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兵团公务员考试考什么(兵团公务员考试资料)

上世纪70年代,组织经过综合考量,将厦门军区政委的秘书升任为科长。政委得知消息后,找到秘书谈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不久后,秘书回复组织:“我想要继续留任,还是提拔别的同志吧。”

上世纪70年代,组织经过综合考量,将厦门军区政委的秘书升任为科长。政委得知消息后,找到秘书谈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立场。不久后,秘书回复组织:“我想要继续留任,还是提拔别的同志吧。”

“风正一帆顺,清廉得民心”,革命前辈们通过身体力行,为我们树立了清正廉洁的光辉典范。1952年,我军正式开始评级工作,为后面的大授衔做准备。总干部部徐副部长负责评级工作,本该被评为正兵团级,却主动申请降为副兵团级。

到了1955年授衔时,高风亮节的徐副部长又主动请求降衔,由上将军衔降为中将军衔。面对艰难险阻,他选择迎难而上;面对功名利禄,他选择谦虚礼让,深藏功与名。“三让”将军的美名为人津津乐道,传为当世的佳话。

此后,徐副部长又历任了厦门军区政委、成都军区政委等要职,积极造福一方百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政委公务繁忙,身体处于连轴转的状态,没日没夜地为国操劳。他位高权重,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的革命传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徐政委,他的儿女们曾有动情回忆,比如徐政委的女儿回忆:“我小时候因为发高烧,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从此行动困难。父母亲花尽积蓄,带我求医问药,医药费成了家里的巨大困难。组织了解到我家的困难后,提出:‘由组织报销我的医药费。’父亲得知情况后,直接选择了拒绝,表态:‘这是我家的私事,不能麻烦国家,医药费我们能负担得起。’”

后来,徐政委的女儿治病,没有花公家一分钱。徐政委的儿子曾回忆:“1次,我不小心摔伤了,想让父亲用车送我一下。父亲告诉我:‘这样不可以,爸爸的车是公家的,不能用作私用。我送你去车站,你乘坐公共汽车去学校,咱们坚决不能占公家便宜。’”

于是,徐政委的儿子每天带伤坐公共汽车,一天的课程也没有落下。徐政委对于家人要求严格,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则十分和蔼,尽自己所能替身边的工作人员排忧解难。1976年,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徐政委一家积极为灾区捐钱捐物。

徐政委家的王炊事员是唐山人,家人生死未卜,徐政委派人护送王炊事员回家。等到王炊事员找到家人后,徐政委又派人将王炊事员一家接进京,和自家住在同一处院子里。还有1年春节,烧锅炉的李师傅因为工作繁忙,多年未能回家过年。

徐政委拿自己的工资买来肉、面,给李师傅购置了年货,让李师傅回家过年。他则带着孩子们,承担起烧锅炉的工作,1家人在锅炉房过了1个春节。徐政委待工作人员亲切和善,但是始终坚守着原则,从不做违背本心的事。

上世纪70年代,组织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将徐政委的秘书提拔为科长。徐政委得知消息后,找到秘书谈心,问:“对于组织的任命,你有何看法?”秘书回答:“首长,我的能力还不够,希望能留在您的身边继续锻炼。”

徐政委摆了摆手说:“小同志,你谦虚了,你的能力很强。凭你的能力,不仅能胜任科长,我看当个局长也是绰绰有余。只是你是我的秘书,获得火速提拔,让别的同志怎么看待这件事?”

秘书理解了徐政委的苦心,回复组织:“我想要继续留任,请提拔别的同志吧。”后来,这位秘书在徐政委身边工作了9年时间,职务上和其他同志齐步走,没有获得特别提升。秘书同志后来回忆:“首长对我的谆谆教导,让我明白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让我受益终身。”

这就是一生清正廉洁的徐政委,他两袖清风、德昭后世,为后辈树立了光辉典范。“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我们青年人更要努力继承先辈的高贵品格,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发拼搏。

一天下午,八路军延安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去毛主席的窑洞汇报拥军爱民工作。萧劲光发现毛主席盖着被子在炕上读文件,以为他生病了。毛主席笑着指指地下的火盆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

萧劲光心里不是滋味,堂堂党的领袖只有一条棉裤。他指示警卫员,赶快到兵团的军需仓库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但毛主席断然制止了,说:“我若要搞特殊,讲的话就没人听了”,他还告诫萧劲光: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一丝一毫也不能多占!

