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头条#我有一位公安局上班的同学今年53岁,之前职务是小队长,后来一场病后成为普通警员,是个三级警长。前段时间几位同学相约出去吃饭邀他,他说还在加班 ,他单位就在我们附近,就告诉他说去他单位楼下等他,等了40多分钟才下来,说是忙的走不开。吃饭时同学们就调侃他,这么大年龄还这么努力,是不是还等提拔了?这个年龄提拔无望就得过且过吧!他说单位事情多,太忙了,加班整理材料是常态。是不是这个年龄段的公务员都是这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像我们这位努力工作的同学属于奇葩了?
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考上事业编的:
一是关注招聘公告,随时关注招聘信息,及时报名参加考试。我参加的是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招才引智招聘,先投递简历,等待审核通过,会有电话通知。
二是参加笔试,我们的笔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一个小作文,时间也就是两个小时左右,我笔试成绩不是特别高,招聘一个人,考试进面要十个人。复习的时候,其实我本人很少做过事业编的题,我都是做公务员的题,所以考过也是幸运。
三是面试。面试主要测查你的反应能力,只要你谈吐优雅不是卡壳卡的太严重都可以,主要是要结合自己的岗位谈谈自己的努力,回答有一定的特色,不要千篇一律就行了。#[心情随笔]#
我是,没钱,我每天吃肉喝酒,,我们公务员,在一起开心,和老太婆,好恶心死了
来到巴彦淖尔已经两年了,这里离父母家一百多公里,开车三四个小时。当初来这里是因为一时冲动,我对象鼓励我多出去尝试,因为当时待业在家除了学习也没有事情做,刚好赶上这里人才引进政策。
我投了简历,接到了笔试,面试通知,就从郑州逃离大城市后来到了内蒙古自己的家乡。当时是2020年,本来对象是鼓励我多去尝试的,没想到成绩出来以后,第一名放弃了,只留下我第二名被录取了。
对象给介绍的工作也下来了,通知下周面试,我突然之间面临两方面的抉择,这大概就是人生中比较艰难重要的选择中的一次。毕竟他是我们感情,工作一个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这个有编制的工作,让我突然间从没有编制中华丽转身了,但是对象是不太同意异地的,毕竟当时没有工作,他废了好大的力气给我介绍工作。看得出来他是不舍得我走的。
可是我当时魔怔了,也不知道为啥听信父母、老师、自己的心声去了小城市的事业编。
办公室只有三个人,领导也很关心我,待我象他家孩子一样,经常苦口婆心的教导我,这让我体验到了以所有工作中从未有过的轻松感,融洽感。不禁感慨我的工作太好了。
为了工作我必须在这里租房子,父母怕我孤独,让母亲来陪我,这一年工作相对轻松,我参加了一次公务员考试,但是每天刷题并没有实质性的成果,我的成绩不太好,甚至没有刚毕业的时候考的好。我考试是为了回到对象身边,离开后才发现即使工作很顺利,心里还是空空的,不想像之前在一起,工作不顺心啥的,还有一个人在安慰你。于是我第一年的日子,过的很单调每天除了上班,吃饭,就是刷题备考公务员。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也似乎是租来的,外面的风花雪月,都与我无关,我只有工作,想办法回去,所以在这里不快乐,似乎快乐是一个很难以达到的要求。
第二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开始不愿意学习公务员了,我就放弃了这条路。天天看手机,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时光会让人蹉跎岁月,但是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回郑州肯定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如何回去,最后把希望寄托在托人介绍工作。
变得不对外界事物好奇,不对学习感兴趣,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玩手机,时常也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这样了。在不求上进的安稳中度过这平凡的一生。似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体制内化,离不开也出不来。这种感觉不是满足,有几分失落,又会自我安慰当前工作这么好,人应该知足。在这里从不参与家务劳动,父母负责,似乎我就是沉迷手机的疯狂网迷。但是,好在最近突然开窍了,一时间又想提笔写东西了,我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感悟记录下来,想法记录下来,逐渐在文字中认识自己,在文字中找到一个心灵的港湾,希望有一天可以过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得过且过的随意#[心情随笔]#
你还在考师范吗?想当老师太难了
一个朋友的弟弟,2019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到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奋斗中学当老师。虽然那个学校在当地也是重点中学,但我们都觉得有点儿远,朋友无奈地说:“现在考体制内的有编制的教师就是这么难。”
2020年我国师范类高校毕业生超过50万,据第三方平台的统计,目前师范类毕业生能够顺利签约当老师的人数尚不足10万人。究其原因无外乎:师范类高校连续多年扩招;许多中小学招聘教师的硬性条件只要求具有教师资格证,使得一部分非师范类更优秀的毕业生加入到应聘队伍中。由此看出,多年前师范生的就业优势在逐渐缩小。
不过,行行出状元,师范类最吃香的还是那六所免费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没到毕业就都被“预定”了,根本不愁找工作。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公立学校大都会选择这些学校的学生。不光是免费师范生,这些学校的普通师范生也会比较抢手。
而其他师范类学校就不同了,比如内蒙古,每年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一万多人,各个中学招聘的有编制教师人数却寥寥无几,所以就会出现内师大的研究生也考不进呼市本地的中学。
其他师范类毕业生都去哪儿了?数据表明:有考研的、考公务员的,有去私立学校、培训机构的。
在呼和浩特市,刚入职的有编制的教师到手工资也就3000,私立学校可能会高一些,但是工作强度很大,比较辛苦。培训机构就更少了,辅导老师工资2000多,一般没有五险一金;能讲课的老师工资会高一些,按课时计费,能力和工作量双向考核。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师范类院校,既然大家都难,那就努力往前冲吧,是人才,在哪儿也不会被埋没!
今天是国考报名的第一天,一年一度的国考真的可以改变不少人的命运,对于不少寒门子弟,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就可能实现华丽的转身。作为普通家庭的我,参加过二三次国考了,但是没有一次成功上岸的,这只能说技不如人,自己也不够努力。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刚毕业的时候,差点考了目标的分数一百二十分,但是申论写跑题了,我的目标没有达到,后来毕业了,就很少有时间全力以赴的学习,我就断断续续的结合着之前学习的功底,边考试、边找工作,但是找的工作都不怎么理想,直到毕业三年后,考到了巴彦淖尔市人社局的事业编。
当你真正拥有时,其实也是新起点的开始,比如现在的我,才发现事业编是很鸡肋的事情,跟单位同事公务员做着一样的工作,拿着不一样的薪水,有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而荒凉的感觉#心情随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