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歌夫妇和侯亮平夫妇谁更有前景一些
都是40岁上下的年龄,都是女的副厅,男的正处(侯亮平后来升到副厅)。侯亮平夫妇一直在中央机关,梅晓歌夫妇则一直扎根基层。
梅晓歌上限易学习,易学习谈不上背锅耽误了,他的简历也很猛的,28岁县委书记,之后虽然没有提拔,但是他一直在正处级实职领导岗位上,交通局长、高新区书记等等,这些都是重要岗位,真背锅不可能一直让他当主官。
他能一直在重要岗位,说明领导都是认可他的。为什么不提拔他,其实他也谈不上得罪领导,主要是他做事太正派太守规矩,不站队,当不了心腹。所以领导都会优先提拔自己心腹略过他,时间久了就一直不动了。
易学习这种,就是级别卡住了,但是成绩太出色,资历又很深,只要想提他,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这个也不能这么说,易学习自身性格问题导致升不上去确实存在,但也要考虑到时得背景:
1.是否有无可抹杀的辉煌成绩
2.年龄是否超了
易学习首先第一点跟李达康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令人无法抹杀的辉煌成绩,从剧中已知来说,李达康至少做到了两件事,第一,把全省倒数第一的贫困县脱贫致富,并且这个易学习也承认,修路这事除了李达康谁也干不了,原因是,1.省里有关系贷款(这不是主要的),2.李达康的工作热情和能力他比不了,第二,把全省人均收入倒数第二,gdp倒数第一的城市,带到了全省第二,更是在李达康离任后延续李达康的思路做到了全省第一,所以李达康到处都是敌人,但谁也不能阻止他升职,而易学习不行,易学习更多是公平和照顾老百姓的角度出发,所以只是群众口碑好和廉政工作做的好,而这不足以支持他升职。
另外结合剧中的时间段,当时我要是没记错,超龄公务员也是很难提拔的。易学习肯定是超龄,但最后退休给他个政协副主席副厅退还是没毛病的,而实权副厅或正厅就别想了。
剧中沙瑞金对易学习的定义非常正确,这就是个适合干纪委书记的人,干市长,市委书记,都不行,除非是经济条件稳定的中心城市,廉政工作大于发展,否则易学习没机会做市长市委书记,而剧中易学习调任京州市委书记也是一个伏笔,京州就满足了经济发展稳定,廉政大于发展,所以极大可能,李达康后任省长,而易学习接替京州市委书记。
很正常,就好比公务员,在县城干到科技,在市里干到处级,在省里能干到厅级,越核心的地方,越好升级……
大橙子行吗打死我我也不相信新东方的石明老师现在是正高级职称。我上班第10个年头了,连中一还没评上。虽然说新东方的老师比我们高好几个档次,但也不能相差这么多吧?!我们学校前几年副高都很难评,正高更是可望不可及了。
我们老家也是个小县,12万人口都不到了,麻雀虽小,五脏具全。收入低,消费高,公务员都爽的要死,有钱都到市里省里买房买铺,大部分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的都是编制人员和老的小的,病的,残的
毕业几年后发现人和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大学同学还好,基本都是软件和互联网行业,高中同学变化最为明显,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去当了兵,还有的当了老师,绝大部分人都还是在县城和市里,能到省城的就少很多,一线城市更是寥寥无几。
以前改变命运要好几代,从农村出来到县城市里,从市里面再到省里,下一代拼搏然后再到一线城市,而现在,一个农村出来的小伙完全可以通过自己努力在一线城市买房落脚的。我的同事们几乎都在上海买房了,都是普通的程序员,特别是一个贵州的小伙,那家里真的是穷得叮当响,也在上海买房了,这也算是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能忍受996,事实上是就是因为穷怕了,就是怕再次回家种地,重返贫穷,大城市能把你的知识和能力最大化地转化为金钱。我不是为996辩护,996没发洗,因为它带着资本的原罪,但是想若干年前,很多人恐怕是连996的机会都没有,一辈子很可能就守着一块田,永远走不出贫瘠。
年轻人刚毕业一定要来大城市闯几年,因为年轻试错成本最低,在大城市机会比小城市少太多,做选择没有成本,失去选择的机会是最大的成本。我有好几个同学在老家有家室,但是想来上海发展,最后都不了了之,因为改变成本太大了。而你从大城市回小城市呢,就算你没有在大城市落根,回家也只是一张机票的问题,这个数学题一定要算对。
当然,肯定有一部人在小城市也活得很滋润,但是一定是建立在他们本身在这里有一定的资源,比如高级公务员之类的,家境不好的,或者想要开阔自己眼界的,一定要来大城市闯一闯,把你的知识最大化的转化为金钱,相信我,过几年你会感谢现在的选择。
【省委常委兼任市委书记】那他在哪里办公?
