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8年的一天,长安未央宫金马门前张贴了一张招贤纳士的皇榜,要遴选一位出使月氏城邦的使臣。
长安城的百姓纷纷前来围观,人们纷纷小声议论,这月氏在哪里?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竟都不知道。
一位老臣工给大家进行了科普,传闻月氏在昆仑山的源头,那里终年云雾遮日,弱水不能渡鸿毛。
人们一听,顿觉此行凶险万分,预计没有人敢上前揭榜。
这时,人群中走出来一位青年,毅然揭下了皇榜。此人就是张骞。
此时,19岁的汉武帝刘彻想要干件大事。自高祖刘邦开始,大汉朝边境总是遭到匈奴的侵袭,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可又打不赢。此后,汉王朝历代君主以和亲为盟,送去大量的钱、粮食、酒和丝绸,以兄弟相称,换取边境安宁。
匈奴仗着兵强马壮,不顾盟誓,总是三五不时的袭扰边境。到了刘彻登基,汉王朝经过60多年休养生息,国库充盈,刘彻决定与匈奴一决死战。
就在他思考如何攻打匈奴时,他得到一个消息,匈奴西边一个叫月氏的部族被匈奴打败,被迫举族离开家园西迁,与匈奴结下仇怨。
刘彻眼前一亮,便想与月氏结盟,共同出兵攻打匈奴。这就是张骞出使月氏的目的。
公元前138年,张骞从甘泉宫外出发,刘彻亲自为其送行,看着一百多人的队伍渐行渐远,他不知张骞此行是否能出使西域,并平安回转,此时的张骞也不知道。
月氏部族现在迁往了何处,张骞使团中的人谁也不知道,只能凭着只语片语去寻找。出了陇西,张骞一行人进入了匈奴境内,此时的汉王朝与匈奴关系十分紧张。
张骞一行人在河西走廊小心谨慎的疾速行走。一个百来人的使团再如何小心,也不可能掩藏行踪,在祁连山脚下,张骞一行人被俘。他们被押往了匈奴王城,在押解途中,不断有人倒下。
来到王庭后,军臣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怎么出使?那我想要出使汉朝南边的越国,你们同意吗?”
俩人的第一次谈话不欢而散,庆幸的是张骞他们性命无忧,匈奴也想留住张骞这样的人才,遂多次劝他归顺于匈奴,张骞不同意。就这样,张骞被软禁在了草原上。
被囚的岁月,提供了张骞一个近距离熟悉和了解匈奴王朝日常生活和军队备战的机会。张骞发现匈奴有当时较为先进的战术和装备,尤其是他们的骑兵。
在单于的撮合下,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年又一年,张骞似乎习惯了草原的生活,匈奴放松了对他的监视,这让他看到了出逃的机会。
这一等就是9年,9年足以磨灭一个人的雄心壮志,张骞一刻未曾忘记自己的使命。
这天,张骞带着随从堂邑父如往常般外出狩猎,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他们一路向西狂奔,跨越匈奴人设置的重重关卡,完成寻找月氏的使命。
此时的月氏,早已分成两支,一支迁到敦煌与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一支继续向西,迁到阿姆河流域,为大月氏。张骞得知后,决定折向西南寻找大月氏。
他们进入焉者,现溯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疏勒,期间他们横穿大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沿途人烟稀少,水源短缺,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月氏。
当大月氏王见到张骞时,他感到格外的惊奇和钦佩,但对汉武帝联合攻击匈奴的计划不感兴趣。他告诉张骞,他们生活富足,无意东还复仇。
张骞在此逗留了一年多,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及风俗人情,草木畜产,他认为将这些资料带回汉朝,能在军事上指导汉朝的战略,也能扩大汉朝的视野。
张骞决定告别月氏王,返回长安。在返程路上,他为了避开匈奴,决定绕路而行,沿昆仑山北麓,经莎车迂回北上,返回长安。可时运不济,张骞再次被俘。
公元前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在新旧单于交替之际,张骞抓住机会带着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
这一趟出使西域,张骞走了13年。当初百人团队归来时只有3人,张骞也走到不惑之年。张骞将出使西域的相关资料呈给汉武帝和众大臣,并做了详细地述叙,众人听得入迷。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传奇经历被司马迁写进《史记》中的《大宛列传》里,成为后世人们了解西域最宝贵的资料。张骞也因此次出使,被封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团人数300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史载数千万。年末时,他率队抵达伊犁河畔的乌孙部。
张骞此次出使,主要目的是想联合乌孙夹击匈奴。在谈判期间,乌孙首领为了示好,两次向汉朝进献1000多匹战马。
与乌孙的谈判陷入僵局,张骞派遣副使持节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城邦和国家,代表汉王朝正式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往来和外交关系。汉王朝的影响力也开始越过帕米尔高原,达到伊朗、印度等地。
4年后,张骞回到长安,张骞被封为“大行令”,主管朝廷所有外交事务。
在张骞的带动下,汉王朝与西域的关系密切了起来,西域各国的使臣、商人来往长安络绎不绝。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至地中海东岸,在这条7000多公里的商路上,东西方互相接力,承担着商品流通及文化的交流。
时至今日,这条商路仍发挥着它的影响,链接着东西方人民的友谊与文化交流。#图文创作打卡挑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