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报有“三种”,现世报、来世报、他世报。现世报就是今生的善业、恶业。在今生世果就成熟,在今生就得到了结果。来世报就是当下所行的善业、恶业这些果并没有在当下成熟,而是在来世才报。他世报相对难理解,在佛门之中 时间是以“劫”为单位。今生所造诸业在来世并不会报,在来世的来世亦不会报,可能会在久远劫之后才报,什么时候具足了这个因缘,什么时候也报了。
刘邦和刘备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为草根出身成就一番帝业,势力都起源于巴蜀之地,而且同为汉中王。都喜欢结交朋友,身边都有谋臣武将数不胜数。最重要的是都有远大志向,但是经常打败仗。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刘邦一统天下,而刘备只是三分天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一个人,正所谓用对一人可以安天下,用错一人可以失天下。
刘邦文臣有萧何、张良,刘备有卧龙、凤雏,刘邦有武将曹参、樊哙、周勃,刘备有五虎上将。但是偏偏刘邦有韩信,刘备没有韩信。最后的结果是关羽进攻樊城败走麦城,刘备进攻江东火烧连营七百里有了夷陵之败,诸葛先生六出祁山寸功未立。这都说明了缺少韩信的团队,是很难一统天下的。刘备的班底守天下可以,打天下不行,因为没有韩信。
三国时期有一个和韩信最相似的人,那就是灭掉蜀汉的邓艾,邓艾和韩信一样都是出身卑微,邓艾是放牛娃的出身,但是和韩信一样从小识文断字,而且特别爱好读兵书。胸有大志却经常被身边的人讥讽却也毫不在乎,有韩信胯下之辱的风范。邓艾早年间家贫受同事帮助接济,日后以千斤回赠。当年韩信受漂母的恩惠日后同样以千斤回馈。韩信受到萧何赏识推荐给刘邦封三军统帅,邓艾受到司马懿赏识推荐给魏帝封大将。韩信一生制造成语无数,而邓艾一生成语也很多,例如期期艾艾、体无完肤、鱼贯而入、等闲之辈等都是出自于邓艾。韩信和邓艾都是军事奇才但是不善于人事,最后结果都是被自己人内卷宫斗,冤杀而死被灭三族。
邓艾用兵和韩信一样几乎都是以弱胜强,邓艾和姜维交手一共11次,邓艾全胜零败绩颇有韩信之风。其中段谷之战邓艾以弱打强,姜维溃不成军,蜀军精锐全军覆没,让姜维在无北伐的资本,而且无脸回成都只能呆在汉中。邓艾位列武庙七十二将,姜维无缘武庙足以说明邓艾的军事水平和韩信不相上下。后来邓艾伐蜀出奇兵偷渡阴平,以两万之众包围成都,蜀汉后主刘禅面缚舆梓投降,邓艾兵不血刃灭亡蜀汉。
刘邦和刘备就像是佛说的他世报,什么时候具足了这个因缘,什么时候也报了。刘邦妻子冤杀了韩信,四百年后刘备想学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可是团队偏偏少了韩信,最后还是一个跟韩信极其相似的人,灭亡了汉王朝的最后一点火种。很多历史何曾相似,但是偏偏很多人的站位发生了变化,最终的结果却无法重复历史。
在《三国演义》之外,李严是和诸葛亮平齐的托孤辅国重臣,最后却被贬为庶民。他是怎样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的?(下)
时年17岁的蜀汉太子刘禅,于公元223年5月登基。大赦天下,封赏众臣。新皇帝在封赏诏书中,重申了刘备在临终时对李严的人事安排,并有所添加:加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统内外军事;拜为永安都督,留镇永安。
至此,两任皇帝对李严真可谓青睐有加,不是馅饼而是金饼,纷纷掉落在跟前。一个多年在地方任职的官员,坐火箭般的飞升到朝中显赫的地位,不知把多少人惊歪了下巴。
诸葛亮高居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是多年来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辅佐刘备从零作起,历经磨难,修得的正果。既体现了诸葛亮的卓越智慧,也是先主刘备对诸葛亮的回报。
而李严虽有一定才能,在平叛和对地方治理上有不少亮点,但其对蜀汉的贡献来讲,李严之于诸葛亮,犹如星星之于太阳。差距如此之大,刘备却将李严安排的可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可见刘备对李严寄托了多大的期望。此时的李严已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三把手,为国效力的平台,已经铺展开来。
但李严似乎对刘备的用心,一点也不懂,一点也没有感恩。刘备终生的最大愿望是剿除汉贼,兴复汉室。夷陵大败,伤了国本;先主驾崩,举国服丧;后主登基,诸事茫然。诸葛亮万事系于一身,犹在竭力为北伐曹魏做准备,三年间,诸葛亮真可谓寝不安枕、坐不安席。而李严在操什么心呢?
