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90年大有关系初中毕业男去女当二年兵,或者上个电大都可进公务员系统好吧不象现在要考
仁者厚德载物李少莉的最高学历不过是电大函授法学专业,在1996年的时候才进入医学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连皮毛还都摸不到,怎么可能发表论文,这明显是涉嫌论文作假,欺骗组织,如果这条不成立,那么后面的晋升就不成立。而且李少莉两篇都是与其他两个人合作的论文,还不是第一作者,她是怎么拿到相当于医学院校副教授的副主任医师职称的,一般情况下是:大学本科毕业,进入医院,是住院医师,5年后,晋升为主治医师,5年后才能再晋升副主任医师,而李少莉不过是电大函授法学专业,第一条就不符合。李少莉又是怎么加入从事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民盟的,她的电大函授法学专业最高学历能算得上高中级知识分子?总之李少莉事件的确存在很多疑点。
我同事有一个同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到了县税务局,他们这届电大毕业生,命都挺好的,有的分配到了税务局,有的分配到了电力局,还有民政局防疫站的,现在混得都不错,比起1986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命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上一届大部分都分到了企业,都遇到了下岗的命运,可是他们进了税务局,都成了公务员,现在工资都四五千,还有住房公积金等各类补贴,人的命运真是千差万别,别太不信了
我的一个同学,参加1987年高考,考了450.5分,毕业分配到了县税务局,他们这届电大毕业生,命都挺好的,有的分配到了税务局,有的分配到了电力局,还有民政局防疫站的,现在混得都不错,比起1986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命运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上一届大部分都分到了企业,都遇到了下岗的命运,可是他们进了税务局,都成了公务员,现在工资都四五千,还有住房公积金等各类补贴,人的命运真是千差万别,别太不信了!
我1986年参加高考,考了448分,够了电大的分数线,由于上电大不给转户口,父亲没让我报,反观这年上了电大的同学,毕业后都分配到了县里的企业上班,后来都赶上了下岗,生活很不如意,有门路的调到了政府机关,当上了公务员,可是大部分没门路的都去私企打工去了,而我又去复读,考上了铁路院校,在铁路上班还是比较稳定的,月月工资有保障,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人啊都是命,不过选择也是挺重要的!
“耳钉姐”李少莉的证据来了,本科毕业大学被曝光!
李少莉在2004年—2006年期间就读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并获得本科学历。
看到她的毕业院校,总算明白她为什么有“点读机”的水平了,虽然说是本科毕业,但是这个本科的含金量可不高。
不知道大家了解不了解电大 ,电大很好上,报名就能上,不需要考试,只要交学费,到期就给毕业证。
像那种有门路晋升,但是没有学历的人 ,就适合上电大,可以快速取得学历,有了学历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一路高升,感觉李少莉就是这种人,看她的履历,自从2006年电大毕业,就一路高升,15年就获得内蒙古先进工作者称号,19年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2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如果不是点读机事件发生,被网友怀疑能力,她这一辈子可是真辉煌啊!
#我要上头条#
#八卦手册#
#头条创作挑战赛#
李副局长火遍全网,是“网暴”还是“监督”
近日来,李副局长成了全网最“火”的人物,大家的关注点主要是两个,一是靓丽的外形,奢华的装扮;二是手指点着发言稿逐字逐句的点读,引起大家对其业务能力的置疑。
接着又有人挖掘出了李副局长的简历,主要置疑的是年龄,如果是1966年出生,应该已过退休年龄,如果1968年出生,则还不到退休年龄。关键是一个人怎么会有两个公开的年龄呢?
还有履历当中的学历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电大学历太水,而且两年就拿了法学本科的学历,也令人怀疑。
纷纷扬扬当中,也有许多为李副局长解释的,一副3万元耳钉、一条4000元丝巾,普通人家攒钱也能买,电大学历国家也认可,指责批评一方是“网暴”了李副局长。
那么究竟是网暴还是监督呢?要看公众是以什么样的目的去看待这件事的。
国家有明确的公务员管理办法,违不违规一目了然,其实说起来也不难,有疑问之处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的调查予以说明,以正视听。现在最关键的就是相关部门要尽快站出来表态,是否正在调查,把过程透明公开,老百姓就不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猜测,政府的公信力也会进一步加强 。
