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陕西省第四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申报人员名单进行评前公示的公告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培养计划(试行)》(陕教师〔2016〕2号)和《关于做好陕西省第四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遴选与培养工作的通知》(陕教〔2019〕401号)精神,经各有关教育、人社行政部门和有关单位(学校)推荐,共有144人参评陕西省第四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现将申报人员名单公示如下,接受社会监督。
一、公示时间:2021年1月12日至14日
二、公示期间如对公示对象有异议,可通过书面形式向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反映。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须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及有关证据等。
联系人:韩润社
电话:029-88668929(兼传真)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563号陕西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
邮政编码:710061
陕西省教育厅
2021年1月12日
【#晚安电台#】这是新中国之后唯一一次冬季#高考#。
1977年12月10日,570多万从农村、工厂、部队走来的年轻人,怀揣着难得的名额和奋发的意气,奔向考场。
在考场上不乏现在的名人,他们也借由这场高考开始了全新的人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的#张艺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的画家罗中立,考入清华的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
1977年文革终于结束后,人才遴选制度亟待变化,邓小平拍板取消推荐制,立刻启动统一招考,10月公布,12月即高考,雷厉风行。
在@三联中读 上有一篇写于2017年的文章《高考恢复40年,开山之战如何打响?》网页链接,记录了1977年高考恢复前的10个月,一群人无声的革命,点亮了高考也点燃了很多人的希望。
#郑在播报# 【郑州大学英文学术期刊EEM入选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近日,202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 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榜单重磅发布,共有175本科技期刊入选。其中,郑州大学英文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Materials (《能源与环境材料(英文)》,简称EEM)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也是该期刊连续第二年上榜。
《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由中国知网和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研制,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计算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期刊影响力指数(CI)等指标,在满足“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排名均位于前20%”的条件下,最终按CI排序遴选TOP10%为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以下简称“TOP期刊”)。TOP5%以内的期刊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10%之间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7年,EEM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D类支持,并于2018年正式创刊。EEM已被SCI、Scopus、EI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13.442,该期刊已入选由中国科协、中宣部、科技部联合首次发布的《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材料科学综合类T1区(即已经接近或具备国际顶级水平的期刊),入选CSCD核心库。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2021年期刊分区表中,EEM在材料科学综合一区,为工程技术大类TOP期刊。
近年来,郑州大学布局能源材料英文刊领域,加大建设力度。目前,EEM是河南省唯一一本拥极具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为助力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做出积极贡献。
管理世界
Management World
个刊发行 网络首发
核心期刊 JST CSSCI来源期刊
·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ISSN:1002-5502
·CN:11-1235/F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82-203
创刊时间:1985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 经济与管理科学
专题名称: 管理学
出版文献量:8754篇
·总下载次数: 18366119次
总被引次数: 537804次
·评价信息
·(2021)复合影响因子:13.374
