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和县一社区发通知称,无故不接种疫苗的,要停发低保,停办合作医疗、养老保险,不给开子女升学、就业、参军政审证明。记者采访时,社区负责人称只是为了动员打疫苗,吓唬吓唬。
别说正式发通知,哪怕只是口头吓唬,这个行为都非常不合适。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和低保是国家社会保障,不能拿来做交易,当筹码。
当然,提高疫苗覆盖率也非常重要,但应该靠加强宣传,而且应该学会动脑子。关键是出政策这种事不能都推给基层,国家层面就应该有个灵活的应对方针。
比如说,不接种疫苗的人,万一感染新冠肺炎,治疗费用自负。根据咱们的统计数字,治疗一个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大约花费2.15万元,如果是重症,人均治疗费用会超过15万。
就是不接种疫苗的,大多数是精致利己主义。觉得别人都接种了,自己受免疫屏障保护,不用接种疫苗也不会生病。可以免去疫苗不良反应的风险。
只要有这个政策,再把治病要花多少钱好好宣传一下,我相信精致利己主义那边部分人基本上都会主动去接种。
我们真的老了!我们也需要保护自己的时候
岁月不饶人,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我们确实老了,记得1982年也就是39年前我随我们所在的地空导弹部队到西北导弹基地去打靶。在戈壁滩一望无际的天涯,骆驼草看起来只有半米多高,但是根茎至少要扎入沙滩下几米甚至十米。因为在荒芜沙滩地,风沙刮起来的龙卷风,有时会有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狂风会把地面的沙子甚至夹带着石头带到天空中。被龙卷风袭击后的地方严重的,就会把骆驼草连根拔起。所以生态环境为了生存下去,骆驼草只能是这样的才能抵抗当地的天气与气象。
相信当年守卫在西北的战士和今天还在中印边境的英雄一样。高原气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就是那样的吻合。也正是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越是需要战士们的守候。记得那是1976年空军国防科委的名义到我们学校去招收女兵。当时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后来我们班里的班花经过体检政审择优录取了,许多年后,我们在一起通电话,才知道当年的军旅生活的不容易。从东北辽源,要坐火车五天五夜后,当时火车的速度也就是那样,加上普通直快客车就是要沿途走走停停。班花后来跟我说,下了火车还要坐上部队的汽车走上三天才能到达目的地。
还有我们当年一起当飞行学员的同学,在西北飞行是中国云层高,阴天少的地方。适合飞行。相信许多空军飞行员都有在西部飞行的经历。
有着当面彭德怀元帅指挥西北野战军与马家军决战甘肃兰州,青海的伟大战争。有着王震带领的解放军靠脚步厮杀出的新疆之路。
西域之路红军西路军二万多人牺牲在马家军的刀下,还有毛泽民先生牺牲在新疆的痛苦经历。想想看在西域的国土疆域上,不正是千千万万个军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才有今天的和平安宁。
我们只不过是匆匆过客而已。但是我们当年从军列下来后,开着几十辆军车和导弹,消失在茫茫的城市,在戈壁滩上谱写着军人的辉煌。军旅生涯就是那样我们的机动车是那样的优越,但是我们的首长和战士,都没有到景点去玩。回忆起当年军旅生涯,我们这些一起去过的戈壁滩的老军人,依然还是那样的淳朴。
想想看,当年我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军人,体能训练是非常优秀的。自从十七岁入伍后每天早上都要跑万米成为风雨无阻的习惯。有一天在西北戈壁滩上,我还亲自抓到一只野兔。那时我的体能是多么的矫健与粗矿。可是当年英姿飒爽的身影也经不起岁月摧残。脚步没有了当年在单杠上五六十次引体向上,还有双杠支撑四十多次,旋梯几十次的空转,还有滚轮左右几十回旋转。当年扛水泥袋都是二百斤,扛粮食都是一百八十斤的麻袋。之前是守候在漆黑的军营守卫着祖国的边疆还有深夜里的满天繁星的天空与流星划过夜晚美丽。现在只能是每天的行走万步都市之旅。而且有时已经有了累的感觉,一个需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年龄。一个需要走路也要防止摔倒的年纪。还有公交车上许多人给我们让座的时候,看来我们真的老了。
水稻专家袁隆平老爷子,您一路走好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专家,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大名,他为我国水稻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隆平出生于江西九江市德安县,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专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他先后成功研发“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提出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他一直坚持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从未停歇对工作的热情,杂交水稻是他一生的热血。
袁隆平的事迹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年至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至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至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至1944年1月,在重庆赣江中学读书。
1944年2月至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至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49.08—1953.08 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农作物专业学习。
1950年11月至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水稻研究一生心血
1953年8月,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1953.08—1971.01 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教员。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1964年2月22日,与农技干部邓则结婚。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2020年3月,袁隆平院士选址、谋划和题名的“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在广州市黄埔区启动建设,一期项目大吉沙岛水稻公园水稻种植工作启动。
2020年6月,袁隆平团队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试种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又称海水稻)在盐碱地里长出了水稻。
袁老爷子为我国水稻做作的贡献,我们历历在目,他说他只是个农民,他是我们的伟人,我们的骄傲,我们敬佩他。
今天我们再次向袁老爷子致敬,默哀,
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