她搅得四宅不宁,很多小区被封住了,真是害人不浅呀。现在老父还不自觉到处乱跑,说了也不听,万一被感染,这种本身有很多慢性病的人能抗住吗?真是太让人不省心了。
今天已经是这一周里第三次应医院护士小姐姐的要求打电话给老父,让他回病房别瞎跑了。我真的很烦很烦了。电话接通,再一次严肃的跟他说了现在外面的情况,以及我们现在居住区的情况。
对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老年人该怎么办呢?柱着拐杖,坐着轮椅,口罩戴在鼻子底下,不喜欢洗手,不遵守公共秩序,子女说道理千千万万次,充耳不闻,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前几天居然有人也是这样吐槽,然后有一个大神评论说:这样的老年人应该把他的子女抓起来。唉,我们这样说很多道理都不听的子女被人这样诟病,冤不冤?冤不冤?同感无奈的都懂。
#最美古诗词#
卫岗初战
【近现代】陈毅
弯弓射日到江南,
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
脱手斩得小楼兰。
【鉴赏*明子丹】 1938年5月,新四军向苏南敌后挺进,粟裕率一支抗日先遣队进入苏南。于6月17日,在镇江到句容之间的卫岗,与日寇进行了第一次战斗,击毁敌汽车四辆,毙土井少佐和梅岗太尉及其以下数十人,初战获胜。当时,担任南京上海一线游击战争指挥任务的陈毅正抵达高淳附近,闻讯后于6月21日写下了这首庆功诗。诗的开头: “弯弓射日到江南”,借用我国古代 “后羿射日” 的神话,说新四军肩负着人民的期望,为挽救祖国、民族的危亡,到江南与日寇作战。《淮南子·本经训》说: 尧的时代,“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食死。” 于是尧派后羿射去了九日。这里的 “日”有双关之意,既指 “后羿射日”的神话,又实指日本侵略者。“终夜喧呼敌胆寒”,是说广大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抗日情绪十分高涨,令日本侵略者胆战心惊!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点明新四军与日寇战斗的地点和战况。卫岗在江苏省丹徒县,位于镇江市附近,故言 “镇江城下”。战斗的结果是新四军旗开得胜,一交手就把日军打得溃不成军。“楼兰”是古国名,汉代西域诸国之一。汉武帝时,常派使者去大宛国,楼兰当道,常常攻击汉的使者。汉昭帝即位后,派傅介子杀其国王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这里用楼兰比喻日寇。
这首诗,巧用典故,短短四句就把新四军一举击溃日寇军队的英雄形象刻画了出来,尽情地展示了新四军杀声震天,令敌胆寒的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诗人蔑视敌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战胜敌人的坚强决心。
因着刘过,有了杨过,因着杨过,我们关注了刘过
嘉泰三年,也就是公元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启用,担任了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有一日,辛弃疾邀请已年届八十的陆放翁到府上做客。推杯换盏,两人谈词论赋,聊的不亦乐乎,突然听到大门口有阵阵喧哗声传来。
辛弃疾很是气愤,急招门房过来回话。原来是门口有一个风尘仆仆的老头非要拜见他,门房说今天有贵客拜访,老爷不见客。但是来人不依不饶,非要进来,还声称是老爷请他来的。于是,二人就吵了起来。
得知来人名字后,陆游大喜,非要见见这个在京城都敢言行无状,以频频上书平虏策出名的老秀才。兼之此人之前确实曾受辛弃疾之邀,只是一时事情耽搁无法成行,还曾作词答复。于是,辛弃疾起了试探之心,把来人叫进来后很傲慢地让其写首词来听听,来人答道:“天太冷,先给来点酒。”
辛弃疾也不多言,当下就让人给他拿了酒来。来人倒也不客气,端起来就饮,喝的有些急,有些酒还顺着脖子流了下来。辛弃疾看着可乐,直接说,既然你喝的这么豪爽,索性就以“流”为韵来一首吧。
“拔毫已付管城子,
烂首曾封关内侯。
死后不知身外物,
也随樽酒伴风流。”
来人绝不含糊,直接吟颂起来。辛弃疾和陆游闻之大喜,赶紧邀请其与自己一起入席。
此人便是刘过刘改之,又号龙洲道人。从这一日开始,刘过便做起了辛弃疾的幕僚。辛弃疾对其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据岳珂回忆,辛弃疾连续宴请了刘过好几个月,还赠送了很多礼物。