(2021)综合影响因子:9.062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管理世界杂志简介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管理世界》杂志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管理世界》杂志,于198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创刊,CN:11-1235/F,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
杂志栏目设置
本刊专稿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 应用经济学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等
杂志荣誉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
·维普收录(中)
·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知网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图书馆收录期刊
·中国优秀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百种重点期刊
管理世界杂志特色
(1)内容真实、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真实、条理清楚、观点新颖。
(2)作者要严格遵守著作权法,引用、参考他人观点应注明出处,文责自负。
(3)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国家及省部级获奖项目论文优先录用。
(4)关键词以3~6个为宜(需附相应的英文)。
(5)引用的图表必须注明资料来源,格式参照参考文献的格式。详情见《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参加工作四年的选调生提副啦!小师妹早上打电话叫晚上一起去她家吃饭,为她老公晋升副科好好庆祝庆祝。说是好好庆祝也就我们六七个人,她老公两个发小,她两个同学加我,九零后还是比较有仪式感,我和这个师妹认识很多年了,她大一的时候我研究生都毕业好几年了,但是因为同一个导师又是老乡关系一直不错,她的情况真是我一路看着走过的。
小师妹的老公是2017年选调入体制内的,先是在团委后来调入编办,到了编办的时候赶上了“精准扶贫”,被派到村里驻村扶贫去了,断断续续待了两年回单位准备遴选考试,去年遴选考试成绩还没出就听说组织部领导看好他想让他下乡锻炼去,他一直纠结。大换届的时候果然下乡去了,在某乡镇府担任党委组织委员,大小算个副科领导,最近交接好工作到新岗位去了。
2017年到2021年,才四年就已经是副科实职了,现在虽然官位小,但组织很看好,这次也只是先让下来锻炼,可能用不了五年有和适合的位置就会再提了,毕竟是基层单位,晋升没法和起步就高的单位比,但是师妹两口子也很满足了,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步。
【由《强迫症》说起(1)】
文/杨张平
2022年3月,刘阶耳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强迫症》。幸亏有一个副题:刘阶耳诗歌精选集,否则远看会以为是一本医学类书籍,如果是摆在书店或图书馆里那就更不用说了,或许驻足、翻阅者医者多于诗者,难说。好在这个书名正好契合了人强迫症的医学特征,使读者有一种不得不驻足流连的“强迫”感,在一种自我强迫力的促动下产生偏要看看的冲动,这是不是编者更可能是诗人的“别有用心”呢?也难说!好在这并非什么坏事。
说实话,平时我与阶耳教授过从甚密,好的是他嗜酒而我斥酒,不在一个等量级,如果我对酒如他是,那就天昏地暗日夜没啥区别了。庆幸的是这并未影响我他隔日不过三二便会约见的常态,当然我大多是主动者,所用心更多的是想在文学特别是诗歌上多享受一下皇城根儿的待遇。
刘阶耳教授在山西师范大学讲授现当代文学课程,兼行文学评论特别是诗歌评论,而他自己在业余最不愿怠慢的还是现代诗歌的创作。这些年有大量应该是超乎常人的创作量,只是不求于张扬发表而已,正如他说:发表即凌迟。而我因察悉诗坛之乱象,随和曰:得奖乃裸奔。所以,尽管我他在对诗坛当下现象的看法上颇有同感,但都不影响对诗歌本质与本性的孜孜以求。
所以,他厚积薄发,将自己的诗歌更乐于以集子的形式展现便是必然真实心绪的体现。但遗憾的是该诗集只收录了他2016年至2017年两年的大部分诗作,就其诗写经历和作品数量看,实乃全豹一斑。其由盖因他本人大咧懒惰一再错过出版机会,与遴选无关。我想他大概不会仿效梵高、里尔克等人,百年之后等待喜讯传世吧。
好友诗人王晓鹏曾说,希望阶耳的诗能往后退一步,意即无论从语言等或体呈现上太靠前了,贴在读者的眼睑上,再好的东西自然也是看不清楚的。然而,我并未发现他整体上有所改变。我当时曾经刻意研究过他的一些诗作,自觉并放言可读懂十之又四、最多或六,听者看上去似有些瞠目,现在看来最多十之四也,达到十之五、六,那就实在太幸运了。但,至今我读其诗的兴趣和好奇却有增无减,往往还因读出其中的“奥秘”而暗自激动。
比如我首先拿到他这本《强迫症》时,在开车的同时就迫不及待地时不时翻阅,接着便认真研读了第一首《赞美》,总之通过一天的阅读自认为明白了该明白的东西。在随后的大约两周时间里,不得不粗略地先把整本诗集过了一遍,说实话也就想先找找感觉,随后有闲再当骨头好好去啃。
然而,不曾料在开始第二遍阅读时,艰难地跳过第二首看到第三首《再童话》特别是最后一节三句时,似乎突然有一种感觉闪电般掠过,它使我突然想起了韩东!也似乎猛然明白前一段为什么他突然推荐给我们韩东的《奇迹》了。其实,在之前有一次他就给我微信发来韩东的一些诗作,当然是他看好也希望我能分享的意思。于坚、韩东、杨黎等等一批第三代、口语诗倡导和实践者我是曾刻意阅读和了解过的,而我他都认为或彼此认为我们都不属于此类创作者。有人一直把我归结我一泻胸意、喷发式的抒情型浪漫诗人,但我始终还把自己放置在意象派的行列里,尽管受柳宗宣教授的感染曾尝试过叙事诗学的实践,但我认为是始终不得要领。当他给我发来韩东诗作时,我似乎不甚明了他为何突然又对韩东之类感兴趣,但不曾想似乎激怒了他!不过,最后他还是忍不住给我首先推荐了韩东的《奇迹》并公开承诺要与老家洪洞的诗友们“讲一讲”韩东和他的这本诗集,显然他再次更清晰地摸到了韩东诗作的脉搏。记得我读完韩东后与他分享阅读感受,他真诚地说了一句:“你算是抓住了核心”,因此我还兴奋了一番。(接后续2)
法官、检察官做律师限制越来越多,律师通过选拔做律师更是凤毛麟角!法官、检察官,律师职业转换通道并未开启!
