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山西成人高考复习三大重要原则
愉快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无论我们多么不舍,作为一个打工人总是要背上行囊回归自己的工作岗位。就像已经有计划参加2021年山西省成人高考的考生们一样,无论前方的困难大或小,作为一个考生都总是要认真备考的。但是,好的备考方法却能帮助考生节省不少精力,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在备考2021年山西省成人高考中,考生们应遵循的原则。
1.持久性原则
持久性原则要求成人高考考生能坚持初心,在成人高考的备考中一直坚持下去,不半途而废,也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一颗持之以后的心,是我们能完成成人高考备考工作的重要基础。
2.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要求成人高考考生在成考知识的复习和学习中,应主动热情,不依赖不等待,充分利用自身空余时间完成成人高考的学习,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催促和提醒。此外,这个原则还要求成考生能做到及时解决问题,虚心求教,一旦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问题,及时找自己的报名辅导老师或学习伙伴进行求教,而不是将问题放置一旁。
3.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原则要求成考生能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成人高考复习计划,自觉完成课程及教材知识的学习,自觉进行定时自查及相关题目的练习。对于成人高考,考生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复习成果,因此,小编希望各位考生能认真遵守自觉性原则。
4.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要求成考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做事要有主见,不盲从不从众。在进行成人高考的备考时,根据自己的备考计划一步一步完成任务,不要过度参考旁人的学习进度,也不要过于焦虑。
成人高考的备考漫长而又艰苦,在这一阶段的备考中,考生自己认真学习的个人因素大体能决定考试的成败。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成人高考的备考中,如果有科学完整的教学资料,对于复习成效有着显而易见的提升作用。#网教# #函授# #成人高考#
曾国藩在清代有重要影响。
山西晋国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曾国藩十年升迁七次(二)。
03:12顺治十二年,山西总兵陈德之奉命率领两万兵马经潼关南下作战,潼关道员汤斌出城迎接陈德之,一番寒暄后,陈德之便准备入城,汤斌见状连忙拦在了陈德之面前,问他要在潼关驻扎多久,陈德之十分不悦,看着汤斌问道:“你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军中机密,不是你一个地方官该问的!”
汤斌赶忙向陈德之解释道,如今朝廷正在全力剿灭南明政权,潼关也就变成了兵马中转站,隔段时间就会有大批兵马到潼关休整,潼关要应付这么多士兵的食宿已经十分吃力,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军纪不严,隔三差五就有士兵抢掠民众的暴行发生,已经搞得潼关百姓怨声载道了。
陈德之听完汤斌的抱怨后,果断地告诉他,自己军纪严明,不会扰民的,说完不顾陈德之阻拦,自顾自进城了,汤斌也只能小心伺候着,但没过两天,汤斌就接到举报,陈德之的士兵入城后,买东西不给钱,还把店家给打了,汤斌去找陈德之询问时,陈德之却说道:“谁说我的士兵不给钱的,不就是晚几天给吗,再说了兄弟们马上就要跟着我上前线了,能不能回来都不知道,他们就算白拿又怎样?”
汤斌无可奈何,只能一再向陈德之强调自己的难处,陈德之对汤斌说道:“我知道你想让我们早点离开,这也简单,你看我手下的士兵们一路奔波劳累,你如果能准备五千辆车来拉弟兄们,我们马上就走,我也不难为你,差一辆车准备一百两银子,准备好了,我立刻带人就走!”
汤斌也看出来了,陈德之是乘机讹钱,他思考良久后说道:“请总兵大人给我几天时间,但在这期间,恳请总兵大人约束好手下士兵,千万别让他们扰民,我也好给你办差!”
