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不予续期,台湾驻港官员仅剩10人[撇嘴]
香港国安法大显神威,继前面的乱港分子抓的抓,逃的逃;香港公务员清除“港独”,要求“爱国者治港”;美国驻港澳领事馆之前卖房跑路,后来新冠被封馆,人员不断流失。
到如今,曾积极扰乱香港的台湾驻港官员,也仅剩10人了。
根据湾湾新闻,香港国安法出台后,港台关系迅速恶化,台湾驻港办事处,因为拒绝签署“一中原则”,香港政府也拒绝更新其签证,所以签证到期只能离开香港,目前在香港“只剩10名台湾人”。
说实话,很多人并不清楚台湾还有个驻港办事处,这种性质和美国驻港澳领事馆扰乱香港,反中反华并无二致。
10人我们都嫌多,最好跑快点,不然连带以往的台湾暗中支持黑暴活动,我们来算总账!
#我要上微头条##微头条日签##台湾##台湾驻港办事处仅剩10人#
台驻港机构历史过程形态回顾:
1997年之前:台湾地区驻香港的机构不能以官方名义在香港出现,只能以“中华旅行社”之商业机构名义运作,其负责人为总经理,此模式一直维持至香港回归后。
1997年7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就中华旅行社发出声明,谓鉴于不能承认“台湾机构”之官方地位,其只能以非官方身份运作,并需接受某些条件。
2011年7月:经台湾方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达成协议后,台湾驻港机构对外名称由“中华旅行社”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
2011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在台湾成立“香港经济贸易文化办事处”,为台港两地民众提供服务。
2018年6月:卢长水接替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严重光职务,但因香港政府拒发工作签证,未能上任,据说是因台湾方面不愿签署“一个中国承诺书”。
2020年7月1日:香港正式实施《香港国安法》,对分裂国家的行径予以严厉打击。不少分析认为,这将有力斩断民进党当局的乱港黑手。
2020年7月: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代理处长兼联络组组长高铭村、服务组组长周家瑞、综合组组长李晋梅以及多位秘书无法获得港府续签签证而返台。
[港澳]截至12月5日零时,香港新增9508宗新冠病毒阳性病例,20名确诊病人在公立医院离世。驻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骆惠宁:拥护信仰宪法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香港特区政府12月5日发表《香港保险业的发展策略蓝图》,提出将善用“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促进保险业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港铁将军澳线列车发生故障,1500人沿隧道离开。中国人民银行与澳门金融管理局续签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台湾] 12月5日台湾新增10209例本地病例,新增22例死亡病例。2022年台湾公务员资格考试人数总排行前十大学出炉,其中前三名为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台媒:《鲁冰花》曲作者陈扬因病去世,终年66岁。
追梦格林这一拳抡过去,一拳下来,勇士老板估计能省1个亿,做梦都笑了。
之前,在云南人、维金斯、大嘴格林续约的问题上,勇士老板可是遇到了夺命连环题,陷入三难。
一个中流砥柱,一个未来接班人,一个球队图腾,要谁不要谁都问题。都会影响球队和库里再拿总冠军的前景。
看起来可以舍弃的只有那个还没打出身价的大聪明怀斯曼。
好家伙,老板还没想清楚,格林大叔出手了,完美了再现了三年前杜老四当年是怎样遭受更衣室霸凌愤而出走的场景。
这下主动权回到资本家这边了。
首先是格林的问题,格林的问题之前难处理到不是基于他球场上的价值,看过去年总决赛的人都清楚,单从球场贡献来讲,格林已经是负资产,他在存在在于球队文化和更衣室价值,更重要的是库里的态度。卸格林这头驴不打紧,怕伤了库里的心。
现在打架事件一出,库里恐怕也不好护格林这头老驴了。
格林一拳出去,顶薪啥的就别想了(即使没这事也不现实),结局只有两种,明年以类似一哥的价格(三年5千万左右)留下,或者卷铺盖走人。
一拳也打醒了云南大理人,至少这个球队目前还是库日天的球队,球场的明天属于你,不过是成年人哄小朋友的方糖,还是老老实实抱住库日天的大腿,再拿上一两个冠军再说,想要希罗的大合同,希罗人家命好热火没有追梦格林只有过苦日子出身的吉巴。要想在勇士继续呆下去,3千万,怎么着也得打八折,四年一个亿差不多了,要不,老板同意了,你还得看格林老儿的拳头同不同意。
无论怎么闹得欢,其中这二人走人的机率都不大,都是需要在勇士这个体系里才能将自身价值发挥最大的球员,离开水花, 格林进攻黑洞的属性无限大,而云南大理人防守上的弱点也更加显现。
真正皇帝闺女不愁嫁的是那位不争不抢的佛系公务员维金斯。
一场更衣室拳击赛下来,最终估计这三人的续约合同,维金斯四年1.5亿,云南人四年1亿,格林3年5千万。
所以,谁流出来的视频,更大嫌犯是勇士老板或球队管理层,你看角度就是不手机拍的,是出自于球场监控。谁有权搞到球馆的监控录像呢?呵呵!!
