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博爱的大刘下榻北京长城饭店,浅夜时分,便一个人溜达进了隔壁的天上人间。
大佬一来,会所蓬荜生辉,覃辉唤来当家花魁梁海玲,让其好生伺候。
却不料,天上人间的命运也随着一段“有始无终”的爱情故事,悄然发生了改变。
时间回到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梁海玲正值青春华年,跟风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屡考屡败的她最终耗尽了精力,于是进入一家公司当起了会计。
进入公司后,梁海玲凭着美貌的长相,颇受领导喜爱,他们经常一起偷偷来到天上人间宴请客户。
久而久之,梁爱玲认识了彼时天上人间的当家花魁司玲,司玲问他:你每月工资多少钱?
梁海玲满足的说:2500。
毕竟那时候,这个工资水平并不太低。
没想到,司玲鄙夷一笑,然后说:我一晚上可赚百万。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梁海玲的内心,没多久,他就和领导撇清了关系,来到了天上人间。
很快,作为介绍人的司玲就后悔了,梁海玲这姑娘非等闲女子,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才识过人,谈哲学、话人生、讲金融、聊八卦,无所不能。
没多久,司玲的风头就被她抢的一干二净。
有一次,梁海玲接待黄任中,一番吹拉弹唱之后,这位富二代甚是满意,仅小费就给了她400万。
紧接着,日本商人又给了30万。
正在司玲气的八窍生烟之际,拳王泰森和霍利菲尔德又慕名而来,点名要见梁海玲。
至此,司玲的头牌殊荣,便被初来乍到的梁海玲抢去了。
2005年,香港有名的情场战将大刘不期而至,老板覃辉大喜过望,也没多想,便安排梁海玲亲自接待。
而梁海玲早就听说过大刘的威名,斥资百万和千万给关之琳、李嘉欣买豪宅的事,令他羡慕不已。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话说当晚,梁海玲穷尽毕生所学,把大刘伺候的半人半仙,结果,一枚鸽子蛋就理所当然的带在了她的手上。
次日一早,梁海玲向覃辉提出辞职。
作为天上人间的摇钱树,老板这么可能轻易让梁海玲离开?一番好言相留,怎奈她去意已决。
梁海玲的离开,可以看做是天上人间走下坡路的起点。
很快,覃辉因投资失利尽赔15亿,加上天上人间生意不景气,于是他来了一招金蝉脱壳,转让了这份事业。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很快天上人间出事,覃辉很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而梁海玲,还没来得及去香港奔投大刘,便于一个夜黑风高之夜,于家中遇害,原因至今不明。
一代花魁,从此香消玉损,而那个纸醉金迷的天上人间,最终也轰然倒塌。
时光流转中,这些往事已经蒙上了厚厚的尘埃,但这个故事存在的价值,那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警醒世人,遵规守纪、敬畏法律,这才是我们行稳致远的根本。
今天,看了一篇微头条,说在机关70后是被耽误的一代。然后,算了算单位的情况,好像还真是这样。
单位目前有一正三副三个副调研员一名纪检,科长23人。细数一下,局长78年,副局长+副调研员都是64~68年的。科长们因去年5人晋升四级调研员,64年之前的4人全部免去职务,所以目前科长们几乎都是65~70年1月年的,只有去年新提拔的四人是78~79年的。副科长16人,5人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其余全是85后,有6名90后。
细数这些副局长和调研员们,升职肯定是无望了,都是熬年头等退休,而近20名科长也会在未来五~8年完成晋升四调退休或退出职务,那么未来提拔起来的新科长们只能是85后的年轻人,还真没有70后什么事儿了。
再分析目前机关干部年龄结构,发现单位在92年之后,一直到2005年,几乎没有新招录公务员,仅有的70~85年的这些人员,大多部队转业或调入人员。这些人到了单位,部队专业的不懂专业,调入机关的学历低或关系户人居多,再加上一帮60后业务骨干挡在前面,似乎使他们成为隐形,所以也就在提拔任职时,使本就不多的这个年龄段的人几乎是一个结构性断档。
而现在,为了调整干部结构,强调年轻化,这些70后的人优势不在,只能成为85后,甚至是90后的服务者和服从者。#职场众生相#
好多人问我最好的出生年代是什么时候?我个人觉得,最好的出生年代就是我出生的那年:1983年。当然有可能前后差个一年两年的,但就是这么个意思。理由如下。
①高考赶上扩招了。高考是1999年开始扩招的,我是2001年上大学的,从我之后,大学的录取规模总体就稳定了,而我入学那年的人数是当年97年大学毕业生的3倍左右。所以,我刚好赶上了扩招的红利,考大学简单了不少,但那时候大学生本身又不多,机会很多。
②公务员录取也容易,我记得好像2003年左右公务员才开始实行招考录取的,我2005年本科毕业的时候,好多同学考公务员都是随随便便就考上的,那时候竞争根本不激烈,而且招的人不少,录取比例很高,认真复习一下基本都能考上,不像现在几百几千录一个。
