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网络论坛将最近一年与5年前网友曾经发布的有关社会问题的帖子进行了统计比较,发现:像拾金不昧、扶贫救难、见义勇为这样的帖子增加了50%。而与为非作歹、作恶逃匿、杀人越货有关的帖子却增加了90%。由此可见,社会风气正在迅速恶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
A.“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B.最近一年,通过网络举报清查出一批贪污腐败分子。
C.该网络论坛是一个法制论坛。
D.最近几年,有些人在网上用造谣的方式达到营利的目的。
欢迎大家讨论。
备战考公第二十六天,今天学了数量关系的行程问题,刷了类比推理的题,下面总结一下判断推理和资料分析的知识点。
判断推理中的加强论证:常见的题型“最”支持、加强上述结论。论证指的是利用论据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做这种题的时候,加强一般从论证和论据两方面入手,直接加强论点的题较少,加强论点就是重复一下论点或者反面在论证一下论点,而题中的论点一般都是比较好找或者直接告诉了,所以一般不会叫你直接去加强论点。考察较多的有:1 建立联系(搭桥),即建立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二者更加有关联度。2 添加必要条件,即论点成立需要在什么条件。3 解释论据,对论据进行解释说明。4 类比推理一般不选,类比一般是找两者共同点,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你只要想找,基本上很容易联系上,所以类比对于加强较弱。
判断推理中的削弱论证:削弱论证比较简单,就是去“挑毛病”,找问题相对补漏洞要简单许多,一般的削弱方法有:否定论点、否定论据、否定前提条件、因果倒置和另有他因。
资料分析常用公式总结:1混合增长率,适用的题型是两个不同的行业、上半年和全年、不同季度等的增长率进行比较。这种一般不用计算出来,记住一句口诀就行“大小居中,偏向量大的一方”。2 是某年到某年的平均的一个增长率的计算,一般是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公式是基期量×(1+r)的n次方=现期量,其中r代表的增长率,n代表的间隔的年份。3 增长量,增长量的公式很简单,即增长量=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r=现期量×r/(1+r),最常用考的最多的是最后一个公式变形,推荐的速算方法有:特殊分数法、截位直除法。
今日金句积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选自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意思是,张籍诗看似寻常实际最奇崛,写成好像容易却饱含艰辛。也喻指人生之路不容易,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心里有梦想,行动不懈怠,才能创造出精彩无悔的人生。
吐槽一下:今天这个面味道真的很一般,只是卖相看着不错,结果就基本上是面,蔬菜也很少。
削弱—一针见血找到别人的漏洞
削弱是逻辑学中一个与支持相对应的概念。支持是用来加强自己论证的,而削弱是用来推翻对方的观点的。
削弱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最强削弱,针对的是对方的结论,找出一个前提条件,可以直接反驳对方的结论,一击致命;第二种是削弱变形,在找不到对方结论的条件时,针对对方的条件、论据或者论点,提出反驳,从而削弱对方的结论。
备考5.5
今天复习判断推理
1.翻译推理
进行翻译要准确!代入选项进行排除
2.真假推理
四个中有两个为真或为假!
要找准关键点!
要区分情况逐个进行分析,再代入答案进行排除
3.分析推理
确定信息优先
选项代入
4.加强论证
①搭桥
从论据到论点进行搭桥
②补充论据
论据成立的必要条件
解释原因,论点成立的原因
举例支持,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5.削弱论证
①否定论点
②拆桥,否定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
③否定论据,选项与论据相反
④因果倒置,另有他因
村民采伐基本农田林木应该如何处理?
