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孩子三岁:报了英语听力班
四岁:围棋班
五岁:跆拳道
刘岁:练毛笔字
七岁:奥数班
十岁:老师给你报了辅导班
十三岁:报了体育课
十六岁:报了重点高中
十七岁:高考突击班
十八岁:高考志愿家长填
二十三岁:孩子,报考公务员
三十五岁 :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现在的家庭,不知道是孩子累还是家长累!孩子没有了童年,家长没有了休息时间。两代人拼命赚钱,为了一代发展的更好!
离校觅职?留校笃学?
很多高校,最后一年允许离校觅职。无论如何,都难以阻挡迫不及待涌出校门的学生们。尽管他们找的工作,多为临时性质,且一年内多次转换概率极高。对此,很多学生甚感迷茫,离校觅职?还是留校笃学?真是左右为难。

大学生就业难,似成关注焦点,但不能因此断定社会不再需要大学生。工作岗位,的确有,只是学生们大都达不到岗位基本要求。达不到要求的根本原因,在校期间,没干正事儿,谈恋爱,打网游,抑或整日无所事事。如此,不但专业知识没掌握,社会综合知识,更是贫瘠荒芜。这才导致大部学生就业难。
其实,学生真该集中精力,把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都学好,万不可急于离校觅职。
最后一年,非常关键,将所学课业,集成一体,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就业机会。
另外,最后一年课外时间比较多,刚好利用这段时间,把外语口语与听力集中提升起来,为就业拓宽渠道。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课外综合知识,丰富综合处理问题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
当然了,如果你寻到一个正式国企岗位,或公务员机会,还是应该尝试的,毕竟,在目前环境里,能寻到体制内岗位,十分难得,不能轻易放弃。但除此外,还是应以学业的完整为要。

另外,从学生毕业后一年内转换工作的统计数字看,最初寻到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吻合的概率,几乎为零。建议大家安下心来,把该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牢固为好。
希望所有的大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有所建树!绽放璀璨人生!
人老了碎碎念,是抑郁症倾向吗?
儿子从西安回来了,自过完年离开家还没回来过,爷爷奶奶总念叨,我也有点想儿子了。前一阶段公考没上岸,就打电话让他回来呆几天。
今天全家一起回去看他爷爷奶奶。老人见着孙子十分高兴,拉住嘘寒问暖,耳朵背听不清,一样的话问好几遍,一样的回答也要大声喊着回答几遍。
有时老公嫌我态度不好,我说没有呀,声音小了他们听不清,只能大声喊。有时重复几遍可能语气中会有不耐烦,以后也要注意一些。
老婆婆一辈子都在为别人着想,总惦记这个想着那个,有啥不高兴的事儿都憋在心里,情志不畅会影响肠胃功能,所以她就总是胃不舒服。

公公婆婆都是糖尿病、高血压,随着病程延长和年龄的增加,慢慢地眼睛视力也下降了,耳朵也越来越背了。
老公公还好,戴上助听器能正常交流,老婆婆不爱戴助听器,嫌吵。可是你说话她听不清,心情又变差,觉得自己成了废人,啥也听不见,反应迟钝。
网上说有一种药吃了可以改善听力,就买了三个疗程的。今天回去又说不顶用,白花钱,上当了。
我劝她,三个疗程吃完再说,现在一个疗程都没吃完,不着急下结论。再说白花钱的事儿多了,别想那么多,花就花了吧!可能这儿不白花,别处也白花了,哪能每笔钱都花那么正好好呢?
两老人退休工资加起来一万多,儿女们也不用他们贴补,就是节俭惯了,东西坏了不换新的,要修了再修,儿女们一说换就不高兴,嫌败家了。
家里亲戚们谁家有点啥事就成天念叨,自己身体有点不舒服就胡思乱想。

儿子说,应该领奶奶家去精神科看看,是不是有抑郁症倾向?我说,别瞎说了。人老了世界就变小了,周围也只剩下家人和亲戚,所以脑子里就这点事老转悠了。
我老了可不能这样。每天在今日头条看素老三作家的文章,家长里短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又让自己活得充实。就以素作家为榜样吧,老了也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只陷于自己家的那点事里,或者跟自己的身体较劲,成天计较这疼那痒的。老话说的好,无事生非呀!
前车之鉴。希望友友们老年生活都能丰富多彩。
不透支自己,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你有多久没有发自内心地做到“劳逸结合”了呢?
最近工作搭档回来了,我收拾了放在单位尘封了一年的所有备考书籍回家。看照片杂乱无章,却也逐渐在内心开始放过自己,我想要好好安排自己的生活了。