在很多延安人的印象里,毛只需的衣服旧旧的。

据陈玉英等人回忆,毛主席穿着个棉鞋,大窟窿小窟窿的,麻布制成的衣服,袖口和裤腿上补丁摞着补丁。毛主席的饮食也是清淡简单的。王仲方曾到毛主席家里吃过“小灶”,吃的是土豆,他发现,“如果说在饮食上有区别的话,那唯一的区别就是,主席吃的是土豆丝,我们平时吃的是土豆块”。

斯诺在保安看到了毛主席所住的窑洞,如此感慨一个党和军队的重要领导人的清贫:

做了10年红军领袖,没收了那么多地主、官僚的财产,但他所有的财物依然还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不仅是主席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的领章依然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佩戴的两条红领章。

1943年4月,毛主席复信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凯丰,对宣传自己思想和为自己庆祝50岁生日提出看法:“我的思想(马列)自觉没有成熟,还是学习时候,不是鼓吹时候;要鼓吹只宜以某些片断去鼓吹(例如整风文件中的几件),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并告知凯丰,决定不过生日。

而蒋介石50岁寿辰时,却在南京明故宫前搭台庆贺,大操大办,并发动全国募捐,为其献机祝寿,甚至动用飞机在空中组成“中正”字样,美其名曰:鼓舞国人。

毛主席自觉严格遵守纪律,对自己的家属同样如此。毛岸英刚到延安时,住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部队考虑到他长期在苏联,吃不惯延安的小米饭和大烩菜,没有安排他与战士们一起在大灶用餐,而是在干部的中灶吃饭,两菜一汤,主食是细粮。

毛主席知道后,立即把毛岸英叫来训话,说:“你妹妹李讷都在大灶吃饭,你这么大了,还要提醒吗?”毛岸英知错就改,搬到大灶用餐了。

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调查,斯诺发现,共产党普遍生活简朴。譬如彭德怀,这个身经百战的军队司令员,当时指挥部内各项条件非常简陋:一间简单的屋子,里面有一张桌子和一根板凳,两个铁皮箱子,红军自己绘制的地图,一部电话,还有一条毛巾和一个洗脸盆,和铺了毯子的炕。

另外,彭德怀同自己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平时都不佩戴军衔领章。他有一家自己的衣服,那是他在长征途中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谢觉哉是勤俭廉洁的表率。林伯渠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仅用一孔窑洞,全部家当就是一堆书和一个铺盖卷。他每月5元的津贴,只签个字就把钱转到救亡室;1943年大生产运动中,谢觉哉制订了个人生产节约计划:

1.建议总务处设公务马匹,我的两匹马加入,估计一年内有10个月可供公家生产用。

2.每月10盒待客烟不要。

3.衣服、鞋子、被单不领。

4.种地1分,种植西红柿20株、茄子20株、秋白菜100棵。

5.晒腌小菜100斤。

一次,林伯渠身边工作人员看到他穿了多年的棉衣,已经难以御寒,就为他领了一套新的。林伯渠却以边区物资困难为由,坚决没有同意。在大生产运动中,他还把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公布在报纸上,让大家监督,看是不是放空炮。

最让人感慨的是,林伯渠的眼镜腿儿断了一条。但他自己拴了一根绒绳,继续使用了很长时间。林伯渠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备受边区群众的赞扬,称他是“革命先锋一老牛”。

就是依靠这样的纪律自觉,林伯渠领导边区军民,克服极其艰苦的条件,积极贯彻中央的各项政策,把边区建设成为模范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以及边区各级领导,其廉洁奉公和无私无畏,为公众树立了清廉的政府形象。正如朱德在1946年所讲,“只见公仆不见官”。