省委常委兼任市委书记,都在兼任的单位办公,是省领导也是市领导。
经常要出席省里的活动和会议,又要出席市里的活动和会议。所以会比较忙,但是作为省委常委,是不能缺席常委会的。在市委办公两地跑。
#职场# #吐槽# #公务员# #铁饭碗# #体制内#
我侄女儿27岁那年才考上省里的公务员,工作三年以后现在朋友也谈的差不多了。而且人家是同济医院的医生,房子早就买好了,家里是独生子,条件也好。
有时候人的命运真是说不准。我侄女第一年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但她不想在我们这个小地方干,第二年才考上了省里的。虽然说考上了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我们觉得像她这个年纪才开始参加工作有点晚,而且也不太好找对象。她参加工作的时间短,手里应该没攒多少钱。
可人有的时候就是那么幸运。她同学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人家谈一次就成功,应该快结婚了吧,而且对方条件还很好,人家也没嫌弃她手里没钱。
再看看我,到现在这个年龄啥事都没干成。工作上只能养活自己,感情上也总是磕磕碰碰,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家。觉得自己好悲催啊!像我这种工作生活都不顺的是不是很失败?#分享新生活#
公务员和一千万人民币,你选哪个?有人说钱不重要,权力才重要,这话似乎没什么毛病,但其实也不是这么回事。
先说个同学的故事吧,在某西北地级市,他老爹是副厅,之前市政府某实权部门一把手。他老爹当处长的时候手里经过的项目前前后后不少于几十亿。
有一次他老爹为拿到一个大项目跑了一整年部委,累出一身病。至于工资嘛,还没我现在高。
论权力,他老爹当然有一些,人脉关系也挺广,但是跟我没关系。眼馋他爹手里权力的是大小老板和包工头,不是我。他老爹在官场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仅限于官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其次我还算争气,考试升学和找工作都是自己搞定,没有什么必须要他老爹出手的地方。我倒是想让他老爹给我弄张清华的文凭来,可是你说一个处长哪来这个本事?
假如我没什么学历回老家工作,那也许他老爹能很轻松地帮我谋个机关临时工或者国企职员,但也仅此而已,我也志不在此。
至于什么灰色黑色收入?
某年选副市长,本来他老爹是热门人选,结果没下文了。为什么?因为之前有工程项目得罪了省里的人,大致就是领导打招呼给别人要工程,但是不合规,他老爹硬顶着没给批。倒不是多么高尚,只不过不想把自己卷进去。
为了保全自身,开罪上级都在所不惜,你说谁反而会主动去拿?非法所得是定时炸弹,拿了一辈子都睡不安稳。附近县城有个县委书记在工程项目里贪了百来万,快八十岁了,案发进了局子。
所以我从小到大从来没见过超过六位数的存款。甚至小时候生活还相当困难,宽裕一些才是近几年的事。
至于吃吃喝喝,八项规定以前躲都躲不掉。但那是福利吗?那是负担。每次酒局他老爹都直皱眉头。
那种所谓的福利是餐饮业老板的福利,给干部带来的只有一身疾病。
官位的唯一好处就是维持体面和心理上的优势,和任何行业上职场的高位者一样。官员和任何行业的高管相比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好处。
本着这种谨小慎微、勤勉吃苦的态度,兢兢业业几十年,混个光荣退休,生活体面,遛弯遇到熟人叫一声老领导,对他老爹而言也就满足了。
而我买不起一线城市的房子,又不大想回老家工作。退而求其次,混迹于二线城市私企,靠出卖自己的劳力换取报酬,盼望着有生之年能给自己的儿女积攒一些财富,让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你说一千万对我的吸引有多大?
