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努力坑三代,农门不好跳。我的家在厦门莱芜农村,大叔今年63岁,是村里老一辈人混得最好的,在我们镇中学当校长,退休工资8000多,后来被返聘到市里的职业学院当副校长,大堂哥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进了国企,他们家是我们村羡慕的对象。
大叔是村里第一个中专生,也是偌大个家族父辈中唯一走出农村的人,辈分不高,但声望挺好,其他叔叔大爷逢年过节都带上土特产去他那走动,期望将来帮得上自家儿孙,事实上他确实帮两个堂哥解决了工作,一个去了消防,一个进了邮局。二叔没有文化,做事不靠谱,爱吹牛,二堂哥结婚买房还是召集家族人凑的钱,我爸借的最多给了3万,现在还没还完。二堂哥心里是怨恨二叔的,不像大伯一样给孩子有个好的起点,多年前我爸去过一次他的楼房,简装的不能再简装,平时吃的就是煎饼和咸菜,让人心酸。
在农村,父母就是孩子的出路。之前网上曾流传一个十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统计表,教师公务员占比超过半壁江山,其实他们都不是家财万贯,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父母的思维。当下《小舍得》热播,很扎心,但很现实,富人早不是纨绔子弟,穷人更需加倍努力,农村娃米桃即便是学霸,也没能成功“跳农门”,作为家长值得深思,你说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