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上海人这么排外,哈哈哈这下让地产商收拾得服服帖帖
每日经济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官方账号外墙凹凸不平、实墙变扶栏,上海一刚需盘惹怒众业主,开发商中华企业回应来了
上海排外的基本不是上海人,都是老乡排外。上海人60—70年代粮票精打细算是有原因的,家里的外地亲戚每年都需要支援一下粮票和现金,本来家里刚好夠用,你支持了亲戚,家里就难了,这个一直维持到80年代初期。
最不包容的就是上海人,排外又内排。
上海人口中哪还有什么纯粹的上海人,都是老早从外地移民来的。小时候,我随阿爸、姆妈住在上海虹口的弄堂里,一栋房子挤着满满堂堂的人,里面有前客堂,亭子间,中厢房,三层阁,……,每到烧夜饭时“灶披间”里带有各式方言的上海话交织在一起,五花八门,有潮州口音,常熟口音、宁波口音、苏州口音,或软或硬,南腔北调,各说各话煞是热闹,也是邻里亲睦的一个缩影。记得有一次放学走在漆黑油腻的木头楼梯上,路过二楼亭子间门口,“梅”阿婆非让我进去坐一会儿不可,无非就是聊聊天,再硬塞给了我一些糖果之后,也不知怎么就神秘兮兮的讲到:“铭铭,不要看哪爸爸现在在机关里坐办公室,迭个辰光你爸爸从部队刚到上海时,面孔黑碴碴像个乡下人哎”,“伊是老宁波,侬是小宁波……”,说着说着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四五十年前的上海人口构成况且这样,更不要说现在了。外来务工的,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只要积分够,统统可以留下来,不是有句话,上海已经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不是我夸张,在阿拉学校里倘若谁能够用标准的上海方言在教研组里作内部发言,绝对是会引起那些外地同事的“群起而攻之”的,上海同事也很“懂事”,会以最快速度切换成普通话,这样的包容大概只有上海才有吧!
上海排外是有原因的。
我敢说这些人都没一个是上海人。辣眼睛!
#上海身边事# 不是指责,纯属探讨:
封控这段时间,网上很多喷上海人排外的,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为了博眼球?为了流量?还是……)其实稍微冷静思考一下,就应该知道,现在生活在上海的所谓上海本地人,占比可能都不到50%,怎么排外?偶尔有这么几个奇葩,就说成上海怎么怎么样…,有意思吗?你和国外那些抹黑咱们国家的那些人有区别吗?
说好的共度时艰,那些99.9%配合防疫,相互帮助的的民众,战斗在第一线的防疫人员和志愿者,那不才是主流吗!?#上海头条#
上海人排外,外地人在上海得到的都是冷眼,早就该离开了!
前几年这种民房住的满满的,到处都是外地人,现在到处都是空房子,好久都无人问津,上海的外地人真的越来越少了吗?#上海农村# 民房 # 出租屋
00:06上海:超一流质量的政府和一群质量参差不齐的市民。
就像是lol的电一区艾欧尼亚,神仙多大神多,但是喷子菜鸟也不是没有。在贴吧很多人喷,但是自己去到一区打到高端局会发现一区确实强……
注:参差不齐指素质跨度比较大,不是说素质低。就平均素质而言,上海市民平均素质依然走在前列。市民很强,但是政府能力太强…
注2:市民素质跨度大也不全都是“外地人”的锅,毕竟2021年你还是能在街头看到背对着道路小便的老上海大叔…再说,现在真的老上海估计在上海庞大的人口基数里占不了多少比例了…
注3:上海人不排外,至少不会因为排外对外地人的正常工作社交生活造成任何影响。上海在我心里的关键词仍然是“包容、开放、先进”而不是“排外”。我在上海生活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正面经历过任何“排外”。
排外没当你面说,不会因为你是外地人就对你的工作生活社交造成困难,我认为就不算排外。
但是骨子里的傲慢还是有的,而且还挺严重:我不止一次从上海大妈嘴里听到类似于“女孩子就要找一个上海男人才划算”“小伙子不错,到时候娶个上海老婆一辈子就稳了”的话了。
我认识一个女性朋友,当时十七岁,去上海找朋友玩儿,大妈拉着要把自己的亲戚儿子介绍给她,还说“找个上海男朋友对你有好处”…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反正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是挺震惊的…
