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年,董和(董允的父亲)出任成都县令。他到任之后,恩威并施,颇得人心。尤其在减少婚丧嫁娶之类的铺张浪费方面大有作为,可是他在任不超过一年,刘璋就收到了很多人对他的弹劾,想把他召回成都,这是怎么回事?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东汉末年,他带着全家西迁到了成都。一开始,刘璋对于这个人十分敬畏,董和性格清高,做事老成,经常不苟言笑。为了考验他的能力,也为了暗暗的磨砺一下他,刘璋就把他派到了成都县担任县长。
其实,这个职位看起来很好,实际上非常难做。成都因为是古代物产丰饶的大县,所以有很多豪强大族,富户乡绅,加上当地奢侈之风盛行,所以在成都治理民政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但是董和没有推辞,反而是欣然上任。
董大人到任之后,立马恩威并施,开启了他的新改革。因为当地的奢侈之风十分盛行,尤其在婚丧嫁娶的方面,很多人都是倾尽家资,搞的社会风气十分靡费。于是董和便开始厉行节俭,他自己穿着素的麻布衣服,同时用自己的“工资”为县城修桥挖渠。因此在成都深得民心。
董和的举动虽然让成都的普通百姓十分感动,但是却触动了很多士族豪强的利益。于是,就在董和担任成都县令不足一年,就有很多人向刘璋报告,说董和鱼肉百姓,肆意胡为,申请把董和调离成都。刘璋一开始信以为真,真的想把董和调离,结果成都县的很多人扶老携幼的跪拜,陈述董大人的善政。刘璋这才明白董和的才能。
后来,刘备攻下成都,董和带着自己的妻子还有儿子董允投降了刘备。刘备也十分欣赏这位长者的才能,于是便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成都还有一位和刘备走的热络的俊才费观,而他的侄子就是入后大名鼎鼎的蜀汉重臣费祎。
董和在刘备手下共事多年,刘备对他非常倚重,诸葛亮也是对董和十分欣赏,和他倾心相交。当时,益州名士刘巴经常和董和发生矛盾,因为董和与自己的政见大多不同,所以屡屡在刘备面前弹劾董和的错误,还编造董和私收贿赂的事大肆污蔑。刘备一方面敬重董和的为人,认为此事不真,另一边,又要仰仗刘巴的名士形象,为自己站稳脚跟。所以,在两位名人之间反复周旋,有时也让刘备感到疲于奔命。
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接手蜀汉政权时,对于董和就是十分信任了。除了有共事多年的基本信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两个人在一些个人素质上都保持了一致:两人都是品行高洁,不苟言笑;都是不置私产,两袖清风;都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因此在董和去世时,家中连一石多余的粮食都没有,只能靠乡人的供给才办完了丧礼。诸葛亮十分悲痛,他在哭祭董和时,潸然泪下:董幼宰乃忠贞贤良之人,今日故去,真真令人心痛。
不过,董和虽然故去,但是他的儿子董允却成长起来了。当年,董和归降刘备时,董允就跟着父亲也来到了刘备的跟前。当时,董允和费祎年纪相仿,成为一对亲密好友。名士许靖十分欣赏这二位年轻人,认为他们两个人的才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辈,但至于这二人孰优孰劣,连许靖也没有做出真正的评判。
后来,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两个人前去吊唁。因为董和为人正直,两袖清风,所以家中没有太多私产,所以给了两个人一辆十分简陋的小车,让他们前去吊唁。董允面露难色,十分尴尬,反倒是费祎十分淡定从容地上了车。看到这一幕,董和十分感慨地说:我现在才知道你们二人谁优谁劣了,我的儿子到底比不上费文伟啊。
因为许靖是益州唯一一位国家级别的名士,所以前来吊唁的达官显贵和士族乡绅很多,即便是公务缠身的诸葛亮也来了。坐着这样简陋的小车到来,董允下车之后十分局促,有些紧张,而费祎则是在吊唁时悲切哀悼,和别人又是交往如常。因此,董允都十分敬服费祎的为人。
其实,如果单单用这样一个事件来评价二人孰优孰劣是十分武断的。因为二人本就不是一种性格和品行的人,董允性格内敛,品行高洁,比较在意个人修养,是名副其实的实干派官员,而费祎为人阳光,做事巧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堪称一位出色的外交人才。所以,董允在担任太子东宫官员时尽心尽力,费祎后来出使东吴,每次也都是不辱使命。
董允为人和父亲一样正派,每一次都是直言极谏的规劝刘禅的过失,因此刘禅对他十分畏惧。当时的宦官黄皓因为得到刘禅的宠幸,十分骄横,大肆揽权,但是每次董允出现在刘禅的面前时,黄皓总是小心怯懦,生怕自己被董允抓住一点错处。
公元246年,董允病逝于成都。在蜀汉士民眼中,董允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列为“蜀汉四英”,给予了董允十分高尚的评价。对内,董允有匡主护国之功,对外,他也是团结同僚的好官员。但他去世之后,继任者陈祗为人谄媚,与中常侍黄皓逐渐把持朝政,迷惑刘禅,终于导致蜀汉灭亡。蜀汉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
三国时期的列传大多是几人和为一传,或者功绩和父兄列为一传。而董允是为数不多出现了“子不系父,可别载姓”的人物之一,这可能也是对他人品端方,为官清正最好的一个证明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