汤斌回府后,立刻召集幕僚们前来商议,次日,衙门贴出了一张告示:“限期五天,城内每户人家交出一两白银!”此举自然引来百姓们一片骂声,陈德之知道后十分高兴,他对汤斌说:“汤大人别在意那些刁民,如果谁敢跟你做对,我就派士兵们先去杀几个,给你立威!”汤斌连忙拒绝说他自有办法,希望陈德之能让士兵们先驻扎在城外,不要激化矛盾,自己也好收钱。
陈德之心想马上就能捞到一大笔钱了,也就没有难为汤斌,就只留了几个护卫在城里。几天后,汤斌终于征集到了两千辆车,如果按照陈德之的要求,他还需要搞到三十万两银子。一天傍晚,汤斌设宴邀请陈德之,两人喝酒听戏,十分亲近,酒过三巡,汤斌对陈德之提议,想要明天一早和陈德之到城外劳军,陈德之欣然同意。
第二天,陈德之带着汤斌出城一同参加了劳军活动,傍晚,两人再次回到汤斌府内吃酒看戏,席间一名幕僚求见汤斌,他对汤斌耳语一番后,汤斌端着酒杯起身对在座众人说道:“诸位,今日的这场酒宴是咱们专门为总兵大人送行准备的,请各位满饮此杯!”
陈德之一脸疑惑,皱眉看向汤斌,问道:“钱已经准备齐了?”汤斌摇头说道:“虽未备齐银两,但已经满足了大人的要求,两万士兵都已经坐上车送走了!”
原来自从陈德之向汤斌索要银两时,汤斌就知道以潼关城的条件,很难满足陈德之的要求,汤斌和幕僚们商议后,便决定要优先送走陈德之麾下的两万士兵,军队都走了,陈德之自然没有理由再赖在潼关了。
所以汤斌先发布告示表示会配合陈德之,也好让他将军队调出城,之后又宴请陈德之,进一步麻痹他,接着利用劳军的机会,让幕僚们告诉士兵们,总兵有令,让他们乘坐征集来的两千辆车立刻出发!而在劳军活动上,汤斌又表现得和陈德之亲密无间,打消了士兵们的疑虑,误以为劳军活动是为了给他们送行,而等陈德之反应过来上当时,大军早就走了。#历史杂谈##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山西准备怎么办?
最近石家庄、郑州、广州之后,重庆、呼和浩特也开始推动有序放开,科学、精准防控政策的制定、出台、实施。唯独不见山西有何反应
一个地方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观念落后,观念落后的表现就是方方面面跟着别人跑。观念落后的根源就是保守思想严重,改革思维落后、当担精神缺乏、务实精神不足。
希望山西通过这次疫情防控能有一个根本的思维观念的转变。
1968年,山西的老胡准备在祖宅屋后打井,不料,刚动工意外发现了一些刻满奇怪图案的砖,他正伸手去捡时,却惊恐地发现青砖下面隐约淌了一片血红。
山西大同一带,自古以来就干寒多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度匮乏,为了应对这一窘境,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都自发四处钻井寻找水源。
这天早上,天蒙蒙亮,老胡就扛着锄头来到自己老宅屋后,准备打井,以解决全家吃水的问题。
老胡之所以选择在老宅屋后打井,是因为早在半个月前,他就找老一辈人看过,左挑右选后,最终将位置选择在了老宅屋后。
打井虽然是个力气活儿,但一开始,老胡还挖得挺顺利,可就在他中途休息抽旱烟的空当,打井的位置竟然出现了坍塌,等老胡走近一看,却发现塌陷处堆满了一些青黑色砖石。
“泥土里面怎么会有青砖,莫非……”老胡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仔细审视着那些砖石。
随手捡起一块,老胡发现,这些砖石颇有年代感,上面还刻满了各式花纹和异兽。
然而,正当老胡准备去捡第二块时,刚伸出去的手猛然颤抖了一下,紧接着快速收回,因为他发现,就在那散落一地的青砖下面,竟然隐约流淌了一片血红。
老胡的第一反应是血!
