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7莱阳公务员成绩(莱阳公务员面试名单)

(其实这不是故事,是真事,是奶奶瘫痪在床那几年,偶尔给我讲起的,现在我一点点串联起来,整理出来,也分享出来)

(其实这不是故事,是真事,是奶奶瘫痪在床那几年,偶尔给我讲起的,现在我一点点串联起来,整理出来,也分享出来)

以下是奶奶口述的:

我是莱阳南张夼人,一九四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村里担任支部书记。由于在抗敌,支线工作中作出一点成绩,一九四九年经过层层选举,最后被推选为华东区的妇女代表,去北京参加全国妇联第一届代表大会。当时和我一起当选的南海地区的代表还有海阳的孙玉敏同志和南海地委的妇女主任张利夫同志。我们在时任黄河局局长的钱正英大姐的带领下,由潍坊乘火车到达北京。我们到达北京时,北京和平解放才一个月,大街上到处都是碉堡,由于敌占区的代表还没有到达,会议向后延期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们被邀请到各学校和妇女组织去作报告。我和孙玉敏同志一组。我们俩都不识字,只是把我们对敌斗争的经历着实讲来。没想到反响特别大。特别是孙玉敏同志讲怎样用地雷打鬼子的事,那些女学生听来十分惊奇。于是我们俩经常被邀请去作报告。大会开幕的第二天,忽然通知休会一天,十点钟吃了午饭,然后乘坐大卡车向西北方向进发。一路上岗哨林立,气氛十分紧张。到了西苑机场我们才知道党中央要进京了,我们都兴奋起来,紧张的气氛顿时消失了。一直等到下午,党中央的车队开过来了,经过短暂的阅兵后,便快速的从我们面前驶过。回到驻地后,代表们纷纷抱怨说没有看清毛主席。没想到,党中央进京的第三天,就在石景山临时驻地接见了我们全体代表。当时我是华东局代表团的旗手,毛主席走到我身边时,抬头看了看我打的旗帜,嘴里念到:“华东妇女代表团”。然后就走到我面前向我伸出手。我入党时就宣誓要跟着毛主席革命到底,没有想到现在毛主席就在我身前握着我的手,我哽咽的说了“毛主席”三个字就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时,后面的代表纷纷涌上来和毛主席握手,刹时间我就被淹没在人群的海洋中了。后来,刘少奇同志代表党中央讲话。他首先赞扬了中国妇女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他希望我们回去后要作出更大的成绩。最后,他说,你们这次在北京开会,下一次就可以去上海开会,因为我们马上就要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听到此,全场一片欢呼,我们跳跃着呼喊着……。这一天,我终生难忘!会议期间,蔡畅、邓颖超、李德全几位大姐常来看望我们。我们都想和她合个影,那时有照相机的非常少。特别是解放区来的代表,我们好多人都是第一次照相,急的我们到处找照相的记者。我们团有一个代表是烟台日报社的,我们就一直在抱怨她为什么不带照相机。我和各位大姐的照片,回来后都被姐妹们拿走了。只剩下一张邓颖超大姐和李德全大姐的拥抱照我一直保留至今。1949年4月3日,大会结束了,我们举手通过了大会章程,我们选举了蔡畅、邓颖超、李德全等大姐为我们的带头人。我们的妇女组织,中国妇联诞生了。回来时,我们山东代表被安排在南下送物资的车队送到厦门,一路上看着浩浩荡荡的南下大军,我们知道,我们为之奋斗的全国解放的胜利日,已经不远了。

2004级 莱阳农学院某专科班的 高考成绩,现在的本科孩子们,知道学历为啥贬值了吗[灵光一闪]

#烟台头条#话说莱阳——蒲城公 周正

周正(1638~1697) ,字公端,号方山,居莱阳南臧家疃村,明崇祯年间进士、清苏松巡抚、江宁巡抚周伯达之孙,殿前一等侍卫周世祜长子。清康熙年间进士,福建蒲城县知县。

