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的这波疫情,什么时候能过去啊[流泪]
从最初的侥幸,到后来的焦虑和恐慌,再到如今的无力无语。满满的负能量,但无处吐槽。因为相比身边的大部分人,居家办公的我是幸运的,因为在家,更因为办公。
我妹是乡镇公务员,白天防疫,晚上抗洪,一有空档得抓紧时间写材料,做报表。她说很久没洗澡她都闻不到自己身上的臭味了。
我闺蜜是社区工作者,她说白天在核酸采集点服务,傍晚给居家隔离的居民送吃的,前半夜处理辖区的其他矛盾纠纷,后半夜处理社区日常的工作。好在她已经有经验了,给家里7岁、3岁的两个女儿备足了方便面和罐头。
我哥在跑长途运输,从过完年到现在一直没回家,要么是有活干,舍不得休息,要么就是在路上隔离。现在被隔离在格尔木市的高速出口处,每天只有支出没有收入,整天在自己的驾驶室里等待着通行。他说,等通行了就能卸货了,好在这趟拉的不是树苗是建材。
我家娃9月1号开学该上中班了,一听说不能正常开学,她还挺开心。因为断断续续四个月时间的小班生活,她只是从新奇到了焦虑,还没有适应。
居家办公的每一天,但凡公司没有线上早会,我一整天都会焦虑,隐隐会害怕公司是不是倒闭了(老板知道了会生气,但我我得他也有这样的焦虑[捂脸])
感谢替我们风雨兼程的所有无名英雄,也佩服疫情之下热爱生活充满力量的亲友们,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大家的生活回归正轨。
毛新宇盼望自己的未来的妻子,不必多么美貌,不必多么有权势,但是要思想高洁,意志坚强,是个堂堂正正的巾帼。
在和刘滨相识之前,毛新宇有个一段婚姻,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以离婚告终,离婚之后,毛新宇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单身汉生活。
直到2000年的一天,刘滨出现在了毛新宇的面前。
两人的相遇是一场相亲,当时24岁的刘滨正在北京的某家医院实习,她和毛新宇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朋友,那个朋友觉得,同样单身的毛新宇和刘滨非常的合适,不如将两个人撮合到一起。
不久,经人介绍,毛新宇和刘滨见了面,而第一次见面两个人就给彼此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毛新宇觉得,刘滨简直就是他梦想中爱人的样子,刘滨当过兵,气质不俗,见识不凡,虽然外表看上去温柔娴雅,其实骨子里非常坚韧。
而刘滨在接触之后,也认识到毛新宇和她过去听说过的那些官二代或者红三代是完全不一样的人,虽然是毛主席的孙子,可毛新宇平时的生活却非常朴素低调,身上完全没有一件奢侈品,住的房子也相当简单,如果不是因为早就听说过毛新宇这个人,刘滨会以为他只是北京城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
当然,外表看上去朴素的毛新宇也并没有那么普通,事实上毛新宇很有学识,他精通哲学,历史,文学,对于很多事物都有着自己的兴趣。
谈起刘滨的军旅生涯,毛新宇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敬佩这个女孩子当年在军队里所做的一切。
而最让刘滨感动的就是这一点,眼前这个人能够真心地欣赏她的品格,珍惜刘滨自己最希望别人看到的闪光点,不是仅仅只看到一个外表就轻易的付出爱情,而是因为看到了她独一无二的灵魂,所以才喜欢上了她这个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观是相似的,所以走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
刘滨出生于1977年,她的故乡在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上,出生在江南的姑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柔、小家碧玉,可刘滨从小就不是一个安静的女孩子,她很大胆,比男孩子还要精力旺盛,而且从小她就看不上那些短浅的目标,她早早就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她要去当兵,成为一个守护祖国的英雄。
1995年,国家开始征兵,刘滨当机立断填上了报名表,这些年她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一边锻炼体能,一边积极提升着自己的文化课,她的努力当然得到了回报,很快,她正式成为了解放军队伍的一员。
不过她要服役的地方却十分艰苦,青藏高原的格尔木地区,是祖国最偏远的地方之一,很多人到了这里第一反应就是要赶紧逃跑,而刘滨却主动要去。
越是艰苦的地方就越需要人奉献,刘滨就是这么一个愿意奉献的人。到了格尔木地区之后,刘滨一句也没有抱怨,而是立刻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开始和大家一起努力地训练,守卫好自己的防线,格尔木地区有个规模很大的转运站,大量的物资从这里经过,可想而知,工作量巨大。