公元226年(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出征伐魏,调李严率兵镇守汉中,李严心疼自己的部曲私兵,怕在为国争战中流血,不但百般推托,而且借此要挟诸葛亮,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公然向朝廷要势力范围,获取更大、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诸葛亮心中大为不快,委婉拒绝。
公元230年(建兴八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大军进逼汉中。诸葛亮要求李严率二万人马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故伎重演,还私下传言说司马懿在招降自己。这是拿投敌叛国来要挟诸葛亮,已经无耻到了没有底线。这明显又是在谋求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
为了大局稳定,诸葛亮上表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这一职位已经位同三公,仅次于大将军。在和诸葛亮的无理取闹中,李严又一次取得了胜利!诸葛亮自然心中窝火。
在《三国志》中,还记载李严多次纵恿诸葛亮“宜受九锡,进阶称王。”在封建王朝中,王位只能由皇子封得,这是基本常识。但李严就敢拿这一天条,来侦察诸葛亮是否有谋夺刘家江山的心机。如果诸葛亮抵不住诱惑,必成众矢之的。李严没有将心思才智放在匡复汉室的大业上,满肚子花花肠子,气得诸葛亮反唇相讥。
李严和诸葛亮的暗斗由来已久,朝廷上下都奇怪诸葛亮为何厚待李严。但纸里包不住火,两人的角力终于公开。
公元231年(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适逢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垮塌,粮草运输供应不上,就派参军狐忠、督军成藩传话给诸葛亮,让其撤军。
情况特殊,李严又位高权重,诸葛亮只好撤军。事情本可以就此打住。但李严偏要节外生枝。李严见大军撒回汉中,便故作惊讶的大呼小叫:“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并要杀害知道实情的督运官岑述。
诸葛亮不干了:你李严这不仅是推卸责任,而且要嫁祸于我!颠倒是非,欺负到我头上了,是不是想要叫我让贤?诸葛亮心里的火再也按不住了!
你说这个李严,天下大雨,你军粮接继不上,诸葛亮不找你的算帐,就算你烧高香了,你为啥要蹬鼻子上脸呢。本来没多大的事,那魏国军队也同样因连雨闹了粮荒,要不是郭淮从西羌就近接济,不定会出什么乱子。
这下可好,两人的角力,闹到了朝廷。诸葛亮出示了李严前后手笔证据,李严又圆话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意思是大军后撤,是为了诱敌深入,进行决战。但前后矛盾,漏洞迭出,多个人证物证俱在,交锋的结果,李严理屈词穷,乖乖认罪。
诸葛亮忍无可忍,联合多位朝中大臣,上表弹劾李严:“从先帝驾崩,李严为了私利,全然不顾国家大局。本想忍耐着给他修正的机会,哪料他竟然开始颠倒是非,如果任其这样下去,必然导致国家的祸败。”
刘禅怒而降诏:将李严废为庶民,发配梓潼郡!
就这样,李严本来是一个文武全才,辜负了刘备的一片苦心,让私心作祟,从一个人人敬仰的辅国重臣,被一撸到底。一手好牌,最后打的稀烂。
李严咎由自取,不知最后对诸葛亮是爱是恨。曹爽是托孤大臣,结果被灭了三族;诸葛恪是托孤大臣,也被绝户灭门。李严好歹落了个人丁尚在,也算遇到了能肚中撑船的宰相。
《易经》何时成为群经之首?群经又指哪些经?
金栋按:现在网络上多将《易经》称为群经之首,那么何时成为群经之首、而群经又指哪些经?
据经学史料,所谓群经,指儒家经典十三经,即国学经部,亦称甲部,中国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中第一类的名称。收儒家经典及小学类著作。班固《汉志·六艺略》分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
所谓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之名,始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后《汉志》袭用刘歆《七略》编次儒家经典等书籍,称为“六艺略”。
在先秦,六经之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如《庄子·天运篇》说:“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即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述《易传》。孔子删定六经之旨,见《史记·孔子世家》。以六经而言,《易》居第五位。
至秦始皇焚书,《乐经》亡,故西汉始有五经之称,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2年),初置五经博士。《史记·儒林列传》说:汉武帝即位,“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厦门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此时五经之序是《诗》《书》《礼》《易》《春秋》。即西汉中早期,《易》居五经第四位。
《易经》(广义),通常情况下指今通行本《周易》,分“经”“传”两部分。《周易》之“经”——《易经》(狭义)是一部占筮书,本占筮而寓哲理,定型于于西周时期,编纂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出自卜史官之手。《周易》之“传”——《易传》是一部哲学与神学混合体之书,以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阐释推演、附会发挥《易经》,编纂成书于西汉宣、元时期,出自受道家影响的孔门后儒之手。二者相差好几百年,其内容性质完全不同,应分别对待,莫把《易传》当《易经》读!