单就疫情期间的管理而言,上海市这两年的应对可以配得上“强的离谱”的评价了。
————
上海人干净利索,重契约精神。和上海人办事总的来说还是令人心情舒畅的。他们不和你画大饼打包票,也不会推三阻四推卸责任。在上海人眼里,“把事情做成”的重要性是凌驾于个人情感之上的。甭管事情谈成之前怎样讨价划价、挖坑埋雷,一旦事情谈成,盖棺定论,上海人绝对财货两清,不会突然变卦。(在其他地方见过很多拍胸脯打包票的,让我误以为事情办得很顺利,结果到了执行的那一天很可能横生枝节放鸽子。)
关于上海人的傲慢:我觉得“难以接受其他人的负面评价”也是傲慢的外在表现之一。在网上,哪怕你说上海一点不是,都会被一些本地人狂轰滥炸。“这些都是外地人干的”“那你别来上海啊,乞讨就别开麦”“我活了xx年没碰到过,你身边都是什么人/你是编的”之类的言论比比皆是。
他们天然的认为“上海和上海人”是抽象的没有任何瑕疵的,如果有,那一定是外地人造成的…
不过,上海人的傲慢也是有限度的傲慢:如前文所述,他们不会因为这种傲慢给你的生活带来麻烦和困扰,更不会因为傲慢在你的工作中对你歧视给你添麻烦。他们是不会当面歧视你的,但是背后说不定会腹诽。这也是为什么当你去上海,会发现每个上海人都很友善,但是在网上上海人的口碑却两级反转的原因:出于社交礼仪,这种傲慢不会在和你相处的时候表露出来,但是在网上,傲慢和偏见就会失去压制。
其实不必大动肝火:上海人口基数那么庞大,它的繁华又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新上海人”流入定居。在今天,“老上海”又能在这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占据多少比例呢?往上数三代,大多数人都是“外地人”“农村人”。
#疫情中的上海人给全国的印象#上海早已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上海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人才,主政上海的中高级官员,绝大多数也都是来自全国的精英,不仅市级领导是,16个区县的党政一把手也只有3个上海本地人,另29个都是外地人。这次疫情网上有许多贬损上海人排外的贴子和言论,其实也是一些老观念,和极少数仍有排外倾向的上海人心态是一样的。
有排外倾向的极少数上海人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混得不如意的上海本地人。他们除了上海户籍之外,几乎没有比外地人优越的东西了。他们的排外,感觉更像是自卑的异化行为。
第二个群体:年纪比较大的上海本地人。他们的思维和定位,还停留在上海一枝独秀的那个年代。
很多朋友最近都比较关心上海这边的情况,上海已经成为全国舆论风口浪尖,各种批评不满,被喷的体无完肤,这些我就不进行回应了,就是有些朋友比较关心的问题,上海排外吗?诚实讲,我在上海生活10年了,确实存在排外,但是这个所谓的排外并不是本地人,更多的是那些小有成就在上海置业的外地人,这些人即使回到家乡也是排斥村里的穷人的,也一样傲慢无礼的,他们在外看不起外地人,回到家乡也照样看不起家乡人,这是素质问题,大家对号入座,跟所在城市无关,外地人本地人区分,他们的声音最高,真正的本地人倒是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人那么无聊!!!
老上海人的排外、优越感,本质上不同于上海市的海派文化,也不利于上海市未来的大发展。
下面的话可以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心声“:
内环内,苏州河以南,黄浦江以西,才是最正宗的市区。外环外是郊区,内外环中间部分是城乡结合部。
按照上海市的规定,外环线以内都属于市中心区,但是这个已经官方规定了十几年的说法,却没有让很多老上海人改变看法。
”优越感“可能是是一些老上海人最后的尊严,等他们这些内环老人以后归去了就更没有所谓的尊严,因为那里以后都是新上海人的天下,上海内环以后就是天下精英聚集的地方。
思想还停留在上个世纪。那片区域因需要保护,而保留了很多旧时代的印记,也因此少了新世纪的声音。看看陆家嘴就知道了,黄浦江两岸,相差一百年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