每天都要从早忙到晚,等晚上躺到床上,大脑已经累得一片空白,所以有很多当初雄心壮志的年轻军人来到这里几个月之后,就觉得再也受不了了,想尽办法要调走,可刘滨在这里扎根两年,还是硬生生坚持了下来。
刘滨和别人有着一样普通人的身体素质,也时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刚刚来到格尔木地区的时候,3千米的海拔让她的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甚至觉得被人掐住了脖子,连气都喘不过来,而且因为水土不服,她还疯狂的流鼻血和呕吐,可是这些困难,她全都咬牙忍了下去。
刘滨一直在心中默默地告诉自己,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害怕,那怎么对得起自己当初立下的誓言呢?又怎么配穿这身军装?军人不能贪图安逸,所以即便再苦再难,刘滨都绝不抱怨。
而且她还告诉自己,当兵只是第一步,自己不能放弃进步,即便是在高原这样艰苦的地方,也要坚持学习和努力。
刘滨当年进入军队的时候是高中学历,这个学历在当年的军人队伍之中已经算是非常高的了,但是参军之后,刘滨得知,军人还可以考大学,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刘滨一下子就心动了,她喜欢尝试新的东西,迎接新的挑战,而且她对于大学一直怀有深深的向往。
她想,自己既然能够实现当军人的梦想,当然也能够实现考大学的梦想,于是她买来了书本资料,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学习。
刘滨的复习生活可比普通的高三学生难得多,高三生活虽然艰难,但至少有安静的教室,有充足的学习氛围和后勤保障,可刘滨却没有这些,大白天依然要忙着工作,等回到宿舍的时候,早就已经是深夜,在这种情况下,刘滨坚信只要自己的意志够坚定,学习同样也不是不可能的。
于是她开始逼着自己早上比别人早起一个小时,晚上比别人晚睡一个小时,就用这挤出来的两个小时来学习,同时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她也不断的提醒自己背诵知识点,还在兜里塞上了自己抄写的笔记,只要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眼。
格尔木地区有很多的军人,可是像刘滨这样努力逼着自己学习的,大家也是头一次见。
刘滨的人生信条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所有的奋斗都有意义。
1997年,刘滨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解放军军医大学,开始了另一段人生旅途。
#西宁头条##工资##房价# 青海的工资太低了!最近省会城市西宁房价蹭蹭蹭突破了万元以上,但是工资和收入确没有蹭蹭蹭涨[捂脸],以前在牧区工资过的老同志,退休后一般都愿意在西宁省会城市居住,毕竟海拔低很多,以前的房价低,大都是房改房,所有基本上都有一套或两套房子,稍微条件好一点的就在四川成都或海南等城市买房养老。因为青海总体经济落后,好企业不多,除了公务员,大都退休工资只有两三千左右,退休早的公务员老革命比现在的公务员退休工资少很多,因为在青海的牧区海拔高地方工资的人员,基本上都会有心脏肿大,肺气肿高原疾病,寿命比平原地区的寿命短,所以说在青藏高原工作是缺氧不缺精神,默默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房价涨的太快,以现在的工资很难买的起房子,老同志想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想买电梯房,也是买不起,我有一个亲戚在格尔木一家企业上班,马上50岁了,工资一直3000元左右,还供一个大学生,退休想在西宁或外地买一套房子,看这房价,看来是没有希望了,这几天两回开幕了,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议题,让高原上工作过的人得到他们应得的待遇,能买得起房子,需要大家建言献策,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我们这里不像深圳和广州,一平方米十几万,二十几万照样有人买,人口总量在那里,而且一拆迁,那些渔民或村民就能拿到几百万,千万,上亿的补偿款[捂脸]。西宁房价上涨,如果本地工资和收入也涨到一万,就平衡了,应该给在高原工作10年以上,按照年限给予购房补贴或分配退休养老住房,外地的炒房团可以来,加收20%左右[捂脸],作为基金补贴给在青藏高原工作的同志,补贴多少一点都不为过,没有在高海拔呆过或工作过的人,很难理解高原疾病带来的痛苦,天天要吃一大堆药,谁不想在气候好的地方工作和生活啊,希望代表看到我的建议,提议一下,让我们青海快速发展起来,让高原工作过的人也富起来,让我们都能买得起房子[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