[比心]一次只做一件事。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就在做一心二用的准备,边考自考本科,边学本专业知识。孩子两岁以后我开始发展到边上班边学习边带娃,学习的时候同时学五六科,学习其中一个法律知识大头的时候穷尽了所有零碎时间,公交车、上厕所、后半夜、凌晨。
1.最终我承认了那句话:“一切的努力只感动了自己。”
太累了,没有喘息的机会,学的过程孜孜不倦,可也没有复习的时间,更没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全凭记忆。然而我还是低估了生完孩子后女人大脑的运作机制,我失去了联想能力。我看了很多励志的80后妈妈一战公考,二战法律,再战注会的故事,我相信她们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更相信她们仍有逻辑基础。
内卷不是我们懒散和失败的理由,自己的思维认知没有达到个人的顶点,没有量变之后引起的质变顿悟,我们的成效只能是原地踏步。

我试过了所有的错,走过了所有的弯路,耗尽了心血和热情,突然间什么也不想做了。跟我的好朋友一样的状态。有的时候很明白自己,过了一段时间又陷入迷茫。没有动力,没有激情,没有期待。
2.直到遇到这句话“什么都无法舍弃的人,什么都无法改变。”——《进击的巨人》
于是我也想明白了,不是我学的少恰恰相反,是学的太多了,违反了物极必反的规律。我们还是一群努力奋斗的人,哪怕未来不可期,也仍然要找到自己的目标,一次就好,一个就好,发现就好。
3.读书和写作,将成为日积月累自由表达的终身课题。
我开始独立读一本书,跟着书的思维走,跟着题的模型攻破知识点,不再专注于听课。可能对从小一个听力比较差的人来说,听课听到爽,网课没有次数限制,语速自由选择,课程全程没有废话,也是一件重大收获。

享受知识付费课程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借此坚定学习的信心,坚定对自己知识能力把握的信心,而这是自由知识表达的重要支撑。
最近刷了一部韩剧《我金光灿烂的人生》,女主的励志故事,在屈辱中成长的故事也深深感染了我。我不过是借此提醒自己,我受的挫折跟她比太远了,思维力没有长进,是专注力训练做得不够。谁说看韩剧没有长进的?这不是还能帮助自己想通一些道理还能继续找方向吗?
在知识付费课程和看韩剧之间我找到了心灵自由的平衡点。我相信,自由的人生和自由的创作一定与众不同,也相信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与我共同探索知识未来。结果,在坚持与发力中在最好的时候给予奋斗者。
一起加油~
#教育听我说#
大早上就接到家长微信,说孩子高三期末考了550,加上听力能到580,他心里很焦虑,不知道现在该做些什么,不想因为自己没有文化而耽误孩子将来,现在就想咨询我孩子考学的事情!

我问他,将来想让孩子从事什么工作,家长说家里条件还凑合,不想让孩子为了赚钱奔波,或者进公司做什么高管,感觉太累,就想做一个公务员,安安稳稳的,不做医生,但是做老师也可以!让我帮他分析一下!
我说:
首先,孩子这个成绩在山东来说还是很不错的,高考正常发挥,中后段985问题,但是专业都不会很好。不过考公务员没问题!
其次,军校,警校,部属公费师范生!
军校警校毕业都会有工作!但是军校毕业后分配的地域不确定,将来还面临二次择业!
省警校毕业回原籍就业,有编制,属于公务员,但是平时工作还是很充实的,节假日休息啥的都不能保障。
再次就是部属公费师范生了!就是那六所院校(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陕西师大),都是985或者211,回来后基本都是在省会城市的中小学就业!

当然如果孩子能再超常发挥一点,也可以考虑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上海海海关学院等
再有就是综合评价,强基计划都是孩子能考虑的范围
家长听后心情一下子轻松多了!
但是最终家长怎样选择,还是要他自己和孩子沟通后在做决定!
祝孩子前程似锦吧,有这样的家长,是一种幸运!更是幸福!
教师这个职业特别好吗?
以前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现在据说有新三不孝,不想考公务员,不想当老师,不想结婚[捂脸][捂脸]
说起教师这个职业,人们一说起来就是有双休有寒暑假。稳定性高工资也可以,社会评价不错。
但是也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也有人喜欢或者不喜欢,适应不适应。如果非要上升到不孝的地步反而增加很多烦恼。

我有两个朋友都是当老师的,中学语文老师,她们非常喜欢这个职业,与学生相处很不错。应该说是很适合当老师了,工资不高也不低,超级稳定。但是也很辛苦,晚自习早自习,不是朝九晚五哦,是朝六晚十,还有周末补课,寒暑假补课,培训,改卷,没有那么长的假期。
当然她们是比较喜欢当老师的,应该说是不错的职业选择了。
但是有人不适合,比如嗓子实在受不了,不喜欢学生很吵,听力都下降了,还有就是一堆教育教学以外的事情要应付,搞得心力交瘁。我知道有一个是生理期都紊乱了,头昏脑胀。还有流产几次的,医生说就是压力太大了。
头条上有一位退休教师也这样说,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职业,以前换工作难,后来舍不得退休金忍着,结果就这样过来了。[捂脸][捂脸]
有点可悲啊!忍了一辈子。以前换工作的确不容易,现在换工作相对容易但是父母一般觉得教师稳定名声好,尤其适合女孩子[大笑][大笑]
不管怎样,还是要考虑自身的情况,不能一味考虑外界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