【基本案情】2019年8月,村民李某在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任意采伐其基本农田里的杨树12棵,合计林木蓄积3立方米。
【处理意见】对本案的处理,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原《森林法》第三十二条:“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虽然其采伐的是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但在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采伐,那么就应该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就该对李某进行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按照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农业生产。”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因此不属于违法行为。
【案件评析】该案发生在2019年,原《森林法》明确规定采伐林木需要办理采伐许可证,因此,当时对李某无证采伐林木行为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20年7月1日施行的新《森林法》保留了采伐许可证制度,但作出了重大修改。新《森林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采伐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但应当符合林木采伐技术规程。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等的更新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管理。”因此,2020年7月1日之后,对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等的采伐,不属于(森林法》的调整范围。新《森林法》生效后非林地上林木被采伐,不再以盗伐和滥伐来处理,行政案件林业部门无权处理。非林地林木被采伐和毁坏涉嫌盗窃和毁坏财物,构成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观点概括】非林地上的林木采伐是否需办采伐证问题,应当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规定来确定。
【特别说明】原《森林法》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2020年7月1日施行的新《森林法》规定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自然保护区以外的竹林不需要申请。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要申请采伐许可证。非林地上的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林、护岸护堤林和城镇林木的采伐,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修改并不意味着削弱非林地上林木的保护管理,如护路林、护堤护岸林、城镇林木等的采伐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城市绿化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
信息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局政府网
自从封控全面放开之后,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攻击钟南山和张文宏的声音,而钟南山建议把新冠肺炎改名为新冠感冒更是把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中。
确实,疫情放开之后,很多人纷纷感染上了新冠病毒,特别是一些老人,由于年纪比较大,加上本来就有基础病,身体扛不住纷纷住院了,甚至有一些老人因为新冠去世。
所以很多人把愤怒的怨气都撒在支持全面放开的专家身上,首当其冲的就是钟南山和张文宏。很多受害者认为,如果这些专家不支持全面放开,他们的家人就不会被感染,老人就不会去世,小孩还可以继续上学,如今整个生活都乱了套。
网上出现这样的声音一点都不奇怪,也可以理解大家的心情,以前封控的好好的,如果继续封控,也许很多人都不会感染上,所以他们的愤怒可以理解。
可是大家知道吗!当初疫情出现的时候,钟南山老人拖着一双老腿冒着风雪北上抗疫,对整个疫情的防范,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这三年来的防疫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在封控了三年之后,选择在这个时候全面放开,是经过科学的论证,非常科学的研究,认为现在的新冠病毒的毒性已经大大的削弱,虽然现在感染力还是很强,但是,对人的危害已经很低。
大家还记得吗?当初新冠疫情开始爆发的时候,武汉感染了几万,就死了好几千人,说明当时的原始毒株毒性是非常强的,那个时候国家严防死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守护了大家三年,如今新冠病毒毒性变弱了,国家经过研究之后,决定全面放开,我们应该相信国家,相信专家。
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主任对疫情的防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是我国的抗疫英雄,希望大家能够尊重他们。
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教逻辑;大学阶段在部分专业(比如:计算机专业、分析哲学、法律等)是必修课。
从现在的课程设置来看在弱化逻辑,比如:语文中增加古文的分量,弱化英语教学,这都是从自然语言层面弱化逻辑的表现。
学过逻辑的人都知道,逻辑的产生与语法有很大关系,古汉语大多数语句不合现代语法,并且论证中大量使用类比、联想等修辞方法,导致很多人搞不清楚什么是严谨的论证。
师范中文专业在1998年就取消了逻辑课程,当这些教师成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后,连老师都不懂逻辑,如何指望从语文教育中学到逻辑。再加上英语教育的弱化,使得作为从自然语言中获得逻辑知识的条件进一步削弱。
因为不重视逻辑,所以女性在婚恋时不讲逻辑。她们被影视剧洗脑后使用联想、类比,觉得自己应该过上幸福生活,要求男人在30岁前有百万存款,全款买房买车。
大凡有点逻辑头脑的人就会知道,满足上述条件的男人不足0.1%
中国软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逻辑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产品经理早已经不写代码了,他们不会拒绝用户毫无逻辑的需求,照单全收,压给码农去实现。
不重视逻辑,使得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地变更需求。用户会说,给你5000元钱,你来实现一个淘宝。
中国义务教育不讲逻辑将严重影响中国的信息化建设。
近期,关于莫言先生的有关争论比较多,看了不少文章,也偶尔进行过评论,整理汇总于此,表明观点,欢迎指正。
一、本次争论的起点是司马南先生对莫言在2014年被授予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文学博士时讲话的评论(不少网友误认为是其诺奖获奖感言,在此澄清一下)。对于这篇讲话,任何具有正常阅读理解能力的人应该可以正确解读出它所要表达的观点。对于莫言先生这样的文学大师,如果他的发言需要部分读者逐一对个别词句进行论证和诠释才能体现出它的准确含义,这是令人无法理解和难以想象的。
二、在争论的持续发展过程中,部分网友将焦点逐渐汇聚到了文学艺术导向方面,其实文学艺术导向之争根本就不存在,我国的文学艺术导向始终坚持如一,这是无可辩驳和争论的实事。
三、没有任何人否认批判性作品的价值,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作品都可以打着“批判性作品”的保护伞肆意天下,而不能被质疑。
四、诺奖颁奖词绝对是充满了恶意的,莫言先生估计是听不懂的,不知道现场是否有翻译,但是至少应该在事后进行符合民族感情的回应。是随性?是不屑?还是认同?不得而知。这也提醒我们,在西方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下,要时刻保持警惕。严谨的应对方法是提前索取颁奖词,或者联系驻外使馆人员陪同参加。
五、争论中频繁出现的“饥饿”、“贫困”、“温饱”等词语,引发了大家的高度关注。而“温饱”,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关乎着国家的兴亡,甚至影响到朝代的更替。因此,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相关数据显示,自1950年起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递增,仅在三年困难时期发生了负增长,但仍然大大高于1949年(截至1970年翻一番,达到2.4亿吨,2020年达到6.69亿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着重或者刻意地渲染饥饿和贫困,同时对社会背景不进行必要的描述,已经使该作品不能客观反映出真实的社会现实状况,对人性的揭露也缺失了逻辑上的合理性。不但会对未来的读者产生误导,引发同时代读者的质疑,而且对作品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力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削弱。
六、做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写作技巧、悲天悯人的情怀,更要对历史和社会进行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根植人民,融入时代,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民族精神永存,中华文字不朽!
