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年轻人该不该买房#主要还是考虑收入不确定预期。
如果你未来十年的收入保持2万元左右,那么在缴纳首付款之后,你还是有信心供房,因为你有十年的收入作为保障,还有十年时间思考如何赚钱。
但是,如果你未来一年也许会降薪或者失业,那么基本上不敢考虑购房供房的事情,因为这种情况违约断供风险较大,而且银行也未必会给你提供贷款。
不过,询问了一下周围朋友的情况,他们的房贷与首付款很多是爸爸妈妈帮忙,而很多父母一辈是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编制,即使他们退休了,但夫妻俩的每月退休金也有上万元,但父母一辈省吃俭用给孩子交了房贷或者首付款,孩子的压力却轻松了,即使薪酬下降或者失业,房贷部分还有父母的退休金撑着。
但是,这只是部分群体,还有很多人需要依靠自己本事赚首付款以及交房贷,对白手起家,且没有父母一辈退休金支持的中青年人来说,收入确定性预期很关键,购房仍需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条件。头条热榜

常识判断
某市执法机关扣押了甲公司的一批药材,致使甲公司无法向乙公司履行合同。甲公司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扣押决定。经审理,法院认定扣押行为违法。因该批药已经灭失,甲公司在承担违约责任后,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公司因药材被扣押无法履行合同不构成情势变更
B乙公司在两起行政诉讼中均不具有共同原告资格
C甲公司提起行政赔偿诉讼须经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
D执法机关的行政赔偿范围包括甲公司承担的违约责任
参考答案
答案解析
A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三条的规定,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成立后,合同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当事人一方明显不公平的,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可以与对方重新协商;在合理期限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根据公平原则变更或者解除合同。

所谓“情势”,是指合同成立时所依赖的客观情况;所谓“变更”,是指“合同赖以成立的环境或基础发生异常变动”。这里的“客观事实”,指一切可能导致合同基础动摇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难、意外事故、战争爆发、国家经济政策及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变等。客观情势的变化时刻存在,但一般变化不会引起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必须有重大的异常变动致使合同的法律基础丧失时才可适用。客观上,必须有情势变更的事实。这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前提条件。本案中,甲公司无法向乙公司履行合同是因为商品受到执法机关扣押,不符合情势变更适用的情况。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B项《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提起诉讼。”在第一起行政诉讼中,与扣押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为甲公司,因此甲公司为原告。

《国家赔偿法》第六条第一款:“受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要求赔偿。”甲公司在承担违约责任后,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甲公司为原告。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C项《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第二款“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该项说法正确,排除;
D项,《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六条:“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一)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法征收、征用财产的,返还财产;(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解除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造成财产损坏或者灭失的,依照本条第三项、第四项的规定赔偿;(三)应当返还的财产损坏的,能够恢复原状的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按照损害程度给付相应的赔偿金;(四)应当返还的财产灭失的,给付相应的赔偿金;……”因此执法机关的行政赔偿范围只包括药材的损失。该项说法错误,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

#公务员考试# 20220127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房地产政策松绑的背后
从目前看,房地产政策正在全面松绑,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从首付比例,二套房条款,到房贷利率,落户政策,等等。
甚至出台各种鼓励购房的措施,比如武汉某地区公务员购房可以一次性补贴15万,比如很多地区鼓励农民退出宅基地,买房优惠。
可以看的出来,全国都在全面的松绑楼市,表面看是为了稳定经济。虽然上面基调依旧是坚持住房不炒,坚决不刺激房地产作为提高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面对各地松绑楼市,却选择默不作声。
这几天,好像开窍了,想明白了,虽然不知道对不对。
这里先说三个主体:银行,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房子。再说一下它们的关系,目前所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都欠债,只不过多与少的问题,主要就是欠银行的钱,那开发商现在大多数都是要死不活,苟延残喘,要钱没有,要房子还有一堆。问题是银行只要钱,不要房子,那么怎么办?让房子卖出去,然后还债,不可能到自己腰包里的。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房子依旧卖不出去,开发商肯定还不上银行的钱,那么债务违约,这个结果就是,开发商破产,房子作为资产抵消部分债务给银行。
作为银行来说它一般不要房产,最起码不能是大规模的,它不能要,也不能说不要,那么只能把抵账的房产作为不良资产包一次性处置,比如好几栋毛坯房作价20亿抵账,然后15亿卖给AMC,银行20亿的债务问题,收回15亿,剩下的5亿坏账计提。
拿恒大来说吧,现在的局面就是,银行要恒大还债,恒大说没钱,半成品房子还有不少,库存也有不少,要不给你抵账?银行说我只要钱,你赶紧把房子卖掉还我钱。恒大说现在房子不好卖,得想办法让人来买,搞点优惠大酬宾活动,总价打个折,利率降一点,首付比例低一点,
实在不行,不买房的赋个啥颜色的码,得想办法嘛。

