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个月挣多少钱,能养得起一妻六妾。看看他的日记,原来从他当官开始,工资丰厚。
白居易刚当公务员时,在皇家图书馆当校对,官名是校书郎。别看是个小公务员,工资一点也不低,一个月16000钱,活得滋滋润润。
后来当了左拾遗,相当于纪检工作,每天没事到处溜溜,看到哪不顺眼,就参一本。这每天告状的活,居然一年能拿到30万钱的薪水,工资涨幅不大,权力不小,估计是个清闲的肥差。
没多长时间,又转职京兆户曹,在首都管人口,还有祭祀等杂七杂八的事,现钱反而少了,每个月只有四五万,但是另外有200石粮食,按照唐朝的度量衡,约10600公斤,这能养活好几百口子。
后来因为宰相遇刺的事,被贬为江州司马,管理着地方部队,除了每个月能拿到六七万钱外,每年还能领几百石的粮食补贴。
之后又被罢免到杭州做了刺史,虽然不知道他的工资是多少,但从他的诗“移家入新宅,罢郡有馀资”可能看到,到了新地方,盖了新别墅,活得逍遥自在。
苏州当刺史时,每年的粮食补贴已经到了2000石106000公斤,是当户曹时的10倍。
后来伺候皇太子,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一个月工资涨到了八九万,“官衔依口得,俸禄逐身来。”白居易非常得意。没过几年又成了太子的老师,月薪一下子涨到了十几万。
七十岁退休后,一个月50000钱,即便工资减半,仍然“禄逐年支粟满囷。”
白居易人口也众多,除了正妻外,还有小蛮、灵素、菱、谷、紫、红六个小妾,而且到了老年,年老体衰,想遣散小妾,小妾赶都赶不走。#历史趣聊#
其实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还有人去图书馆,直到今早办事看到图书馆门口有人在背书,瞬间明白了,他们都是一群已经毕业,或者毕业多年的备考学生。
如果换作我,想考研或者公务员,我也会来这里。每个图书馆都会单独设立一个自习区,但是是收费的,费用也不会很高,但是可以做到全天安静的在这里学习,不被打扰。
像我们这种有家庭的都知道,想要考什么都太难了,孩子太吵,家里人多,压根静不下心来,可是在这里真的可以做到,心无旁骛的学习,因为大家都很努力,这种自觉的学习氛围,是家里永远都给不到的,可能这也是很受年轻人喜欢的重要原因吧!其实这个和我们当年上大学的自习室是差不多的,每天都有一群人坐在里面默默看书,安静的一根针掉下都能听见,全靠自觉,谁说话感觉像是犯了大错一样,看不下去的时候,也可以拿个书去外面背诵。和我们当年的情况,简直一模一样。
我之前听到很多人说过:毕业了考试就不行了,没有了大学的环境。可是这么一个好地方不就是对于大学环境的再还原吗?
之前我看到有终身学习这样的口号,我还在想,在哪学,也很好奇,为什么到现在还有图书馆这个神奇地方的存在。现在好像一下子全部明白了,即使出了学校,想学习,国家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学习资源的,主要看我们有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了。有时候,很多事情,主要还是靠自己! #头号周刊#
什么样的职业是受很多人青睐的呢,一定会有说是公务员。但是你知道吗?每次去图书馆时,总觉得图书馆管理员是一个很岁月静好的工作,没想到,仔细一了解发现,这个职业要求的学历可以硕士起,一下子很多人就挡在门外了吧,还不止呢。你觉得岁月静好的职业,可能是因为你没在其中,那些深在其中的人都有哪些现身说法呢。
钱钟书的《围城》说过,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不在了个圈里,你是圈不动那些圈外的人。因为得不到的都在撩拨你的心。你的劝解只会被他们理解为,你得到了,当然会这么说了,这句酸酸的话。自己体会吧。
#大学生就业#今天《财经》发布的《“铁饭碗”能成大学生就业避风港吗? 》 中,采访了对于大学生考公热的看法。两位记者的灵感之一是我的一条朋友圈,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大家都在复习公务员时,觉得很感慨,为什么都是在复习公务员不学习专业课。经过几周的思考,我现在逐渐理解这个问题了。
#你去过图书馆看书吗# 大学里可以看书看一整天,看的人物传记比较多,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和宋氏三姐妹的都看过,还有一些诸如《读者》和《人物》的杂志。
那时候我们好早去图书馆占位置[呲牙]餐巾纸、水杯…好多占位置的东西,后来看公务员考试的书基本都在图书馆看的。
傍晚走出图书馆去食堂吃饭,吃完饭沿着十字路欣赏四叶草,真的是夕阳无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