课堂教学中的十大问题
一、教材设计问题
1.小问题(肤浅):缺主干问题与核心问题,问题无思维含量。
主体上学生提问缺位,内容上问题低层次,问题之间关联度低。要么缺大问题统领,要么问题太大,缺少台阶和支架。
2.大容量(虚胖):课堂设计内容太满,缺少减法思维。
教学设计缺少减法思维,缺少洗课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如下三问:哪些内容没必要,要忍痛割舍?哪些内容需要瘦身?哪些内容需要整合?没有洗去表层、作秀内容,缺少本质、精华的沉淀,以致拖堂。
3.无重点(平铺):课堂推进"前松后紧",关键、重点问题时间不够。
课堂导语过长,违背课堂学习黄金期;前面多为较简单的问题,自学会的还要讨论,讨论会的还要展示、反馈,浅显问题反复学。等到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急需有需求合作、升华点拨时,一看时间不多了,为了保证课堂完整性,快速翻课件,一笔代过。用学生话说:"学了的没有用,不会的没有学。"
4.不一致: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不一致
有的学习目标有三条,而内容只有二部分。有的目标只有两条,但所学内容有三点,即目标少,内容多,也属不照应。但更多的是达标检测题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不匹配。
5.课件代替板书问题
因使用课件,有的文科教师一节课黑板上没写一个字;有的理科教师,用放课件代替解题过程;缺少板书设计意识,要么随写随擦,无一点章法,更不要说是一幅画,一幅作品。课件不能代替板书设计;朗读音频不能代替教师范读。教师粉笔字、简笔画、板书设计、朗读能力等学科能力、基本功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二、教师指导问题
6.低情感(冷淡):缺即兴导语,师生情感关联度不够。公开课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大多放不开,造成课的前半段比较沉闷,双方默契度远远不够,影响课堂进程及效率!
7.指导过度(平顺):预设过度,缺少精彩的生成,课堂无让人眼前一亮的典型细节。
提前上过,学生麻木。预习过度,课课堂虚假。学生遇到的难题,学习卡提示过细,要么过早戒入,要么谆谆诱导,缺少“为难”学生的意识。学生没有顿悟机会,思维深刻性、创新性不可能实现能级跃迁,造成学生没有完整经历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课堂高速平顺滑行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课堂难以编织成一张真实的原生态的学习探究之网。
8.引导过度:教师潜意识心理举动或让学生感知到答案正误。
比如教师每每遇到学生答案不正确时,教师潜意识口头禅若总是"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就会感知答案是错误的,类似情况还有,每当学生选择错时,总是说:"你敢肯定吗?"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眉头紧蹙、撇嘴,若出现正确答案时,眉头舒展、微笑、点头。又比如学生答案不正确就不板书,若有学生说出想要答案,立马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教师表情或潜意识举动就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见这些潜意识举动对学生思考会带来负面影响。课堂上要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味揣摩教师想要答案,而不是多元思考,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9.模糊评价。给孩子模糊评价,让孩子不知好在什么地方,不评价孩子的努力程度,而评价聪明智商。比如:这个孩子读的太好啦一一好在什么地方学生不知道,又比如一节课竞十余次“棒、棒,你真棒!”,还比如:你太聪明啦。一味单调长时间地赏识学生,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三、学生学习问题
10.浅思考:学习不到位:
(1)展示肤浅: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
(2)互动肤浅:课堂上多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只在师生之间传递,缺少生生精彩深度互动。既没有创设质疑辩论、碰撞环境场,没有让多方高质量互动产生。
(3)快速举手问题。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快速举手,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提问的也是举手学生;课堂上还出现学生不假思索全都举手的怪象。实践证明快速举手的学生,答案多是肤浅的、片面的,不完整的。若所提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说明问题无价值或无挑战性。建议:引导学生思考成熟后再举手。课堂上要反复向学生强调,举手学生先把手放下去,你思考成熟了吗?你的答案完整吗?你的答案深刻吗?还有别的答案吗?
(4)争辩交互式反馈才是合作课堂需要放大地方。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
(5)希望看到如下场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也可问另外一个学生他是否同意第一个学生的观点以及原因;当回答不完整时,问学生如此思考的原因;当回答不正确时,对不正确的答案进行提示;提供适当的提示或线索,让原来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质疑与被质疑学生可以辩论;咀嚼、品思答案及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