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石家河#
石家河文化的玉神人。
人头顶有冠似乎来自良渚玉琮的刻画,楚人尚巫,由来已久。
有冠者对后世影响大。
#乾隆#
史上最值钱的玉印章,没有之一。
乾隆爷厉害,一个碧玉印,盖了无数书画,拍了近一个亿。
#玉# #博物馆#
[满池娇]
荷花、荷叶……鸳鸯,一幅满池娇的缩微版。满池娇是宋、金、元时期常见的装饰题材。
从先秦的文明出现,窥看岭南文化的独特性:有自己的夏商周
——南方日报网页链接《5000年前已与良渚文化双向交流?破解岭南文明起源阶段重大“谜题”》报道体会一
“和而不同”,这句孔子的名言,用来形容先秦岭南的文明特点,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善长航海”的百越人的一支,南越人在岭南更早地表现出与岭北长江中游、东南沿海长江下游的交流。
岭南位于中国六大文明板块之一的“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社会面貌特征。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提出的“多重花瓣”论,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岭南地处“重瓣花朵”式华夏文明圈的最南边。
7000~5000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既受长江中游地区如湖南史前遗存等影响,也受来自长江下游地区马家浜和良渚文化的影响。后期良渚文化的影响就更强烈。
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史前阶段,岭南和长江下游的文化交流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用玉制度、长江中游地区的稻粟混种农业技术一起影响着岭南。另一方面,岭南的几何印纹陶又向北输出,与岭北地区构成了文化“双向”互动过程。
这个时期,广东的石峡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保持了发展同步,受其强烈影响,但也具备自己的鲜明特征。石峡文化遗址与良渚遗址的殉葬有所不同。良渚的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玉琮、玉钺,大部分是崭新状态随葬的,专门为死者定制。石峡墓葬中发现的玉器,大部分都是使用过的,而且是二次葬时埋下去的。
进入西周之后,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在不断深入。在惠州缚偻国墓葬,西周最核心的礼制波及了岭南地区。在粤东地区浮滨文化遗址,潮州和梅州大埔等地,发现了夏商之际的原始瓷。岭南史前高温印纹陶和先前时期原始瓷的烧造技术发明,是居于领先的,对于后世陶瓷之路可能具有发端性的重大影响。
考古学家李岩认为,夏商周时期中国东南地区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文化区的形成,与中原、长江流域青铜器文化区,以及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区等,共同构成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的多样性。
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外籍院士李零,在《我们的中国》一书也认为,东南沿海璀璨的文化圈,和中原一道,形成了中华文明,其形成方式,更象欧洲的希腊。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先秦时比后来的大、城墙也比后来的高。欧洲则很少城墙,有也比不上中国,城市范围也很小。
相比之下,广州城却是个例外,呈现出有别中国其他地方的独特发展模式。广州历代城墙范围的趋势,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但市集、市民巨贾一直住城外……甚至明清兴起的佛山,曾经出现“广佛同期”,为帝国铁都、天朝四大镇、四大聚(经济圈),却一直没城墙,官衙都住广州,日常事务靠商人首领自治,包括抗匪。这现象的一切,貌似都应验了李零院士的说法,和欧洲的商埠模式很类似,简直就是古时的“商业自贸区”。