老公的公务员编制是最早的那一批自然过度,那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公务员,也不知道和事业编有什么区别。大学毕业分配的都是财政工资。事实上一直都没看出什么区别,倒是和事业编的专技岗比起来同一年毕业的工资反而少了一大截。上世纪九十年代工资差别不大,因为工资都是二三百块钱。后来工资慢慢地越来越多,差距也就越来越大。直到现在公务员两年涨一档,专技岗每年一档,所以公务员工资仍然很低,当然还有更低的,就是事业编,因为事业编没有车补。加上车补老公工资现在4000+,上班三十一年的大专生。年终的文明奖也从原来的每年3600下降到现在的2400。幸亏这几年多了个每月1280的绩效,所以还算可以了。老公是正科级待遇,算是工资比较高的了。刚毕业的也就2000左右。所以我们当地考公务员事业编的都是没有养家负担的,听上去体面。真正需要养家的只能去外面打工。以至于能在外地站住脚的都不会回来。如果两个人都是公务员,工资加起来4000左右,勉强可以维持生活,家里负责买房买车。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的工资常常几个月发不下来,因为是国家级贫困县,需要地方财政补贴的部分根本拿不出来,相对于市里边尤其是邻省的工资少几乎三分之一。当时因为下岗潮,有些人实在坚持不下去就下海了。我有个同学现在几千万的身价。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是没有舍得丢下这来之不易的工作。结婚时买的衣服穿了七八年,两万块钱买的房子借了十几家,还了七八年。所以我和老公一直对于考公持反对态度,儿子也深知这一点,一毕业就签了一个私企,只想着好好锻炼几年,边工作边考证,然后去大企业挣大钱。就在那时,谈了个女朋友,再加上疫情,就想着稳定,于是毁约又进了一家国企。其实之前还考上了一家地级市的国有银行,因为当时的“宏伟计划”就把银行给拒了。
就这样辞了找,找了辞,最后女朋友吹了,工作也不要了,突然坚持考公。于是开启了艰难的考公之旅。从儿子考上大学那一天起,我们就没有想过让他回来,现在更不会了,再怎么说也是个研究生,在外面混得再不好也比回家强。就算不行,也要争取让下一代脱离这可怕的高考内卷大省。

端午节回老家吃饭,堂叔来公公婆婆家玩,又正逢九年级填志愿。堂叔问我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我如实告知。他也告诉了我他女儿的成绩,我告诉他女儿考县一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我和我老公都建议他给他女儿报考免费师范,并且向他详细讲了免费师范的招生政策。因为他女儿并不十分突出,并且堂叔自己五十来岁了,这个女儿是最大的,堂叔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堂叔一个人挣钱,婶娘在家带孩子,五个人用钱,家庭经济困难。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这样建议,并告诉他:免费师范生是按照县里给的指标从高分录到低分,每人都只能填两个志愿,但一般是按第一志愿录取的。分为五年制的大专和六年制的本科,被录取了自己只要交生活费,学费不用管。五六年学制完成后,经过考核合格后,县教育局直接安排工作,但工作一般是在乡镇。但是去读之前要与县教育局签订合同,学成归来后必须在乡下工作满五年之后,才可调动或者考研或者考公务员,违约必须双倍陪偿五六年的学费。