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公诉机关指控犯罪,辩护人提出辩护意见,审判机关居中裁判,三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控辩的攻防为法官查明案情提供基础,三者缺一不可,三种角色对于案件的定性及量刑的观察角度不同,由于长期的工作习惯,并不利于对从不同角度对案件进行思考和更为妥善的处理,如果三者角色可以互换,相互职业转换通道开启,都可以换位思考,则能更有利于案件的正确处理,但控辩审三方从业人员的职业转换通道是关闭的。
【在线看法】
众所周知,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侦查,检察院审查起诉,出庭指控犯罪,辩护律师通过阅卷审查、会见当事人提出辩护观点,法官通过阅卷和开庭审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综合案件情况居中做出裁判。
检察院是公诉机关,虽然有法律监督职责,不但应当保护被害人,也应当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但由于其在刑事诉讼中,天然的属性是指控犯罪,对于案件的审查中,首先看到和着重审查的是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在有罪证据确实充分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到被告人罪轻、无罪的证据。
而辩护律师则完全相反,受被告人的委托,并不是为了查明被告人有罪,而是找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为了能够提出更加客观理性的辩护观点,才会进一步审查被告人构成何罪,检察机关指控的错误在哪里。
法官的职责是居中裁判,在翻阅案件材料的基础上,既要听取公诉机关的指控意见,同样也要听取辩护人的无罪或者罪轻意见,虽然其对于案件证据了解后对案件有了基本的把控,但辩护人的意见往往可以给审判人员对案件有不同角度的思考,避免案件处理上的错误和瑕疵。
正是由于三者在刑事诉讼中的角色不同,三者对案件的审查角度有很大差异,如果在确保公正执法,避免司法腐败的基础上,三个职业能够相互转换角色,即便是一两年的职业互换体验,也能够让三者之间更好的体谅各自职业的难处,更能对案件有多角度的思考,更好的把控案件。
但现实中,法官、检察官虽然都在体制之内,但由于二者分属不同的单位,法院、检察院又都属于相对封闭的机构,一般都是在各自的上级机关或者先进和落实省份的本机关内挂职、交流学习,法官和检察官互相派员学习交流或者轮岗交流的情况极为少见。
法官检察官和律师之间的角色互换,更是难上加难,法官检察官属于体制内的人员,都是公务员身份,而律师则是个体职业者,法官、检察官要从事律师工作,必须辞去公职,离开体制,法律规定有回避期限和执业限制,近几年对法官检察官离职后从事律师公职,更是给予严格控制,尽管有少数法官检察官辞职,但很多已经远离法律职业。
律师参加选拔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这种做法在司法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就有省份曾做出过尝试,比如2015年上海市高级法院、市检察院公开选拔高级法官、检察官,上海著名律师商建刚脱颖而出,成为上海第二中级法院的三级高级法官,也是国内首位从律师、专家学者中遴选的高级法官,2016年10月开始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工作,当时媒体进行了报道,认为是律师和法官之间的人才交流,给予充分肯定,七年之后,商法官已经成为上海政法学院的商教授,职业再次转换,当然,这是个人职业的转换,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不必指责什么。从律师中选拔法官、检察官是做法对于角色互换是有益的,但并不能成为常态。一方面,如果选拔年轻律师,其律师工作经验少,和招录的公务员情况类似,选拔意义不大,而从资深律师中选拔法官、检察官,由于资深律师的收入明显高于法官检察官,很少有律师愿意参加选拔,另一方面,由于法官检察官在日常工作任务繁重,普遍存在案多人少的矛盾,加之收入的差距,很难留住已经从律师中选拔成为法官、检察官的人长期从事这项工作。
法官、检察官相互派员学习或者轮岗并不难,都在体制之内,只要相关机关组织协调,很容易做到。而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角色的互换,在严格执行回避和竞业限制的基础上,取消人为设置的障碍,允许法官、检察官辞职,从事律师工作。与此同时,可以在在合理配置法官、检察官员额数量的基础上,吸引较资深的律师选拔进入法官、检察官队伍,增加法院、检察院的活力,进一步畅通控辩审三方从业人员的职业转换通道。
#在线看法# #普法行动#
你认为应当打开控辩审三方从业人员的职业转换通道,让三者有序流动吗?欢迎留言发布你们的观点!