周正之父周世祜,上承父荫,富贵倜傥,素有周大公子之称。其家屋宇宽阔,园池幽美,车马剑戟,鼎彝书画,无所不有。周正生身其中,却未沉溺于享乐,其天性恬淡娴静,热衷于儒学素业。亲近师友,勤于诵读,甘愿淡薄辛苦的精神不亚于贫苦人家的孩子。

周正12岁就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此后,学习更加勤奋,很少与闲人接触。常年在深山中(今河洛镇芦水沟村)与师友们相伴,专心读书,并自有主见。

当时明清之即,莱阳文章北方第一,有“剖斗折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之誉,形成了幽峭奇险、警策挺秀的文风。江西临川的艾千子(明末著名学者艾南英)称之为莱阳派。周正在这种氛围下,心无旁鹜,研味六经,贯穿百氏,务求根柢实学。数次参加府学考试均获优等,其文辞、学养和风采博得了山东学使刘昌臣的特别赏识,是当时有名的少年秀才。

周正成年后娶宋俶(宋琮长子)之女为妻。不料,顺治十八年(1661), 莱阳宋氏家族的宋璜、宋琬因受到栖霞于七起义牵连,被捕下狱。清兵大兵压境,攻打栖霞,宋琬家的许多族人及亲戚均被牵连下狱。原本宋俶和宋琬两家同姓不同宗,可是因为宋俶和宋琬是同学,也受牵连,以至于连女婿周正也身遭缧绁。

周正被押在县狱中,横逆之来,也只有坦然承受。年轻的周正忍受着屈辱和污秽,每天坚持读书作文,愈加刻苦。家人送给他的换季衣服,竟然褶皱如故, 一年未动。

5年之后,宋氏案了结,周正也被无罪开释。康熙五年(1666) 秋闱,29岁的周正便考上了举人。在《莱阳周氏家谱》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乡试发榜之日,县城内多人陆续接到了中举的喜报,而周正家却迟迟没有得到好消息。父亲周世祜是个急脾气,便将周正叫到跟前厉声审问。周正站立在堂上不敢离开,到了黄昏时分,周正也急了,嚎啕大哭起来。这时候,忽然有人来报“大公子高中了!”于是道贺的亲友接踵而来,家人们高兴得一夜没睡。

周正考上举 人后,许多人都感叹说:“ 周正能在监狱中从容志学,业有所成,真有明代杨文定公(杨溥)的气概。”

然而,周正的命运并不顺达。此后他多次进京参加会试,均不成功。不得己,周正便在莱阳以及周边县以教书糊口,历时20余年,足迹遍及莱阳、即墨、 诸城、平度、日照等多地, 基本上不理家务。

周正有兄弟四人,二弟周止,少年聪慧,15岁中秀才,23岁早卒;三弟周上,拔贡,习武而豪侠仗义,主持家事;四弟周卜,秀才,好书画工艺,居于芦水沟(河洛镇龙川沟村)。四兄弟分家时,周正带头谦让,自取薄田,聊备生活日用,养活妻子而已。

康熙二十五年(1686),日照进士李应廌(字谏臣)任顺天府(北京)学 政,大有作为,所聘教谕皆当世名儒,周正为其中之 。 此时周正学富五车, 文法老辣。

康熙二十七年(1688)周正参加会试中进士,却未立即授官,继续在李应廌幕下谋事。李应廌出资为周正刻行了《取此居文集》两卷,然仅为周正文章的五分之一,康熙三十年(1691)周正参加殿试,获得三甲第六名, 授福建建宁府浦城县县令。

蒲城县是个较大的县,地处要冲,政务繁杂。周正刚到任,即为百姓减轻劳役,杜绝衙门的贿赂之风,对于过境的达官显贵也不劳民伤财地逢迎服侍。可是对于赈灾急贷等方便穷苦百姓的事情却甚为着急;对于县内的积狱沉冤,尽快地加以清理昭雪;对于境内的豪强恶霸极力抑制和铲除;尽可能和缓地催科征税,呵护百姓;极力鼓励科举,教化百姓。

