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生活打卡季# #重庆头条# 白帝城上夔门观景台是观看“夔门天下雄”的最佳点之一
白帝城是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山上,地处长江三峡西入口,东望夔门,南与白盐山隔江相望,西接奉节县城,北倚鸡公山,距奉节县城东10余公里。景区创建面积为4.7平方公里主要由白帝城、瞿塘峡两大景区构成,名胜古迹众多,融自然与人文、诗情与战火为一体,是饱览长江三峡壮丽之美的起点。夔门不仅是三峡的标志,10元人民币背面的图案,也是重庆的重要地理标志之一,常言道,中国最美在长江,长江最美在三峡,三峡最美在夔门。
西碑林陈列碑刻20通——白帝城碑林。白帝城历代碑刻是夔州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奉节宝贵的财富。它为我们研究奉节历史,弘扬文化遗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西碑林陈列碑刻20通,今天主要为大家介绍比较有名的三通碑刻:《隋代金轮寺舍利塔下铭碑》、《元代加号大成殿碑记》、《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燕翼题刻“三年奔走空皮骨;万古云霄一羽毛。”张伯翔诗碑:人事匆匆日月忙,抽闲游遍水云乡。新春天气晴难得,故国河山梦未忘。古柏尚含千岁雨,野梅时送隔庭香。登城不听寒砧急,何处笳声闹夕阳?卧龙跃马事悠悠,过眼烟云一例收。大海纵观鲸鲵戏,雄才几见凤鸾俦?一声山寺中宵磬,百尺风帆下峡舟。既倒狂澜今欲挽,阶前淫预大如牛。白帝城上东碑林——康熙赐傅作楫六言诗碑:危石才通鸟道,青山更有人家。桃源意在深处,涧水浮来落花。
白帝城上夔门观景台,是观看“夔门天下雄”的壮丽景色的最佳点之一。中国山水之门——夔门,是长江三峡的起点,三峡工程蓄水之前,这里水深湍急,江面最窄处不超过6-70米,洪水季节不超过150米,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大型船只只能单向通行,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之誉,郭沫若先生过此地也发出“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感叹。
杜甫在奉节,一年零九个月创作437首诗歌,每3天创作两首诗。奉节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巅峰,被奉之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就是在奉节写下的。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春,几经辗转,经四川成都漂泊至奉节,即便在奉节的一年零九个月时间,杜甫也几度迁移,先后有西阁、赤甲、瀼西、东屯等几个寓所。杜甫在奉节寓居期间,被夔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美丽的山川名胜深深地吸引,以年迈多病之身,战胜疾病和生活上的困苦,迸发出满腔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
《秋兴八首》格调高雅,气势磅礴。动人心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每每读来都为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而折服;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离开奉节后,奉节人民仍深深怀念着他。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1984年,奉节县在白帝城山腰观音洞旁建杜甫西阁。为支持三峡工程,蓄水之前,杜甫老先生也同奉节老百姓一起进行了搬迁,在这里重新安居,大家都笑称杜老为奉节年龄最大的移民。
滟滪堆消失的江面水波不惊,风景如画,一道独异的峡江风景。从白帝城到赤甲山,游船把白帝城、瞿塘峡连成一体,可游览草堂河……从白帝城游船码头坐渡轮到赤甲山,观看江峡文化古遗址陈列馆、赤甲楼、锁江铁柱、老关庙遗址、两岸猿声等景点,半小时一班,注意时间。大象馆观看夔州古象起源、发展、演变,古地理气候、生物变迁,原始社会晚期遗址老关庙,感受三峡远古的历史,游船把白帝城、瞿塘峡紧密连成一体,既可完整的看到举世闻名的夔门,在观景台步道可以近距离接触猕猴,奉节柑橘博览园建成后,游船还可以沿草堂河参观杜甫曾经住过的地方,购买奉节脐橙。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物产资源丰富。
摸摸夔的头,万事不发愁,白帝城夔龙——巴人顶礼膜拜的图腾。12月11日晚18时30分,我们是离开白帝城的最后一批游客,从竹枝园下来,热心的冀老师给我们介绍白帝城夔龙,夔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摸摸夔的头,万事不发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头摸到尾,顺风又顺水”,“从头摸到尾,你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大家忍不住都摸起夔龙来。夔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单足神怪动物。夔龙是古夔州文明的象征符号,是巴人顶礼膜拜的图腾,可以祈求平安,带来好运,《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龙和“白虎”一起是当年巴人顶礼膜拜的图腾,不管是否灵验,它能给人积极的暗示。
白帝城上的对联气势磅礴:
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联荆楚压群山。天立孤根堆滟滪;地开三峡锁瞿塘。
滟滪滩偏与水争,水奔不怒作雷鸣。不知呜咽缘何事,好似郎心长不平。
蔡律 2022年12月19日
乐陵有个没诚信的人,注册有三个公司乐陵有一个,盐山有两个,分别是盐山联合和盐山宏大运输有限公司,大家切记一定要远离他们的公司,说人话不办人事。估计在那里挂靠的都应该知道。没人收了三千元的押金至今未退。大家切记切记一定要远离!