如有问题,要坚决处理,没有问题,也要公布调查结果,让老百姓清楚明白。
呼市“李少莉副局长事件”,目然前已经二十天有余,可是,无论事态如何发酵,事件虽然被持续曝光,真相仍然扑朔迷离。李局岁五十六,已近花甲。应是做梦都想不到,因为偶然的事件,或者说偶然的两个细节,竟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李局事件”我无法做出判断结论,现在总结一下大家的所质疑的几点:
一是李局长是否涉嫌受贿问题;
新闻发布会上,李局长的打扮可谓精致;耳钉和围巾,其价值之高显然算得上是奢侈品。
可是30000元的耳钉,4000元的丝巾,都没有错,而错就错在她局长的身份上吗?我看也不尽然。脱离了艰苦朴素的身份上吗?昂贵的打扮,虽然不合时宜,但我觉得应该可以被接受,毕竟人家是局长嘛,些打扮完全可以消费的起。一局长花自己的钱,购买了自己喜欢的奢侈品,本就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可是有人深入剖析,认为李少莉的家里很可能还有别的奢侈品,进而质疑她的收入来源不正当,或者牵扯到个人作风问题。
有人说李局长的基本工资和家庭条件,根本不足以支撑她的日常消费,是否另有隐情,仿佛是人们所关心的。李局长每个月的工资能达到1万元左右,她丈夫是一名医生,收入稳定。所以对于一个年收入四五十万的家庭来说,李局长应该是有能力消费这两件奢侈品的。
如此看,李局长的奢侈品消费,应该能自圆其说。
再就是李局长的升迁之路是否正常问题:
公开信息显示,李少莉出生于1966年,18岁时进入了当地的一家棉纺织厂担任纺织女工。纺织女工摇身一变,成了一局之长。这个,才是大家所关心的。
当时在工厂工作一年以后,李少莉就弃工从医,进入了内蒙古医学院中医学徒专班学习。
学成之后,李少莉在医院工作了几年,据说是因为能力突出,她被调到了卫生局任职。李少莉从工人到医生,这个跨度实在是太大了,是否是因为有人给她开了后门?现在都知道,大学什么专业最苦?医学啊!分数高,时间长,其中求学之苦,之难,无以言表。而李少莉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十几岁的纺织女工,从学徒班开始,就当了医生。而且工作突出,这在人们群众的心里,是什么样的神仙人物才能做到啊。工人当了医生的跨度,令多少人汗颜自不必说。而李少莉紧接着逆袭自考了电大法律系专业,妥妥的高学历本科知识分子。于40岁升任副科级,43岁升任正科级,54岁才到了副处级。
综上所述,李少莉的升迁时间加起来才14年,不太慢,但不是最快,时间上绝对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其次是工作能力上:
在发布会上,李少莉打扮精致,点读稿件的细节,引起多人反感。之后被扒出了李以前接受采访的视频: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条理性无法恭维,民众生疑。
国家目前实行的各项条例法律法规中,体制内人员讲话的规定甚少,也没有规定讲话不能用手指点读稿件,这足以说明李少莉的这种点读,不违法,不违规。沉默寡言的人,不代表他能力差,伶牙俐齿话多的人能力不见得就强。
李少莉来获得过大量的荣誉,包括:全国满意公务员、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是实打实的含金量很高的荣誉,应该是对她的褒奖,也是对她认可。如果谁还怀疑,先自己得一个劳动模范试试。
综上所述,“李局事件”,在官方调查结果未出来之前,所有的揣测,都没有真凭实据。
综上所述,也许,所有人都误会了李局长。
那么,您对这件事有何看法?您认为到底是什么原因把李局长推上风口浪尖的呢?欢迎留言。
靠命运还是靠自已
前几日本人一篇小文引起近十万网友围观,始料不及。
该文讲述是几十年前一位部队复员军人,能分配进公安而不去,拼命要进大国企,如今退休工资比公安退休差一大截而悔之不及。
我劝他不要悔,是命运安排,众网友也认为是“命”。认为是命运安排,这是我劝人之词,不这样劝,我又能说什么呢?
其实我是不认可这样观点,而我年青时也就很不相信这种说法,相信努力可以改变自已,后来事实果真是这样。
本人是家中长子,按1972年上海中学毕业分配,去了安徽插队落户。别人在插队期间要么拼命干活争取上调,要么消极游玩,听候命运安排。而我相信不管怎样,努力学习总是不错的。利用有的是空闲时间拼命看书。
后来形势急剧变化,恢复高考。本人兴冲冲去应考,由于本人自学是文科类,数理外一窍不通,差几分落榜了。再后来知青全部返城,我分配在公交电车二场任售票员。
但我读书求上进之心不死,业余恶补数理化,后考进上海首届电大中文系,毕业后又考取工商局,单位不放人。1992年后政治形势进一步宽松了,人们可以自由流动了,我又雄心勃勃去考行政执法,录取后工作几十年,如今享受公务员退休。
我不是夸耀自已,而是说明人的一生命运是有作用,但不是主要作用,别人毕业分配留沪进工厂,而我去插队落户,命运太差。但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知识,怎么判断社会前进方向?当时国企是很吃香,但公安机关政治地位不低,不能一叶障目,被眼前小利迷惑,自古以来吃皇粮就是旱涝保收的啊!你有机会进公安,不去反而拼命要进国企,努力的方向变反了,命怎么会变好呢?