结果听了之后,他兴趣了了,他觉得他女儿可以考个更好的学校,可以找个更好的工作。我们后面又给他讲了当前的就业形势,我告诉他现在有大把的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现在找工作竞争压力巨大,编制内的工作更难考,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大概要20万块钱去了。结果最后,他说他女儿最好还是读县一中,他不想他女儿考免费师范,当个小学或初中老师。我和我老公只好闭嘴,讲实话我们如果不为他一家考虑,根本不用多费口舌。
看到此种情况,我婆婆怪我们多嘴,不该多管闲事,别人只是问一问,又不是要我们做决定。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许他女儿会有更好的未来,也许他们以后会后悔,但我管不着了,一切随风而去吧!!
家里有套房子在出租,租客很和善,素质很高。夫妻俩早年来北京打拼,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赚出了北京全款两套房。他们自己的房子在西边,为了工作方便才在东边租的房子。今年租客突然违约了,要提前退租。

细聊之下才知道,疫情之后市场就一直不好,他们原本想着挺过2020就好了,后来想着扛过2021怎么也就能好转了。结果一路扛到了2022,全款两套房都扛进去了,扛不住了,准备留下些积蓄,把员工补偿发完就回老家了。
看完后我只想说我朋友大学之后出于一些原因没有工作,到现在两年了,我们家境相仿,都是非大富大贵但是平淡安稳有些家底的独生子女,消费习惯也差不多,小钱不少花,大钱基本不花,所以她父母一直养着她也没啥负担。
我是一直工作个没停的,虽然有点社恐,但是不社交就会烂掉,而且我比较要强,所以这几年摸爬滚打认识了好多人,这次疫情期间,有好多朋友失业的,公司裁员搬地方的,尤其是很多外企撤出,影响很大。
我父母都是基层公务员,差点停薪留职了,真的很不景气。前几天聊天,我那个朋友跟我说,她感觉好像疫情的影响不大,因为她的社交圈基本也是跟我们差不多家庭背景的年轻人,家里多少都是有公务员的。

确实还好,而且年轻人里面也有好些是找了个five公务员职位摸鱼的(有一个28岁的大哥,图书馆管理员,月薪4k左右),都是钱不多但是基本不搞投资,抗风险能力在这个当下看来比较高的家庭。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感谢关注!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两名高校学生拒服兵役被处罚#
一般情况会受到行政处罚,对自己的学业造成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有服兵役义务的公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强制其履行兵役义务,并可以处以罚款:
(一)拒绝、逃避兵役登记和体格检查的;
(二)应征公民拒绝、逃避征集的;
(三)预备役人员拒绝、逃避参加军事训练、执行军事勤务和征召的。
有前款第二项行为,拒不改正的,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或者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两年内不得出国(境)或者升学。

国防生违反培养协议规定,不履行相应义务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根据情节,由所在学校作退学等处理;毕业后拒绝服现役的,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并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处理。
当兵是多么光荣的事情,如果你可以当兵,你会义不容辞吗?
近来写了两篇关于政府融资的问题,很多读有还想继续听一听接下来的政府城投融资问题。昨天刚刚接待了一个中部地区的领导来深圳找钱,这个年关,大部分省份的领导和城投企业老总应该都在深圳,上海,北京等地找钱。找钱解决农民工工资和自己的工资问题,这个领导告诉我,只要有钱现在能够进来,哪怕利息搞一点都行,我问他高到什么程度,年化率15%左右都有,加上服务费就得16、17%了。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最主要现在还是找不到钱,因为没有钱愿意借给城投了。他出来找钱也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总比呆在家里天天被人催好,至少也在想办法。

这几年政府融资也出现了几大网红城市,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超越了国家规定的“三道红线”,网红城市除了负债高以外,还有就是已经违约或者在违约的路上。超越“三道红线”的城市,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基金等,凡是要在交易所备案的融资产品已经不可能在实现了,因为交易所已经停止受理他们的备案产品了。除了银行,商业租赁和商业保理之外,其他路劲基本上已经堵死。这种其实只是开始,真正的麻烦在明年,明年是很多城市的还款集中期,虽然国家允许借新还旧,前提是你得借到钱。光依靠国家银行贷款,也不可能完成这种任任务,银行贷款给政府也是有红线和指标的。前三年大量的非标产品“私募基金”明年到期的城市非常多,央行要求银行要快速清理非标产品,未来基本上不可能让银行继续购买这种融资产品。意味着这一条路基本上又堵死了,债券融资对地方财政,城投公司本身经营要求都非常高,即使发出来,也不一定有人购买,投资人去哪里找,一些保险公司和银行,除非有政治任务,要不然这些资金是不可能购买政府城投债券的。明不出意外,明年将是地方政府真正的违约的高潮,就看谁能够抗住明年的春夏秋冬。

