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北京银行考公务员(北京银行公务员贷款)

1960年3月18日,一名男子伪造周总理批示,从中国人民银行骗走20万元现金。他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怎么样?

1960年3月18日,一名男子伪造周总理批示,从中国人民银行骗走20万元现金。他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怎么样?

 

这天下午5点半,正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下班时间。一位自称是来自国务院办公厅的人突然来访。他匆匆放下一封国务院的急件后,没有多说话,便快步离开了。

 

银行工作人员急忙打开信件,一看,竟是一封来自周总理亲笔批示的文件。

 

信函上称,因为要支持一场事关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活动,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紧急拨款15-20万元人民币作为经费,并于当晚上7点前送到民族饭店交给对接人员赵全一。

 

信函的左侧赫然写着周总理“请人民银行立即拨给现款20万”的批示,尽管信上拨款的原因、金额、时间写得清清楚楚,又有周总理的亲自批示,可工作人员却还是有一丝丝疑惑,毕竟任务这么突然,金额还如此巨大。

 

就在大家深感为难的时候,一通来自总理办公室的电话消除了大家的疑虑。电话里要求银行抓紧时间完成任务。

 

工作人员们随即有条不紊地准备起来。很快,银行紧急调集到20万现金,并火速送往民族饭店,将两麻袋现金交给了早已等候在那的赵全一。

 

只是,此时等候在民族饭店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赵全一,而是下午给银行送急件的“王倬”假扮的。

3天后,周恩来总理的值班室内,值班人员接到一通电话后,眉头紧蹙。

 

这是一个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电话,他们想要核实前几天周总理特批提走20万巨款的事情。

 

一头雾水的值班人员听罢后,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妙,他一边马上将此事报告给周总理,一边要求银行赶快将所谓的总理批示拿来查看。

 

听到消息的银行工作人员如雷轰顶,他们来不及消化事情的前因后果,便立刻将之前的相关信件送到了总理办公室。果然,经过一一核查,这封特批的信件是有心之人伪造的。

 

20万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周总理得知情况后,马上下令要求公安部立即追查,绝对不能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由于事关重大,他只给了公安部十天时间来破案。

 

接到指令后,公安部门立即派出足够的警力,各部门全力配合,开启了地毯式的搜寻行动。但茫茫人海中,要找到什么信息都没有留下的赵全一,等同于在大海里捞针。

 

就在追查行动陷入僵局的时候,从负责笔迹鉴定的技术人员那里传来了好消息。

 

原来,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将现金交给假扮的赵全一时,让对方写了一张收据。当时,假扮的赵全一从口袋不经意摸出了一张纸,随手写了收据给了工作人员。

 

谁曾想,就是这张收据,成了破案的关键。根据检验,这是一张进口纸,当时整个北京只有外贸部有。

 

此外,收据上的“人民银行送币二十万”几个字引起了技术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币”字,它的写法不常见,上面是一个“人”字,下面是一个“巾”字。会这种写法的人一定是个懂财会的人。

 

就这样,专案组技术鉴定人员锁定了北京外贸部。入驻在外贸部的工作人员开启了24小时的高强度排查工作。

 

通过对比笔迹,发现一份文件中的笔迹与伪造总理批示的笔迹一致,而这份文件的拥有者名叫王倬,于是他们把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他身上了。

 

与此同时,专案组突然接到了一些当地群众反映:李广桥街有户人家连续几天烧炉子,冒出的烟特别不一样,都是一股股大黑烟,尤其是那刺鼻的焦糊味,让人简直难以忍受。

 

经调查,这户人家,正是王倬家。

 

这个意外的发现,让专案组所有人的神经紧绷到了极点。职业的敏锐度和直觉让专案组怀疑,是王倬在家焚烧纸币,企图销毁证据。

 

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公安部副部长果断下令,立即逮捕王倬。到达王倬家后,他们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深埋在石砖下面的19万多人民币,以及炉子里被烧毁的部分残币。

 

铁证如山,王倬和母亲双脚发软地跪在地上立马认罪,一一招供犯罪事实。

 

最终,这对母子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治。人民法院以反革命诈骗罪判处王倬死刑。他的母亲则因包庇和帮助反革命诈骗罪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

 

这就是当年轰动一时的“新中国第一诈骗案”。

 

一心想发财的王倬剑走偏锋,居然产生了伪造周总理签名向银行骗取巨款的歹念。事成后,他没有终于发财了的激动和喜悦,相反的,他陷入了无止境的恐惧中。

 

当时整个北京全市都在追踪这个案件,做贼心虚的他仿佛看到周围尽是一双双警惕的眼睛盯着他,于是他只想尽快烧钱来销毁证据。

 

哪知这钱一烧,反而让他更快现出原形。只能说,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何况恶人自有恶报。

 

 

其实,1960年的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可王倬作为外贸部这样的机关公务人员,已经比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太多了,但他却一心想发财。

 

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贪财是万恶之根,有人贪恋钱财,就受迷惑,用许多苦痛把自己刺透了。

 

这一对贪财的母子不就是我们最好的反面教材吗?但凡母亲不贪财,带着儿子去自首,结果也不至于这样,你们觉得呢?#历史故事##人物#、

作者:四叶菜

编辑:薄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4126/
1
上一篇晋中2019公务员成绩(晋中市公务员)
下一篇 公务员领导讲话心得(公务员工作感言)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