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成绩真的和智商有关吗?感觉智商只是大多数人的借口而已吧。
高中突然醒悟提前学完高中数理课程,水了四门竞赛一门省队和三门省二保送清华基科,后来又去巴黎综合理工念了无条件免学费和有奖学金的硕士。
与其说是“智商”,不如说是“开窍”。有的人开窍早,有的人开窍晚。有的人在课本知识上开窍,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开窍,有的人在实践操作中开窍。所谓开窍,其实就是把握住了原理、规律、逻辑。
我很幸运地在初三和高一时对课本知识开窍了。初三以前只会死学死刷题目死记硬背,虽然很辛苦成绩也还可以,但是很清楚“能考90分是因为有10分我怎么也做不出来”。开窍以后变成了通过理解原理和规律,运用逻辑进行分析推导判断来掌握知识并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变成了“能考95分是因为总是粗心大意”,满分120可以考115,满分150可以考145,如果很认真就是满分”。
开窍之前和开窍之后能感觉到非常显著的差异。开窍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都只是浮于表面,看到的都只是干瘪的文字和公式,写了什么就知道什么,没写的就不知道。做题目也是,看到题目先想到这道题考的什么公式,然后想办法去凑出各种能满足公式的条件。虽然比较吃力,但是也能学得还行。
开窍后,看课本感觉能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看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能发现与课本里都有关。课本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仔细想一想发现在生活中都能对得上,是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每天的日常生活,经常会出现各种课本里的内容。而使用逻辑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用各种“因为....所以....”“如果....就....”“要么....要么....”“不可能....否则....”一步一步顺下去,就好像从滑梯上滑下来一样顺畅。
拿到题目后读题做题,不再是想方设法找公式、套公式,而是像看到一幅被遮掩起来的画面,虽然有些地方被遮住了,但是根据没被遮住的部分(已知条件),就可以大致判断这幅画画的是什么东西,被遮住的地方很可能(甚至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用哪些公式定理可以把被遮住的地方还原出来。还是像滑滑梯一样,从已知的信息顺着逻辑滑下去就能滑到未知的区域。后来读大学、搞科研,发现都差不多,很多科研和创新其实也都是沿着前人积累的路径,针对新的情况继续向前滑下去,在充分尝试的基础上,就能得到很好的成果。
由于很长时间心思都在学习和科研上,所以对人际交往一直都是白痴状态。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花大量时间和各种高层次人才、各种基层群众、各层级公务员有很多交流和对付,也逐渐掌握了一点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换的规律,其实和课本知识里的原理、规律、逻辑没有太大区别。由于个人实在没有兴趣,所以很多也还停在表面。有一些同事虽然学历不够光鲜,但是由于很喜欢与人交流,因此从事相应的工作非常得心应手,可以与各种难搞的人还算鹭港地相处,这也是很重要的能力和“开窍”。
我所认识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对某一方面“开窍”,有的是学习,有的是炒股,有的是谈对象,有的是打游戏,有的是与人交往,有的是打球,有的是混日子,他们都对自己热衷的事情有所钻研,能把里面的门道讲得头头是道,逻辑自洽,还往往能用上。
至于学习上怎么开窍,个人经验是主要靠兴趣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很多种,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极简学习法》中提到,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大多数考清北的学生的智商和普通人没有太大差别,他们之所以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对的学习方法。
任何学习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
《极简学习法》中汇集了清北学习高手的方法,能为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不管是应试还是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是至关重要的。
百位清北学霸的学习方法
作为农村的孩子,学什么专业最现实?