公元1204年,宋宁宗终于接受了辛弃疾金人“必亡必乱”的说法,他召见了辛弃疾,并调任其为镇江知府,赏赐金带。在任上,辛弃疾踌躇满志。
一个下雪天,辛弃疾与幕僚们登楼观景,看到刘过不修边幅的样子,突然起了兴致,让刘过即兴以“难”为韵作诗一首。刘过说来就来,当即吟出了“功名有分平吴易,贫贱无交访戴难。”辛弃疾很高兴,也随口吟出了那首著名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公元1205年,由于内鬼作祟,朝中就风向大转,投降派占了上风,辛弃疾也被贬谪。心灰意冷的辛弃疾从此辞官,再未回归。此一事件多少也影响了刘过,自此他也郁郁寡欢。
早年刘过也曾试图走科举之路,但是四次都没有考中,从此便流落江湖,人称“诗侠”,著有《龙洲词》留世。他行走江湖时,陈亮、陆游、岳珂等名士都曾与其交好,他们作品中也均有提及刘过之才。陈亮说他“刘郎吟诗如饮酒,淋漓醉墨龙蛇走”,陆游则赞其诗曰:“胸中九渊蚊龙蟠,笔底六月冰雹寒。”,岳珂更是评价他的词“句固佳,但恨无刀圭药,疗君白日见鬼症耳”。
很长时间,由于生活潦倒,无以谋生,刘过不得不遍访高官显贵,干谒乞食。投奔辛弃疾也算其中之一。他也曾在京城追随韩侂胄,但是因为不修边幅,桀骜不驯,虽然多次上书,却仍不得重用。
因此,正史上无法追溯到刘过的史料,但是稗官野史,或真或假,却多有提及。无论何出处,都显示遇到辛弃疾是他被浓墨重彩的高光时刻,一方面,二人都满怀北伐之志,相见恨晚;另一方面,二人情趣相投,诗词对答中又颇为惬意。
刘过曾经感念与辛弃疾的相惜之情,作过一阕《念奴娇》: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著身何处。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
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
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
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
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 ”
可惜的是,二人暮年相遇,相聚时难别亦难,终究没有长久。彼此引为知己短短两三年后的1206年,刘过客死于昆山,而隔过来的第二年十月里,辛弃疾也病死家中。
自宋以来,很多仰慕诗侠风采的人路过昆山,都会去祭拜刘过并留诗纪念。想来出生在海宁的金庸在幼年时也是听说过,甚至去拜谒过这位名士的,要不怎么在他的《神雕侠侣》中会出现了个同名同字的杨过呢。
对比杨过和刘过,二人境遇是不同,但是却也不是完全无迹可寻。
首先,刘过自称龙洲道人,自然与道教有些渊源。刘过被称为“诗侠”,别人提及时又多言“江湖”,仗剑侠客的形象飘然可见。细细品来,就是那幕“一见杨过误终生”的情节也是有迹可循的。
《浩然斋雅谈》上有一则故事。刘过游历到富沙时,曾应朋友吴平仲之邀到一名叫盼儿的小姐姐处聚饮,席间刘过赋词赠之:“云一窝,玉一梳,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蛾”。谁曾想,盼儿竟然一见倾心,搞的吴平仲当时就翻了脸,竟然拿利刃去刺刘过,还误伤了人,最终闹到了衙门。这可不就是“一见刘过误终生”嘛。从此,刘过“春风重到凭栏处,肠断状楼不敢登”。
说实话,这首词感觉像是借用了李煜的《长相思·云一涡》,剧情的真实性就不好说了,但是被记录在这本逸闻集中,所传必然甚广,被金庸听去了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因刘过,有了《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因杨过,我才知道了刘过。
参考:
《山房随笔》
《桯史》
《东南纪文闻》
无锡有座水仙道院,可不是拜水仙的,而是专门供奉历史上守卫无锡的两位将军尹玉、麻士龙和知县王其勤的,那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南长街一路南行,过了南水仙桥,就可以看到一座高大上的层檐式木石结构牌坊,上书“翠辇停骖”四个大字,意为“皇帝銮驾于此停车下马”,相传康熙帝南巡,坐舟途经庙前,适逢农历三月初七王其勤诞辰庙会,见摩肩接踵、熙攘往来,故停舟岸边码头,命太监入庙祭祀的往事。牌坊背后是“棠树留荫”四个大字,与《锡山揽袂集》中“甘棠遗荫”一语内容相同,即成语“甘棠遗爱”的意思,典故出《诗经》,用于表达无锡人民对王其勤绵绵不绝的爱戴思念之情。
