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文馆-读书笔记】苏东坡的家传之教
唐宋八大家中,我最喜欢三苏,因为苏氏父子家学、家教都别具一格。其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在历史的记载中,一切开始于那个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暮春三月。
那一年是嘉祐元年丙申(1056),三月份的艳阳天,时年苏洵四十八岁,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三苏父子至成都,拜别张方平,而后见到欧阳修,后离成都,经阆中,出褒斜谷,过长安、渑池,于五月抵京师开封,八月举进士于京师,苏轼兄弟皆入选,三苏名扬天下,从这一年走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学家习惯研究人物的生平事迹,文学家习惯研究文人的辞章文风,正因如此三苏的历史和文章才得以后人学习研几。但是在嘉祐元年丙申(1056)之前的历史记载却很少,那一年之前,三苏还没有名扬天下,还没有走上历史舞台,还是籍籍无名的文人墨客,父亲还在和两个儿子一起学习,那些年,苏式父子在自家院子里的瓜棚豆架下谈学习心得,谈文章之法,谈天下大势,谈孔孟韩申,可惜都没有记载,教育的方法,门庭的家学,都淹没在浩瀚无尽的历史里。
但是,并不是不能找寻,我们的历史学家缺了一个视角来看这天下人事,就是“教育视角”,一切的问题其实都是教育的问题,一切的成就也是教育的成就;一切的个人遗憾,也是个人教育的遗憾;一切的时代所误,也是时代的教育所误。
父亲苏洵有一本传世之书叫《嘉祐集》,一切议论文风,极像法家韩非,文笔削厉深刻,辞章亦复相似。苏东坡之学,黯于人情,明于利害,辩才无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极具战国纵横家之流风。弟弟苏辙写一本《老子解》,其文风汪洋淡泊,后世评价解读《老子》的书众多,唯独苏辙独高。
可见苏式门庭的家学不仅仅是《诗经《书经》《周礼》《尚书》《论语》《孟子》,更有《老子》《韩非子》《战国策》《申子》之学。文风足矣见其志,见其学,这便是教育视角,没有道家和法家文化的学习,恐怕也出不了苏式父子的雄才,只会多一些“迂远而阔于事情”的腐儒罢了,这就是教育的秘密,它就在这里,但它就是不明说,还要盖在文字下头。
苏东坡有一篇《留侯论》,教育之法就在其中,诸君参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