周正为官清廉,以至于常年厨房内萧然无 物, 极少招待客人,居室衣被单薄破旧。

周正尽管年纪大,为官却十分勤勉,诸事亲力亲为,起早贪黑。在官场中,很少有人像他这样读书只为修身,不为谋荣利;做官只为利民,不为置田宅者。 不幸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 九月,周正因过度劳累,病逝于蒲城县任上,享年60岁。

周正一生以诗书相伴,所重者唯有文章道德,颇合乎古道。其清廉自任,鞠躬尽瘁,后人称其为蒲城公。其身后有《取此居文集》(二卷) 和《偶成轩诗草》传世。

周正有子五人。长子星贲,次子星曜,三子星显出继给周止,四子星暉,五子星暳。三子周星显之子周守一,又成进士。

晒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也成了年终一道风景线。

考的好的,父母也跟着高兴,算是没有辜负自己的付出吧。考的差的,有沮丧的,也有调侃的,人生百态,尽显无遗。

都说年关年关,对孩子也是如此吧?

评论区更热闹。很多人都成了教育专家,鼓励的,批评的,说教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论。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这正是:神兽归笼故事多,

一分一名总关情。

说要淡定平常心,

试问几人可做好?

全国“榜样战友”李克森,安全行驶300万公里无事故

怀揣梦想来当兵

1963年6月,他出生著名梨乡胶东莱阳市丁字湾畔一个美丽的村庄。

1981年10月,18岁的他积极相应祖国召唤,应征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54956部队服役。

记得临行前的那个晚上,他朴实、敦厚的老父亲语重心长的对他说,要在部队好好干,一定对得起身上的绿军装;军营是个大熔炉,多学点技术,艺不压人,一辈子受益。

牢记父亲的嘱托,怀揣着理想和希望,第二天,他兴高采烈来到军营,立志扎根部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刚踏进军营,他不显山不露水,是一名普通战士,在炎炎的烈日下,任凭蚊虫叮咬,任凭汗流浃背,军姿站到最后一刻。在一次次的劳动中不怕苦,不怕累,出色完成任务。

李克森在笔记里是这样写到,当一个优秀的军人,必须做到“四个达标”,即做人达标,技能达标,体能达标,毅力达标。

正是基于这方面认识和平时工作积极的表现,经过层层推荐,他有幸被选拔到汽车连开车。

走到哪,他和那里战友打成一片,亲如兄弟。

走到哪,那里便是自己施展奉献的舞台。

李克森在平凡的驾驶员服务岗位上,凭着对工作极端热枕,对车辆加倍爱护,对新学员言传身教,赢得了官兵们的交口称赞。

由于工作突出,捷报频传,他在部队加入中国共产党,转为志愿兵,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成为安全驾驶无事故,部队安全行驶里程的“状元”。

怀揣奖状回家乡

1995年,李克森抱着一堆“奖状和证书”,来到建行莱阳市支行担任一名驾驶员至今。

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优秀军人的形象要求自己。

作为退伍军人,李克森说,要保持退伍不能褪色,艰苦环境要敢上,复杂局面要敢于冲,曲折逆境要敢练。容人、容事、容脾气,吃得苦、吃得亏。三十多年的职业磨炼,李克森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练就了一手“闻(气味)、听(声音)、看(零件)、摸(温度)”的检车绝活,车辆有没有问题,甚至问题在哪,他只要不到几分钟的“闻、听、看、摸”,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得“八九不离十”。无论每次出车早晚,他都坚持运用这“四字法”认真检查车况,绝不图一时之快,简化作业。

2003年非典期间,有一次在出车前的检查中,幸亏他耐心细致的检查,他在汽车发动机处检查发现了别人修车时遗留下的螺丝刀等修理工具,从而避免了一起极可能发生的事故。

正是因为他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转业到地方26年来,他驾驶汽车从未发生责任事故或车辆责任故障,安全行程达300多万公里。如此骄人成绩,成为全国位数不多的驾驶员。

怀揣爱心做公益

李克森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大孝子,无微不至关心父母,他对父母从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达,只有化作润物细无声的行动。

