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集北大门-沈集村(一)原创 徐行贵/徐行良 /徐行成
图片
虞城县沙集乡沈集村南距沙集3千米,北离虞城县城20千米,虞营公路好像一条长长的走廊南北穿街而过,川流不息的车辆给乡村增添了繁华景象,仿佛在告诉世人,她在勤奋地工作着。公路两侧一幢幢农家小楼拔地而起,标准清洁的村广场和文化大舞台新建在公路湖畔,种类不同的体育活动器材井然有序,桂花、石楠、女贞等花草芳香怡人,占地十几亩的村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光滑明亮,干净整洁的校园传来孩子们的读书声,还有村广场后面村委会办公室、党群联系站内各种政策、制度的宣传,党务政务公开公示栏,在告诉全体村民有事找政府和办事有流程。
图片
沈集村党支部、村委会两套班子人员齐全。
支部书记:徐行良
支 委:徐文军 徐忠银
村委主任:徐文军
两委成员:徐行伟 沈军阁 陈小利 张爱玲
一、基本概况
沈集村辖沈集和沈坟两个自然村,分南街、东街、西街 、沈坟四个村民组,总人口2536人,其中沈集1801人,徐姓占97%左右,王姓占3%左右,沈坟735 人,全是沈姓。现有耕地3020 亩,其中沈集2220亩,沈坟800亩。
沈集村位于沙集乡最北部,东部和南部临沙集乡徐油坊村,西部临沙集乡曹楼村 ,北部临店集乡惠楼村、闫屯村 。沿虞营公路向南可达沙集乡人民政府、木兰镇、亳州市,向北可到谷孰镇、325省道 、虞城县城,村委会后小水泥路向东直行6千米可达虞亳省道。
图片
沈集古名永兴集,即永远兴旺之意,农历双日逢集,羊肉、豆腐、高粱醋味道鲜美奇异,成为当地名吃,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四方村民,1954年谷熟撤县后逐日冷淡。沈坟,沈氏十七世祖清吏部司主事,礼部仪制沈升殡天后和宋、李、余三位夫人同穴悬棺葬于此地,因坟前多石器,坟冢高大而得村名。
图片
二、史政变革
《史记.殷本记》:商太甲时期,谷熟为其都,城南有三镇,第一为兴隆镇也。兴隆镇就是最早期的沈集村。
《明石本记二》:洪武三年正月,上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副之,分东、西两路北伐。李文忠率西路军攻朔州、武州、大获全胜。十月,奉命搬师,途经洪洞县,见难民众多,随将数千迁至河南归德府。难民中有徐氏六旬老人带两个儿子家眷及孙辈十几人,延归德府向东南寻找生活之路,至现谷熟附近两儿子走散,老汉随大儿全家南行10华里到沈集村一病不起,去世,大儿全家葬父后就此安顿下来。
图片
沈坟沈氏在明洪武四(1371 ) 年由江苏苏州府一保乡迁至河南开封府,洪武二十二(1389)年迁置归德州(现睢阳区)沈营村,后来陆续迁至沈坟。多年来,沈氏和沈集徐氏、王氏一直团结互助,互尊互敬,无论是邻里和睦和行政体制都融为一体。
元朝时期黄河不断决口,中、下游地区水患成害,连年战乱,或因水灾、或因瘟疫、或因战乱,人员或死亡或南迁,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到处凄凉景象。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休养生息,安定民心,不断迁徙人口于中原一带,洪武二(1369)年设开封府归德州杜集区,沈集村人迁来时属之,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归德州升归德府,设立商丘县,沈集村属商丘县杜集区。清袭明制。民国二(1913)年撤销归德府,次年商丘县属开封道管辖。
1948年11月商丘全境解放,共产党设商丘专区管辖商丘县,1951年7月省政府把商丘县的东8个区分出设为谷熟县,沈集村属谷熟县杜集区沈集乡。1954年9月谷熟、虞城二县合并后沈集村属虞城县杜集区沈集乡。1958年5月全县撤区,8月撤乡设立人民公社,沈集、罗楼二乡合并称沈集营,属虞城县杜集公社,下辖沈集、 沈坟、 曹楼、 罗楼、 宋楼 、贾庄、 范庄、 徐油坊、徐菜园、徐奶奶庙10个自然村。1965年4月虞城县设立店集公社,沈集营分沈集和曹楼两个大队,沈集大队下辖沈集、沈坟、宋楼、贾庄、范庄、徐油坊、徐菜园、徐奶奶庙8个自然村 13个生产队,属店集公社。1975年4月虞城县设立沙集公社,沈集大队分沈集和徐油坊两个大队,沈集大队下辖沈集、沈坟两个自然村8个生产队,属沙集公社。1983年4月,沙集公社改称沙集乡,沈集大队改称沈集行政村,下辖8个生产队合并成南街、东街、西街、沈坟4个村民组至今。
三、经济变化
沈集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前人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绝大部分村民靠传统的生产方式维持生计,繁衍生息,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两极分化加剧,李自成“均田免粮”缓和了封建社会矛盾,清朝末年又重新上演,孙中山“耕者有其田”使广大村民重新得到了土地,还废除了千年妇女缠足、婚姻包办等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广大农村真正做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互助组、高级社、生产队到包产到户,在使用农村土地上逐渐积累摸索了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