牌坊旁边就是水仙道院,道院的历史悠久,旧时称南水仙庙,解放前称“南辰道院”,现在为无锡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水仙道院始建于宋末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担任平江府知府。十月,元巴延将军至镇江,分兵趋常州,常州告急,朝廷派遣张全将军救之,至平江府。文天祥亦派遣部将尹玉、麻士龙、朱华与张全率三千军士援助常州,行至虞桥,战于五牧。据清代黄元杰记载,尹、麻二将在常锡交界处的五牧血战抵抗元兵,俱奋力战死。世人以二将军之英灵,立双忠庙祀奉,分别在五牧和无锡南门外南上塘立庙祀之,叫“双庙”又称“双忠祠”。
明嘉靖三十三年,知县王其勤面对倭寇即将来犯的严峻形势,一面借用宜兴在无锡南门窑户订购的砖块筑城,一面动员全城百姓把门前的阶沿石献出作墙基,历时七十天即竣工。新建无锡县城墙合城长5547米,城高二丈一尺,阔一丈多,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造一小屋,以备守兵居住,相距数屋又建堞台,作嘹望用。四座城门也改了名,东为“靖海门”、南为“望湖门”、西为“试泉门”、北为“控江门”,并给四个城楼提名,东为“对育楼”、南为“抚薰楼”、西为“序成楼”、北为“企辰楼”。在城墙竣工后的第三日,倭寇即来围城,全城官兵、百姓依城墙英勇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击退了倭寇的进攻,保卫了家乡。王其勤卒后,无锡民众在南门今塘经桥附近建造了松滋王公祠,尊王其勤为“南水仙”。
如今的南水仙庙,经过了时光的重重洗礼,已经被修复一新,翘角的飞檐精美绝伦。南水仙庙被冠名为水仙道院,并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首家由市正式批准的道教宫观。
图1为水仙道院门口的牌坊。图2为运河边的照壁。图6为戏台。图7、8为主殿上有王其勤筑城御寇和老子出函谷关的壁画,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图9为宝塔形状的盘香。图10--18为农历三月初七,水仙老爷出巡庙会,是无锡重要的民俗盛典。
立体看太原(28)
【文源巷】
文源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西起桃园南路,向东穿过新建南路,止于解放南路。
关于文源巷名字的来历,本来是没有文源巷的,这个街名源于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源阁。清朝修完《四库全书》后,抄写成七部,分别藏于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以及杭州西湖故宫文澜阁。其中,文津阁的《四库全书》于1915年入藏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而该图书馆门前的那条街,因文津阁而取名为文津街,此事在当时被传为佳话。 1957年2月,山西省政府决定成立“山西省图书馆”。当时,图书馆门前是一条无名土马路。图书馆建成后,图书馆总得有个门牌号吧,于是,由图书馆向太原市相关部门申请,效仿文津街的来历,借用在战争中被焚毁的文源阁中“文源”二字,将图书馆门前尚未命名的土马路定名为文源巷。
中国历史大全——刘备借荆州
赤壁之战胜利后,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趁曹操退兵北方之机,乘胜南下,一举攻占了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长沙(今湖南长沙市)、桂阳(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零陵北)四部。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大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和刘表手下大将黄思忠等,都投降了刘备。不久,刘备经孙权推荐,出任荆州牧,率兵进驻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东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那将,掌管军政事务。
