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门级别,单位最高职级可以是一级调研员,一级主任科员以下的职位数量充足,部门副职也不少。每个部门至少有一个副职,有的部门只配了两个副职,现在还空缺着。去年有几个职级的公务员被提拔为部门副职,表现不错。今年因为部门副职调动,不得不考虑补充提拔。
组织认为,几位30岁左右的高级主管,其工作能力和声誉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将其列为预备人选。但在与这些干部本人的初步接触中,这些干部无论男女,都表示不愿意担任副厅级,只想走职级晋升的道路。原因是当领导要求太多,他们自觉能力不足,条件不足,无能。
现在感觉很多体制内的年轻人没有应有的精神和朝气,提前和中老年人平起平坐了。这真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想吗?
#职场##职场达人炼成记#

如果你被提拔到乡镇任副职领导,自己感觉不胜任,能辞去领导领导职务吗?
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你怎么看?
#公务员# #职场#
本人原来是市直单位的副职,现在是退居二线的公务员。最近单位搬迁新办公楼,本人的办公室从一人一间变为二人一间,你们怎么看?
我原来是单位的常务副职,单位里大家对我尊重有加,在单位的影响也非同凡响,根据有关要求和惯例,班子成员的办公室配备都是一人一间,享受一定的特权。去年我退下来后,曾经向主要领导提出让出办公室,可领导不同意。最近刚搬迁办公楼,自然我的办公室就要做出调整了,所以本人心态平静得很,主要原因是早已将自己看成是普通一员。官场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要有自知知明的。你们说呢?
在基层体制内多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县级两办居然拿出位置招公务员了,原来大家八项过海各显神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了。

这到底又是啥原因呢?
1、很多岗位降级了,而且很严重。机构改革后,县级两办副职降级,内设科室改股室,股长没级别,和科员一个样是普通干部。改革前两办的副主任们基本上都是正科级,副科基本没有,机构改革后除了县委办的常务副主任一般为正科级外,其他的副主任一律是副科。主任们才是正科,副主任们以后想要转为正科难度很大,只能在两办苦熬,才有可能下放到乡镇或者县直单位任一把手,要不然没啥希望。内设科室变成了股室,也就是股级岗位,原来科室负责人都是副科级,现在全都变成了股级,说白了就是科员,想要从其他地方选拔人才直接来用有些困难,因为在乡镇提拔要比两办快,乡镇的人肯定不愿意来,其他部门的人想来经验不足,只能从小兵干起,再提拔为股长最少四五年,再从股长提拔为副科级又要需要这么长时间,一般人扛不住。

2、工作任务更重了。两办承担的事务比改革前增加好几倍,两办普通干部除了白天正常上班,还要经常性加班、值夜班,也没有加班、值夜班补贴,基本上是白加黑,5加2,而且要求高、责任重,辛苦程度大大增强。
3、编制减少了很多。相比机构改革前,政府办的很多职能全都划转走了。职能划走,人就跟着走了,人跟着走了,编制也就跟着走了,比如政务信息这块划给了大数据管理局,县长热线也划给了大数据管理局,应急的相关职能划给了应急管理局。等等吧,编制少了,岗位少了,晋升的几率也就少了。
4、没了威望。一个副科级副主任、股级股长想要去对口联系正科级的县直单位推动工作,级别不够,力度小了,没了威望,他们不听使唤了。
5、安排没有以前好了。苦熬几年后现在安排得没以前好了,看不到希望,以前,大家都想到两办来,主要想着辛苦付出会有希望,现在却是更辛苦,但希望几乎断绝,对年轻干部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像我在两办已经5年,将最好的青春都辛苦给了两办,今年才提拔为股长,手下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官二代,一个宝妈,要他们干点事,理由多多,索性我自己干,真的好心酸,想到以后提拔为副科感觉几乎是希望渺茫,下乡镇已经年龄过了,现在乡镇班子几乎大部分都是90后,不知道今后的路在哪里。
6、年轻人没有以前的年轻人吃得了苦,也不那么积极上进了。大家习惯性平躺或者佛系,无欲无求,追求生活的悠哉乐哉。
基于此,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了,他们要么佛系,要么遴选去省里或者市里。现在的两办真的是青黄不接了。#有话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