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初的一条回复。关于留学该不该回国的问题。
看了上面的评论,就知道根本就是两路人,思维架构不搭界。得,索性说个透吧。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专业来说,国内外差异极大,在外面读的学历更适合在外面找出路发展。看看现在留学回来的,花了父母几十万,回国每月赚3000块,就知道留学回来肯定是一种资源错配,根本就是错的,特别是文化差异很大的文史哲和经济管理专业,外面读的学位在国内很难被直接用,本来这两年国内千万毕业生工作上都没着落呢,哪有位置安排那些国外回来的?
他们回来干嘛?考公务员吗?
真正国内需要的海外留学生只是个别高精尖专业的顶尖人才而已,需求数量极少;
其次,我上面说的很清楚,去外面的目标是“扎根”,和出去读个学位再回国来找工作,完全是两套逻辑。既然出去,那就得先学会在外面自我生存,自己先扎下根来,再决定是否上学的问题。还什么“动辄二、三十万的学费”?这些都是他自己出去之后自己该解决的(不是家长的事)。所以我说,用国内那套考学上名校再找个“好”工作的思维,到了外面肯定找不到北,根本不是一个生存逻辑。
1990年代~2000年代的出国热,有一大批没啥学历的土农民也都走出国门了,好些也在外面扎下根了——这叫适者生存,和学历毛关系都没有。这个道理和墨西哥难民涌向美丽国是相通的。那么多墨西哥人在米帝站稳脚跟,难道都是“动辄花了二三十万”读名校然后再找工作?别扯了。米帝的边境法,出入境法,各州差异很大,有不少灰色地带,这就是那些出去闯荡的福建农民和墨西哥难民能在米帝、加拿大待得下去的原因所在。好些人在美丽国待了若干年,英语依然很烂,但不妨碍TA在米帝扎根生存。
我在主贴中的原意,是想说,世界大得很,不想在这边受歧视受挤兑憋屈死,可以考虑到外面好好闯荡闯荡。国内今后二十年,年轻人首选就是考公务员考研(其他出路忽略不计),一层层考,一层层筛选,在中考就被PK掉的,后面想通过高考、考研考公务员翻身的会更加艰难,因为越往后考试竞争越激烈。在外面扎根,至少没那么“卷”,讲究个“适者生存”,对于不擅长考试的孩子们也是一条道。十年前连土农民都敢在外面闯荡(人家宁可找蛇头偷渡也要出去,为啥?为了改命!),现在年轻力壮的反而不中用了?
最后,总结一下。中考被“剩下来”的后一半,想在国内待着,那就是被人看不起的“底层”“低端人口”,想翻身难上难,现在只要问“第一学历”,多少人被刷下来?不想就这么憋屈过一辈子的,想趁着年轻改命的,憋足一口气,想办法突破外语关,到外面闯荡,也是一条出路,前提是,得自己学会在外面扎根;祸害父母血汗钱在外面嘚瑟的不算。
清北的高材生不是去当公务员就是去投行了,还有一大部分留学国外并且去了漂亮国为他国服务……!只有极少数的在国内搞科研……
朋友是上海人,女儿高中毕业只上了大专,毕业后去了熟人单位实习,一个仪表行业的国企,因为学的不是理工科,只能做辅助工作,公司基本都在本科以上,留下来可能性不大。这学历在上海工作很难找。没办法,想到了出国留学,看中了英国一年硕士研究生。费用预估要30万,押金30万。但要通过雅思。
朋友一个公务员,一个编外,在上海收入一般,考虑今后发展同意了。英国读了一年,学的HR管理专业,算算费用一起20万左右,押金已经全退。回国两年时间,已经跳槽两家公司,目前在一家公司做会务培训策划方面,税后每月8000不到,这收入要比大专生好多,在国内一年拿不到研究生。工作几年后还会有发展。
同事女儿,今年苏州大学研究生会计毕业,在广州工资税前9000都不到。所以,那些说英国一年水硕毫无根据。
同学家的孩子大学读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业,前年本科毕业,没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听说去英国伦敦留学,每年的费用是大约90万,而且是一年的期限的研究生。还没确定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在我们固定的思维中,感觉不如考省部级公务员实惠,如果回国去律所还没有通过法考。唉孩子就业,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呀。#就业# #中国政法大学#
他说他是全额了吗?你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全额就很难了吗?而且之前也要花费很多的费用。这种能出国留学的,就算再穷也比普通人要有钱。我认识一个之前全额的家里就是公务员,不过那都是10年前了。美国名校正常一年的学费要三四十万。//@哈哈哈Hxt:
红星新闻《成都商报》官方账号专科生逆袭成医学博士赴斯坦福大学深造 当事人自述:要么5点睡,要么5点起