③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我08年硕士毕业的时候,那时候刚好是外企和国内互联网公司的一道分界线,之前毕业的还是去外企的多,外企更吃香,从我这一年开始明显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发力,所以我这一批人如果进互联网,正好就是最早的那一波,事实上我好多在互联网的同学都是人生赢家了,股票少则大几百万,多则几千万,年收入都在200w以上,管理不少员工,多数已经财富自由。
④买房便宜。这个是显而易见的,不用说太多了。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北三环精装修八九千,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北五环1w,虽然当时看也不便宜,但靠自己的努力都可以买的起房子,如果家里能给个二三十万帮助,那就更容易上车了。
⑤落户容易买车容易。北京落户是从2012年才开始真正收紧的,车牌是2011年开始限购的。我这批人,大多都有户口,也基本都有车。算是都赶上了。就因为买车买房都不难,所以相应的,我的同林人几乎没有大龄未婚男女,最多32也就都结婚了,不像现在,要考虑的事情那么多。
⑥赶上二胎了。至少我这批人,都还是传统的人比较多,很少有主动丁克的。2014年开始放开二胎,我这批人才30出头,所以但凡想要二胎的,根本没耽误,不像70后,想生但是年纪大了。
综上,我这批人,跟70后比,考大学简单了,又有互联网红利,还赶上二胎了,跟90后比,买房便宜,落户容易,车牌容易。时至今日,我们也就不到40的年龄,好多人靠自己在北京有车有房有户,而且可能还不止一套,完完全全的抓住了时代红利,成为了人生赢家。
剑指犯罪保民安 赤胆忠心铸警魂
在郑州刑警中,一提到张慷,都知道他是个出了名的“拼命三郎”。这份拼,在于他对每起案件的执着;这份拼,更体现在他对刑侦事业的热爱。自2005年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张慷就一直战斗在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第一线,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河南省中原卫士、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打击两抢一盗专项行动先进个人、全市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
就是这么一个钢铁血性的汉子,他却也总有细心的一面。由于刑侦工作的特殊性,民警们外出奔波、加班加点、熬夜通宵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张慷同志总能把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谁的家中有困难,谁又该过生日,哪位生病住院,每次他都全力予以帮助。在郑东新区这支刑侦队伍中,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看似普通的几个字,却彰显着郑东新区刑侦人的那股拼劲!几年来,郑东新区刑侦大队在张慷同志的带领下,载誉满满,多次获得河南省基层先进刑警大队、全市公安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基层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先后有20余名民警被立功受奖。
在刑侦工作十余年,张慷同志不仅自身业务过硬,而且非常注重抓好队伍建设。他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确保辖区稳定,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只有团队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张慷提出了“以担当显忠诚,用团结聚合力,拿严管保安全”的队建思路,坚持从日常工作抓起,从自身严起,以身作则,表率带头。特别是在侦办郑东新区特大“民族资产解冻”系列诈骗案件侦破过程中,他再一次冲在前、干在前,争当急先锋、排头兵,行胜于言、树立典范。
2019年2月16日元宵节当天,专案组兵分四路,赴山东、河北、新疆、东北四省实施抓捕。因考虑天气寒冷,张慷主动带领8名侦查员前往东北,抓捕几天恰逢东北大雪,张慷一行人克服种种困难,顶风冒雪、日夜奋战,最终一举将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2019年3月20日,按照分局党委的要求,他又一次带领专案组成员赶赴广西开展工作。八桂之地历来以山路险峻著称,再加上犯罪嫌疑人多又依托山势进行藏匿且语言不通,抓捕中多次亲历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等恶劣危急情况,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最终凭着惊人的毅力,专案组在广西连续奋战30余日,案件主犯悉数被擒,并最终取得了打掉诈骗团伙6个,破获案件250起,总涉案金额7300万,抓获犯罪嫌疑人22人,缴获涉案赃款500万的丰硕战果。
