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最后一部分,接上面
其次继续科学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便捷交通系统,降低物流成本。一个地区基础设施发达便捷,对企业吸引力更强,当年上海周边有很多城市,但是昆山率先建设好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在招商引资上先人一步(招商引资一定要吸引实体制造产业,实体产业的工业品相比虚拟产品更拿得出手,出口到国际上分蛋糕能够分的到也分的多),昆山慢慢发展形成产业集聚优势,整体发展就快人一步。昆山产业配套完善,也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不仅吸引企业也吸引人才,纳税也多,昆山财政实力雄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性循环。苏州区域一直想建设机场,国务院不同意,否则苏锡常经济发展还要更强。当然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应当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总体原则就是有钱多造,没钱少造,控制总体债务规模。现在杭州的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建设的不是很好,从结果可以看的出来,杭州开车比较堵,而且路不是很平。现在的杭州没有市领导亲自抓基础设施建设,只知道有安全事故要问责。可以说杭州的基础设施规划以及建设没有达到中央要“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除了可以投资基础设施,也还应当投资人才公寓、公租房等设施,并且要降低申请的学历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够在杭州有住的地方,杭州也需要清洁工、建筑工人、服务员等低端人才来服务大众。杭州土地财政推高房价,外来年轻人已经买不起了,不能吸引外来年轻人,哪怕招商引资企业落地也无法吸引人才,危害很大,高房价似毒药,一个处理不慎将万劫不复。看日本就可以知道,虽然高房价泡沫刺破,但是泡沫破灭后的经济不清器导致了日本造就了一代年轻人成为平成废材,这才是日本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发展一定要求稳,不能求快。
最后,促进消费上可以动点脑筋,比如推动新能源发展,要鼓励百姓购买新能源车,新能源车政策是我们国家弯道超车的战略性政策,必须严格执行。在城市交通政策上要适当倾斜,比如限制燃油车出行,分段限制尾号上高架,改成全天候限制燃油车上高架,或者主城区不分高架和地面进行全面区域限制,或者对燃油车年限达到10年的进行强制淘汰,或者对10年以上燃油车年检的时候进行收取高额的环保税等。对本地的汽车企业比如吉利进行大力扶持,相关产业链也要扶持,税收补贴等等手段,或者公务汽车优先采购本地汽车产业等。
大件消费将大大促进相关产业链发展,除了汽车等大件消费,可以在房屋改善上动脑筋。现在建设的基本上都是公寓性质的房屋,公寓性质的房屋年限长了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电梯老化、外墙老化脱落等各种需要大额维修金的项目,到时候有人愿意出钱有人不愿意,现在包括各种邻里矛盾,公寓在发达国家一般都是穷人住,中产都是住排屋别墅,富人住豪宅,我们国家发展迟早也要到这一步。所以在房屋建设规划上,可以提前规划建设排屋、别墅性质的房屋,但要注意控制房价,让一部分人改善起来,公寓房屋过剩会导致二手房卖不出去,政府可以采取低价回收政策,回收回来的房子用于改造成人才公寓等进行出租(这样就可以减少人才公寓的建设)。当整个小区或者小区大部分房子都回收过来了,对小部分进行征迁,然后就可以进行整体区域改造等等。房屋改善消费,让年轻人踏上社会后,从公租房到公寓、公寓到排屋、排屋到别墅,一步一步让其实现目标,也能让中产更加有动力工作,也一定能让经济再次活跃。
我相信杭州肯定能建设成一个有工作(有产业)、有住房(要买得起)、有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美好城市,加上政府政策制定以及执行讲究“公平、公正、公开”,未来的杭州谁不喜欢!所以城市治理第一要务就是讲发展,发展是解决当下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好了,经济强了,教育、卫生、养老、人口、交通、就业等等治理都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上海放宽应届硕士毕业生落户条件#头条热榜 前些天,上海宣布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可直接落户,现在又宣布硕士毕业就可以落户了。
