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建议:应届生3年内不能报考公务员!
一、刚毕业就直接考入公务员的,缺少了体制外打拼的人生体验,本身就是人生一大憾事!但是,当初如果不去报考,工作几年后,他们还能考得赢应届生吗?纠结!
二、体制外与体制内的职场生态可是有很大的不同。在体制外历练过的人,相比应届生,心态会更沉稳,对社会、对人、对事的认知力判断力也会更成熟。
三、政府官员要求干部要沉下去,要下基层,要深入群众,要强化服务意识,这其实是非常明智而且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招考时就要求有3年以上体制外工作经历,这样的效果岂不是更好?毕竟,再深入群众也不如亲身的经历!
唉,最近看你们都在纠结回去考编制当公务员,我恰恰相反。大学同学后来都考了研,自己呢,毕业就考了教师,在家乡的小县城当初中老师,一眼预知自己十二十年之后还是现在的样子。
总感觉别人都飞远了,自己还在老地方剩着,真是好后悔当时没有去大城市奋斗。
公务员六年,今天终于下定决心辞职
纠结了几年,还是决定遵从内心,辞去公职,去探索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纠结了几年,还是决定遵从内心,辞去公职,去探索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考研和公务员应该选择哪个#
给你一个良心建议,如果你现在考上了公务员,那么就不要去考研了。
如果你考上了公务员立即要去上班,即使你考上了研究生以后也是要选择就业的呀,而公务员也是一个不错的职业。
如果你没有考上公务员,那么你就去考研吧,毕竟考研出来之后会增加很多选择的道路。
这个没有什么好纠结的。
公考再次失败,还要坚持吗?
公考成绩出来了,又没有过线,心情沮丧至极。研究生毕业后,我多方思量,最终决定将择业重点放在参加公考上,2年来,精心备考,刷题练到手软,每次充满向往进入考场,但现实一次次打脸,让我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我后悔自己的选择了。
我也曾经是别人眼中的学霸,学习能力及应试技巧都不差,但却屡战屡败,也许是真的不适合公考吧。其实,考公并不是我的初衷,公务员这个职业不是我喜欢的,对一眼能望到头的前景,我没有任何期待,更没有热情,但父母极力推荐,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有份稳定的职业是最明智的选择和归宿。我纠结很久,最终选择了他们的意愿。2年来,我极度自律,生活轨迹就是休息、复习、吃饭三部曲,费尽洪荒之力,却总是找不到感觉。事实证明:不是只有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它还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选择方向、时机、运气......
2年来,我在期盼与痛苦中踽踽独行,丧失了自我。时而信心满满,时而垂头丧气。逐渐地,我陷入极度的自卑,直至抑郁了,最明显的表现是我丧失了快乐的能力,什么事情都不能让我高兴,只是机械地复习、考试......。24岁,正值青春年华,人生还应有更多的可能,我很不甘心。
人生重在选择,你选择了什么,你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佛教中讲的“种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选择很难,因为它往往是单选,选择了a,就意味着放弃b,而我们总是不忍放弃。人性是贪婪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痛苦始终困扰着我们,所以大多数人无论怎么选择总会后悔。
做选择的思维叫做“找最优”,而做放弃的思维则是“求不悔”。最优思维属于上线思维,它专注于最大化,它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是最好的;放弃思维属于底线思维,它在意的是最重要的东西,它的思维逻辑是:我不能失去什么。所以,静下心来想想,我最在意什么,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父母的期盼?是社会普遍认可的稳定的职业?是令人羡慕的收入?我忽然明白,一直以来,我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别人怎么看?父母是否高兴?唯独忘了自己的内心,所以,我很难成功,更不会快乐。就算取得了别人眼中的成功,我仍然不会幸福。
活着的目的是获得幸福。怎样能幸福呢?幸福是一种能力,不是结果。而幸福能力最重要的支撑是放弃,放弃背后最重要的支撑是离自己内心最近的追求。偏离了内心的真实愿望,努力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最好的选择。
明确方向,继续前行。友友们,你们有什么建议吗?