生前他老母亲引以为豪,多次夸儿子孝顺父母,从刚当兵时候,津贴才几十元都每个月从牙缝里省出来十元钱,寄给父母,逐年加多,到后来每年好几千元,40多年没间断。

2010年春,他的八十多岁母亲患有老年痴呆,大小便失禁,每天要换洗好多次,他和妻子五六年如一日,精心护理,为他母亲擦屎擦尿,直到为老人送终。李克森说,一个能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多么富有,无论他职务有多高,但都是卑劣的。乌鸦都能反哺,羊羔跪乳,我们孝顺父母天经地义。

记得莎士比亚说过一句话,慈善是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

是的,骨子里带有军魂的李克森,还把“爱”的触角伸向社会,无论汶川地震、还是玉树灾区,他都是第一个捐款。虽然每次捐款不多,三、五百元,但是起到了一个老兵模范带头作用。

不仅如此,他常年还为烈士父母捐款,为社会贫困户捐款,为失学儿童捐款,为老家乡亲们捐款,三十多年间,累计捐款上百人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克森凭借着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执着,他每时每刻都在鞭策着自己,不忘初心、牢记军人使命召唤,牢记党员带头师范的责任义务和宗旨。

不久前,由半月谈杂志社主办,老兵网和银河悦读中文网联合承办的“退役不褪色•永当排头兵”第二届 “寻找榜样战友”活动,旨在树立榜样的力量,挖掘“榜样战友”所承载的时代价值,通过宣传“榜样战友”的事迹、弘扬“榜样战友”的品格,彰显当代军人“退役不褪色,永当排头兵”的价值高度,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珍惜荣誉、永葆本色。莱阳退伍军人李克森在两千多个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榜样战友”称号。

镇上的初中成绩全校第一过。这算哪门子优秀。大学靠的是个莱阳农学院。县级市大学还是个农学。这就可以预示要成全世界最年轻的物理学家啦这人是谁

#红色收藏# 1958年5月11日,掖县青年检查团,向在全民扫盲运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青年颁发的“喜报”。这张喜报是用大红纸,钢板手刻,油印机印刷。喜报的右下角印有一辆飞驰向前的火车。寓意青年团在扫盲运动中,要像飞驰的火车一样起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火车代表时间、时代、时机,这暗示青年朋友们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学好建设新中国的本领。

早在1955年12月团中央作出扫除农村青年文盲的决定之前,莱阳、文登两专区及烟台市的团组织即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了扫盲工作。

1955年11月19日,团文登地工委在全区倡议建立“农村知识青年志愿扫盲队”。据统计,全区有245000多名青壮年参加扫盲学习班,已有5万名脱离了文盲,全区有1000余处农业社举办了民校。

1956年1月1日,团中央推广文登专区组织青年扫盲队的经验。据统计,到1656年3月,文登全区志愿扫盲队成员已有100000余人。

1956年1月26日,团莱阳地工委在给团省委的报告中说:全区有96.5%的村庄办了民校,青年扫盲队员18.1606万名,入学人数63.8314万名。农村青年学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文盲率高达80%以上,成为制约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新中国先后多次开展扫盲运动,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不仅降低了文盲率,同时也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和命运,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步伐。

1957年1月.山东省福山县人民委员会颁发的扫除文盲奖状。

1957年12月.福山县机关干部业余学校颁发的识字证书。

#青岛头条##青岛警事#【青岛党史故事100讲连载【第十二期】—— 孙春林 】

1941年,曾任南海军分区司令员的海阳人孙春林,在莱西青山的一次战斗中献出了生命,年仅35岁。牺牲后,当地人把他安葬在青山山脉围石山向阳坡上。1955年,莱西革命烈士陵园建成,烈士遗骨迁葬到烈士陵园内。1987年,莱西市人民政府又为烈士修建了“孙春林烈士纪念碑”。本期缅怀革命先烈,一起走进孙春林烈士的革命一生。

