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网友遇到了这样一件烦心事,他是2021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按照之前的定向协议,可以到新疆参加工作,目前工作也签订到了新疆。
学校和甘肃人社厅也都同意直接派遣到工作单位。但学校这边派遣的话需要有相应证明材料来公示,证明该生是省人社厅那边同意派遣。
但是,该网友为此咨询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等部门开证明时,得到的答复是都不给出具证明,人社厅让咨询教育厅,教育厅让咨询人社厅,然后又让咨询民委,至今未得到一个有效答复。
对于该网友遇到的烦心事,近日,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答复如下: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相关政策由国家教育部制定,总体上政策分两个阶段。—是2017年及以前,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定向生签订旧版《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非在职考生)定向协议书》,规定定向生本人在招生单位的学习结束后,必须回到签《协议书》的省份就业,且服务年限不得少于5年(含5年)。同时,教育部办公厅每年印发的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工作《通知》中明确规定:“骨干计划学生毕业后,必须履行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不得违约”。
二是2018年及以后,国家教育部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非在职考生)定向协议书》作了修订,将原来“骨干计划学生毕业后,必须履行协议回定向地区和单位就业,不得违约”的规定内容作了修改,骨干计划定向生毕业后既可以回到签订《协议书》的省份就业,也可以选择到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含兵团)就业。我省对2018年及以后的骨干计划学生,按照新修订的政策执行毕业后的改派程序,毕业后档案由学校按照《协议书》的约定,统一寄回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报到证派往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人社厅再按规定向符合条件的用人地区进行改派。请网友按照上述程序操作即可。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是五部委为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从2006年开始,培养学校为双一流以上重点大学,生源为西部省市区。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措施招收新生。硕士服务期限为5年,博士8年。经费享受中央级高校研究生的拨款政策。
#兰州头条# #兰州# #甘肃身边事#
【内蒙古29所高校12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就业育人项目】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日前,教育部公布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内蒙古29所高校126个项目获批。
据了解,该项目是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的育人项目。项目分为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实践实习基地建设、人力资源提升三类。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由用人单位与高校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实施长期系统定向培养或短期就业能力培训,为用人单位输送急需紧缺人才;就业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实践实习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岗位,帮助毕业生通过实习实现就业;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由高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定向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工作站或专门人才基地,建立紧密的人才供需对接关系。在本期内蒙古立项的29所高校126个项目中,定向人才培养培训项目38个,就业实习基地项目70个,人力资源提升项目18个。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公布第一期
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教学司函〔2022〕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有关用人单位: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组织有关用人单位和高校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经高校申请、用人单位申报、专家审核、立项单位信息核查,确定了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名单,现予以公布。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对本地区项目的统筹指导、政策支持和推进落实,推动项目规范有序开展。
二、项目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共同推动项目实施,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落实落细合作内容,为项目实施提供环境和条件支持,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对参加项目的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机制。要督促项目负责人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沟通联系,在合作协议约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三、用人单位要按照协议约定落实经费拨款及软硬件支持等事项,与合作高校深入对接,实现合作共赢。严禁要求高校额外购买配套设备或软件、支付培训费等违规行为,严禁向毕业生收取任何费用,严禁借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名义进行产品或服务搭售、商业推广宣传。
四、高校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完成后需向用人单位提出项目结题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用人单位组织专家进行项目验收,向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报告验收结论,结项标准由用人单位和高校约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将适时公布结题名单,对创新性、示范性项目以适当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附件: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立项名单(第1期)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2022年4月2日
来源 :综合自内蒙古日报
初代移民们的辛酸,
移民,背井离乡离开生养的土地去往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生活就叫“移民”。
以前灾荒时叫“流民”,现在逃难的叫“难民”。“日耳曼民族围攻罗马”、“五胡乱华”是游牧蛮族拖家带口到水土繁茂的地方抢口饭吃,“湖广填四川”、“新疆建设兵团”是有组织的定向引入人口,“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是自发的为了生计向外奔波,“农民工群体”就是内陆贫穷地区的壮丁们为了获得高工资,到沿海发达地区下苦力赚口饭吃,甚至现在年轻人为了谋取一份好工作去往北上广深,都属于“移民”。
现在因为疫情严重,在海外的华人移民们日子不好过了,就有很多同胞冷嘲热讽他们“数典忘祖”、活该倒霉。这种嘲讽心理是狭隘的,是通过嘲笑别人的倒霉来显示自己的英明神武。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不一样生活的向往与心理欲望,村乡镇县市海外,每一级都是向上的动力。
那怎样能有效回击这种嘲讽呢,就是“混得好”,简单来讲就是落实到纸面的钱权名利,不看遭受多大的罪,就看表面的风光。
这就是为什么混得好的要”富贵还乡”,绝不“衣锦夜行”,混得不好的“近乡情更怯”。
很多“移民”不是不想回,而是已经适应当地的工作、文化习俗,很难连根拔起的“说走就走”。即使当年“逃离北上深”去到偏远云南开民宿的那批人,没几年还是灰溜溜的回到有雾霾的北京继续生活。
20岁时仿佛拥有无限未来与选择,30岁时就剩下窄窄的几条道,作选择慎之又慎,40岁时被房子孩子牵绊,不容易改变,50岁时就已经接近退休,不想改变了。
初代移民们到新的地方落地生根,他们的后代们自然就成了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乡反而变成了故乡。
初代移民们的辛酸大概就是要为后代们铺路搭桥,开天辟地,承受辛苦,还要面对 “他乡”与“故乡”间的精神横跳。
#移民##心理情感##思乡#
#影视杂谈#看个电视剧,让生在那个年代的我掉了眼泪……
今天,偶然看了个电视剧,名字叫《人世间》,讲的是60年代末江辽省吉春市(估计是现今的吉林省长春市),这个省会城市一家人的故事。
主人公周志刚(西南大三线工人)和媳妇儿李素华(家庭主妇)育有二儿一女。老周这个西南大三线的工人人生只发生过一次决定性的改变,那就是由农民变成了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他们一家五口也便都有了城市户口。
在那个年代,中国几乎百分之百的城里人都面临着或即将面临着同一种大的纠结,这是他们自打成为城里人后从不曾预料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运动,老周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没错!那个年代,我们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在火车站,媳妇儿带着闺女和小儿子送丈夫老周和大儿子,丈夫奔赴西南大三线四川重庆,大儿子定向远走边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一天,这个五口之家,有两个将要失去这个城市的户口。女儿在某一天也不辞而别去了贵州山沟农村插队落户了……
提到户口那可是引起我的心痛。那个年代,我们家生活在一个直辖市,全家七囗人,父母,三儿二女。记得我刚刚四岁那年,父亲从单位回到家宣布了一个决定:全家搬往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郊区农村。后来长大一点儿我才明白,父亲当时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城市人囗疏散到农村去”“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父亲原本在一家国营运输大厂任工会主席的,毅然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农村去!记得搬家那一天真是热闹和荣光,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全家都带着大红花,单位领导、街道干部、四方邻居夹道欢送,带拖挂车厢的大解放牌卡车贴着大红标语,连人带家具给我们送到了农村,这一家七口人的城市户囗跟着就变成了农村户口!