正厅以下的官员,甚至包括一些副部级的高官,如果不是在特定的位置上,那么他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局限在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并且能够影响的东西也是很有限的,带不来想象中的那么多好处。
除非违法。而违法的成本之高昂,足够普通人望之却步。若非亡命之徒,我劝你别沾。
所以,我选一千万,一千万很重要。
现在农村家里混得好的,一般下一代不会去外地,因为他们的攵辈在当地有一定的人脉和资源,甚至已经为下一代铺好了路,下一代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过到很体面的生活。
相反,那些家里混得不好的,下一代必须到异地去发展,因为你的父辈走过的路已经证明是错的,他在当地也没什么资源和关系来帮助你进入上层阶级,就算你能考上公务员,最多也就在乡镇下面基层为人民服务一辈子了。如果你能够在异地生活下去并保持稳定发展,证明你比父辈要混得好,起码你是靠你自己的能力在异地打拼,只要方向是正确的,翻身是迟早的是,你的下一代就比别人起点高,所以农村人一定不能局限于眼前的那一亩三分地,否则三代人都只能羡慕别人在市里去省里发展。
办公室同事家孩子考研,我这心呐,也跟着紧张。
刚才告诉我,368分,哎嘛,心终于落地了,和去年的比较,进面试应该没问题。
我们单位人多,孩子也跟着一茬接一茬,前些年是陆续中考,高考,每年六七月都是大家紧张的日子,现在,基本都上大学了,甚至大学毕业了,然后,就会听到谁谁家孩子考上省里事业编公务员了,谁谁家孩子备考研究生呢!而且,都是一批一批的,前几年本科就业的多,而且基本都是考编制,从去年开始,基本都考研了。大家聚到一起,免不了经常探讨。归根结底,就是现在的孩子更累,一关接着一关哪!
祝所有的考研的孩子都能不负努力,成功上岸![祈祷][祈祷][祈祷]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对你产生深刻影响的人或事!但是你可曾记得,你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影响了别人的决定?
几年前,我们这来了一个村官,分在了我主管的科室。他刚刚大学毕业,就想一颗长满枝丫的小树,充满朝气,又有年轻人初入社会的迷茫!
他刚到这时,一直在纠结和矛盾中,相互熟识了,他好几次征询我的意见。他说,父母希望他考公务员,这样稳定,也能就近照顾家,可他同寝室的同学,大多留在了大城市,工资高、待遇也好,他自己倾向于到城市闯闯。他说,他不是留恋大城市,更希望趁年轻,多增长些见识,就是将来留在外面,他还有弟弟,可以在家照顾父母。
我没有在大城市工作过,也过了肆意而为的年龄,感觉给不了他更多的建议,就是有想法,更趋于他的父母。不过我也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了他一些参考意见。
我告诉,你不能替弟弟决定未来,可能你弟弟比你更优秀,离家更远。公务员,不是没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你可以考大城市的公务员。就是考了基层公务员,也可以通过遴选到市里、省里。如果你单纯的为了长见识,你可以通过遴选到市里、省里,就能看到另一片天地,接触到不同的生活,因为你的基层经验,是其他人不曾经历过的。
不知道,他是否听进去我的话,不到半年,他考上了我们单位的公务员,不到一年借调到了县里。三年后,通过遴选去了市里。
他来办手续时,特意找我,说一起吃个饭,当时我有事,婉拒了邀请。后来他回老家时,又多次打电话,希望一起坐坐。 #人生#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