从小立志,解救劳苦大众

       在莱西革命烈士陵园西北侧的小山上,孙春林烈士墓就在那里。1906年5月,孙春林出生于山东省海阳西小滩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孙春林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莱阳中学。在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孙春林面对外侵内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决心寻求解救劳苦大众、拯救中华的道路。

       1928年,孙春林中学毕业,考入烟台刘珍年部队创办的军官学校政训队学习。1929年秋,孙春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为发展革命武装,经党组织安排,孙春林打入莱阳鲍村民团任军事教官。据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介绍,就是在这一年的一天晚上,在夜幕的掩护下,孙春林带领5个人到莱阳城边上的敌人据点,趁敌人睡觉之机,摸清了敌人的岗哨,进入据点,缴了敌人的枪支,将敌人全部消灭。

为民锄奸,大义灭亲

       1937年,组织决定孙春林去延安“抗大”学习。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和军事指挥有了极大的提高。“七七事变”后,1938年,孙春林肩负救国救民的重任,被调到山东115师师部工作。1939年5月调到胶东区党委。回到胶东后,被分配到抗日前线南海特委担任团长。

       孙春林对党忠心耿耿,对敌人深恶痛绝。他先后把二弟三弟四弟送到革命队伍中,其中二弟四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在1941年探家时,得悉三舅父勾结伪保长,残害地下工作者,他毅然决定组织力量将舅父和伪保长处决。孙春林为民除奸大义灭亲的革命行动,受到广泛赞颂。

牺牲时,年仅35岁

       1941年夏天,南海军分区成立,孙春林被调任南海军分区司令员。在任期间,南海军分区的武装力量不断壮大,战斗力不断增强。

       1941年秋,敌人对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扫荡”。孙春林率领部队转战在平度大泽山区和莱西青山一带。8月的一天晚上,军分区机关由庙东村转移到榛子沟村。因汉奸告密,敌人赶来突袭。部队按照孙春林司令员命令迅速向不同方向转移,以缩小目标,利用山区地形,消灭敌人。孙春林带着警卫员指挥部队一面向来敌进行反击,一面越过南沙河,抢占东南山头。就在通过南沙河时,目标被敌人发现,敌人集中火力扫射,孙春林的大腿不幸负了伤,这时警卫员背起司令员一边还击,一边向东南山头撤退,孙春林因流血过多几次昏迷过去。眼看敌人快要追到身边,他命令警卫员不要管他,快走!脱离险区。当敌人冲到眼前时,孙春林又昏了过去,遭到日寇杀害。

荧幕上的他清俊儒雅,一身的书卷气;戏外的他却是另一个样子,活泼、幽默,逗趣搞怪,被网友称为“萌主”。

他就是赵文瑄。

1960年6月9日 ,赵文瑄出生在台湾 ,祖籍山东莱阳 。

父亲是一名军人 ,毕业于当时著名的黄埔军校,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国共战争 。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父亲阴差阳错娶了两位太太 ,之后父亲带着两位太太逃离到台湾 。

赵文瑄的父亲和母亲为了谋生活 ,在当地的大学教书 。

父亲很有远见 ,他把攒下来的钱拿来投资地皮和房产 。这些资产后来升值很多,带给一家人富裕的生活。

然而就像电影里的情节一样, 一个屋檐下, 一个父亲 ,两个母亲 。女人们表面和气 ,可是私底下却争风吃醋 ,勾心斗角 。

赵文瑄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下长大,影响了自己的择偶观。

赵文瑄从小是家里的老幺,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母亲特别宠溺小儿子,不舍得打骂。

赵文瑄从小调皮任性,没少挨父亲的揍。尤其他忤逆父亲的意思,“弃理从文”让父亲一度非常失望。

而哥哥却是父亲眼中的好儿子。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从来不让父母操心。

哥哥很疼爱赵文瑄,大学毕业后,哥哥当了医生,而赵文瑄遵从父亲意愿报考了明治工业学院机械科。

毕业后因为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帅气逼人的长相,赵文瑄顺利应聘进入中华航空公司,成为一名空乘服务员,这一干就是8年。