独特的岭南地区文明起源,是西汉南越国得以建立的基础,以致于岭南日后能成为国家的南疆,并出现了大都会广州,对此后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孕育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这是一种海洋文化、贸易文明。#文化# #历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她一个人呢,创造了三个成语,绝代佳人,倾城倾国,姗姗来迟立汉武帝的孝武皇后李夫人。
他也是唐朝很多大诗人,白居易、李商隐、李贺都写过关于他的诗词歌赋。在汉武帝的后宫里,他既没有陈阿娇的背景。也没有卫子夫的外戚,但是他有智慧,直到临终前他都没有失宠,他也是唯一的一个陪葬在汉武帝茂陵的宠妃。
李夫人是河北定州人,在西汉的时候,河北这个地方是出皇后的,而且还都是实权皇后,像窦漪房啊,王政君都是河北人。李夫人出生在一个搞音乐的家庭啊,他的家庭呢,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他有一个哥叫李延年,当时因为犯了事儿,被出以公心,在宫里呢,负责养狗。
李岩年天生有副好嗓子,一唱起歌来啊,就十分的有代入感,非常动听,深受汉武帝的喜欢。有一次啊,他就开口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国,家人难,再得,汉武帝刘彻在旁边都听愣了啊,当时就感叹,世间真有如此美的美女吗?哎,平阳公主在旁边帮腔,有啊,这就是李延年的妹妹,后来呢,李夫人她就进宫了,如此的明显,背后明显就是李延年和平阳公主。
李夫人进宫后不久啊,当时就生下了一个儿子。昌邑王刘博,有一次汉武帝和李夫人在宫里边儿玩耍啊,当时汉武帝觉得头痒,顺手就拔掉了夫人头上的玉簪,挠痒痒啊。后来呢,这就衍生了一个典故,就叫玉搔头。
白居易长恨歌里写,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后来啊,宫里的宫女听说了这事儿啊,都去买一个玉簪插头上,等着汉武帝来。一时间呢,长安的油价大涨。不过好景不长,李夫人就得了重病。当时汉武帝刘彻就来探视他,李夫人拿被子蒙着头,就是不肯露脸。他说,臣妾长期患病,面容憔悴,不能见陛下,希望能把我的儿子和兄弟托付给您。刘彻当时很奇怪啊,说我大老远来一趟,你让我见一面,你再托付也不迟啊,李夫人就是不让见啊,他说,妇人容貌未经修饰,不可见。君父陛下,你不要为难我。刘彻偏要见李夫人就是不让见,他还把脸转向了里边儿。刘彻一生气,当时就走了。刘彻这一走啊,李夫人身边的小姐妹呢,就怪他说,你看陛下来这一趟就是为了见你一面,你为什么不肯见呢?当时李夫人就说出了一句千古名。盐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陛下之所以对我念念不忘,那是因为我的眼里颜值在,爱就在,颜值不在了,爱,就没了呀。如果今天我让陛下看到了我这个憔悴的模样,那么我在他心中那个美好的形象就破灭了。在我去世之后,他怎么可能对我的家人好呢?所以李夫人这一番话真的是人间清醒,也让我们看到了他非常有智慧的一面
这个故事呢,也被后世很多人引用,包括李白曾经写过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包括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往往很多美女的婚姻并不幸福,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缺乏像李夫人这样的智慧,在李夫人去世之后,果然如他所愿,他的这兄弟几个呀,纷纷都得到了重用,李延年、李广利、李季这几个人,但是很快他们又被族灭了。
所以到头来,李夫人临终前想要保护的这些人,基本上一个也没有保护的了。反而是李夫人临终前,他的智慧让汉武帝刘彻一直念念不忘,在刘彻50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写下了一篇,悼亡妇,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呢,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名句,是新冠以言著,悉泯不归乎故乡。新功容易建成,但是美好生命的消逝却一去不复返。似于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把车马。停在你的目标,想再看看你,但是我该如何一个人面对这漫漫长夜啊,惨以期累,西桂枝落而消亡,我站在秋天里,眼泪不知不觉地从脸颊上滑落。你的离去啊,就像月亮从天空中消失了。神秦琼以姚斯吸睛。浮游而出疆,我的灵魂孤独地思念着远方的你,精神早已脱离了躯体,在漫无目的的游荡。斯若流波,怛兮在心,我对你的思念就像流水一样连绵不绝,而悲伤的情感却长眠在我的心底。所以你看刘彻的这一篇李夫人赋也。他作为雄才大略君王的背后,感情细腻的一面。