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人,曾两度荣膺陆军上将,却几乎被世人遗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中国就占有一席之地,像国画、京剧脸谱、皮影、唐装等,无不在文化输出中递出响亮的名片,其中,中国武术在国际上就备受瞩目,一度成为许多国际友人最为喜爱的中国文化之一。
说到中国功夫,大家第一个想到可能就是李小龙,一个将东亚病夫名号踢回去的民族英雄,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翁却是另一位,一位让中国功夫走向世界的人,曾经两度荣膺陆军上将,如今却几乎被人遗忘的人。
此人名为张之江,一个绝大部分人都感到陌生的名字,但只要听说过“国术”或是了解“国术”的人都应该知道他的名字,“国术”一词便是由他开创的,他曾经将中国国术带上世界舞台,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国术的魅力。
1882年,张之江出生于河北盐山滕庄子乡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当地的一位村正,从小就让他跟随祖父习武读书,他对习武读书方面颇有兴趣,加上他天资聪颖,学起来比普通人快很多。
长大后的张之江文武双全,不过却被困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面,一身才华找不到施展的地方,直到十九岁都还一直待在家里面整天和父亲种地做农活,这让他心有不甘。
恰逢这个时候乡里面招兵,负责人正好是父亲,他就央求父亲报上自己的名字,可是父亲怕他出去以后就回不来了,一直没有同意,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报上了他的名字。
在得知父亲在报名册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后,张之江心里压抑不住的兴奋,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可事实恰恰相反,到了军营里面,他的幻想被逐一打破,虽然空有一身武艺,但是没有后台,为人又十分正直,不会巴结上级,晋升的机会少之又少,晋升之路变得十分漫长。
在清军军营里,他没有实现自己抱负,但却在这里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认识了冯玉祥等人,在之后的日子里又遇又到了自己所爱之人,并与之结婚,拥有了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
身边的幸福是有了,但是心里总觉得还差点什么,自己年少的抱负还没有实现,加之如今的清政府腐败无能,民生哀怨,张之江总想着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在和好友冯玉祥的谈话中,两人一拍即合,毅然决定投入了反抗清政府的队伍之中。
他们先是以各种读书和社团交流的方式,交流革命的新思想,然后又加入反清抗日的集团,在各种社团当中活动。
很快反清队伍就迎来了辛亥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结束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清政府王朝被彻底推翻,结束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张之江也随之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好兄弟冯玉祥在自己亲姑父的提携下,才短短两年时间就坐到了旅长的位置,而张之江没有靠山,混了几年之后都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上尉。
残酷的现实让他心里的傲气有所松动,他决定去投靠昔日的好兄弟冯玉祥,投靠兄弟是个不错的选择,短短几年时间,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兄弟的提携,他很快升为了师长,成了兄弟的左右手,之后又被委派去管理西北军,统领西北军。
在统领西北军期间张之江十分重视士兵训练,尤其是武术训练这方面,他认为武术训练对于士兵来说非常重要,就规定了凡是西北军每天都必须进行武术训练。
后来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他每日让士兵进行武术训练是因为他在其他地方指挥作战时日夜操劳,导致中风,吃了很多中西药都没有什么作用。
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无意间跟随着警卫员练习太极,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竟然奇迹般的快速恢复了,所以他便开始痴迷于武术研究,把武术视为中国国粹,还因此特地向中央申请把武术改为“国术”,以此彰显武术的地位。
之后在管理西北军张之江又因公务繁多,整日四处奔波,积劳成疾,在军队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就离职退居二线了。
这个时候的他担任南京中央国术研究馆馆长,一心扑在武术研究上,后来自己又创办了国术体育传习所,自己担任所长,把名称改为了国立国术体育专科学校。
几年之后,国术开始逐步走向成熟时,他便想着把中国国术传播出去,中国国术不应该仅限于国内,世界应该看到中国国术的魅力,所以他开始踏上了中国国术传播的路程,四处宣传发扬中国国术。
终于,1936年8月,经过不懈努力,张之江有了带着中央国术馆队员参加国际奥运会的机会,队伍整装待发,他带着队员迅速赶往柏林,并在柏林奥运会上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让西方切实的感受到了中国武术的魅力。
运动会结束后,中国国术的首次亮相就一举成名,成功的轰动了整个世界体坛,张之江也为此得了一个的纪勋章,同年九月,又被授予陆军上将衔。
得此成果,张之江内心没有丝毫松懈和浮躁,一如既往的潜心于国术,一直为我国各作战部队输送国术人才,在作战后方培养了大量人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心心念念的都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扬。
不过可惜,就这样一位人才,一位为国为民的英雄人物,到了如今却鲜少有人记得。
他的一生没有极力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一心想把中国武术弘扬出去,让世界看到中国武术的魅力,一雪东亚病夫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