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状元家庭背景大调查:状元大多来自教师家庭,其次是公务员家庭。是“小灶”开得多?还是基因好?答案是从小激发内驱力,培养3个好习惯!
国内某权威机构发布的一组数据,2007年到2016年这10年之间,全国录取的760名“高考状元”中,有35.09%是来自老师家庭,有18.62%来自公务员家庭。
不难理解,这两种家庭父母工作相对稳定,闲暇时间多,陪伴孩子学习的机会多。再者本身这两类家庭文化程度高,对孩子从小的习惯比较重视。
姑姑是小学语文老师,侄儿今年刚考上浙江大学,她对孩子的教育在我们周围都是出了名的优秀,没上过辅导班,侄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班级第一。
内驱力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动力。内驱力驱使下孩子愿意主动去学,遇到难题愿意钻研不放弃,读大量书籍不觉得枯燥,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主动爱上学习。
姑姑透露了她的教育方法:
1、从小培养阅读的习惯
下图是她家的书架,密密麻麻一书架的书,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学到高中四大名著、人物传记、古诗词、史书读了几千本。大量阅读的好处是孩子理解能力超强,因为各类知识的相通性,学知识比较灵活。
2、管理时间的习惯
从小教孩子管理时间,合理安排一天的时间,课前预习、上课听讲、课后复习安排得明明白白。孩子的时间都是自己安排,这个习惯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改掉拖沓的坏习惯。
3、从小玩成语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如图所示,她从小带孩子一起玩“成语接龙”游戏。谁赢了就有奖励,孩子受到鼓励,每天愿意主动学成语,不是简单的记住成语,而是一起了解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有关。
所以小学三四年级时已经背会了几千个成语。还能灵活运用。也因为玩这个游戏的缘故,孩子知识量爆增,写作水平提升很快,作文经常被拿来当范文。
我们总认为优秀的孩子基因好,却忽视其背后的努力,哪有天生的优秀,都是背后的默默努力。6-12岁是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期,也是孩子内驱力养成的关键期,父母要做的是培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姑姑曾推荐过一套《藏在地图里的成语》,她说学语文最忌讳“死记硬背”,让孩子不了解意思就去“死记硬背”是最大的错误,不仅记得慢,还挫伤孩子学习积极性。
因为很多成语都发生的古代,离现实生活很遥远,孩子理解起来困难。就算背会了也是不知道意思,忘得很快。很多孩子小学背会了,又忘记了,初高中又要重新学,重新背。
如果孩子从小记住了这个成语背后什么意思,什么典故?发生过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发生的?真正理解了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不会忘。
《藏在地图里的成语》是她强烈推荐的一套书。现在她仍然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个人去学这套书,每天学一个成语,了解背后的故事。
这套书把成语融合进历史、地理、人文、语文、政治知识当中,1600个成语故事,贴近教材,囊括了小学、初中、高中最常用的成语知识,同时延伸了更多知识。拒绝“割裂式”学习。
同时里面有很多机关,有成语小词典、介绍成语来历、近反义词、故事,最有意思的还是成语接龙,一个成语接龙出很多个成语,帮助延伸和拓展知识量。家长没事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接龙游戏,不仅可以提升孩子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心]一套书共4册,原价136元,当当年货节价52元,不到一顿饭钱,让孩子学起来轻松,扩展知识。需要的父母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