可他转念一想,不对啊,泥土里怎么会有血呢?又是谁的血呢?老胡的心跳到嗓子眼上了,他捡了根树枝小心拨开那些残砖,下一秒,他竟然看到了一些几个断裂的动物石刻头颅,有狮子,有马,吓得老胡踉跄跑回了家。
老胡打井遇到动物石刻头颅的事情很快便传开了,有人说老胡挖到了古墓,也有人说那里估计是一处古代的祭祀用地,众说纷纭之际,当地县文保部门派了一支考古小组赶了过来。
考古人员发现,老胡打井的位置下面确实埋葬着一座古墓,年代大致为北朝时期,而青砖下的那一片血红其实并不是什么血液,而是一面彩色木质漆画,可能是在坍塌过程中剥落下来,最终被砖石压盖。
鉴于此,考古专家立即对现场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工作,而随着一众发掘工作的进行,这座北朝大墓墓主人的身份逐渐浮现了出来。
这是一座夫妇合葬墓,男主人是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女主人则是他的夫人钦文姬辰。
北魏?琅琊王?司马金龙?相信提到这几个词眼,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晋朝司马家族。
当初,司马家族在曹魏末期,权势熏天,司马懿老谋深算,比之于曹老板,有过之而无不及,到了他的儿子司马昭时,更是位加九锡,风光无两。
那么这位司马金龙和司马懿具体是什么关系呢?
据《魏书》记载,司马金龙的父亲叫司马楚之,司马楚之是司马馗的后代,司马馗是谁?他正是司马懿的四弟。
想当年,司马昭之后,其子司马炎应势结束了纷争六十余年的三足鼎立局面,一举建立西晋王朝。奈何,高开低走,不到半个世纪,晋朝的大旗就萎靡残败,这时,宗室司马睿趁乱逃到了建康,在西晋残余势力的拥护下,晋朝的大旗再度树立,史称东晋。
然而东晋王朝也仅仅坚持了不到一个世纪,这份由司马家族建立起来的基业毁于一旦。
公元407年,司马金龙的曾祖父不满权臣刘裕的暴虐,率兵击之,不曾想,因为计谋败露,最终死于部下之手。
此时的刘裕已经是杀红了眼,为了能尽快登上皇位,为了登上皇位后的高枕无忧,他发出号令,凡是司马家族后裔,斩草除根,一个不留!
值此形势之下,司马金龙的父亲司马楚之于万难之下,最终逃到了汝水一带,本想继续招兵买马,恢复旧日荣耀,然而,北魏的铁骑开始南下,最终,楚之顺应时局,归附了北魏。
也正是因为心里埋藏着对刘裕的不满和愤恨,归附北魏后的司马楚之,奋勇无比,北魏朝廷也因此封他为“琅琊王”,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司马金龙出生。
一开始,都挺好,司马楚之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好地存活发展下去,不仅自己娶了北魏贵族公主,更是给儿子司马金龙也安排了一件迎娶鲜卑权臣女儿的婚事,而被安排的女子正是钦文姬辰。不久,司马金龙甚至当上了太子伴读,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不久,冯太后突然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了朝政,对拓跋家族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司马金龙虽然在这次清洗活动中侥幸逃过一劫,然而,历此劫难,再加上先祖的那段历史,给他年轻的心灵种上了一颗谨小慎微的种子。
之后的日子里,司马金龙在冯太后的权杖下小心翼翼地活着,十年后,他的妻子钦文姬辰先他而去,一方面是埋藏心底的复兴家族的宏愿,一方面是痛失爱妻的痛楚,它们纠缠厮打,让司马金龙的内心备受煎熬。
所以,司马金龙死后特意选择和爱妻钦文姬辰同葬,而前面提到的那面彩色木质漆画其实是司马金龙的陪葬屏风,此外,还有数片屏风被发现,而它们的主题无不是复兴家业的古代典故。
也许,司马金龙生前曾无数次面对着这些寄托自己宏愿的屏风,渴望有朝一日能重振先祖遗风,奈何造化弄人,最终未能得偿。
时光飘零,岁月如烟,今天的我们在看到这些描绘了司马金龙心事的屏风后,令人唏嘘,旧时光再怎么无情,也终究化成了一片黄土。
山西疫情将要达到高峰,做好前期准备,大家各自保护好自己!
