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区长的子女是种什么体验?
我爸现在是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二级调研员,兼市Z协常务委员。
我家基本上都是体制内的,但是没啥关系和背景。以前最多出过一两个科级干部。我爸能干到处级,一方面是因为学历(他是80年代的名校大学生,能力挺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运气(被领导赏识、单位也刚好缺人)
客观的讲,从小我的成长环境很幸福。由于全家都在体制内,衣食无忧,生活稳定,父母每年多少工资都是固定的,失业概率几乎为0,不存在投机和冒险,我只需要健康成长、按照既定路线走就行。
虽然比不上做生意的富裕家庭,但是小康质量肯定是保证了。记得小时候我想买的玩具只要是价格适度的我父母基本都满足我了,我喜欢看奥特曼,当时光碟也买了好多好多。
小学每次我考了100分,我爸就会请我吃一次肯德基作为奖励(小学我成绩挺好的)。我父母虽然钱不多,但是很注重对我的培养以及眼界的开阔。由于我爸在政府部门工作,我能读上市里比较好的小学和初中。

他们主张素质教育,我一初中前没有一过任何培训班,都是兴趣班。钢琴十级、单簧管九级、葫芦丝九级。还学了游泳、篮球、乒乓球、油画、空手道..这些虽然对我考试没有用,但是后来在大学里进社团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对我帮助挺大的。
我爸当时在市局任职(那时候还只是副科长),当时就听说我爸是出了名的老黄牛,埋头苦干型,没有后台,但是老实,领导给啥就干啥。
家肯定是顾不上了,所以我妈就负责洗衣做饭啥的,因为我妈是语文老师,印象里从小都是我妈陪我,我爸基本看不见影子。不过正因为这样,我从小看了很多书,间接地帮助了我的成绩。
bb了这么多,以上还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的生活。转折出现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
我爸之前在单位一直扮演老黄牛的角色,堂堂名牌大学毕业生,业务能力又突出,硬是干了十几年的副科。据说是因为当时的局长搞一言堂,我爸很正直,不愿意同流合污,遭到排挤。

后来事情败露,老局长引咎辞职,狼狈为奸的老科长也进去了。新局长空降后,科长位置空缺了得找人顶上,一看数据很明显我爸是不二人选,于是我爸升任区分局局长(正科级)。
紧接着没过一年,因为区里的项目,我爸又被区委书记相中,区委书记亲自找的局长。于是我爸就调到了区政府当办公室主任。
第二年区委书记去当副市长了,临走时向市委组织部推荐干部人选,我爸就这样两年内破格提拔进了区委常委。(这里我问了一下我爸,最开始可能是准备区办公室主任前几年了再兼区政府党组成员,但由干副市长和区委书记推荐,就直接上了副处。头两年是区委常委、副区长。后来就升成了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当时我还小,对级别什么的不懂,觉得一个副区长不足挂齿。工资没涨多少,加班反而更多了。周围也没人知道我家的情况。我就按部就班的学习,重点高中也是我自己考上的,我是后来公车改制的时候才知道,我爸当时有配司机和专车。

在我读高二时,我爸还公费去美国学习了三个月。高中时期,有一次填写家庭信息表,被同桌得知了我家的情况,从此这事儿在班上就传开了。我其实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因为总有人会投来嫉妒的眼神,总有人会认为你家里的一切来路不正,甚至阴阳怪气地在背后说坏话。亲戚朋友在聚会时也会给你戴“x区长的公子”的帽子。
我爸平时工作忙,很少在家。特别是我读大学后(学校还行),基本就寒暑假回家偶尔见面。
要说我爸给我带来的好处,一是有稳定的收入,能够给予我中产的生活条件,不需要一毕业就为房子车子担忧。二是给我带来一定的方便,借助我爸的圈子,我实习、工作他应该都可以帮上忙;三是一个鹭港正直的家庭环境,让我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我一直觉得我爸是把自己的身体出卖给单位。旁人总是看到当官的光鲜,却看不到当官的操劳。俗话说,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有权必有责,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来自网友的匿名经历)
G女士原本认为摆脱乡村小学教师的身份会更有利于找对象,但现实是,当她成为乡镇公务员后,发现乡镇也有不少大龄未婚女孩。所以成为乡镇领导干部,由于没有年龄优势反而加大了其“被剩”的概率。由于县域层级较低,科级干部在县域体制内属于领导干部,是县域体制的主流群体。G的案例也说明县域体制内女性容易成为剩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体制内也想找体制内”的择偶观,并且,随着体制内女性其职务和身份的升高,其眼光和择偶标准也越来越高。正如W女士所说,“自己是公务员也想找个公务员。如果找个非公务员或是体制外的,感觉是下嫁”。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小县城,没有大型国企、高校,工商、银行等事业编制机构也较少,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是体制内的主要组成人员。在教师队伍本身“女多男少”的情况下,可供女公务员选择的适龄体制内男性并不多。