李少莉副局长的工作经历太神奇了,每一步路都如同被人提前安排好了一样,没有一点波折,顺风顺水。自从16岁中学毕业,进入呼和浩特纺织厂以后,事业一路开挂,为我们上演了一出灰姑娘成功逆袭的精彩戏码,看过之后,你一定会为她竖起大拇指,给她一个大大的赞。
1984年,中学刚毕业,16岁的李少莉就进入了内蒙古纺织厂工作,成了一名纺织女工,不知道是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还是因为工作辛苦而萌生了重新学习的想法,仅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她就开始学习了,进入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中医学徒班学习。
令人奇怪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学习而放弃纺织厂的工作,也许是想一边赚钱一边学习?也许是想赚钱贴补家用?我们不得而知。虽然这两个行业在我们看来并没有什么关联,但这却成为了她创造事业奇迹的开始。
从1985年到1990年,中医学徒班一上就是五年,白天纺衣织布,晚上挑灯当学徒,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体力?然而,自此以后,李少莉似乎爱上了学习,直到年近40的年纪,依然孜孜不倦的奔波在求学的路上,令我们这些大学一毕业就不再学习的人,深感自愧不如。
命运总会垂青不懈奋斗的孩子,中医学徒的学习刚一结束,事业的春天就如期而至,1990年,李少莉从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一跃成为拥有事业编制的白衣天使,进入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当上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
她也许拥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也许是意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1996年已经快30岁的她,决定在医学领域继续深造,成为了内蒙古中医院大专班的一名学生,看到这里,你是否认为她非常热爱中医这份神圣的工作呢?你想错了,因为她志不在此,后面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拿到了内蒙古中医院大专文凭5年后的2003年,李少莉离开了医生的工作岗位,顺利进入呼和浩特市卫生局,成为了一名中蒙医科的文职人员,工作仅一年,李少莉又又又一次走上了求学之路,这次可厉害了,以前是工作跨行业,这次是学习跨专业,这明显是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的节奏啊。
2004年年近40岁的李少莉,从熟悉的中医专业一下跨到了陌生的法学专业(可能预判到了要有医闹,准备用法律武器应对?),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法学专业的一名学生,一边勤恳工作,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还要挑灯夜读,想想都让人敬佩,劳模的荣誉实至名归。
不得不说,李少莉的运气简直好到了极点,不知道是人生遇贵人,还是背后有高人,2006年电大刚一毕业,就直接升任中蒙医科副科长,而此后的事业更是平步青云,从副科长到副主任,从副主任到科长,从科长再到副局长,可谓是步步高升。
12年后的2018年,幸运之神再一次向李少莉抛出了橄榄枝,从卫生局的事业编干部直接跳进了令无数人向往的国家公务员体系,进入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当上了一名正科级干部,又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晋升为副局长,可见她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该有多强。
李少莉,用行动和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的,只要努力做好一件事,就一定会有收获,而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
如果她能在穿着打扮上再低调一点,如果她能在开发布会前准备得再充分一点,起码把发言稿多看几遍,也许一切都不会发生,再过几年,领导岗位退休,子孙绕膝,安享晚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
堪称奇迹的人生?李少莉副局长的人生经历太神奇了,一路顺风顺水,就好像早已经被人提前安排好了。
现实版的灰姑娘成功逆袭的故事,看完之后,相信你也和我一样,佩服的五体投体,为她竖起大拇指。
1984年,16岁的李少莉中学毕业就进入内蒙古纺织厂做女工,辛苦的工作使她想重新学习的冲动,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她进入呼和浩特市卫生局中医学徒班学习。
因家境贫寒,她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赚钱,也许是想给家里分担生活压力吧。
工作和学习的内容完全是两个行业,但这却成为了她创造事业奇迹的开始。
从1985年到1990年,坚持了五年,白天工作赚钱,晚上挑灯当学徒,这到底是多么自律,多么毅力的人啊?从此她也爱上了学习,年近40的年纪,依然奔波在求学的路上。像我这种毕业就没拿起课本的人,着实感到惭愧。
幸运总是降临到努力奋斗有准备的人身上,1990年中医学徒毕业,她从一名普通女工,进入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当上了一名有编制受人尊敬的医生。
1996年,将近30岁的她,因为有一颗不安于现状的心,决定在医学领域继续深造,成为了内蒙古中医院大专班的一名学生,她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看到这里,你肯定认为她是因为热爱中医这份神圣的工作?
你想错了,她的雄心壮志可不仅仅在此,后来的事业发展也证实了这一切。
顺利拿到内蒙古中医院大专文凭,5年后的2003年,李少莉从一名普通的医生,顺利进入呼和浩特市卫生局,成为中蒙医科的文职人员。接下来的发生的一切,真的不可思议!
2004年,年近40岁的李少莉,放弃中医专业,又一次走上求学之路,这次谁到不敢想,她直接跨到了陌生的法学专业,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法学专业的学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照顾家庭。想想都让人钦佩!
李少莉的命运简直好到了极点,不知道是人生遇贵人,还是背后有高人?
2006年,电大刚一毕业,就直接升任中蒙医科副科长,而此后的事业更是平步青云,从副科长到副主任,从副主任到科长,从科长再到副局长,可谓是步步高升。
2018年,李少莉再次被幸运眷顾,从卫生局的事业编干部直接跳进了国家公务员体系,进入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当上了一名正科级干部。
2020年,晋升为副局长,可见她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该有多强。
李少莉精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完全可以改变命运的,只要勤恳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人生也会改变!
如果发布会时,打扮的低调一点,发言稿熟读几遍,这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再过几年,领导岗位退休,子孙绕膝,安享晚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对此你们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