老师,我关注您有半个月时间了,我女儿在北京海淀工作,明年想去英国留学,不知道现在可以发布信息吗?//@尧三春:稳定工作应该不止这些,要是这样面也太窄了吧,难道拥有职业资格、在同行业里有有一定竞争力的都不算吗?不可能啊!//@狄老师:请问老师有稳定的工作一定是事业编制内和公务员才算吗?//@尧三春:大高个
刚刚进来一位海龟是女孩子喜欢的身啊!180以上。有房有车,美女们看好了赶紧联系吧。性 别: 男出 生: 1991身 高/体重: 181厘米/69公斤学 历:美丽国硕士学历专 业:商科工 作: 进出口贸易车 房:有车 有房(有贷)祖 籍: 四川家 庭: 爸爸公务员 妈妈在家 姐姐已婚已育希望女孩:活泼开朗 年龄差不多 最好在94-85年这样 有自己的事业或者稳定的工作 可以不是北京户口#相亲#
后疫情时代,人才内卷化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亲戚、朋友、熟人家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也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呆在家里要么二战考研,要么准备公务员、事业编考试,要么什么也不做,玩游戏啃老,令父母苦不堪言。其实,现代社会并不缺工作机会,但是一般的工作大学生都看不上,不愿意做。其实,大学毕业的时候是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工作机会的,就看家长和学生能否抓住。
大学毕业的时候,不管你要考研还是出国留学还是自主创业都千万不要错过校招的机会。一旦错过,丢失了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要找到一份好工作难于上青天。我有一个朋友的女儿,财大毕业,当时,有好几家银行和大型央企都要她,可她一心想岀国留学,没有签就业协议。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留学梦破灭,现在呆在家里一边准备公务员考试,一边在私企打打工。错失了校招的机会,她现在进入国有银行和央企的机会几乎为零,因为,国有四大行和大型央企每年只组织应届毕业生的校招,根本就不社招。
2021届大学生的秋招已经结束,如果你已经错过秋招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即将到来的春招。不管你要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留学,都不要放弃机会,把offer拿在手里再说。家有大学生的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一定要全力以赴地准备好秋招和春招,没准就会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留学以后都在干什么?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待遇怎样?
小区里的女儿,澳洲悉尼大学两年研究生毕业,会计学专业,花了近一百多万,回国一年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家待业找工作。父母每月给3000块钱。
同事女儿,英国读研回来,在一个三本院校当老师,一个月好像7000多,后来辞职参加国考,考了公务员,在一个政府机关上班,每月8000+。
同事女儿,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公费出国留学,回国后大学当老师,几个大学要聘用,最多一年30万+,低的15万+,选择上海复旦,大城市还提供住房。
同事家男孩子,清华毕业去美国留学,在美国大银行工作,待遇丰厚。
同学侄子,澳洲留学两年,回国开店卖葡萄酒,生意一般。同事女儿,英国一年硕士,回来在壳牌上班,待遇一般。
现在留学生非常平常了,用人单位不会高看了,最主要的还是看你专业和个人能力,留学经验,只能说明你家庭条件还好。一般一年留学费用25-50万不等。
出国留学的应该是两个极端的,在国内学习最好的和最差的,好的留学回来功成名就,差的就是出去混几年,不如国内上职校。
出国留学是否能真正成材,关键在于学生本身的素质,在国内基础好,爱学习的孩子,出国深造不差;反之,素质低基础不好,孩子出国等于是家长烧钞票,还耽误了孩子的成长。留学一定要看孩子本身素质和学习基础。
#西安头条#
“你身边的名校毕业生,本科毕业后,是不是大都选择了出国留学”?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疫情发生之前,得到的答案中,“肯定”的成份应该会很多。
名校毕业生本科毕业后选择出国读研或留学,一直都是公众心目中稀松平常的存在。
但在最新出炉的一份统计报告中显示:内卷,已经开始在名校毕业生的“留学申请行情”中显现了出来……
这份报告中还有几个让人吃惊的数据,让普罗大众直呼“没想到”!