1981年冬,原兰州军区司令在1个雪天,乘坐小车回乡。小车停在了公社,司令的2位发小被请来,大家围着火炉烤火。1位发小穿着破棉袄,即使烤火依旧哆哆嗦嗦,司令当即下令:“调5万件军大衣来。”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方的游子四处漂泊,永远挂念着家乡的亲人。为了追寻梦想,青年人无奈告别故土,去往他乡奋斗。每逢节日时,外面张灯结彩、万家团聚,孤寂的游子更加思念家乡。

1949年,在通往黄安(1952年改名为红安)吴家嘴的大道上,几匹骏马正在飞驰。来人正是4野12兵团韩副司令,他已经离乡15年了,急着见家乡的父老乡亲。来到吴家嘴村村口,韩副司令将马系在大树上,带着警卫员步行进村。

按照熟悉的记忆,韩副司令来到自己的祖屋前,只见门前1位妇女正在忙碌。韩副司令认出了是谁?眼眶含泪喊:“姐,祖宝(韩副司令乳名叫作韩祖宝)回来了。”姐姐韩先明回过头来,见到多年未见的弟弟,也是心里又惊又喜,抱着弟弟就是流泪。

姐弟2人回到家中,乡亲们得知了消息,纷纷来到韩家探望。望着乡亲们,韩副司令问:“吴海洲这个小子怎么没来?难道不欢迎我这个老伙计吗?”吴海洲是韩副司令的发小,2人从小一起长大,还曾接济过韩副司令。

村里的干部一听,连忙跑到田里,去请吴海洲去了。吴海洲得知了消息,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急匆匆跑到韩家。见到器宇轩昂的韩副司令,吴海洲竟不敢认,还是韩副司令先开了口,说:“海洲,当年你借我4斗稻谷,今天我来还债了。”

吴海洲这才回答:“祖宝兄弟,咱们从小光屁股长大,我小时候就看你不是凡人,如今果然当了大将军。”韩副司令被逗笑了,握住吴海洲的手,2人坐下后开始畅聊。韩副司令掏出津贴,塞到了吴海洲的手里,说:“这是当年借的稻谷钱,你必须收下。”

此次回乡,韩副司令见到了家人、朋友、乡亲们,因为公务缠身,又不得不返回部队去了。到了上世纪60年代,韩副司令又多次回乡,看望了家乡的父老乡亲。1975年,身为兰州军区司令的韩将军,轻车简从回乡探亲。

他来到幼时好友闵永进的家中做客,激动的闵永进开始抓鸡,要炖鸡给韩司令吃。韩司令连连摆手,只说:“永进,你家里也困难,鸡留着下蛋吧,咱们吃些家常便饭就行。”1桌简单的饭菜做好了,韩司令与闵永进边吃边聊,还聊起了小时候和邻村孩子打仗的事情。

闵永进讲:“祖宝,小时候你带着我们和邻村的孩子打仗,那时候你就是司令,没想到日后真的当了司令。”在欢声笑语中,众人畅聊往昔,思绪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临别时,韩司令掏出自己的工资,付了饭钱。

1981年冬,韩司令再1次回乡,正值天降大雪。小车停在新集公社,前面道路泥泞,无法前行了。韩司令要步行回村,被公社干部拦了下来,只说:“韩司令,你想要见谁?我们派人去请。”

一会儿,吴海洲、闵永进被请来,3位少时好友围在火炉旁聊天。吴海洲穿着一身旧军大衣,闵永进则穿着一身破棉袄,即使围在火炉旁依旧冻得打哆嗦。韩司令见状,将自己的军大衣脱了下来,披在了闵永进身上,说:“永进,这件军大衣送你了。”

韩司令等不及了,告别了公社干部,和吴海洲、闵永进步行进村。乡亲们听说“将军荣归故里”,已经自发在村口等待了,大多都穿着一身带补丁的棉袄。韩司令看到乡亲们的现状,顿感心里刺痛,用手捂住了胸口。

警卫员赶忙拿出1片硝酸甘油,让韩司令含服,稳定了韩司令的症状。此行,韩司令抱病拜访了“秀姐”、陈尊友、陈尊棋、韩志聪等好友,关心着家乡父老的衣食温饱。回到县城后,韩司令给兰州军区去电,下令:“传我命令,调5万件旧军大衣来,支援红安老区的群众。”

