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的动力(一)
在汉朝,要当公务员靠什么?
靠举荐。
标准是两个,一个是品质好,一个是才学好。
品质好的主要加分项,是对父母够不够孝,如果对父母足够孝顺,可以被举荐,称之为"孝廉"。
这一下好了,许多年轻人比着孝顺,也一下出了很多变态的孝顺故事,老人想吃鱼,水都结冰了,当儿子的砸开冰窟窿捞鱼就是,不,为了表示孝顺,要脱了光屁股在冰上暖,把冰暖开。
结果有两个,把人冻死,或者把鱼吓跑。
这个卧冰的家伙明明是作秀,他是为了表现他的"孝”。
冰下面的鱼一定在围观,看见阳光下一个光屁股的人卧在冰上,它们庆幸没有投胎为人,不用假惺惺的作秀。
这是王祥卧冰。
还有"郭巨埋儿”,家里穷,孙子还小,要和爷爷争嘴吃,当爹的郭巨要把儿子埋掉。省下一口饭给老子。
这个故事也够血腥的。
《郭巨埋儿》这样的故事,若是真有其事,也是为了当官而不顾人性,如果是假的,仅仅是教材,那这教材是血腥而虚伪的。
类似这样的故事有一系列,都是公务员考试催生出来的。
前段时间,莫名其妙的泛起一阵国学热,我看见许多中小学的门口,把这些故事画成漫画,来教育今天的孩子,真不知道用心何在!
那不是真正的爱老人,爱父母,那是作秀,那是违背人性。
人们为了表现自己的孝,无所不用其极,不但活着要孝,父母死了,为了表示自己的孝,讲究厚葬,所以,盗墓贼都知道,汉代的坟墓殉葬品最多。
如果谁的孝的事迹广为流传,很可能就被推举为“孝廉”,然后去做官。
为了做官,大家拼命的为自己制造孝的故事。不少人为作秀而作秀,"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
秀才,不是指的品质,是指才能,秀异之才。能读书识字,能有学问,便有可能被举为秀才,不但孝廉会造假,秀才也会造假,反正是举荐,又不是考试,所以这才有了"举秀才,不知书”的说法。
好歹汉朝结束了,到了三国时期,曹操根本不信这一套,他又要人又要钱,要人才,也不用孝廉秀才那一套,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发现。
想要钱,给死人要,长长的一个汉代,坟墓里埋的好东西有的是,埋在地下根本没用,还不如扒出来。
到了魏晋南北朝,如何选拔公务员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