欢迎关注我@在线看法
#宏灯诗话##诗家争鸣##诗歌#
《一首诗的诞生》是《诗探索》推出的一个栏目。现选发一期灯灯的《拥抱》,读读看。
拥 抱
文/灯灯
给母亲写过很多诗,《拥抱》是其中的一首。和其它写给母亲的诗不同,《拥抱》所探索的,不止是亲情关系(母亲和我,及潜在的我和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中年和老年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探寻。
童年的经验,几乎构成了我对存在表达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当我也成为了母亲,当我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母亲一天天变老,当我一步步走到中年,我惊讶地发现:过去的母亲,就是现在的我,诗中的我——“我”不会和最亲的人张开双臂,说柔软的话;“我”只会在难过的时候,望望天空……也就是说,时光流转,但生命在以不同形式重复和轮回。与此同时,令我更惊讶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母亲现在晚年的样子,就是我后来的样子,也或是所有人最终的样子:“学习拥抱疾病,孤单,和老去的时光”。
《拥抱》一诗,读者轻易可以读出我的母亲形象:倔犟,要强,不善表达(哪怕对最亲的人),同时,她的形象又是属于她那个特有时代的,是充满命运特征的,当然,她也是希望的,自我慰藉的:“天空里什么都有”。
《拥抱》诗中,与其说“拥抱”是个具象的动作,不如说“拥抱”是个意象,是一种对亲人的态度,对时光的态度,对生命的态度;与其说我的母亲不懂拥抱,不如说是我不懂拥抱,当我和母亲,如今分别站在岁月的相邻阶段:中年和老年,我想,面对存在,我是审视的,愧疚的,愿望表达的,而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包括理解,包括原谅。当然,也包括“拥抱”。
附灯灯诗
拥 抱
我的母亲从不知道拥抱为何物
她没有教过我
和最亲的人张开双臂,说柔软的话
她只告诉我要抬头,在人前,在人世……
她说,难过的时候,就望望天空
天空里什么都有——
到了晚年,我的母亲开始学习拥抱疾病,孤单,和老去的时光
开始
拥抱她的小孙子——
有一次我回去,看见她戴上老花镜
低头翻找她的药片——
那时,天边两朵云,一朵和另一朵
一朵将另一朵
拥入怀中
仿佛这么多年,我和母亲
相互欠下的拥抱。
延伸阅读:
向低音致敬
灯 灯
《风吹着过去》
事实上我未曾上山,未曾上山
就不能和你一样,领略草木占据天空
是和天空近了
脚在下沉,是和土地亲了
你把身子归还山林
溪流把身躯交给大地
没有形体的溪流,有时,又有着无数的身影
一条鱼,或是一只鸟
它们正以不同的方式在天地之间
万物消融
万物,亦在生长
事实上我从未这样欣慰,风吹着过去
逝去的永不再来——
我所受到的痛苦,已不是
痛苦——
它正轻轻,将未来原谅。
《像爱》
雨水相知,从伞上跃起的一瞬
需要多大的力
风可以忽略不计,两粒雨水隔着茫茫夜色
落在相知的伞上
需要多大力,拥抱需要多大力
整整一个夜晚
我看见雨水从空中落下,跃起
所有的事物都在哭泣,只有雨不会了
像爱——
未曾过去
也不会重来。
《枝条》
能相忘最好。你看叶子落了
光秃秃的枝条
再也认不出彼此。且不悲,不怨
树木刷上白漆,镜子长出陌生的脸,再过
一个时辰
太阳西下
扫落叶的人,会燃起一小堆火
你看,天黑了,还有那么多叶子在飞
那么多叶子在飞
每一张都像一张消逝的脸
每一张,都像一张消逝的脸在回来
请饮尽这夜色啊,亲爱的
饮尽这烟飞,烟散——
枝条弯曲,要将今夜
弹出今夜以远
《草地》
草地更加空旷。在日落之前
我还在这里。滚动的足球带着孩子们回家
飞鸟在空中,一边飞,一边叫着它的同伴
黄昏了,我还在这里
草色铺到了天边
所有的风不停地奔跑
所有不停奔跑的风
奔向十一月,十二月……
最重要的是,它会奔向你
暮色降临,如果我累了,就在草地上躺一会
就在草地上
躺一会
星星越来越大
人间越来越小
只有我们啊,不大不小,构成了遥远的呼应
《余音》
乐曲离开它的乐器。余音里有溪流
有险峻。溪流清澈
悬崖陡峭,迎客松上的落日,鸡蛋一样
揣在谁的怀里
一个人要在天黑前卸下容颜,一个人
要在余音里,完成未竟之事——
再爱一次,痛一次
颤动一次
一个人要在余音里
向低音致敬,带着苍茫上路的人,听见了
余音未了
多么悲伤:乐曲离开它的乐器
诗人简介:灯灯,现居嘉兴。曾获《诗选刊》2006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奖、第四届叶红女性诗歌奖、第二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21届柔刚诗歌奖新人奖,参加诗刊社第28届青春诗会。出版个人诗集《我说嗯》。2017年获诗探索·人天华文青年诗人奖,并被遴选为2018—2019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诗集《余音》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中国好诗第五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进入‘十四五’,‘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需求日益强烈,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基础教育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吕玉刚细细道来,围绕核心任务,要在确保正确育人方向、持续提升发展水平、全面提高育人质量、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等领域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优异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
为党育人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立场不能偏,积极推进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
《人民教育》: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100周年。教育部将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让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育人一线。基础教育司肩负“指导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职责,请问吕司长,2021年在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谋划?
吕玉刚:2021年,我们将积极稳妥推动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是中小学领导体制的一次深刻变革。