他的这种情感在唐代白居易的诗中把它描绘到了极致,生亦或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最后一句,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白居易说,如果早知道分别的时候这么痛苦,那么不如在一开始大家就不遇见呀。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也去世了,就埋入茂林,这一年呢,李夫人也被追尊为孝武皇后啊这个。他们的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李夫人的这个陵墓是在汉武帝茂陵的西北方向,它上面呢,是有一个两层台的,过去呢把山形两重叫英,所以它又叫英灵。我们都知道在汉武帝的晚年是发生了五谷之惑,这一把高悬头顶的达摩克莉丝之剑最终还是掉了下来,他斩断了无数人的幸福,如果李夫人真的活到那个时候,可能未必有什么好的结果,不如把这种美好啊,永远地停留在想象中。
土花漠漠,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苍,爱之欲其生又死,东留万代无回水。
#广东考古100年#
新快报记者从她的角度回顾了尊敬的传奇女性考古学家朱非素老师。
作为一个浙江人,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后,在广东从事考古工作,而先生一生的研究成果的亮点是石峡遗址和石峡文化。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中国文明起源的事儿,广东在这个阶段是什么状态?主要材料就来自于石峡文化。
石峡文化之特点有如下方面:用玉制度与良渚文化非常的类似;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发展过程(特别是晚期阶段)保持了基本一致的节奏,这在福建两广和海南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告诉了我们,华南受到良渚文明影响的南部边缘在哪里。
详细者可看新快报原文。
图3~5朱老师志愿军时期的照片,图5是朱老师亲姐妹两人的合影(当时都在朝鲜都是志愿军)。
沈金波与沈健瑾没有亲属关系
在个别网文上只要有关著名京剧演员沈金波或沈健瑾的信息被提及,就会有热心的戏迷网友留言:沈金波的女儿沈健瑾,或类似关系的其他文字表述。当然,这种美好“安排”也是戏迷朋友们对两位艺术家的关心和厚爱。他们都曾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和《奇袭白虎团》中分别担任过重要角色,文革时期,全国人民几乎天天能够听到他们的演唱录音,说他们闻名全国或家喻户晓一点儿也不夸张。加之,在人们印象中出身梨园世家的京剧演员不在少数,所以,当想到两位同姓的演员戏迷朋友们希望“他们是父女”也不算瞎蒙。很遗憾,他们之间没有亲属或家族关系。唯恐大家不“甘心”,顺便附上沈氏家族六代“艺谱”图为“证”,同时也期待大家能发现更多的趣闻故事。笔者在此提前提供一条信息——沈金波是著名女琴师沈媛的堂伯。
沈金波(1926—1990)北京人,老生演员,出身于京城一个梨园大家族。沈金波七岁随父学戏,十岁入中华戏曲学校。本应排名“玉”字科,因其父辈均以“玉”字起名,故“高升”一级,排“金”字科。在校期间,沈金波与师兄李和曾(1921—2001)同时师从高派老生创始人高庆奎(1890—1942),学演了《赠绨袍》、《马陵道》、《逍遥津》等高派名剧。1950年代入上海京剧院,1956年与周信芳合拍了电影《四进士》,出演毛朋。1959年,拜周信芳为师。1965年春,沈金波由二团调到一团,加入《智取威虎山》剧组,饰演参谋长,1970年,《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后调到上海戏曲学校任教。