由于“传”释“经”文,《易传》大讲哲理,“论哲理、切人事”,故至汉代(西汉末)《易经》一跃而成为五经之首(与刘歆倡古文经有关)。如
《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厦门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此时五经之序是《易》《书》《诗》《礼》《春秋》。
又,在先秦两汉时期,五经之《礼》是《仪礼》,不是《礼记》,现在网络上多将《礼记》作为五经之《礼》,欠当。《经学历史》说:“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礼记》是“记”,不是“经”。
《礼记》入“经”,始于唐代之九经。唐代分三《礼》(《周礼》《仪礼》《小戴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合《易》《书》《诗》为九经。宋代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如皮锡瑞《经学历史》说:“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
要之,《易经》在汉代(西汉末)成为五经之首,在唐代成为九经之首,在宋代成为十三经之首! 一直流传至今。
十三经具体有哪些内容?
蒋伯潜《十三经概论·自序》说:
十三经者,我国古代之丛书也。《易》《书》《诗》《礼》《春秋》五经为其中坚,余则附庸而已。
以传统的观念,定其等级,则五经为“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为《春秋经》之“传”(传是转述的意思,义同注释);《礼记》为“记”;《孝经》虽独以经为书名,亦“记”也;《论语》为孔子之言行录,亦“记”也;《孟子》本列诸子,而其体仿《论语》,则亦“记”尔;《尔雅》集录汉代经师之训诂,又其次矣。
以现代的眼光辨其性质,则《易》本卜筮之书,而寓哲理;《诗》本歌谣之集,纯为文学;《论语》《孟子》记孔孟之懿行嘉言,与诸子论哲理之书相近;《春秋》为雏形粗具之编年史;《左传》详于记事,亦史也;《公羊》《穀梁》详于义理之笺释,别为经解,而以大体言之,亦史也;《仪礼》记礼俗,《周礼》记官制,《尚书》记言者多,记事者少,皆史料;《礼记》半释《仪礼》各篇之义,半为通论,皆儒家言,《孝经》为后儒论孝之言,皆可隶之诸子之儒家;《周礼》,如余所揣度不谬,为战国才士之理想的官制,则亦可以成一家之言,而隶之诸子;《尔雅》直是杂录训诂,为字书辞典之滥觞。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杨仪以为丞相之位非他莫属,但结果令他很失望。他愤愤地说:“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投效曹魏。”哪知,这话很快就传到了后主刘禅的耳朵里。
杨仪,湖北襄阳人,刘备在世时,曾任尚书、弘农太守等职。后来跟随诸葛亮北伐,任丞相参军,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出兵打仗,杨仪就负责筹措粮草,军事调动,此外军务也交由他负责。凡是诸葛亮交待的事,他都能干脆、利落,出色地完成任务。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遵遗命把大军完好无损地带回了汉中,这无疑又是一件大功。依照自己的功劳,他觉得丞相之位非自己莫属,于是,每天都在激动和兴奋之中盼望着!
直到那日早朝,后主刘禅当朝宣布:“着丞相长史蒋婉为尚书令,兼益州刺史,杨仪为中军师。”
杨仪的头“嗡”地一声,“中军师”这是什么官?不过是个虚职。再有,为什么是蒋婉担任要职?无论是能力还是资历,自己哪里不比他强?
再一想自己在军中劳心劳力,到最后竟是为他人做了嫁衣,他实在是不能忍。从那以后,他每天都像个火药桶一样,吓得那些同僚们都躲着他,生怕被他炸到,遭受无妄之灾。只有后军师费祎时不常的安慰他几句。
一天,费祎又去看他,杨仪挺感动,心想:“如今也就只有费祎还记得自己。”一感动,话说得有点多,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
他说:“当初丞相病逝,我如果带着队伍投奔了曹魏,何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可是现在说这些都太晚了,真是追悔莫及啊!”