由于常年在外侦查破案,张慷每年在家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3个月。几年来,为了工作他很少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甚至有时想和家人一起聚个餐,吃顿完整饭都很难,在他的心里,总有着那一份对家庭的愧疚。
近年来,张慷带领刑侦大队民警先后侦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每每提到这些所侦办过的重特大案件,他都如数家珍一般,停不下来。但面对荣誉和成绩,他却总是说“我们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无论再苦再累都是应该的,保一方平安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从战斗员到指挥员,他一直奋战在刑侦一线;为了辖区的稳定、百姓的平安,他牢记使命,重任在肩;他带领队伍破命案、攻积案、扫黑恶、除奸邪,为辖区群众守护了一片净土蓝天;他是犯罪分子的“克星”,是百姓心中的“神探”,用胸中的浩然正气让刑侦利剑更加耀眼!①
河南法制报记者杨勇通讯员张斌
那年,我离开了工作13年的单位
2005年,全县乡镇按照上级要求进行机构改革,改革包括优化设置、合并乡镇、竞争上岗、提高效能等等,但干部职工最关心的还是精简人员。
我的姐姐听说乡里要裁减人员,担心得睡不着,当时她家还没有电话,就借用邻居的电话给我联系,说了一大通,意思是怕我被裁掉。我说放心,这次裁减的主要是临时人员和事业编人员,我给她解释公务员与事业编,她也不懂,我最后说不包括我,她才放心。
竞争上岗的人员,首先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笔试,但笔试不淘汰人,竞岗人员全部参加考核和面试。
然后是进行考核。参加考核的人员包括班子成员、正式干部职工、乡镇部门负责人和村支部书记,印象比较深的是,那次考核会是我参加的所有会议中人员最全的一次,没有一个替会的。考核很简单,就是在考核表上对每个人进行等次评价,只需要在相应空格内打钩。收表时,是分开收的,班子成员收在一起,干部职工收在一起,乡镇部门负责人收在一起,村支部书记收在一起。
最后是面试,在机关大会议室举行,乡班子成员打分,我与另一个人总分。第二个人面试结束,公布第一个人的面试分数。说实话,得分与面试者的表现有关系,但主要是看平常工作,因为都是自己的职工,领导都熟悉。有一位职工走上演讲台,由于紧张,讲不出话来,但平常工作踏实肯干,得分并不低。
笔试、考核和面试分数加权得出成绩,经过班子会研究,通过了竞争上岗的名单,并在第二天8点上班前公布出来。那天热闹了一天,当然有高兴的,有沮丧的。
回想我去单位报到,那时乡政府才成立三年,我兢兢业业工作了13年,它也完成了16年的历史使命,全县只撤并一个乡,就是我们乡。我们乡整体并入邻近乡镇,他们接收了2名领导和10名职工,以及全部下岗人员。其他通过竞争上岗的职工分到了各个乡镇,一个乡镇接收两位职工,为了照顾情绪,偏远的乡镇没有分配。
我则跟随四名领导干部分配到了一个新组建的街道办事处,可以说是进城了,老婆很高兴,终于一家人能在中午一起吃饭了,原先上班距离远,一去就是一天,中午不在家吃饭。
前几天,我和几个久未谋面的高中同学在一起聚会,席间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应该是大家最有共同话题的了、
其中,有一个男同学是当年的学霸,当年考了一所不错的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在2004年,毕业不到三年时间就在上海买房买车了。
但收入和付出也是相匹配的,在上海工作期间,他每天都要加班,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出差,甚至有过在一天的时间里赶三趟飞机的经历。可以说,基本上没有私人生活。他感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于是在2005年辞职,回长沙考了公务员并且卖掉了在上海的房子。
当然,随之而来的是收入锐减,从月收入16000元变成了1600元。他开玩笑道,第一次拿到这么“寒碜”的工资,他都呆住了。
还好,公务员的工作稳定且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他的精神上变得轻松多了,也有时间谈恋爱了。随后,谈恋爱、结婚、生子,每天朝九晚五,他的生活就这样变得程序化了。
我问他,有没有后悔,毕竟如果留在上海的话,他的生活要比现在富足得多,光那套房子就价值不菲了。
他笑了笑说,那我可能就不会生两个小孩了。
同时,他也感叹道,这些年见过一些高中同学,从他们现在的状态来看,留在小县城的同学是幸福感最强的,其次是在长沙这些中等城市的,呆在大城市的同学看起来风光,但幸福感是最差的。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这么大,很多家长焦虑,都想让孩子上名牌学校,到大城市发展,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让孩子来做,真的合适吗?
我听了他的话,也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