2016年,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加强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文件。几年来,基础教育司持续、不断线地推进文件精神的落地、落实、落稳,陆续实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中小学校的全覆盖、理顺了组织管理体制、配强配优配好党组织书记。2020年,我们持续开展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和线下培训班,培训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6万余名。下一步,要着眼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的机制。
要把党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发展什么样的教育,都必须确保社会主义的属性,真正做到为党育人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立场不能偏、为民服务宗旨不能丢,这是对基础教育一切工作的政治要求。
基础教育普及实现历史性跨越后的新挑战:持续提升发展水平
《人民教育》:我们了解到,到202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各级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下一步,如何巩固这一成果?
吕玉刚:一年来,我们强化政治担当,打了一场咬紧牙关、持续攻坚的硬仗,历史性解决了辍学问题,圆满完成收官交账任务。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部署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补齐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城市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会同有关司局推动各地健全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落实并完善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园补助标准;补足配齐幼儿园教师,依法依规落实幼儿园教师待遇。
义务教育“大班额”是群众关切题。聚焦重点地区,指导大班额最严重的50个县“一县一案”制订完善工作方案,成效明显。2019年已提前一年完成基本消除大班额目标任务,即控制在5%以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截至2020年底,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比例进一步降至1.16%,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今年,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督促地方巩固基本均衡成果,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县(市),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遴选推广一批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继续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创建工作。推进全面消除大班额,逐步实现班额标准化。推动各地常态化开展控辍保学。督促各地特别是随迁子女集中流入地区提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比例。
系统布局,逐一“落子”,基础教育踏上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征程
《人民教育》: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的文件以及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基础教育踏上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征程。新征程怎么走?提高育人质量需要重点关注和做好哪些工作?
吕玉刚:新课程新教材是提高育人育才质量的重要依托。2020年,全国新增14个省份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总计达20个省份。今年要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范围,继续开展统编三科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研发各学科教师网络研修课程,指导各地做好全员培训。继续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示范校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研制课程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实施办法。研制《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工作指南》。《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李帆 邢星 详情请点击链接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103/t20210325_466492.html#教育微头条##教育#
【唐山学院李保国志愿服务队获评“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近日,河北省教育厅公布了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遴选结果,唐山学院李保国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并获得李保国志愿服务省级先锋队2万元专项经费支持。
据了解,唐山学院李保国志愿服务队自2016年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精准扶贫政策相结合,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在迁安、玉田、乐亭、丰润、承德等地建立了8个志愿服务基地,开展了义务支教、政策宣讲、墙体彩绘、义诊慰问、文化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以高校文化和专业资源助力国家全面脱贫、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大爱唐山”长期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营造了良好社会风尚。(燕都融媒体记者张培培 通讯员宋瑞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