1、高校中,被传“毕业生大都出国留学、且出国人数占比超高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际情况是略超15%,并没有传闻中那么夸张。
2、北大清华的毕业生,整体选择出国深造的人数也不及大家的想象 ,北大略超30%,清华甚至只有14.9%。这和人们普遍的感知形成了较大差距…
3、一直被认为是公务员摇篮的“人大”,以超过30%的比例,高居名校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率榜首,也着实让教育界吃了一惊,本以为理科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概率和机会都要远大于文科生,看来,这个观念严重落后了。
4、西安交大也一直被认为是“出国留学大户”,但这次榜单上显示的12.53%,还是有些出乎意料。看来,交大和西工大的毕业生,已经摒弃了是传统意义上的“出国”理念,转而投身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央企国企、内资大型品牌企业或高校读研或读博了……
对名校毕业生而言:“国内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而选择出国留学,就必须要面临的高昂学费、签证、奖学金、就业压力、社会治安等复杂问题,此消彼长之下,名校生更多人选择了眼睛向内,似乎已是必然。
近来大家热议的深圳中学教师招聘、应聘人员中名校博士超过50%的话题,也为上述数据提供了很好的佐证!
近年来,“海龟”、“洋硕士、洋博士”这些名词的含金量和实际投入产出比正越来越受到质疑,有些国家的“一年期洋硕士文凭”甚至成了就业市场上的“笑柄”,另外,疫情在全球、特别是美英等留学热门目的地的流行,也是促成优秀大学生们暂时选择“内卷”的原因之一。
总之,名校毕业生,已经不再是留学市场的主力军,这一局面,早已在发生并持续发展。
#留学生# #教育微头条# #教育那些事# #谣零零计划# #合肥头条#
女儿留学归国,我建议她考编。
作为一名山东人,我承认自己对公务员有执念,我希望女儿选择公务员。不是因为自己有面子,更不是因为工资高,这里面承载了太多的东西。
在体制内工作久了,对体制外的世界,我已经失去了敏感度,想不出比公务员更适合她的职业。
都说山东的尽头是编制,这话虽然夸张了点儿,却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山东人的择业观念:万般皆下品 ,惟有考编高。
没想到,她一口拒绝。
她说:"妈妈,你在这个小县城,干了一辈子公务员,你从来没有过遗憾吗?我都替你觉得委屈。我是不会考公务员的,一眼看到头,一干就是一辈子。"
她去了三亚,应骋到一家外企工作。
一年后,升任市场传讯部总监,工资是我的4倍,年终奖差不多赶上我一年的工资了。
初入职场时,她如初生牛犊,碰过壁,跌过跟头,哭过笑过消沉过,好在自个儿坚持下来了。
除了默默关注,我无法给她什么。孩子进入社会,宛如一只小鸟开始独自飞翔,有些风雨是她必须独自面对、独自承受的。
她日渐成熟,成为社会一分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孩子,除了自食其力,她还是一名纳税人,每年都缴税。
她开玩笑地说:妈妈,你的工资里有我缴的税呢。
此时此刻,我觉得她对社会的贡献并不比我小。
疫情之下,她的工作停顿,居家休息了3个月了。
昨天晚上跟女儿聊天,我装作无意地问了她一句:"你的工资正常发吗?"
她说:"这个月够呛了。"
"那你钱够花吗?需要时说话,我支援点儿。"我调侃道。
她连说不用,我也就不再说话,心中那个念头又冒了出来:
"这样的形势下,不用担心失业、不影响月供,能安心待在家里的,也就只有公务员和教师了吧。"
后悔当初没有坚持让她考一次试试。
但是我也知道,我的想法就是一厢情愿罢了。
都说父母爱子女,为之计深远。但是,这个深远,并不是给她安排好一切。
为人父母,对这个世界,我们又知道多少?
想想哪个父母不是如此:活不下去的时候,希望孩子与别人一样吃饱穿暖;吃饱穿暖的时候,希望她同别人一样活得体面;体面也有了的时候,又希望她高人一等,怎么也要比别人多一些什么才甘心,这样何时是个头呢?恐怕永远没有满足的那一天。
罢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虚荣心和控制欲吧。
从今天开始,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并告诉她如何去努力。
不是为了让她换取成功,而是让她不必如我一样,人生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桃花潭水,古道长亭,让她去体验更大的世界。在每一个洒满阳光的早上,听从内心,
坚定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后悔。
#教育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