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诗传•二•程邈》
诗文/卢秀辉
《赞程邈》
胸中细雕琢,好字费嗟哦。
冤狱今兹恶,安危思已多。
雄才文囿越,受秽字熬磨。
披靡书家麓,工夫隶法倭。
波澜不平石,枯槁世情难。
人意半开暝,白衣正备过。
得之须发吟,方见苦心歌。
风月留连去,从容贵到疴。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详,秦内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
在中国书法史的演变过程中,实用性一直导引着字体的变化,而字体的变化也是由微而巨,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直至活字印刷出现。隶书的由来也是如此。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隶书因何而来,当然不是张怀瓘说的那么简单。由于实用的需要,金文、篆书在当时的诸国已经开始了隶变,出现了超长的笔画,以及新的笔顺连结方式,书写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速,书写状态出现了再简化。楚简帛书、晋国盟书、秦国简牍等等都是隶变的前期必要条件之一。当然,还有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程邈。
程邈的父亲是一个工匠,专门在石头上刻字,程邈也会刻字,他自认为自己在建筑上是内行,也想为自己创造机会向上爬。程邈逆了秦始皇的龙鳞,于是,就下令把程邈关起来。下在了云阳狱中,一关就是十年。
狱中十年肯定难受,他得为自己找个乐,这是初衷,然后发现,这乐真成事了,估计得立功,于是,成了动力。当时正值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全国统一文字。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用小篆写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事,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琢磨,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做起文字学问来。
他在研究过程中,总成七国文字,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反复推敲,终于创造出了便于书写、便于辨认的三千个字,这就是隶书。隶书一出,成了书法的分水岭,上承秦以上古文字,下接真行草,为以后的真行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程邈的这一成果被呈报给秦始皇,得到了秦始皇的高度认同。勤政的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奏章重达一石,一石约等于120斤,简牍的笨重,小篆的曲折,嬴政付出了很大的脑力、劳力。《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秦始皇的性格是不做完不休息。
当秦始皇看到程邈整理的字样,十分欣赏,立即把程邈从云阳狱中放出,还封了他做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是最基层的官员属于“隶”,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称做隶书。“隶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也被叫做“佐书”。
隶书是中国文字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书法发展的分水岭,中国的文字从古文字时代进入到今文字时代,从图形到笔画,象形到抽象,由繁复为简单,完全的符号化了。秦隶和汉隶还是不同,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可以说只是篆书的潦草写法。程邈创造秦隶后,虽然为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却没有真迹遗留下来。二千多年来,人们只能从前人记载中得知一二,关于秦隶,一直缺少实物文本的支持。
程邈是今文字的开山鼻祖,足够他名垂青史,为后人仰止。隶书,不是中国书法史的隶书,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隶书,是中国历史巨大进步的标志。
遥想程邈,惊为天人。摸笔抚古,无限惆怅。斯虽小吏,功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