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公务员好,只是不服气,可能从小就看不起妹妹,结果妹妹考上了,他没有。
微胖一点好看同事的儿子考公务员已多年还没考上,今年已经34岁了,连女朋友也没有,同事都快愁疯了。这孩子打着一份零工,下了班就在家学习,说一直考到35岁,说他妹妹能考上他为什么不能?(他妹妹三年前就考上了本地的某局公务员)同事说你考我不反对,但你要谈女朋友啊?人家也不理会。公务员真的有那么好吗?让他那么执着?
政协委员洪明基建议:立法严惩“35岁”就业歧视
关注两会、关注就业。大家好,我是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
近年来,很多用人企业以“35岁”作为门槛设限,让很多85后陷入“中年焦虑”。
我呼吁相关部门通过立法的方式惩治就业年龄歧视。
“35岁以下”是很多单位招聘要求中的一条。很多年前,初入职场,学历是道门槛。现在入职场十几年后,年龄又是一道门槛。大家有没有觉得很讽刺?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一些企业,就连某些地区公务员考试也将年龄限制在35周岁以下。
记得我30年前刚回国创业时,基层年轻干部的划分界定为35岁以下,那时候我觉得,改革开放不但搞活了经济,还重视人才的培养。
然而,30多年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日新月异,衡量人才年龄的标准却停滞不前。非常值得反思!
在我看来,35岁左右的青年人,经过10几年工作上的摸爬滚打,经验有阅历也有,而且能力也经过了历练和积累,可以说正好是工作奋斗打拼事业的好时间。
然而,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年龄条件不仅导致就业难,还将大大打击求职者的自信心,甚至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破坏坏鹭港稳定大局。这种“年龄门槛”长此以往下去,不仅不能让企业得到发展,还会给社会传递一种消极信号:35岁以上人群丧失劳动能力。
作为政协委员,我呼吁相关部门通过立法的方式惩治就业年龄歧视,并在政府机构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探索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甚至直接从北上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开始。
如果你想平凡,就安安心心的生活,不要想去获得谁的承认。歧视怎么了?哪里又不存在歧视呢?有钱的歧视没钱的,公务员歧视打工的,城里人歧视农村人,你看哪哪都有歧视。自己走了一条特别的路,就强大点啊!整天戚戚唉唉干嘛?知道别人接受不了,就安安静静地待着,为什么非得广而告之呢?你想怎么生活是你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但是你如果影响到别人了,就别怪别人对你们声讨。如果允许你们整天在网上秀恩爱,很容易误导一批叛逆期的青少年。
很多人把两个人男孩子在一起当作另类
00:47目前对于苏鲁浙三省停止转设职本有感
我对于职业本科的看法是,与普通本科一样都是全日制本科,在根本上是一样的,无论考公务员,事业单位都是承认的。首先人们对于职本的认识不到位,源于人们对于“职业”二字有天然的偏见和歧视,人们在思想上就认为这些学校低人一等,实际上并不是。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看见自己的学校转职本,大多抵触,还是上面的那句话,天然的屏障,天然的歧视,而实际上真论鄙视链,独立学院也是最后一档的,反而是越被鄙视越容易鄙视。
对于本来专科的学生,抵触心就小多了,因为自己的学校专升本了,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校好呢。
从国家层面和国家意志来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所需,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且大家都专注于学历的提升,导致未来几年后可能很多从业者都面临大家都挤破头去考试,去做所谓光鲜亮丽的工作,没人愿意做相对辛苦一点的体力劳动。大家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态度并不友好,似乎觉得自己总是比别人优越,就算明着不说,暗着也会默认这种社会阶级。
国家的意思很明确,缺人就要补,而且我国本来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无论什么样的学校,都可以培养出人才,只是不同方面罢了。
三省的政策我表示理解,但绝不认同,这项改革迟早是要实施的,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或许现在来看直接实施过于激进,所以三省选择暂停实施,保住了学生的面子,平等看待任何合法职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国家公务员选调为啥要指定名校?
国家选调定向双一流名校,有人认为是歧视,其实不然。
第一,国家选拔公务员是为国选才,必须把最一流的人才选出来,选到公务员队伍。
第二,既然是选调那样必须是精英,紧跟特种部队选拔一样,必须是精英中的精英。毋庸置疑双一流名校的学生拥有最好的学识。知识渊博,能力较强。
第三,定向选调有利于节约选调成本,用最小的成本把最优秀的人挑选出来。
我们总是喜欢用这些图教育我们的孩子,真的好吗?
每个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如果有些职业让大家看不起,一定是我们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
在很多国家,公务员总统都是很普通的工作,也不会给人高人一等的感觉,为什么在我们国家坐在办公室好象就高高在上了!
如果这个意识不改变,就算我们人均收入十万二十万也算不上什么发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