【乡镇有多少正科干部?副科干部?其中事业编副科2个,乡镇事业编提拔概率大大增加】
1.正科级(4名)
镇党委书记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镇人大主席
镇政协工委主任
2.副科级
党委系列: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政法委员、纪委书记
政府系列:常务副镇长、副镇长(约3名)
人大系列:人大专职副主席
武装部:部长
事业编制:便民中心主任、执法大队大队长
驻镇单位: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中学校长、市场分局局长
以上部分职务可能同时兼任,大概乡镇科级干部15-20人左右。所以新进的公务员,到乡镇解决副科还是比较容易的。乡镇工作直接服务群众,比较有成就感。
【个人观点,各地有差异,欢迎指正】

一个普通干部如果40岁了还是科员,自己本身也无工作积极性了,被提拔的机率是微乎其微;一个年青干部30岁就是县处级领导,前途是一片光明,在体制内要想成为领导干部,年龄上得有优势。
从上级机关空投下来的干部年龄就相对都比较年青了,省级机关一个主任科员空投到县市区任职,一般会任副县(市区)长,个别的直接任命县委副书记,三十几岁就是县委书记,不到四十岁就是市委常委,靠年龄熬资历本地成长起来的干部就没有这么好的优势了,过了提拔年龄,要么平调任职,要么解决待遇退居二线,。
年龄小、学历高且又是空投干部,三五年换一个岗位,仕途可以称得上平步青云。在市县两级这样的干部还比较常见。#职场干货# #职场达人说# #职场微头条#
事业单位的工勤岗位,是不是肯定提不了副科?

事业单位的工勤人员,并不是肯定提拔不了,也并不是肯定转不了职称岗位。但是,即使是能,级别也有限制,几率也是小到等于没有。
首先说级别限制。一是在正县级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最高只能晋升到管理七级岗位,也就是正科级岗位。二是在事业单位,工勤人员首次竞聘时,不能直接竞聘担任领导职责的管理岗位,也就是不能直接进班子。
另外,工勤人员竞聘管理岗位时,要求学历必须是大专以上,距离退休年龄也必须大于10年,其他条件只要符合岗位竞聘要求,和一般干部竞聘没有什么区别。
工勤人员想提拔晋升,一般只能通过公选的方式。如果公开选拔或者公开竞聘的时候,不特别对工勤人员作出限定,或者专门对工勤人员参加公选、竞聘有规定,那么符合条件的工勤人员,都可以参加公选或者竞聘,从而改变自己的身份限制,成为管理人员,提升为副科级(管理八级)以上。

只不过,现在专门针对工勤人员的公选、竞聘,或者不限制工勤人员参加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几近于无。以前可以代干、转干、聘干,机会多一些。将来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管理,不再区分干部工人差别,机会就更多了。
开国元帅和大将共有20人,为何只有徐帅一人来自北方?是南方人擅战,北方人不合适打仗吗?造成南北方不均衡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南北发展程度不用,南方沿海,接触外来思想比北方要早。清朝年间,北京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当时各大军阀轮番争霸,北方在意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而此时的南方正休养生息。显然,动乱在北方的北方,根本不适合进步思想,知识分子传播红色理想。
到土地革命时期,红色根据地遍及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一带,北方的根据地仅仅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例,零零散散,规模很小,不足挂齿。

第二:早期的红军战役大多发生在南方,革命队伍自然同革命活动一样发芽与南方。从红一到红四方面军,他们的前身都是国民党的湘赣地方部队。
直到抗战,才渐渐出现北方人加入革命队伍的情况,不过由于经验不及北方人,所以他们的功绩较少,大多只能获得少将、中将,军衔。
第三:军衔本身的规定,评定军衔最大的依据是资历,战功。其中,土地革命时期的含金量最高,显然到了全面抗战时期,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虽然军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年轻血液担任重要岗位的机会却微乎其微。而从革命的烽火闯出来的南方人,历尽磨难,很早就成长为了能独当一面的大将,近水楼台先得月,南方人抢占先机,在后来任职重要职务的几率自然更大。
#抗日老兵的故事##历史##微头条打卡##南北方#
#事业单位工人身份可以转公务员吗#