电话那头问:“韩司令,这笔钱从哪里开支?”韩司令回答:“扣我的工资,我的工资不够,以后由我的儿子、孙子付,子子孙孙付下去。”不久后,5万件旧军大衣运到红安,让群众能够温温暖暖过大年。

这就是重情重义的韩司令,一生不忘家乡父老,尽自己所能支援着家乡建设,家乡父老永远怀念着他。

1979年5月,沈阳军区副政委乘坐旧汽车,去往基层视察。汽车刚开出去几里路,因为道路颠簸,就把车门甩掉了。司机提出“换辆新车”,副政委却连连摆手,用麻绳拽了2个小时的车门,顺利抵达目的地。

民国19年,主力红军来到兴国县,开始招募新兵。15岁的长冈乡青年谢毓法带着弟弟来到征兵处,报名参军,成为光荣的红军战士。谢毓法参军入伍后,投身到革命征程中,也深深影响到了自己的弟弟。

谢毓法的弟弟名为“有法”,比哥哥“毓法”小3岁,和哥哥有着相同的报国志愿。民国22年,15岁的“有法”同样报名参军,立志拯救全天下劳苦大众。几十年风雨征程,谢家两兄弟在沙场出生入死,立下卓越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身体伤残(红军时期失去左腿)的谢毓法担任了平原军区副政委、炮兵学院政委等要职,为国继续建功。而谢毓法的弟弟则担任了志愿军9兵团政治部主任、哈军工政委、沈阳军区副政委等职务,镇守一方,造福一方百姓。

上世纪60年代,谢毓法负责炮兵部队的工作,他的弟弟也升任为沈阳军区副政委。两兄弟虽然位高权重,但始终严于律己、恪守本心,把满腔热血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谢毓法如此,他的弟弟“有法”也同样如此,大公无私,清廉无比。

比如谢副政委到沈阳军区赴任后,常常乘坐汽车去各基层部队视察,了解各基层部队的实际需要。谢副政委1辆汽车坐了十几年,汽车的许多部件都陈旧了,时常会出现抛锚的情况。

后勤部的同志听说了消息,准备给谢副政委换1辆新汽车,满足谢副政委的工作需要。谢副政委得知了消息,专门派人告知后勤部:“这车我用得很好,不准换车,坚决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因为谢副政委的坚持,后勤部不敢换车,只好将旧汽车大修了一番。

1979年5月,谢副政委乘坐旧汽车,准备去到长春某部视察。司机早早备好了车,谢副政委处理完公务后,坐上了汽车后座。司机发动汽车,载着谢副政委开出了军区驻地,向着目的地进发。

然而汽车刚离开军区驻地,走了不到几里路,就出现了问题。原来,汽车遇到了一段坑坑洼洼的道路,上下不停颠簸。突然,汽车传出“咔嚓”声,后车门直接被甩在了地上。司机赶忙停车,将车门捡起来,向谢副政委报告:“副政委,车门掉了,我们走不了。不如返回军区,换1辆新的轿车,再去基层视察。”

谢副政委仔细一看,怕耽误视察,问司机同志:“小同志,车里有没有绳子?有绳子就能解决问题。”司机一番寻找,在座位底下找到了一段麻绳,递给了谢副政委。谢副政委用麻绳捆住掉落的车门,用身体拽住车门,对司机同志讲:“行了,这样就可以了,咱们出发吧。”

从军区驻地到目的地共有60公里,汽车行驶了2个多小时,谢副政委就用手拽了车门2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后,谢副政委不顾疲劳,完成了视察工作。好在当地部队有修车能手,将汽车的车门给修好了,众人才得以顺利返回军区。

还有1次,谢副政委去往地方视察,当地老百姓热烈欢迎。当地干部特意准备了烤全羊,想要好好款待谢副政委,以尽地主之谊。谢副政委来到宴会厅后,看到烤全羊后,对“大吃大喝”的现象愤怒无比,当场拂袖离去。

谢副政委跟随哥哥的脚步,走上了革命的征程,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志愿。他一生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急民之所需,思民之所忧,毕生为民造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2472/
1
上一篇在线公务员教育(公务员在线培训网)
下一篇 浙江考公务员材料(浙江公务员考试要求)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