这时刘备虽然兵力大增,处境好转,但展望未来,公安地处长江南岸,西不能越过荆门山,北为长江所阻,并非久居之地。要想进一步发展势力,必须占有荆州的南郡,才能控制整个荆州地区。可是,在赤壁之战中,南郡被东吴占领,孙权派周瑜为南郡太守。和鲁肃一起驻守江陵(今湖北江陵县)。这样,刘备既想取得荆州,又不能与孙权交兵,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孙刘联盟。正在一筹莫展之时,孙权派使者吕范提亲来了。
原来,赤壁之战以后,孙权见刘备占领了荆州大部分地区,又屯兵公安,很不放心。他同样也想取得整个荆州,也同样担心-且使用武力,会破坏孙刘联盟。这时,一贯主张与刘备建立联盟的鲁肃,发觉了孙权的矛盾心理,便向孙权建议,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进一步加强孙刘联盟。孙权考虑再三,同意了鲁肃的建议,便派昌范当面向刘备说情。
吕范见到刘备说明来意,刘备有些犹豫,他捉摸不定孙权的真实用意。诸葛亮却竭力赞同。刘备只得答应下来。送走吕范,诸葛亮告诉刘备,孙刘结亲,不仅可以稳住曹操,还可利用这层关系,不用一兵一卒,向孙权借得荆州,扩大地盘。刘备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就变被动为主动,派孙乾出使东吴,接洽婚事。
建安十四年(209 年)冬天,刘备带着赵云去东吴迎亲。并向孙权商借荆州。临行前,诸葛亮提醒他说∶"将军这次去迎亲,喜忧各占一半,东吴虽有鲁肃主张孙刘联盟,可是只怕周瑜等人从中阻挠,动摇孙权的决心,因此盼将军事成之后,速速归来。免生意外。"刘备点头应允。
刘备到了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孙权和他初次见面,相谈-分融洽。孙权选个吉利日子,为刘备大摆喜宴,举办婚礼。婚后,刘备虽然和孙夫人情投意合,感情甚笃,但每当想起借荆州之事尚未落实,便觉得闷闷不乐。他几次想向孙权开口,一直找不到恰当的机会,赵云也暗暗着急,无计可施。
一天,孙权检阅水军,特邀刘备参加,想显示一下东吴的实力。刘备赞扬了东吴水军强大、基业雄厚之后,便趁机提出借用州之事。便对孙权说∶"想起自己尚无安身之地,实感惆怅,今欲商借宝地荆州南郡,暂且栖身,一来迎回令妹,不失体面;二来仰仗东吴,安居乐业,不知能否应允?"
孙权听后。不觉一证。心想,自己把妹妹嫁给他,原想把他掌握在自己手中,整个荆州就会变成自己的领地,想不到刘备竞棋先一着,向自己商借荆州南郡来了。孙权微微皱了皱眉头,还未作答,就听刘备道。"恕我冒昧相求,如有不便,自当另想办法。
这一来,孙权觉得很难当面回绝,便顺着刘备的话音说∶"此事关系重大,容我与众将商议之后,再作答复。
次日,孙权在议事厅召见文武官员,披露了刘备商借荆州南郡之事。顷刻之间,堂上众说纷纭,一片争吵之声。有的说东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荆州南郡,不能拱手相让,为虎添翼。鲁肃反驳说∶"如今曹操虽退居北方,却派大将曹仁屯军襄阳,可见侵吞之心未死,一旦曹军再挥戈南下,刘备所占四郡无险可守,必然失利,那时定会危急东吴。以我之见,暂借南郡,有利于东吴。"众人之间,两种不同的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个个情绪激烈,争得面红耳赤。孙权暗自思忖,觉得各自都有道理,一时拿不定主意,便下令休会。
晚上,孙权为借荆州之事盘算了许久,还是犹豫不决,便派人叫来鲁肃,想再听听他的意见。鲁肃再次进言∶刘备既已开口,无法拒绝。这样做的好处是,第一,免伤两家和气,联合抗曹;第,刘备目前力量单弱,借到南郡,一下子不会有很大作为;第三,扶危济弱,争取天下人心;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可以借刘备的力量,来抑制主要敌人曹操的气焰。
孙权虽然并不十分同意,但觉得从目前形势看,出借荆州南郡,利多弊少,便勉强答应了此事。
第三天,孙权请刘备前来,当面答应他愿暂借荆州。刘备连连道谢,但又听出孙权谈吐之间流露出勉强的心情。回到寓所,想起诸葛亮临行时要他速速归来的话,又风闻东吴内部对借荆州一事意见很不一致,唯恐夜长梦多,孙权食言,便和赵云商议,决定不辞而别。同时。刘备又把真情告诉孙夫人,孙夫人通情达理。便和刘备一起悄悄出走。
刘备刚走,孙权就接到周瑜的来信,要孙权把刘备软禁起来,让他沉湎于酒色,丧失雄心壮志,然后再把关羽、张飞分开,各处一方。如果借让荆州,刘备就像龙得到水一样,就不会潜伏在池中了。孙权看后,觉得自己的决定太草率了。于是派人去追赶刘备。
几经曲折,刘备带领孙夫人终于回到了荆州。#读书##每日打卡#
一代伟人毛泽东喜欢吃的武昌鱼并非产自武汉,它到底产自哪里?