根据百度健康问诊指数表明,山西近期达到顶峰,个别城市感染率已经较高达到60-70%,太原,朔州,吕梁,运城,阳泉等地感染率较高,后来居上的其他城市需要注意防护,保持能晚则晚的原则。
另外,疫情出现由城市扩向农村的趋势,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老人和小孩还是要多注意防护,必要的退烧药还是需要准备一下,如果购置不到布洛芬,扑热息痛还是可以的!
基础病的人群也是一个重点,感染期间诱发其他病是不太好避免的。
这也根据自己周围的亲人,同学感染情况来判断,请大家好好保护好自己,感染期间多喝水多休息!
大家可以说说自己周围的感染情况!!!
说出来也许就没那么难受了!
1948年,徐向前率领华北军区第一兵团解放山西,在攻打太原前,毛主席曾准备派人劝降阎锡山,可是徐向前却阻拦说:不要白废那个劲呢?
1948年,徐向前指挥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的浴血奋战取得临汾攻坚战的胜利后,又以不足七万人的兵力在晋中战役中歼灭阎军十万人,其中俘虏多达八万人,使国共双方在山西的兵力发生严重性逆转,阎锡山的兵只龟缩在太原、大同两座孤城中。
同年秋天,阎锡山下令在太原环城周边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防御工事。在城垣修建了四道阵地,又在外围修建了四大据点,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的攻城。原本太原城在阎锡山20多年的统治下,军事防御工事就修建齐全,如今一再加固,更有了固若金汤的感觉。
这就让刚愎自用的阎锡山做起了别样的春秋大梦,他说:“南京没办法咱有办法,一线光明在太原。”还提出所谓的“以城复省,以省复国”,命令歌剧队大演战国时田单指挥火牛阵以城复国的故事来振作士气。
这个可笑的想法别说人民解放军不会答应,就连太原城里的父老乡亲也是拒绝的,但是毛主席考虑到太原城城墙坚固,且又集结了重兵,为避免出现更大的伤亡,于是便委派华北军区副参谋长王世英到太原对降阎锡山做劝降工作。
可是徐向前却不同意毛主席的建议,而是摆了摆手,说:“不要白费那个劲了,阎西山不会听人劝的”。
毛主席愣了一愣,对徐向前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只要有和平的希望我们就该尽量去争取,何况我们还没有去争取,如果阎锡山可以放下武器,那不仅能让太原百姓免遭战火,更能对傅作义等人起到示范性作用。
徐向前听完毛主席的话,知道他是误解自己的意思了,又解释道:道理我都懂,可是阎锡山那个人实在太固执了,此前我们就做了和平解放工作,为了表示诚意,还是让阎锡山的老师带去我写给他的信,可是阎锡山不但未听进只言片语,还不顾师生情谊,把那位年过八旬的老秀才给枪毙了,这样还让世英去不是害他啊!我已经对不起老秀才,可不能再让世英白白送了性命。
毛主席听了徐向前的话,神色凝重,良久,一字一句地说:“那么,太原不打是不行的了,希望北平不要打吧……”
徐向前点了点头,补充说:“我们立足于打,但也不放松争取和瓦解工作,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解放太原。”
说来徐向前与阎锡山的关系渊远流长,两人都是山西五台县人,徐向前是永安村人,而阎锡山是河边村人,仅一河之隔,阎锡山出生于1883年,比1901年出生的徐向前大18岁。徐向前10岁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那一年是1911年,辛亥革命刚好爆发,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成了山西大都督。
1919年,18岁的徐向前考入了阎锡山创办了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华北军区副参谋王世英也曾就读也是这个学校),所以两人除了同乡关系,似乎还有了一层师生关系,只是阎锡山没有自任校长,而是让自己的亲信赵戴文当了该校的校长。
徐向前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读了两年书,毕业后就回乡当了老师,后来南下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四一二事件后,因信仰不同,徐向前退出军校,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加入了红军,成为我军一颗十分耀眼的军事将领。