农村背景的孩子家境也有三六九等,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长大、现在在互联网大厂北漂的非典型小镇青年,仅提供我个人视角下的意见。注意,以下建议仅适用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切记。
绝对,绝对不要学习结果无法量化的专业,例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哲学、表演、大部分艺术类专业、电子商务等假大空专业;农村背景的孩子家庭资源贫瘠,因此严重依赖家庭背景的专业,例如金融、经济学、国际贸易等尽量不要选择;此外,需要高频社交或者应用落地较难的专业,例如新闻、理论物理、理论数学等,也尽量不选。
单独摘出「会计」专业说一下,因为我家里很多会计专业的亲戚,相对比较熟。我国目前会计行业面临「低端岗位严重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依旧稀缺」的局面,会计专业虽然大家常说「会计越老越吃香」,但事实上是现在很多普通会计都在逐渐被淘汰或者被软件算法取缔,因此谨慎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体制内,尤其是男生。因为政府机关人员的收入和地方经济直接挂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机关收入真的令人汗颜,很多公务员纯靠工资收入都未必能买得起当地的房子,然后如果不幸去了乡镇县区级单位,下乡慰问挂职等一系列脏活累活数不胜数,一年干到腰酸背痛,一看工资三千五。且农村家庭的孩子大多没有政治背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机关体制内上限不高(当然,能考上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另当别论)。
医生适合几乎是任何家庭背景的农村孩子,只要不是那种家里穷的揭不开锅、需要本科毕业后赶紧找工作的那种,都可以读医,且无论男女。能吃苦的可以考虑读临床,不是很能吃苦的也可以去辅助科室,例如化验、彩超等。读医的好处是经济收入稳定、你的教育背景就是你的人脉关系(各大学校医学院的派系),并且你的成果是相对比较好量化的,要做学术也行,要做临床也行,医学专业是一个上下限都很高的专业。并且读医很苦,需要终身学习+疯狂卷学历,三甲医院基本上是硕士起步,人均博士。但是农村家庭的孩子普遍比较能吃苦,适合读医。
接上一条,如果是男生且家里确实比较穷,需要本科毕业马上去工作,建议读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毕业当码农。无论是去互联网大厂也好,还是去pdd 或者华为也罢,35岁前都能有一个不错的收入。因为我从事互联网行业,所以关于读计算机/软件专业 多说几点:想去做码农,只要不是卷算法,本科毕业足矣,大学在读期间,专业技能好好学,Leecode八股文该学的一个都不能落下,大学苦四年,本科毕业年薪40w+美滋滋。计算机和软件专业需要较强的数理能力,且工作压力比较大,因此数学学不好或者抗压能力不强的农村孩子谨慎考虑这个道路,否则可能会很痛苦。坦诚的说,码农这个岗位的职业周期可能会相对短暂,他是一个可以为你快速积累原始资本的职业,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以牺牲部分身体健康或家庭和睦为代价,所以做好心理准备。
女生可以考虑师范专业,以后从事教师行业(此处特指小初高,不含大学、幼教)。教师行业的好处在于自带教育资源、有相对灵活的上班时间、稳定的经济收入以及不错的社会地位。可以说一个地方的小初高女教师永远会是当地相亲市场鄙视链的顶层。但是考虑到教师行业的经济收入局限性,因此并不推荐农村男孩子读师范类专业。
最后,说一点点政治不正确,但是很真实的话:我们常说三代出贵族,因此农村孩子需要做好「当子孙后代燃料」的心理准备,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后辈换来更加牢靠的政治、经济基础。在没有金钱、社会关系等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农村孩子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家庭经济条件量力而行。
考虑到中国社会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定势,因此女生更需要考虑如何获得一个更高的择偶势能,在相亲链上占据高置位,借力婚姻改变家庭背景;男生更需要考虑如何快速积累原始资本(快速赚钱),或者如何快速实现对个人能力的背书(政府机关从政)。虽然这样说很卷,但是,既然我们的父母无法为我们提供一个优渥的家庭背景,那么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为后代创造一个更高的起跑点。
段位•续
这话题很快就到两千字了,不得不待续。