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只不过是几率大小的问题。
过去讲“大海捞针”很困难。但是,只要大海里有针,就有可能捞出来。
从历史上看,陈永贵是农民,孙健是工人,都任过国务院副总理。
现在很多领导干部,都曾经是工人,还有知青。
现实一点,实际生活中,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因为在事业单位中,有工人转为管理岗位或者技术岗位的可能性。过去叫转干,现在叫转岗。
如果之后又进入领导班子,然后又交流到国家机关任职,就可以成为公务员了。
或者这个事业单位转制,过去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单位,后来划入国家机关,所有的人,都转为公务员。这种情况也有。
乡镇人大主席可以一步到位乡镇书记吗?
在乡镇,有三个正科级领导岗位,分别是乡镇书记、乡镇长和人大主席。乡镇书记和人大主席同属正科级序列,就级别而言,由乡镇人大主席转岗乡镇书记是正科调正科,两个岗位属于平级调整,提拔都算不上,最多算进一步使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重用,理论上来看程序正义、级别相当、岗位对等,这样调整并无不妥。

然而现实中这种情况其实极少发生。两个平级的转岗能否转岗使用,也并不是简单地以级别而定。乡镇书记和人大主席虽然同为正科级岗位,貌似地位平等,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首先在政治排序上,乡镇人大主席在乡镇领导中一般是排第三位,与排名第一的就隔着一个身位,想要一步到位书记,本身就有难度。
其次论发展空间,乡镇人大主席的下一个比较现实的目标是顺位乡镇长,而不是乡镇书记。现今的乡镇书记,多半是从县直机关或其他乡镇空降,少部分从乡镇长转岗,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或者重大意外发生,几乎不会考虑从乡镇人大主席中产生。甚至在顺位乡镇长上,人大主席都不见得比副科级的乡镇副书记有优势。在接任乡镇长上,人大主席都不一定拼不过乡镇副书记,由此可以想见人大主席直接重用乡镇书记的概率。

最后看职权关系,乡镇人大主席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乡镇人大工作,并协助乡镇长和书记抓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的落实。从职责定位来看,乡镇人大主席虽然“贵”为正科级,实际上扮演的还是乡镇副职的角色,主要任务是协助两位主官抓好乡镇工作。而乡镇书记则是当然的乡镇一把手,主持乡镇全盘工作。如此重要的一个岗位,组织上选拔人选一般都会优先考虑有主政经验的干部,比如乡镇长或县直部门主官,不会轻易转而从县直部门的副职以及人大主席这样的乡镇三把手中选拔。因此,人大主席想要突破惯例一步到位乡镇书记,理论上虽说没有问题,其实几乎没有实操的可能。
#职场微头条# #直言职场# #职场干货#
乡镇人大主席和党委副书记都二者谁更厉害,谁更有希望提任镇长?
在乡镇的排名上,人大主席会比副书记高,但在实际权力上,人们普遍把副书记看作是除书记镇长之外的三把手,而不是把人大主席看作是三把手。这点,主要是从权力大小和分工来看的。副书记在乡镇的分工很重,除了党委日常工作,还兼任政法委书记,而且一般还要求分管脱贫攻坚和大农业工作,经济发展、党建工作和社会稳定三块最重要的工作都是副书记在分管,手中的权力是实实在在的。

人大主席一般除了人大工作外,不直接分管其他工作,最多就是挂帮包保村居、参与一些中心工作等。这一点也是上级要求的,人大毕竟是监督机关,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为分管的工作少,在乡镇的影响力就弱,工作也不容易干出成绩,会给人感觉没有副书记辛苦,成绩也没有副书记突出。所以在乡镇推荐考察中,往往不能占据优势。甚至很多地方把提任人大主席作为一种年龄较大干部的福利待遇,把一些前途不大的干部转岗到人大主席。
但不管怎么说,从行政级别上看,人大主席在乡镇是正科级,副书记只是副科级,在这个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很多地方人大主席本身就是副书记提任的。加之很多地方的用人习惯不同,有的是人大主席一般由党委副书记转任,工作一段时间后,才有机会转任镇长。
所以,综上来看,乡镇党委副书记和人大主席,谁提任镇长的机率更大,还真的不好说,两人都符合条件,机会都比较大,两人也是目前各地提任镇长的主要人选,具体几率大小,主要还是要看各地的用人习惯。
#孔和尚与北大# 不管是北大,还是清华毕业的学生,70%毕业后,都趋向平凡。
北大孔庆东教授83级排球队的同学中,知名度最高的要数孔庆东教授和周忆军了。王清平想必就是北大清平诗人,后来任职于人民文学出版社。其余的基本上默默无闻了。
成名对一个人来说,是个小概率事件,难度比考上清华北大多了。即使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想要成为知名学者、社会名流,除了靠努力之外,机遇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