关于明年的政府平台融资有几点预判:
1、地方政府债券将会继续扩大规模。前提是你得是发达经济地区,政府没有出现过债务违约,领导魄力得非常强。要不然你会难上加难,广东地区将是明年证券公司抢夺债券的最后处女地。
2、二十大将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改革。地方政府所有债券,谁叫孩子谁叫抱,谁家负债谁家还。前面出现有一个城市已经停止招聘公务员了,足以证明,他们的财政负担太重,想减少这一块的开支。
3、其他融资方式将彻底退出政府城投平台。政府官员从政策指导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思维,把地方政府当成企业来经营是政府转型的必经之路。
4、很多人指望房地产税,房地产税解决不了债务问题,只能够解决当地政府生活问题。我们不要对房地产税期望过高,毕竟我们还是有一部分刚性需求的。
5、明年的经济财政只会继续收紧,不会大开大合,会选择适当时期,开闸调整一下水位。开闸也只会对发达地区和中央企业有利好,对于政府城投平台,可能是某些人想多了。

6、财政部刚刚有提出,明年全国政府将继续过紧日子,这不是随便说,这绝对是真话,所以我们地方政府平台必须得未雨绸缪,找好自己的利润增长点,能够保证不暴雷就赢家。
一直在想为什么社会招聘一般限制在35岁以下呢?
个人归结以下几点:
1. 照猫画虎。国家公务员和事业编考试一般都有35岁的年龄限制,很多遴选、提拔都有类似的年龄限制,对社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2. 精力分散。3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精力开始分散,对工作的热情衰减,企业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的,从长远利益考虑,不愿再提供机会。
3. 可塑性差。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使企业的鸡汤文化很难奏效,人的成长发展基本开始定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热情没那么强啦。
4. 更加现实。一分钱一分付出,身体是自己的,成熟的人更加注重付出与收获的对等性。

为什么需要破解“35”岁分水岭?
1. 优劣互换。虽然年龄的增长和家庭的羁绊使超过35岁的人难以向20岁那样的劲头去努力,但是长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却是年轻人无法比拟的,成熟稳重的气质和驾驭负责问题的能力都是年轻人不可企及的,这也是领导人都不年轻的缘故,相对年轻的不可预知性,人们更信赖可知的未来。
2. 就业形势。人们寿命的普遍增长,社会老龄化日趋严重,延迟退休已成定局,年轻人该怎么重新界定呢?四十岁以下皆算青年是比较合理的。假如65岁退休,35岁才工作十年,只走过工作生涯的四分之一就有失业危机,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3. 理念转变。人们的婚姻观,老人养老方式,孩子的教育方式都在转变。结婚年龄持续增长,老人对统一养老方式更加认可,国家对家长减负,再加上传统的跨代抚养传统,使年轻人有更多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工作当中。

怎样破解“35”岁失业分水岭?
1. 国家层面需要解除编制和企事业单位的年龄限制,以能力论,只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任何时候都不算老,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
2. 创造更多开放的机会,公正取材,合理用材,可进可出,不能在提拔使用上以培养年轻人为借口搞一刀切,真正实现有才者有位,能者居之。
3. 完善基础保障服务,发展养老产业,大力降低育孩成本,减轻家长负担,让35岁年轻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
4. 发展成年教育,使年轻人有更多提升的机会和途径。
5. 做好制度引导保障,开展弹性工作机制和到龄弹性退出机制。
6. 加大劳动合同保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违约成本。
以上只是个人的感叹,不妥之处敬请谅解!
【琅河财经】房地产危机放大了地方的财务困境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困境在金融体系中出现,会引发更多麻烦。过去十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性信贷泡沫目前正在消退,结果导致经济放缓。微观上,普通家庭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就业和服务行业收入不确定性的打击最为严重,这减缓了大众消费,进而影响了GDP的增长。金融压力也在多个地方出现—从河南的村镇银行危机到越来越多年轻人对加杠杆的抵制,以及房地产开发商的违约加速。
可以预见,房地产行业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该行业占中国 GDP 的 24% 左右,占总体就业的比例相似,占总信贷的 30-35% 左右。 目前各地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怪现象”。地方政府敦促公务员购买或者代销房产,不然他们的工资就发不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