供销社“卷土重来”,职工有望正式“入编”?福利待遇很好
无论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还是正在找工作的人们,对于工作的要求就是带编制,都想要一个“铁饭碗”,但是因为现在的社会,就算是你高学历也是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说到供销社,我们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带着去供销社买各种东西,以前的供销社就相当于现在的大超市了,里面没有你买不到的东西,只有你想不到的。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供销社也是随着消失在人们的生活里了。
供销社可以说是属于一个老的回忆了,代表了一个时代,因为现在的就业和编制的问题,供销社也是即将再次崛起了,虽说现在供销社和消失了一样,其实他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不想以前一样,随处可见,遍及每个城镇。
供销社属于参公单位,也算是国家单位,现在的供销社和以前不是很一样了,现在之所以很少人知道了,是因为供销社现在主要做的并不是零售了,而是其他的一些生意。既然是参公单位,是不是里面的职工就是带有编制的,里面的职工并不是带编制的,主要是签合同的,合同期一到,如果需要继续,就需要继续续签的。
在网上有人说,供销社现在还存在,并且还有通知说,供销社职工还会有望带编制上岗,这一消息不仅仅是让在职的员工很是兴奋,还让一些大学生也对这个供销社员工职位虎视眈眈。
这消息也不算是空穴来风,我们都知道供销社属于参公单位,既然是参公单位,那么他们的福利和待遇本就和公务员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公务员是行政编制,这个可以说一家的,供销社带编制那不是迟早的事情。
现在在我们国家已经有一些地方在全面的招供销社的员工了,不带编制的时候,这份工作就很好了,现在可以带编制,更是让很多的人来报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还有没毕业就开始了自己的报名。现在大学生就业确实很困难,哪怕你有能力和学历,想找到一份既有保障,福利待遇又好的工作是很难的,都不是那么的称心如意。
但是供销社的归来无疑是增加了新的岗位,让更多的人多了一份选择。大学生在选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好了,不要看见什么就选择什么,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来选择。想要带编制的是好的,但是也不要看到有编制的就想要试试,即便没有办法带编制的工作,其实也有一些不带编制的,但是各方面都很好的工作可以选择。
毕竟人在不断地增加,岗位就是那些,供销社员工这个职位会让很多事业和毕业的大学生都想要争取,这个时候上千万的人去争取这寥寥无几的岗位,属实是不容易的,所以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要开始好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必须让自己足够的优秀,成为人群中最闪亮的星,才会被人看得到,才有机会被录取。
为什么大学生要对这个供销社的员工职位选择的时候要考虑清楚呢,首先这份工作并不是像公务员一样可以坐在办公司做工作,而是像超市服务员一样,虽然和公务员什么都一样,但是大概的工作环境还是差别很大的。
再一个就是供销社现在一般都是在农村里面,好一点的就是在乡镇里面存在,所以,选择这个工作后需要去到农村工作。
并且这确实一份铁饭碗,所以要做长期打算,也就是长期会待在农村。在农村除了工作并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了。想要另谋生路必须换到大城市。那前面做的一切也就功亏一篑了。所以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每份工作每件事情都是有好有坏,有利有弊,要学会自己去判断和衡量,避免让自己后悔自己的选择。
供销社卷土重来这一消息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学生也要坚持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管在哪里工作,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都是要一步一步的来的,长久才会有回报,更重要的是专业要对口,选择好了才会对以后的事业有帮助,也希望所有的人们都能够一份工作和保障。
在公立医院工作就稳定了?还真不一定!