武昌鱼(亦称团头鲂),历来以肉味腴美,被视为席上佳品而名扬千古,蜚声中外。然而武昌鱼为何叫武昌鱼,它指的是哪一种鱼却鲜为人知。
武昌鱼是以产地命名的鱼类,顾名思义,武昌鱼就是产于武昌的一种特有的稳定的鱼类。但是湖北省有三个武昌,一个是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另一个是现在的武昌县(今属武汉市),还有一个是古武昌即今天的鄂州。那么武昌鱼到底是因哪个武昌而得名的呢?要搞清楚武昌鱼的由来,自然要追溯到武昌鱼得名的历史。
武昌鱼的名称始于三国时期,它的得名与三国东吴故都的古武昌有关。由于孙权、曹操、刘备争夺长江中游统治权的缘故,而东吴的统治中心迁徙不定。东吴最早(公元195-208年)的统治中心是“吴”(即今之苏州市);赤壁大战前夕迁往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公元221年迁往秣陵。赤壁大战以后,孙权有一年多的时间住在陆口(今湖北蒲圻市境内);在消灭蜀汉大将关羽的军队,并重占荆州之后,孙权又在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住了两年。待荆州局势稳定下来,孙权于公元221年把统治中心从公安迁往当时的鄂县(今湖北鄂州市),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并于同年农历八月修筑了武昌城,俗称“吴王城”。后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年号为黄龙。孙权之所以建都武昌,是为了“拒魏师渡江”,因为“武昌北枕长江,古称天堑,岸峭浪恶,不可泊舟,奸细无所藏匿”,实为江浙的外蔽地。但此地“风帆上下,瞬息百里,沿江楼堞谁能御之,此可恃而亦可虞者矣”。至今,鄂州市仍保留有“吴王城”遗址。孙权把统治中心从公安迁鄂,改鄂县为武昌的同时,还设置了武昌郡,郡治也在现在的鄂州市,管辖武昌、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辖境东到浔阳(今之九江市),西抵江夏(今之武汉市)。
当时的武昌南方多山,东西两侧襟江带湖,水面旷阔、鱼多, 野兽也多,而人口却很稀少。因此,孙权来此后不久,从建业迁了一千户居民来武昌。这批迁客在武昌住了一段时间,面临着从业和习惯的不顺,便闹着要回建业(今南京)。这就是史书上所说,“吴既定于鄂,徙建业民千家居之”,故有“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之谣。公元229年, 孙权便把都城从武昌迁往建业,一直在位到公元252年。王位传到东吴末帝孙皓(孙权之孙)之时,公元265年(甘露元年)9月到266年(宝鼎之年)12月,又发生了把都城从建业迁往武昌并折回之事。这首童谣既记述了这段历史事实,又是武昌鱼最早见诸文字的依据。
1956年5月至1966年7月期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湖北武汉视察工作之余,先后18次畅游长江,尤喜食鄂州樊口武昌鱼,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首句就是“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并于1957年1月在《诗刊》上发表。 诗人臧克家在解析这首词时说:“开头两句表示了作者的行踪,刚刚离开长沙便来了武昌。不说离开长沙,而说才喝过长沙的水,不说到了武昌,而说又吃了武昌鱼,这里饱含着无限的情味。”这词句在形式上是借用了三国时的童谣,而在内容上则是完全的翻新,其蕴涵极为深广,寄托了人民领袖的无限豪情和对湖北武汉的深厚情意。脍炙人口的词句,使武昌鱼更加闻名遐尔,蜚声海内外,据当年为毛主席在武汉畅游长江时做饭的杨纯卿老师回忆,当时他为毛主席做了五道菜,其中有一道菜就是“清蒸武昌鱼”。这条鱼足有两公斤重,“是樊口产,是真正的武昌鱼,叫团头鲂,当地俗称鳊鱼。”。事后,陪同毛主席进餐的叶子龙同志风趣地对杨师傅说:“主席吃了你做的武昌鱼,写诗还用了武昌鱼的典故呢!”
1986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这样注释武昌鱼:“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州)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鲂或团头鳊。”
【回忆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励志豪哥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