工作的第五年,母亲因病去世,同年父亲也被查出肺癌晚期。

凭借坚韧的意志扛过两年半后,在弥留之际,父亲把赵文瑄叫到床前,泪眼婆娑地对他说:“从前我对你严厉 ,是因为你妈对你太宠爱 ,我才要严厉一点 。你别怪我, 如今我想通了 ,你若是喜欢文学和英语 ,那就去吧 ,只要你快乐就好 。”

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男人 ,他很难对孩子说出"我爱你"三个字 。然而这几句话的分量 ,却足以证明父亲对赵文瑄深沉的爱 。

父母的离世带给赵文瑄沉重的打击。

父亲给兄弟俩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就在此时 ,赵文瑄准备转换人生赛道 。他毅然辞去了待遇丰厚 ,并且做了八年的空中服务员工作, 准备考取台湾大学外语系去美国留学 。

1992年的一天, 他在小饭馆里吃饭 ,前面刚走的客人留下一份报纸 ,他便拿过来看。报纸上的新闻赫然写着李安的第二部电影, 正在征集演员,要求英语流利的台湾人 。

李安是赵文瑄非常喜欢的导演 ,那天说来也奇怪 ,赵文瑄脑子里像是植入了某种亢奋的东西 ,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

心里的一个声音告诉他一定去试试。

面试完后,一连几天也没有等来任何消息 。于是他写信给李安 ,希望知道面试结果 。

李安收到信后回复称,希望见见赵文瑄本人 。

帅气俊俏 、温文尔雅的赵文瑄被导演李安一眼相中, 决定让这个新人试试主角高伟同的戏份。

在纽约拍摄时 ,纯当玩闹的赵文瑄整天嘻嘻哈哈 ,没个正形 。

李安看在眼里 ,对赵文瑄语重心长地说 :“文瑄,你不可以这样 ,你要把它当成一件事情来做 。而你不止是演这部电影而已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好演员 ,这是你的开端 。”

赵文瑄曾说,出演《喜宴》不是一种巧合和意外 ,更像是命中注定和缘分聚和。在喜宴中找到自己父母的样子, 在剧组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多年之后再也没有遇见过 。

《喜宴》上映后大获好评 ,一举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及金马奖最佳影片奖 。同时还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1995年赵文瑄在电影 《宋家皇朝 》中首次饰演孙中山 ,1996年在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雷雨中》饰演周萍。

1999年他又参演电视剧 《大明宫词 》 一人分饰两角 ,分别出演拥有无数权利欲望的花花公子张易之和温文尔雅的薛绍。

2012年他参演电影《辛亥革命 》第五次饰演孙中山 。

孙中山一角让他入围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

他成熟的演技和清逸的脸庞征服了亿万观众的心 。

然而如此迷人的赵文瑄竟然一生未婚 ,至今单身 。

对于感情 ,他说:“我觉得感情是一个很荒唐的东西 。我所理解的爱就是两情相悦 ,如胶似漆 ,然后愿打愿挨。但是目前为止 ,我没有遇到让我奋不顾身的爱情 。”

他觉得自己目前生活非常惬意 ,他很享受这种单身的生活 。

赵文瑄是一个爱宠如命的人 ,家里养了六只猫和两条狗。 除了亲人以外 ,他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自己的宠物猫狗 。

收容流浪狗成了他的爱好 。为了更好地照顾宠物们, 他把家搬到了宁波 。

2017年参加朗读者时 ,他是第一个为宠物朗读的嘉宾 。他还用李白清平调里的两句诗形容自己的爱宠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赵文瑄却活得更加通透明朗 ,更加随性自然 。

做自己想做的是因为喜欢,无关其他。

你喜欢赵文瑄的哪部作品?#我要上微头条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必删!

一个饱受争议的叛徒,父亲的枉死让他由战斗英雄变成了叛乱分子!