这说明了两点:
1 上海几大新城的房子,要想卖出去,房价稳中有升,急需新人入场;
2新人们不恋一线大城市,回家考公务员去了。
上海的户口和上海的生活,对毕业生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我知道一个广西孩子,美国名校研究生毕业,去贵州考公务员了。他说这种情况不少呢,他说不想去北上广,太卷了,太累了,家里买得起房子,他过不起那个日子。他不想过那种竞争性太强的生活,人生苦短,在小城市过小日子,滋润轻松,幸福感强。
我有几个博士生,这几年毕业后,都选择了包邮区的小城市,日子过得挺好,事业也发展着,我也就放心了。
上海疫情续续
到了今天封闭一个多月了。总体是不开心的,个人家庭是小众就不去表述了,但整个社会充斥着负面,不管是在上海发生的,还是来上海路上的,还是不在上海但关于上海的。奇怪的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到今天这个文明极度发展的社会还屡试不爽。造谣也是最没本钱的武器频频出现。
每次看到负面消息,我总是跳过去不看,遇到群里讨论,开始会争论,后面也不讲不辩,真正关心你的,他总是在鼓励如何战胜困难,看你笑话的,永远在说:听朋友说,朋友的朋友说,网上说,最后来句你没事吧,谢天谢地。人长时间待在家里,本来就容易烦闷,如果还要被一些不知真假都是负面消息干扰,那只会让自己更沮丧、更秃废,对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帮助。
上海这个城市其实很努力,也很宽容,他擅长吸纳百川,同时勇于探索创新。我从22岁离开新疆,生活过很多城市,在工厂当过工人,酒店干过服务,学校当过辅导员,开过公司,走南闯北最后定居上海,和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政府基层最文明之一在上海,办事效率最高之一也在上海,执法最严,但最讲人情也在上海,上海好确实很多。
不好的也很多,记得1998年独自来上海定居,领着沉重行李上公交车,卖票的一串上海话,指责,鄙视,我彷徨,羞愧。但今天的上海公交车上是普通话为主,上海话是情节了。大部分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小孩只会讲普通话了。随手的一个烟头,5元的罚款让我今天还记忆犹新,那时工资也不过几百元,上海高人一等的心态随着全国贫富差距越来越付之东流了。上海不好其实慢慢在改。
上海停摆一个月,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等地方朋友都电话来,看看我这个身处险地的朋友有没有小道消息,什么时间解封。亲戚在徐州给通用做零件配套,几年少联系,现在三天两头电话,真的很担心。上海停摆确实对全国有影响,上海停摆不是上海政府能做主的,上海其实很努力,2500万人口,近1000万户人家,每户人家每天吃一斤米,一斤肉,一斤菜,是什么概念,是每天上海要消费掉数万吨的物资来计算的,那不是10吨100吨的货物能解决的。每个人做次核酸检测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水电煤民生保障,每天产生多少垃圾,每天多少配送。细思极恐。
这样的环境下,每件事都不要错,每个人都完美。可能吗?我荣幸当了次志愿者,这个年纪也就是帮帮发发抗原试剂,从领,到敲门,发到居民手上,交代好步骤,等待结果,做好统计,上报结果,就几个楼栋,我感觉疲惫不堪,文明点的,客客气气,不客气的什么话都有。你觉得那点辛苦真的不值。这就是生活的地方,总要有人守卫它。
我现在住的楼,18户人家,40个人,107岁老人一个,94岁老人一个,80多的就不做统计,但能干活的20—60岁的,不到15人,毛头小孩2个。上海60岁人口占比是36%,北京20%,吉林20%,广州16%,深圳6%。
上海是公务员比例最低的城市之一。
上海是典型公共医疗量多之一,但人均少的城市。
上海又是历来支援外地最多的城市之一。
上海又是交国家财政最多城市之一。
上海一个城市税收和长三角前9个城市加起来一样多。
我不是上海人,我生活在上海,就和大家一样,活在那个城市总希望它好一样。
觉得上海所有的公务员应该下沉到基层一线助力抗疫情,现在上海的基层工作人员太累了,太紧缺了~
今天去上海相亲角人民公园,想着帮几个女孩子找找对象,女孩们条件都不错的,做公务员,律师,T制内等职业,家里条件也很好,结果还是被上海家长生生的打了一次脸,我说女孩子的父母是省会城市公务员,男孩家长说那能和上海公务员比吗?我说女孩家里是开工厂做生意的,男孩家长说,那都是暴发户,我们的房子随随便便就1000万,反正你看我儿子医生,家里四套房子,找个女孩家里也得两套房吧,老破小的不行,外地的也不能找,我们家也不是旅馆,做生意的暴发户也不好,反正就这些,慢慢遇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