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60)
崇尚孝道
沈德斌
百善孝为先,孝为仁之本。只有大孝的人,才能行大人之政,也唯有奉亲至孝的人,才能将成就和荣誉归奉于先祖,造福于人群。范仲淹称得上是崇尚孝道的楷模。他认为“为王孝于其亲,可以训天下之为人子者;忠于其君可以训天下者为人臣者。唯忠孝之至诚,与天地而不泯”——(范仲淹《祭英烈王文》。
景佑元年(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山东淄州秋口读书,他常常从秋口步行一百多里,回长山看望母亲,人们对他的孝心赞不绝口。后来有人根据范仲淹的事迹还编了一段唱词,唱词借用了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改为“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至长山一百”,以盛赞范仲淹殷殷的孝子之情。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范仲淹辞别母亲去应天府求学,母亲十分不舍,再三挽留。范仲淹与母亲约定,十年为期,考中进士以后一定来接母亲奉养。由于范仲淹的勤学苦读,只用了五年时间,他就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还没上任,他就立即回山东长山老家探望母亲,然后接母亲去广德奉养。
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范仲淹在担任兴化县令的时候,负责修复捍海堰。当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传来母亲病重的消息,尽管公务繁忙,范仲淹还是立即启程回商丘看望和照料母亲。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范仲淹的母亲在南京(商丘)去世,他悲痛欲绝,立即辞官回到应天府,为母亲守孝三年。
北宋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范仲淹葬母亲于河南省河南县万安山下(今天的洛阳市伊川县)。迁墓之前,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宋仁宗给母亲加封——
“今为迁奉在即,未曾封赠父母。窃念臣在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怜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致失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则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乞先移赠考妣”(《范文正公集·求追赠考妣状》)”
从这篇让人动情落泪的奏章中,我们看到了范仲淹对母亲的感情之深和孝心之诚。
范仲淹两岁就死了父亲,四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贫困无依,再嫁朱氏。范仲淹于是改名为朱说。29岁时,复姓归宗。范仲淹既忠于范家,又爱于朱家。笃于情,又笃于义。在他地位显贵以后,利用皇帝每三年给大臣加恩的机会,请求皇上对其养父朱文翰加封太常博士,以弥补自己没有尽到赡养之过,尽其孝顺之心。朱家的几个兄弟去世后,都是由范仲淹为其安葬,并且每年都祭祀他们朱家子弟,还有三个人因为范仲淹而加官。
图片说明 拍摄于2017年7月
范仲淹考取进士后,被分配到广德军任司理参军,立即接母亲来广德奉养。这是范仲淹在工作之余游览安徽省广德市太极洞后的题词。落款“大中祥符丙辰仲冬,宋进士朱说”。(范仲淹随养父改名换姓了)
2021 04 03于合肥绩溪路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