我认识的一个姐姐,78年的,前几年托关系进了一家公立医院,本以为旱涝保收能干到退休。谁成想去年医院裁员,姐姐正好合同到期,直接不续签了,回家。
要说疫情期间,医院很忙才对,但这姐姐是在传染病医院,急病病人少,能少出门的就少出门了。病人一次能开挺长时间的药,大家开完药没事也没人去了。于是他们单位在疫情期间冷清了很多。
那些医生护士还好,可以去支援核酸检测,其他如行政、后勤人员就可怜多了,单位为了保效益就陆续裁员了。
所以说,除了公务员和老师,还真难说有什么职业能干到老,干着干着也许就干回家了[捂脸]
单位里45岁以上的员工都去了哪里,这还真是一个悲伤的问题。看了下我们单位,45岁以上的同事都还在,她们真的就老了吗?我也48岁了,要经验有经验,要体力有体力,为什么这个年龄会上公司的裁员准名单呢?为什么年富力强这么好的年龄会被团队给边缘化呢?
既然40多岁无一幸免的遭遇职场危机,国家还要延迟退休到60岁,65岁,以我这智商,真是有点看不懂了。在单位上40多岁没有晋升上去的你,在单位上说话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呢?噬魂师说我的声音越来越小哈。
~~~~~~~~~~~~~~~
友友们的评论都在说着自己的打算和遭遇,也是一份很好的借鉴:
[微风]确实很悲伤,有人说企业很残忍,员工没有归属感,企业也走不远。但现实是大部分企业,包括你楼下的小卖铺都熬不过20至30年。所以20岁进公司,45岁被裁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的父母90年代40多岁,国企下岗。我40多岁,外企被裁。这个事情,大家应该做好准备面对,而不是在这感叹,更不是对企业说归属感,因为企业也不知道能不能撑过40岁,那是还能照顾到已经40多岁的我们么。
[微风]临近50,周边的同学朋友举10个人的例子。一个居委再就业,仓库管理。一个私人企业项目管理。一个创业挣扎,一个事业单位,一个公务员。一个工厂做到技术管理岗位。二个待业。两个开租赁车。
[微风]疫情期间我所在这个国企都不好过,公司现在已经通知所有签固定合同的员工合同到期不在续约,然后以派遣工的形式招人,公司的年轻人几乎无一幸免,大家现在都不容易。
[微风]很现实,所以老板给员工画饼不香了,钱不给够,你拿什么买员工的忠诚,个人给企业打工,也得带着心眼,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不然碗被端了,人得饿死
友友们,你们单位45岁以上的员工都去哪里了呢?