抗战胜利后,老蒋发动内战,到1948年,国民党军已解放军歼灭所剩无几,而已是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司令员的徐向前率领六万兵力解放家乡山西,他以高超的战术歼灭阎锡山数十万部队,剩余的数十万人只能龟缩于太原、大同两城。
让阎锡山没想到的是,当年自己学校里那个看起来文文静静、弱不禁风的少年,却将成为结束他在山西40年反动统治的最大对手,只可惜当时徐向前已身染重病,无法再继续指挥战役,没有竟其全功。
无奈之下,中央只得调来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让他负责太原之战,临阵换帅,本是兵家大忌。然而彭德怀虚怀若谷,多次向徐向前探病,了解敌我情况。所有军令、报告,仍用徐向前的名义下达。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发动全面进攻,整整1300门大炮轰向太原城墙,在重炮的轰击下,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阵地一个个被轰上了天。狡猾的阎锡山嗅到了危险,丢下五妹子阎慧卿替他稳定军心,独自逃去了南京,后赴台湾,1960年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
精品公益课,请领取
清平乐语文课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23年备考作文范文库(4)回首那刚刚过去的时光(2022山西卷)
1938年,扫荡山西的日军来到了乔家大院,准备进行抢劫。突然,他们看见了院子里的一样东西,吓得立马放下了屠刀,然后竟灰溜溜地撤走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要从一个人说起,他就是乔家第四代当家人乔致庸,人称"亮财主"。
乔致庸原本是要读书考功名的,但是乔家的一场变故却让他担起着振兴乔家的重任。
事情是这样的,商场如战场,充满了尔虞我诈、坑蒙拐骗。
当时,乔家掌门人、乔致庸的大哥乔致广做粮食生意,被竞争对手蒙骗,几乎倾尽乔家财产购买了一批卖不出去的粮食。
结果最后,粮食烂在家中,血本无归,乔致广也因此郁郁寡欢,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长兄去世后,乔致庸放弃了从政这条路,从长兄乔致广的手上接过了乔家生意。
之后,他便励精图治,将被竞争对手陷害的乔家从危途中解救了回来。
而乔致庸接手乔家产业后便展现出了极高的经营天赋,他不仅救活了乔家,拓展了业务,而且还以眼还眼将竞争对手一一铲除,也算是为大哥报了仇了。
乔致庸振兴了乔家,之后,他将乔家的茶庄开到了海外,而且还开设了银庄票号,可谓是财源广进,和气生财。
他做生意秉持"诚信"二字,信义为本,童叟无欺,这也是他的生意能做得如此之大的原因。
他不唯利是图,更不为富不仁,他经常为天灾解囊相助。
在他看来,钱财皆是身外之物,能够为国家为穷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不枉自己开创一番事业的初衷。
不过,当时的时局动乱,为了立身保家,他也加固了一下乔家的城墙,在墙上还设置了岗哨。
他还于同治年间,斥巨资扩大了祖宅,而这一举措也造就了如今乔家大院的建筑规模。
乔致庸为人和善,也做了很多善事,而有一件善事让日后他的后人逃过了日本人的刁难,也让乔家大院逃过了日军的洗劫。
早在1900年时,乔致庸曾在战火中救下了几个无辜的意大利修女。
意大利人为了表示感谢,赠给了乔家一面意大利国旗,于是这面旗就一直插在城墙之上。
正是有了这面旗,日本人才不敢进犯乔家大院,也避免了乔家大院毁于日军之手,从这点来说,已经去世几十年的乔致庸功不可没。
因为当时,日本和意大利是二战的盟国,日本人了解到乔家和盟国意大利的这段历史渊源后,立马就怂了,他们自然不敢造次,只能毕恭毕敬地离开。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乾隆二十一年。
2018年,乔家大院荣获"中国黄河50景"称号。
如今,山西乔家大院已是国家4A级景区,占地面积8724㎡,共由313间瓦房组成。
院内有各种石雕、木雕等各种名贵雕刻,而它的建筑风格也成了山西的一大特色。
2006年,一部反映乔家大院百年变迁的历史大剧《乔家大院》上映,也让乔家大院走进了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