这话听在费祎的耳朵里,无疑是大逆不道的。他认为,如果不及时上报,迟早会成为隐患。
他敷衍了杨仪几句,便告辞出门,直奔皇宫,把杨仪说过的话向刘禅做了汇报。这种言论,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可能容忍,于是刘禅把杨仪废为平民,流放到了汉嘉郡。
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可惜,杨仪还是不长记性,不断地给朝廷写信,信中全是对当权者的不满。既然如此,刘禅也没必要姑息他,派人去抓捕杨仪,这次杨仪感到了事态的严重,知道不能善了,只好自杀了。
但其实,关于人事的任用,杨仪还真不能怪刘禅,因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主意。
那么,既然杨仪又有才干,又有功劳,为什么诸葛亮不举荐他呢?这就要从杨仪的性格说起。
杨仪是个自命不凡的人,这种人往往也是很狂妄的人。当年他还在汉中担任尚书的时候,就因为不自量力,跟他的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有过争执。
刘巴,字子初,学识广博。曾为刘备解决过入蜀后的财政困难问题,又与诸葛亮等共同制定蜀汉的法典。不仅才智过人,且为人清高,恃才傲物。
诸葛亮曾评价他: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
刘备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有谁危害到刘巴,我将诛杀他三族。
就是这么个大人物,杨仪自诩有才,敢于去叫板刘巴,这不是不自量力又是什么呢?刘备一点没客气,直接把杨仪贬为弘农太守,而弘农在魏国境内,杨仪的太守不过是徒有其名而已。
直到诸葛亮北伐,杨仪才被重新启用,由于他工作能力强,成为诸葛亮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于是他又不可一世起来。
诸葛亮身边另一个重要的人物就是魏延,然而魏延和杨仪一样,有能力但性格高傲。当时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唯有杨仪总是与他针锋相对,甚至有几次两个人都到了刀兵相向的程度。
诸葛亮对这二人也很无奈。一方面,作战厮杀要靠魏延的勇猛;另一方面,军务要靠杨仪的调动。
两个如此重要之人,因为个人恩怨互不相让,没有一点大局观念,诸葛亮头疼不已,他早就看透了杨仪的为人,对他的重用不过是暂时的。
诸葛亮临死之前,把军权交给了杨仪,嘱咐他要把大军完好地带回汉中。
杨仪趁此机会,除掉了他的眼中钉魏延。当有人把魏延的人头送到他的眼前时,他用脚狠狠地踩踏,边踩边骂:“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而且,他连魏延的家人也没有放过,诛灭了魏延的三族,一代名将可谓下场凄惨。
面对一个已死之人,杨仪还要对他的头颅踩踏几脚,该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如此?这足以证明杨仪的心胸之狭隘。
这也就难怪诸葛亮没有对他委以重任,而是在关键时刻,向后主刘禅推荐了蒋婉。
于是,杨仪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满嘴抱怨,口不择言,最后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回顾杨仪的一生,不可否认他很有才能,然而心胸狭隘,不能与人为善,走到哪都和人结怨,又眼高于顶。
像他这种人,即使没有蒋婉,接替诸葛亮的也不会是他。考察一个人,注重的不仅仅是才干,最重要的还是人品。
对于有才无德的杨仪来说,结局早就注定了。#头条中国史#
突然感觉读书多,学历高真的不一样。
丈夫在华为,老婆在腾讯,三年全款买房,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老家邻居家的儿子小王,今年29岁,毕业于南京一所985大学,研究生学历,三年前应聘到华为南京公司,做了一名软件工程师,岗位等级从13C做到了目前18B。
他爱人也是做软件设计毕业,就职于南京腾讯科技公司,现在是腾讯EC销售经理,夫妻俩年薪相加接近100万,着实让人羡慕。
小王和爱人老家均是农村来的,家境一般般,想要在南京发展,结婚成家肯定不能依靠老家父母,也靠不上,只能凭自己打拼,他们放弃了考公务员的机会,想找一个薪酬高的公司,然后快速实现在南京有自己房子的梦想,他们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居住在汉中附近的一个小区,辛苦打拼三年,终于靠自己的实力实现了梦想。
小区对面是南京工业大学附属小学,考虑到孩子以后就近上学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小区的房价与核心区相比,价格还不算很高,周边环境也很好,从他们去签约时的单价只有2.8万左右,89平米的房子还可以规划改装成小三房,于是夫妻俩一合计,全款249.2万买下了这套房子。
与高学历的他们相比,许多年轻人可能达不到他们的这种学历境界,大多还要依靠父母,父母不舍得吃,不舍得花,省吃俭用,用尽一生的积蓄为孩子买房,真的是不容易。
在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他们的收入确实令人羡慕,但也是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辛勤耕耘的结果。
所以我们还是要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创造更
高学历。因为知识就是财富!
#我要上 头条# #微头条日签#
#汉中头条##疫情# 昨天汉中确诊14+21,疫情到底是放开了还是没有?只见到越来越多的人居家隔离了,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这么遵守规则的人,这么循规蹈矩的人,这么两点一线的人,不去超市,不去商场,只是去了菜市场一趟,买了一点菜,就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