沈健瑾,上海人,工花衫,出生于1945年。1956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先后师从荀慧生、赵桐珊、雪艳琴、程玉菁、马宗慧、荀令香、于玉衡等。1965年毕业,分配到山东省京剧团,出演现代戏《奇袭白虎团》剧中人物崔大嫂。1973年,调中国京剧院,先后主演了《杜鹃山》、《杨门女将》、《凤凰二乔》、《百花赠剑》、《贵妃醉酒》、《辛安驿》、《买水》、《坐楼杀惜》、《秋江》等剧目。曾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其夫李光,中国京剧院著名文武老生。李光的父亲是著名高派老生李宗义(北京京剧院)。李欣(国家京剧院花脸演员)和李岩(国家京剧院文武老生)是李光的弟弟。
考古#石家河# #玉器#
晋侯好古,琨璋好玉;长河与白驹过隙。
同学吉琨璋,玉器专家,近有高论,节录之:
“这件玉器,也就五、六公分高,雕琢非常精美,时代距今四千多年,原属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一支距今四千多年的石家河文化的,这个文化以做这样的神人面像著名,现在世界上很多著名博物馆如大英、赛克勒、大都会等都收藏有石家河文化的神人面像,考古发掘也不乏出土,这件神人面像的精美程度在石家河文化所有的神人面像之中可以排在前几名,可以想象当时备受荣宠,只可惜这只文化在四千年前衰落了,它四处流浪,在这个世界上转了一千多年,最终转到这位晋侯的手里,这位晋侯可能就是历史上的晋文侯,曾辅佐周平王东迁,对周王室有再造之功,晋文侯(比晋文公早很多年)太喜欢这件身人面像了,以至于死后带入坟墓,过了2800年,被我们挖出来了,这件神人面像再次面世,可以断言,若无天灾人祸,这件神人面像会一直传下去直至无穷。
我经常劝我的一些搞收藏的朋友们,还是算了吧,别收藏了,看一眼是缘分,摸一摸是福分,该捐就捐了吧。”
东坡云:天下之物…等等。
唐太宗收藏了王羲之的字帖,…而晋文侯可能是古代诸侯中,最早玩收藏的人之一。
前边儿所说的时间,以千年记,我们只能用几十年来说了。
80年代,我们都在山西曲沃曲村实习,琨璋他们赶上了晋侯大墓的发掘,我们班早些,没遇上。
1985年,我与他们班4位同学在广东南海县发掘贝丘遗址。背景是西樵山。当时崔勇先生作为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队员,一同工作;疫情之前,我们在南科大唐际根先生处又有一次相聚,但这次沈岳明(复旦教授)没有来。张春龙(湖南所)和唐继根两人变化都不算大。沈岳明教授发型变化比较大。
所谓历史,乃长河,人,白驹过隙也。
#4项重要考古成果公布# #考古#
[石家河文化较高等级聚落-华容七星墩]
七星墩聚落(群)在距今5000年前后,开始以夯土技术修筑“外圆内方”的两圈城垣,城垣外侧均有壕沟,内城东垣中部和南垣中部各有一水门,外城东垣中部也有一水门,进出城的主要通道应是东部水门,城内外水系发达。在距今4500年左右,发展到鼎盛阶段:除聚落本身规模扩大外,城外大荆湖周边出现30余处小型遗址,形成以七星墩为中心的聚落群,遗址之间分布有水稻田。距今4000年左右,大荆湖周边聚落消亡,外城城垣废弃。
七星墩鼎盛时期除两湖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外,岭南的石峡文化也处于一个高潮时期;但石峡文化在上层建筑方面则与良渚文化更为亲近,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分别有良渚文化与石头家河文化两主体考古学文化,而高等级聚落则良渚者即为良渚遗址群;石家河文化除华容七星墩等,还有湖北天门的一系列有规模的城址聚落,与良渚文化相比,似乎尚未见如良渚古城那么高等级者,用玉之程度似乎也弱些。这些正是早期文明阶段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具体体现。
最后八卦一下:我的导师严文明先生的老家是华容[呲牙]。
#唐朝# #玉# #趣逛博物馆#
[节前展吉祥,金玉满新春!]
开启过年前的节奏,前两期微头条老李给各位展现了一些黄金制品,这回说玉。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这一组玉噐,感觉应该是镶在腰带上的,类似带銙。
一组胡人乐舞。
图1为盘坐在地下的乐师手中的乐器应该是排箫吧。图2这位敲击的应该是鼓。图3是琵琶。
图4是笙。图5是横笛。图6似乎是一位舞蹈的人。这一组玉雕比较有创意的还在于它的4个边缘内部都有,似乎云端飘起的缎带,给人感觉此曲只应天上有,何似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