很多家长为女孩子是否要读研、读博而发愁。其实,真不必发愁,无需纠结。
我的看法是,女孩至多读研,如果孩子本科读的是一本大学,抓住应届生身份,毕业当年考个公务员、校招进国企,一但录取,就是很顺、很值得庆幸的事了。硕士也不需考,这是就业的最佳捷径。如果个人综合实力不是太强,逼不得已,心有不甘,为找个好点的工作拼命考研读研也可以理解的。但是读完研,是否要继续读博?这就得思之又思,慎之又慎了。
如果孩子兴趣就在搞学术研究,具有创新思维又具顽强的毅力,致力于某个领城取得成果,并把它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和快乐,可以读博。否则,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和时间,未必能实现人生的幸福。特别是对于女孩子,这是道风险题,做不好后悔就晚了。
努力考清华或者出国。西电研究生毕业也是到华为加班。//@6666990923度:我家孩子在西电上二年级,纠结考研还是考公务员,我想请教条一下条友们谢谢!
文说教育前沿电子类专业强势的70+所大学名单:成电、西电并列第一
唠家常:学文科?学理科?
女儿要上高二,选择学文科还是理科,这是个大事儿。家里颇踌躇了几个月。
有人说,学文好,风花雪月、人文掌故,博学,还容易考公务员、考正式编制;有人说,学理好,专业广,学业精,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好就业。有人说,……;有人说,……
可女儿说,要学理科,喜欢天文学。我说 就学文科吧,文科成绩有优势。他爸说,好好再考虑考虑。不知道是说给女儿听的,还是说给我听的。
几个月下来,我的头都要炸了。
其实,从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件事,并且一直很努力地在未雨绸缪。比如从给孩子选择的书籍,购买的画册,讲的故事,看的展览,做的游戏,参加的活动等等,生活中每一种方式的陪伴,我都有意识地在努力筹划这件事。
因为,作为一个母亲,总想从小就全面地去挖掘和发展孩子的潜能,总想在方方面面让孩子有准备,希望到孩子做人生的抉择时,能从容,不被动。事实上,有我这样想法的父母彼彼皆是。
而且,我们做父母的,经过自己的人生历练之后,很明白一点:擅长哪一方面、喜欢哪一方面和选择从哪一方面发展,这是三个不同的问题。
也都清晰地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能力和兴趣结合起来考虑,才更有可能取得职业生涯成功。”这已经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的共识。
连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科学家丁肇中也说过:“爱好比天才重要。”
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完美地将爱好特长与职业结合起来的人并不是大多数。
因此,很多人一生都不能将它们很恰当很满意地整合在一起。我们身边也总会见到那些干着自己不喜欢或者并不很擅长做的工作,心里却住着一个真正喜欢却又不能去实现的梦。就像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内心总是很纠结。
于是,自从女儿出生,虽然我偏好读文史法哲类书籍,但我有意识增添了许多数理化生、科学实验、天文地理自然类书籍。我生怕孩子只会在文科学习方面受家庭影响大,而理科方面学习显得薄弱。
除此以外,还尽量让孩子在语言、绘画和音乐艺术方面也大量去接触,涉猎。作为一个母亲,可谓煞费苦心。
总希望提前做一些事,为孩子的未来做点准备,也许孩子就是那个“兴趣与职业”结合得最好的人。有了这些准备,孩子在未来选择职业或者过生活不至于太苦闷。瞧瞧,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母亲的心思吧!用我好朋友的话说,就是“为了娃,娃她妈操碎了心”。
可是,曾经担心的那个“未来的选择时候”到来了,曾经以为,未雨绸缪和这么多年的苦心准备的这一刻,作为家长,我一定是思路清晰的、从容的、不焦虑的,甚至应该还有点骄傲的、得意的、胸有成竹的。
然而今天,面对一个女儿的学科选择,扪心自问,我轻松吗?从容吗?还不是一如从前那样的矛盾纠结,犹豫不决吗?
如今反思,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太过焦虑,太过着急,乃至深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怪圈理论里无法自拔却浑然不觉呢?
想起一位孩子已经考上大学的同事说过的一段话:“一朝当父母,无一日不省心。无论孩子考多少分,在哪个段上,都会成为父母的纠结,别指望有一刻的轻松。”
听这话的时候,正是女儿上小学时,想当年自己还曾笑话同事的煞有介事和故作高深。这么多年一路陪伴下来,同事这话,真正是透辟精准的肺腑之言啊!
一日为人父母,操心一日不减。马上就要开学了,到底学啥?我咬了咬牙,罢,罢,罢,还是让女儿好好考虑吧!毕竟,学习的人是她,尊重吧!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