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年冬凛冽的寒风呼啸而过,谢灵运被压至闹市区准备斩首,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出身望族的自己咋就落得这步田地?
谢灵运,出身陈郡谢氏,这个姓氏在六朝大姓中排名仅次于琅琊王氏。他的家族显赫到什么程度?跟着齐高帝萧道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纪僧真,向齐武帝请求当世族,齐武帝没敢答应,而是让他去问问谢氏的意见。可见在决定谁可以当世族谁不能的问题上,他们比皇帝还有话语权。
谢家发端于三国时期,鼎盛于淝水之战,那一战谢氏家族以8万兵力击退20万前秦军,为东晋做出杰出贡献,因此谢氏家族被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
随后,他们手中的军权被慢慢瓦解,谢氏族人所从事的官职也逐渐由武将转为文官,再到后来,直接继承爵位,谢氏家族慢慢走向没落,而谢灵运就出生在这个时期。
谢灵运3岁时就被送到道观寄养。难道是他家族没落,养不起了?所以送去道观讨饭吃吗?主要是因为谢灵运是家中独子,家人担心他夭折,所以很小就把他送入道观,希望借助道家的养身哲学帮助他健康成长。
在道观中的谢灵运读了很多书,思想上也被道家所推崇的抛开职责、藐视功名,寻找清高、玄远、旷达、放任,乃至于颓废所影响,这对他后期的仕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03年,谢灵运承袭了祖父的爵位,同时还得到一个官职员外散骑侍郎,这是一个闲差,主要是赐予那些功臣后代或安置闲退官员的,可谢灵运看不上,直接拒绝了。
413年,谢灵运又被封为秘书丞,主管典籍的校对和收集工作,可因为他散漫的工作态度、偏激的性格,把人得罪了个遍,因此不久又被罢免了。
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自立。但此时谢灵运却没有得到擢升,而是降格,由康乐公将为康乐县侯,然后又给了他些职务。结果,谢灵运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在他眼里,依靠自己的家世和才华,应该参与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可现如今,他要么做一些辅助的工作,要么就整理典籍,窝了一肚子邪火。
皇帝有时候会召见他和一些文人,满心欢喜的谢灵运以为时机到了,可进入大殿后,他才发现,皇帝和他只谈诗词歌赋,关于治国理政方针只字不提,有时谢灵运会主动挑起话题,征求皇帝的意见,可皇帝不是笑而不答,就是几句话搪塞过去。眼瞅着不如自己的人,一个一个被皇帝迎来升迁,而谢灵运连门都没摸着。
负面情绪没地方发,此时的谢灵运就破罐破摔,开始变得目无法纪、挑拨离间、满嘴跑火车。这下刘裕更坚定自己之前的判断,谢灵运只是一个有才华的文人,难担大任。
422年,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永嘉在现在的温州附近,有很多秀美的山水,爱玩的谢灵运一上任就开始徒步探险玩的不亦乐乎,而他太守的职责统统被抛之脑后。
他上任仅一年,永嘉县的公务就荒废了一年。百姓蒙冤,投诉都找不到人。后来有大臣不满告他状,谢灵运直接称病不干了,回家继承祖产。在家里,谢灵运有两座山、水田旱田若干、5所果园,以及大面积的竹林菜圃。他的家人纷纷写信劝他,一不爽就辞职,这也太荒唐了。
424年,宋文帝继位,把他重新召回朝廷,本以为会被重用,结果依旧是帮助朝廷整理文书。宋文帝读过谢灵运写的山水田园诗,觉得灵气逼人,很欣赏他,经常召见他,本以为机会来了,可在大殿门口,谢灵运看到一同找来的还有爵位不如他的王昙首、王华、殷景仁等,他又心怀不满,觉得有辱身份,再加上文帝宣他觐见,主要聊诗词歌赋,政事只字不提,这下谢灵运又不高兴了。后来文帝再召见他的时候,他就借故不去。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自己的特权,叫手下的差役为自己的房子建亭台楼阁。出行讲究排场,奢华的服饰和车马,百余人随行,有时比皇上出行还隆重,他无所顾忌的生活方式,引起了朝堂上的不满,对他的非议也增多了起来。
这些议论传到了文帝那,文帝也拿他没办法,念在他祖上有功,只能替他给群臣说好话,然后决定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告老还乡。
可回家的谢灵运也没消停,不是带着人强制开山修路,就是填湖种田,可现实很骨感,谢灵运以为自己的这些规划对百姓很好,可无故增加了工作量,搞得百姓怨声载道。
文帝实在头疼,要不再给他找点活干?于是重新把他找回来做临川内史,可重新被任职的谢灵运依旧游山玩水,还信口开河,被人误认为想要叛乱。消息再次传到文帝耳朵里,文帝以辞去他的官职,充军广州堵住了群臣的口。
433年,秦郡府将宗齐受在桃墟村抓住了几个打劫的流民,这些人声称自己是受了谢灵运的指使,要买兵器揭竿而起,成功了大家都能领赏,可原定的赏钱没领到,他们只能沿途打劫。宗齐受把信息禀告了文帝,文帝实在心力憔悴,只能下令,将谢灵运就地处决。
@青年共读会
含着金汤匙出生,却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将家族荣耀持续下去。破罐破摔的谢灵运不仅赌上了自己的前程,还赌上了性命。
所以有的时候,出身重要还是自身的努力重要呢?评论区告诉我!#翻阅2022#
关注我@青年共读会,发现更多有趣的文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