姜华亭,1921年出生,山东莱阳人,由于是小地主家庭出身,衣食无忧的环境让他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在1937年抗战爆发前,姜华亭已念完中学,在缺乏教育的上世纪民国时期,这样的文化已然算得上是知识分子。

1937年抗战爆发后,山东迅速沦陷,莱阳也很快被日军占领,由于不想成为亡国奴,姜华亭家族拒绝充当汉奸,其父亲利用地主的身份,假意担任维持会人员,借此与日军周旋。而姜华亭则在当地八路军的引导下,于1938年加入了当地游击队,在莱阳山区与日军整整作战了7年之久,已然成为了一个游击战专家。

由于姜华亭的知识分子身份,其如果直接参加八路军,很快就能得到重用且可以步步高升。至少参考与他同一年龄且在同一年参加抗日战争的关豁明,就可以看出鲜明的对比!关豁明,1921年出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1955年授予上校军衔,70年代担任副军长职务。如果姜华亭效仿他的道路,未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但由于姜华亭是个孝子,且考虑加入八路军很可能会四处机动作战而无法留在莱阳,一心想尽孝道的姜华亭放弃了这条道路,在接下来7年的时间里始终留在莱阳山区与日军周旋作战。

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姜华亭才正式加入八路军,由于厚重的抗战资历和学历,姜华亭在2年后就直接被提拔为我军的排长,1952年被送往沈阳炮校深造,第二年中途曾入朝鲜参战抗击美军,借此实习,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被授予大尉军衔(与关豁明的差距实在悬殊)。

但就在他接受院校教育的第一年,兴致勃勃的他却意外地接到了来自老家的噩耗——父亲早在4年前就被活活打死!

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山东莱阳,姜华亭的父亲负责替我军隐藏的4万斤军粮被敌军查抄,第二年莱阳解放,我军工作组调查此事时,因有小人污蔑姜华亭的父亲是叛徒,工作组未加证实便贸然对姜华亭父亲展开公开揪斗,结果混乱中,其父被当地村民打折两根肋骨而死亡。而因为种种原因,当地并未向正在参加解放战争的姜华亭通报此事,以至于其4年后才知真相!而愤怒的姜华亭在得知父亲后,萌生了报复的想法!

1956年,姜华亭通过同学介绍,其调入西藏担任某炮营营长。

1957年,利用职务之便,姜华亭屡屡与当地有叛乱倾向的Z族高层人士接触,甚至暗中与一头目的女儿结婚,由于管理混乱,其所在单位竟然毫不知情!

1958年3月,姜华亭携带武器出逃,在一些Z族人士的掩护下暗中出逃并加入外地的叛乱武装,而在此过程中,其单位仍然一脸迷茫,直到几天后发现姜华亭一直寻找不见,才意识到严重性。

由于姜华亭有着长期的游击战经验和专业的炮兵指挥水平,他的加入也让Z族叛乱武装的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

1958年8月29日,我军一个排在追击敌人时被姜华亭带领的70余名叛乱分子包围,经激战该排全体官兵壮烈牺牲,曾经相识的该排排长杨连宝被俘后,不顾情面的姜华亭亲手将其杀害!

1958年9月17日,我军一支16人组成的进藏医疗队,在途中遭到姜华亭带领的50多名叛乱分子的伏击,经激战该医疗队全体成员牺牲,几个重伤的医务人员更被叛乱分子活活砍死!

1958年9月20日,姜华亭率领500余人在山南尼木宗地区竟然对我方2个团共计2000余人进行伏击,造成我方270余人牺牲,团参谋长张敬福牺牲,叛乱分子死亡不足百人。

但在我军强有力的打击下,至1959年,姜华亭和他手下的匪徒们已无力回天,叛乱武装大部遭到歼灭,走投无路的姜华亭逃亡印度投奔三哥,混乱中其所谓岳父和妻子也下落不明。姜华亭就此定居印度,并与一个汉族女子结婚,但并无生养,1962年对印自卫还击战时期,为换取生活费,姜华亭不惜将自己所知的情报卖与三哥,还曾经想加入CIA但没被理会。旅居印度期间出版了有关自己一生的自传,1987年姜华亭因糖尿病而客死他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51323/
1
上一篇南京公务员考哪种(南京什么公务员比较好考)
下一篇 公务员卖替补岗(公务员顶替上班)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