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胎的红利
投胎这玩意也是有讲究的,投胎日子选得好人生的差距是很大的。
我们先说说教育。
1992年我参加高考的时候,重庆还是四川,当年四川参加高考的学生有23万,大专以上录取3万,录取比例10%多一点,到了2020年,全国参加高考的学生是1070万,录取980万,录取比例超过90%。也是2020年,全国985、211录取人数大致是80万。
也就是说1992年能够考上普通大专的学生如果投胎到2020年参加高考,不但肯定能越过本科这道坎,还有很大概率上985与211这类全国优秀的大学——这就是投胎的红利。
未来这个趋势会更加明显,在生育率下降中考分流之后,未来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上985与211的比例从2020年的7%左右,一下子提高到20%,到2020年会提高到40%左右!
大家也不要为中考分流而焦虑,未来我国职业学校发展趋势是学德国——职业学校升级为大学。
现在德国就是这样一个情况,从职业大学毕业有专业技能的学生,在就业市场远远比普通大学普通专业的毕业生更受欢迎,薪资也更高。
反正我的孩子未来如果成绩不好,我是愿意让他去上职业大学的。
然后就是就业。
投胎时间越往后,未来面临的就业压力完全不一样。
我们以当下为例比较。
全国14.1亿人,正在就业的人数大概是7.4亿,其中体制内大概8000万(国有企业4000万,政府公务员+事业编4000万),然后就是官方说法的“灵活就业人群”2个亿,其余就是有正儿八经工作的大概是4.6亿。
这里注意一下,官方描述的“灵活就业”的参考标准就是能给自己买社保与医保的。在我看来,即使能给自己买社保与医保可能也有很多人其实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所以,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整个中国能够提供直接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岗位其实只有5.4亿个(2个亿灵活就业的人群我们暂且不考虑)。
所以,为什么大家觉得就业市场这么卷呢?找工作这么难呢?就是工作岗位供给与就业需要之间有巨大的缺口。
但是未来就完全不同。
我们把未来设定为2040年(大致也就是现在2010年后投胎的孩子大学毕业之后),保守估计届时中国GDP大致是现在2.5倍左右,也就是人均GDP在2.5万美元以上(这个与官方预测的目标要低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能提供多少工作岗位呢?
理论上目前国家的算法是增加1%的GDP就能新增200万个工作岗位,如果GDP增加250%,理论上可以新增5亿的工作岗位,总体工作岗位就差不多可以增加一倍。
但是实际上中国GDP要增加2倍半,那么产业升级是一定要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劳动效率会大幅度提高,同时考虑到未来智能化广泛应用,这也会替代大量工作岗位(比如现在停车场收费、超市收银等岗位也开始无人化)。
所以,未来即使我们GDP增加2倍半,工作岗位也不会增加多少,保守起见,我们还是按照只有5.4亿个工作岗位计算。
那么届时有多少劳动力人口呢?
给一组不同年龄层人口数据。
60后约2.17亿人。
70后约2.24亿人。
80后约2.19亿人。
90后约1.88亿人。
00后约1.47亿人。
10后约1.46亿人。
到2040年,60后,70年全部退休,然后是00后、10后人群顶上来接班,导致适龄劳动力变化时这样:
1.47亿+1.46亿-2.17亿-2.24亿=-1.48亿。
整整适龄劳动力人口减少1.48亿。
我们用当下的7.4亿-1.48亿=5.92亿。
所以到了2040年情况就是5.4亿个就业岗位对5.92亿适龄就业人口。
这样看上去是不是还有5200万缺口?
但是不要忘记了,以上都是按照最保守估计,包括GDP增长2.5倍,就业岗位没有任何增加,其次,2亿灵活就业人口全部考虑为未就业,实际上这2亿灵活就业人口至少有一半是有稳定收入的,所以这么七七八八算下来,2040年适龄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相比不是就业岗位有缺口的问题,而是适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从2040年到2050年就业市场供需缺口还会扩大,因为80后2.19亿人退休了,然后是20后估计也就是1.4亿人顶上来,就这样又会产生8000万的人力缺口。
所以,未来我们的孩子就业不但不会像现在这么竞争激烈这么卷,而是有充分保障的,国家比较头痛的问题是适龄劳动力缺口的问题。
估计最后的解决方案基本就是走欧美的路子,从落后国家引进低端劳动力,比如从菲律宾引进菲佣,从越南引进越嫂等等。
当然,国家也会出台政策保护本国国民的就业权利,比如用人单位聘用本国公民会有税收优惠等等。
很多时候我都羡慕这批2010年投胎的孩子们,他们面临的环境与我们这代人相比,简直太友好了。
今天单位分配来了一个选调生,女生,川大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说实话,现在公务员女生越来越多了,单位近三年进了20多个人,有80%都是女生。我们单位主责主业是办案,女生太多真不好开展工作,但是招录工作的时候又没办法限制性别。还是重庆比较好,招录的时候,限制男女各一半的名额,比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