好累啊!从2006年到上海生活,怀着双胞胎也上班上到28周,有点见血吓死了才回家休假。到2020年1月7日,被公司不续签合同。中间只从2013年6月休到2014年12月在家带双胞胎宝宝,也是累的要命。其他日子都是忙碌的上班,上学,考试,考驾照。就算如此忙碌,工作做的再好,还是被公司一脚踢了。
这个年纪,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了为什么中国人都要考公务员,都要有铁饭碗。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是那种能削尖了脑袋专搞各种关系的人,踏实的上班,也能被人一脚踹掉。
有一点后悔,早知如此就该早一些去做外贸。早期做外贸的都能做的还可以,也都是自己单独做了。而在工厂有什么用呢?中国人多,人家宁愿花钱请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想请我们这种中年妈妈。
还是要做能自己赚钱的行业。
本人女生,本科毕业,现在街道当临时工三年,我们科室就一个是事业编是个老同志,事业编是部队转职过来的,基本上在办公室隔壁的小房间休息,要不就是用办公室电话给以前战友唠嗑,老同志还不会用电脑,什么年度考核表什么都是我们帮写的,也没有欺负我们什么的,相处比较好,唯一区别就是工资了,他们发5k我们发2k,他发福利500,我们250,他有考核奖,我们没有。我们临时工可以不用打卡,迟到早退就跟领导说下就好,请假也比较好请,平时我们上班有人来就办业务,没人来就自己打游戏,看电影,工作比较轻松,单位伙食也好,早餐1块,中餐5块,回家还有单位统一包车。
如果没有说我三年期满可能不续约,估计我也就浑浑噩噩这样过去了,2017年开始准备考公务员,幸运的进面,科室领导也比较好,请到了1个月的假期,还正常发工资。2017年成功上岸,幻想着以后也会这样舒舒服服过下去。
成功上岸后,单位我就不说了,怕被扒皮。一个礼拜一到五值班一天,从早上7点上到晚上8:30,一个月就一次双休,要按时打卡,遇到节假日还要值班,就拿往常春节来说只能休息4天。今年遇到疫情,春节值班照常,2月1日全体无休上班,已经连续上班半个月了。
我只想说公务员真的看单位的,有的单位累死,有的闲死。同一批考进供销社天天无聊在养植物。
“劳务派遣”之殇以及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
又有一名同事离职了,这已经是我分管部门近期第二个辞职的同志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劳务派遣”。
之前离职的同事在我分管的科室干了五年,所有业务都了然于胸,人也聪明伶俐,可以说有她在大小事不用我操心。然而,五年服务期满,上级并没有“续签合同”的迹象。在经历了数月等待无果之后,她最终选择了离职。
这次离职的同事情况略有不同,她是主动离职的,既是业务骨干,也是我准备重点栽培的对象……最终,她选择了跟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人往高处走”…毕竟,我们这里劳务派遣扣掉七七八八费用,到手也不超两千块钱,这点钱对于三十来岁的需要养家年轻人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所以说,她们的离职对我来说“既出乎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留给我的只有无奈。
在刚刚经历了这些之后(第二个同事刚刚提出离职,手续还没办清),乡镇接下来的一个举动倒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寄人篱下,低人一头。
今天,政法委员跟我聊到中午12点多,大意就是“镇里计划进行办公用房调整,想给你们挪挪位置”。事情的起因源于镇里新招录的10个公务员和10个事业编,人多房少不够住(现在有的片长都是俩人一屋)。之前我们5个人四间房,还勉强说得过去,现在有两个同事陆续离职,“他们三个人凭什么住那么多房?!”(政法委员传话)
其实,“四间办公用房”是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你让她直接找我,或者找我们局领导。”(我是这么回的)
如果我俯首帖耳,丢掉阵地是必然;反之,如果据理力争,那跟镇里的关系必然紧张……而且最终也不一定能保住阵地。
当然,如果站在镇里的角度看问题,他们的确也很难,的确是“狼多肉少”,而且现在又不让新建“楼堂馆所”……
我到底是该妥协还是抗争?
各位换作是你会怎么办?
#有哪些农村电视剧好看# 马向阳,一个毫无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商务局市场科科长,一个领导同事眼中的业务能手“马大能耐”,一个儿子眼中“才疏命薄”的单身,一纸调令,转眼就成了省重点扶贫对象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马向阳时时处处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与此同时,马向阳的“前世冤家”蔡莉,因缘巧合地闯进了马向阳的世界。给这个本已焦头烂额的马大能耐又添了几把火。已经快被打压到底的马向阳触底反弹,绝境逢生,以坚韧的耐力给大槐树村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惊喜。最终,“第一书记”马向阳续签了自己的聘任合同,立下誓言,要跟这大槐树下的“农哥们”“农姐们”齐心协力,共同迎接将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