说到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大概全中国的学霸都羡慕——这个羡慕主要是收入方面的羡慕。以前这里出来的孩子都是银行高管,或者直接进入人行总行。如今多半是去金融公司,慢慢成长成为金融界大咖。比如我们熟知的那些手握动辄几百亿资金的基金经理,都是这里毕业的。人们形容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围墙都是黄金砌出来的。普通学校的经管专业和金融专业就不同了,很多都成了会计,文秘,公务员,甚至找不到工作,这大概就是清华和普通学校的差别所在。所以,一般孩子不要学金融,学霸却一定要报金融,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对于科学家的施一公来说,他对此非常不满,曾经有高考状元全部报清华金融专业的现象,让他非常担忧,为什么状元不搞科研,都去挣钱了呢?当然现在好一些了,因为姚院士到清华,分流了很多状元,无论是经济前景还是社会地位,都胜过这个“五道口职业技校”一筹。但今天我们应该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中国的金融需要人才,我们要绕过SWFIT,对抗美元霸权,尽快走出被美国随便一条金融消息就能晃动我们A股的时代——这必然需要很多清华档次的孩子投身金融业。未来即便离开这个领域,像宋鸿兵一样随便写几本金融战场的书,也定能红遍大江南北。只是这些学霸要有较高的政治立场,千万不能迷失自己。
学霸再往下一个段位是计算机。传统的理科分为理工农医,但现代范围已经非常广,比如计算机,完全超出普通理科的范围,算是独立的大学科。或者基础大专业,下面又有很多分类,有医学类,电气类,经济类、人工智能,逻辑算法,大数据,还有教学、通信等等。曾经有人把理科分为两类,一类是计算机,一类是传统的理工农医,这也显示了计算机专业的庞大。现在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基本都是这个专业的,比如阿里,百度,腾讯,俗称BAT,华为,美团,抖音等等,手机桌面上每个图标背后都是一家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才搞IT研发的公司。这个行业未来人才缺口在中国不断扩大,甚至全世界的计算机人才都会不断涌入。比如芯片,5G,东数西算,数字基建,数字货币,万物互联……只要孩子数理没问题,就勇敢报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吞吐量”极大,已经延伸到二本院校,985和211的学生根本不愁找工作,甚至都会挑花眼。大家从清华抢人第一大户华为的招聘就能看出。
下面就说说清华毕业生抢人大战第二赢家,国家电网。这是一个专利数远超华为的公司,也就是我想给孩子们介绍的另一个理工航母专业:电气学。它基本和计算机专业一样属于航母性质,就是因为所有的工科都离不开这个专业,而且所有的理工企业,比如大厂、央企,航空航天,互联网,军工,政府、警察都招这个专业。过去我们印象中,学电的就是个电工,收电费的,最多是戴安全帽跑工地的包工头和工程师。实际上,电力专业就业是进入一个“王国”,学习好的、博士学历、清北交复的,都在高层管理,或者实验室搞科研;学习差的,文凭低的,就像我奔波在各地或者苦守一线。如同清华也有开饭店的,国务院有服务员、警卫员一样。所以,学电专业大方向是没问题的,保就业功能极强,而且学历越高越稳,学校名气越大越好。
再说医吧,这绝对是普通人可以走通的高收入渠道,也是俗称的跨越阶层的天梯。医学在各国都是高学历,高收入,同时也是高强度,高负荷。所以欧美发达国家,医生大多是靠发展中国家源源不断地输入优秀学生,他们本国学生都嫌累,不想学习。比如英国吧,没有白人当医生,都是亚非拉兄弟在“服役”,当年钟南山毕业也差点被留在英国。中国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至于“辛苦”二字,我觉得我们不能以欧美小资情调来衡量,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待这个问题:学霸不辛苦就不对了,好的社会永远是能力强的人承担更大的责任,只要是好学生,哪个不辛苦,哪个不考博,哪个不当高管,哪个不是企业家,科学家?当了学霸注定不能走普通人躺平的路,这是与国与家的大任。我们不学习欧美小资价值观的,老想躺着挣大钱,那样只能陷入剥削进化论的大坑,有能力的剥削没能力的,强国欺负弱国。这不是我们的文化,也不代表世界的未来。所以,医者父母心,但愿世上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是我们中国人对医学的人文追求。而不是美国那种,投入巨资研究病毒和特效药,以牟取暴利。
下面一个段位就是其它传统理工农医专业。理科基础学科是计算机和电力,这两个专业随时能转变为传统专业,传统专业也会不断接触这两个专业。以我的专业为例,现在一半工作是计算机,而与我接洽的计算机开发人员一半时间要学习和从事电力专业。我铁路专业的同学同样要花一多半时间折腾计算机和电力专业,只是他苦笑说要搞三个专业,比多一个专业。这也必定是未来的趋势,不论学什么专业,计算机和电力是绕不开的;同时社会又很需要计算机和电力以外的专业,以及孩子们有其它专业的爱好。
我本人两个专业都读过,本科学的计算机,研究生上的软工,当然比较了解,都是工科,但是计算机专业对数理的要求比软件工程要高,不过微电子专业又比计算机要求来得高,这都是业内和学校认同的事实,我自己就是后来去修软件工程的,也认同,计算机以我的学力已经学不下去了,软件工程还能混个研究生//@阿欢9863:软工择业比计科小?你确定你懂这行业?[捂脸]//@摇椅小琦:但软工专业择业面比计科小,比如公务员一般就不招,就知道招过来也不能帮领导家里修电脑//@摇椅小琦:不会倒过来的,人家相当于用分数换钱,计科是真正万金油专业,尤其是去国企、体制内,评职称还可以免计算机的考试,软工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