虽是农村户口,但是我们没有宅基地,也没有农田耕地,住的房子还是当地一无儿无女的老两囗的房子,老两口住一套,我们全家住一套,据说以前老两口定性是“富农”。
以前农村基层叫公社、大队,小队,公社男社员工分是10分,女社员是5分,没房没地的我们只有靠父亲一人在公社里务工,有时电焊,有时修理,父亲拿的工分是女社员工分5分,别忘了一家七口人仅仅依靠的是这5分过活呀!最难的时侯是全家人三天没有饭吃,一家人聚在一起抱头痛哭的情景……(待续)
高峰引领交叉融合,构建一流学科生态体系
立德树人改革创新,提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精谋细耕分类卓越,开创人才引育崭新局面
瞄准前沿服务战略,推动科技创新转型立功
逐梦寰宇开放办学,打造全球交流合作特区
师生为本美美与共,构筑宜学宜居鹭港家园
党建引领把舵定向,提供坚强有力政治保证
一是聚焦顶层设计,擘画学科蓝图
二是坚守国防特色,创新传统学科
三是抢抓发展机遇,做强新兴学科
四是坚持落实落细,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德教双馨,树师德铸师魂,强化师德实效
二是大师引领,引高端强队伍,加速人才汇聚
三是团队集聚,重培养聚合力,形成“兵团”优势
四是创新机制,深学术凸特色,丰富多元评价
一是战略引领,为自主创新做出新贡献
二是强基拓新,力求重大关键技术新突破
三是创优平台,带动多元创新能力新提升
四是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
五是内外联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实施高举高打,拓展国际合作广度深度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
三是多元并举发力,构筑国际合作高端平台
四是彰显一流风采,提升国际声誉和影响力
#笔杆子写材料必备的高水平标题连载#
【热点评述】青岛针对当前走向感染高峰的实际状况,积极采取防控措施,筑起三道防线,值得重视、借鉴。#青岛:目前日新增感染数49万至53万#
按照监测数据推测,青岛目前每日新增感染量为49万人-53万人,明后天会在此基础上以10%增速增加。
而据国家卫健委消息,国家卫健委通报,12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3761例。这也“太乐观”了,这新增确诊人数不知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光是青岛新增感染者已经至少至49万人。
针对青岛正在走向感染高峰的状况,青岛市采取了积极防控措施,完善分级分类诊疗体系,构筑了医疗救治三道防线,很值得重视。
第一道防线是社区诊疗点、发热诊室和医院发热门诊。要求各区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设发热诊室201家,并拓展了3371个社区诊疗点,轻症患者在此就可以得到诊治。如果患者为重症,社区医生初步判断后会将他有序定向地转至发热门诊。
设社区诊疗点很重要,有利于使发热者就近检查,使初期感染者能就近拿药,有利于将感染者分散治疗,避免一起涌向医院。
第二道防线为二级以上医院普通病床,定点医院和三级医院分院(原压定点医院)病床。
据报道,青岛市我市现有二级以上医院床位数接近3万张,两个定点医院的床位数为1540张。原有方舱医院升级为三级医院的分院,共有11769张床位。预先增加床位,做好准备,备战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期,未雨绸缪,这才不会陷入被动状态。
第三道防线为重症病床。青岛市共有2309张重症床位,匹配1.2万名重症医护人员。现有普通救护车307辆,负压救护车137辆,车组人员配备齐全。此外,全市26家互联网医院全部开设新冠咨询板块,可为市民提供远程免费咨询。
重点防护重症感染者需要有足够的重症床位,预先做好准备才能在有可能出现的重症高峰到来时主动出击,避免被动慌乱。这非常重要。
青岛市还要求大家共同努力,争取把曲线拉得更平更长,让高峰期进程可控,减轻短期内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
此外,青岛市还有一重要举措,采购53.8万片布洛芬向签约居民免费发放。居民可以通过“佳有好医”小程序选择就近医疗点,预约后每人可领取4片布洛芬片。
总之,早做准备,增加各种防控必要条件,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高峰和重症高峰,防患于未然,这是值得重视,值得借鉴的。
头条热榜
贵州茅台集团总工,成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