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头条#
农业农村部今天明确,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也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
23号起,黑龙江哈尔滨市符合防控要求的电影院、小旅店、咖啡厅,可有序恢复开放。
宁夏日前出台措施,不得硬性要求中小学校和教师参加各类社会性评比、文艺汇演、问卷调查等活动。
今天起,杭州西湖水域管理处将开始清理西湖里的残荷,此次残荷全部收割完成大概需时15到20天左右。
当地时间22号,日本总务省又有7名官员被曝出 曾接受首相菅义伟长子菅正刚的不当宴请。他们涉嫌违反日本国家公务员 伦理章程,总务大臣武田良太将于近日决定具体处分措施。
“鹤岗化”会成为许多小县城,地级市的命运。
昨天到我们到我们这里的市里的医院去给我妈复查病情。就遇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也不能说有意思,应该是普遍现象)我一个姐的同学是那个医院的医生,打个电话我们直接过去不用排队,不用挂号,直接找医生查看病情,前后不到半小时就把问题解决了。“人情”这玩意,好像就成了一种货币。子女找工作,孩子上学,出门办事你不找点关系好像心里不踏实。
过去几十年,对能源依赖程度大的城市,现在如果没有好的转型升级的道路。以后基本都是鹤岗,为什么这么说,你看,除了资源,你当地就没有持续发展的牵引力,比如说你是交通要道,你有港口,码头,或者你有特产。你赖以发展的东西靠不住的时候,没有新的产业可以替代,或者出现不了增长性强的企业,人才的持续流出,而且你的地理位置也不好,就可能被锁死。
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小县城,大家脑子里“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的想法回淡很多。反而对“稳定”有种独特的需求。毕竟眼前的日子要过很多年。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最热爱的东西,就是公务员,如果你当不上公务员,退而求其次,去个国营单位也不错。
我把小城市分为四种人,你们看对不对,一等人公务员,事业编,哪怕赚的再少,那也是人中龙凤。
二等是生意人,你到小城市看看当地奔驰宝马路虎还真不少,那些饭店洗浴会所的老板是真有钱。
三等是打工族,非事业编,饭店,超市之类。
小县城老百姓不看好打工人,主要是他们眼里的打工人往往都是这种。可能不太理解你在外边干什么,往往就以为你打工和这个打工性质差不多吧。
没尊严,不稳定,而且也升不上去,因为领导总要提拔自己的亲戚,小地方的老百姓往往想不到一个发公司是如何运转的。
四等人灵活就业的人,就我们这里好多人说的二流子,街坊邻居笑话,常常拿来做对比的,甚至有人感觉小流氓都比二流子强。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沟沟里的小县城,一套90左右的房子差不多能卖到50多到60。绝对能赶上地级市的房价,好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但你没办法呀,子女要结婚你就必须得买,这么多钱从哪里来,那就得找亲戚“融资”了。民间借贷将来也会出现更多问题。
不仅是农村人口外流,小县城人口外流也特别明显
。有钱的那部分人小县城有几套房的人很多,还有哪些拆迁户手里也有很多房,一个地方买够维持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你们认可吗?
人们总说干这个干那个工资多少多少,其实实际上没能力搞第二产业,能和当地公务员一样工资就可以烧高香了,目前二线城市公务员科级也就六千块钱(可以自己去问找资料参考);几万的有说得都是行业里的尖子,干了十几年的业绩突出的,各行各业哪有那么容易,说得社会太简单了,二线城市之下普通小医生护士、小老师、包括房地产、各种小白领、各种销售、直播带货那些更不用说、一般陪酒妹、包括会所的小姐几万几万的有,大把大把没赚钱的呢月底拿两三千的都忽略了?平均下来有五千都是美美的,都是想的美,都觉得可以玩转世界,可以和亿万大佬国家政要谈话。每个行业的头牌就是个遮羞布,撕下来看看,全啥啊;一个个挣几万的心、嫁几万薪资的心、打扮成富二代名媛的外表、出口就是几千几万的消费、豪谈几千几百万的事业、要不就是几张豪车豪宅名品的摆拍!!!还有啥?给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了?还是让中华民族多了一块面包了?倒是真没吃我家一粒大米,我还真管不到[酷拽]
有一次到县医院看病,在门诊大楼走廊里看到原来单位已经退休的张老师在当保安,张老师的视力不好,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他才认出了我,张老师,有点不好意思说了两句话,我们就分开了。有一次在人民广场玩,我无意中碰到了张老师。他说他现在在县医院当保安,他的妻子现在在洗浴中心上班。能挣一毛就是一毛。后来我才知道原因。张老师的孩子上学的时候很优秀。考上了人民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市一个行政单位。考上了公务员。孩子工作两年多,存了不到20万。孩子谈了一个女朋友,是湖南的,是北京市一个大学的一个辅导员。他的孩子在北京买了一套房,老两口省吃俭用,攒了四十多万全给他们了,又找了一个担保公司,贷了70万,年息一分,也不多。全交给孩子了。孩子今年国庆节需要结婚,老两口的压力很大。他有几个学生在县医院当领导,看他可怜,就安排了他在门诊大楼当保安。保卫科的领导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他挺照顾。一开始他觉得丢人,不习惯,现在已经顺其自然了。为了孩子没办法儿。我们学校有一位女老师,他的孩子在杭州买了一套房,也是压力太大,退休以后,在县医院看电梯。不到一个月,他认为熟人太多,觉得丢人,就跑到郑州当保姆了。张老师问我现在过的怎么样?我说,我自己已经过了七年了,妻子常年在外地抱孙子,自己的岳母和老娘年龄大了,需要我在家伺候。房贷再有五年就还完了,经济压力不太大。说实在的,我们这个年龄真的病不起。也歇不起。
近日国酒茅台市值蒸发将近万亿,让一大批茅台的股票老友始料不及,后来茅台高管王莉的生姜和辣椒提高茅台酒烈度口感的专利事件更将茅台的火焰又泼了一瓢大水。时也命也,其实背后还有很多其他不为人道的原因!
茅台的来由
想必很多朋友当年都看过清朝末年的一部电视剧,专门讲述茅台的,当时贵州当地到处都是茅台,就和八九十年代德州到处都是德州扒鸡一样。只有少数几家可以调配出口感正宗、让外国人都拍手称赞的茅台酒。据说,为了这个配方好多人(包括老外)都挖空心思要揭开调配人用来遮挡调酒区域的那块布,不过都没有成功。
据说在1704年,“偈盛烧房”将其产酒正式定名为“茅台酒”。新中国成立前夕茅台酒凋的仅存三家酒坊,华氏家族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华茅”;华氏家族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王茅”;华氏家族出资办的“恒兴酒坊-赖茅”。直到1951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荣和、恒兴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成立国营茅台酒厂,这就是国酒茅台的由来。
高价格的始末
国宴酒的名号让茅台不愁吃穿,众多商家担心的销售在茅台眼里已经没有了任何障碍,一家不为销售发愁的公司大家是可以想象的!
除了国宴外很多部门招待也把茅台引入,另外公务员里面也有很多茅台的铁粉,酒桌上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公务员,有权就有利,公务员典型的向上看齐的风向助长了茅台且这种消费又带动了民营企业家的消费,与高官同步也满足了这些小企业家的自尊心需求。
以喝茅台为荣的社会风气。喝茅台抽华子俨然成为男性展示社会地位的方式,想脱离酒桌这个坑很难。很多人甚至亲赴贵阳购买茅台!
茅台目前的困境
反腐: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网友戏称的茅台、夫人和小姐已经成为反腐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习大大上台后很多公务招待都取消了,私人会所的消费也渐少,茅台的萎缩是理所当然。
另外一个消费品做成了奢侈品也脱离了做酒的初衷,还有就是我国几款历史悠久的古名酒里面根本没有茅台,他的出现只是新中国成立后因缘际会所致!
本来是粮食精的名酒不在养生上下功夫,竟然搞起了生姜、辣椒的白酒配方专利,而且还是高层在研究,这还是我们心中那个高尚的白酒吗?
再者脱离了大众太远早晚会失去民心,再结合以上几点可以说茅台市值蒸发“万亿”的背后,不仅仅是那个生姜辣椒的专利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