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一个军官敲开了一个破茅屋的门,老妇人出来问:“长官你找谁?”接着,一位老父闻声出来问道:“长官,我儿子18年前去参军了,叫郑国仲,您见过吗?”这位军官扑通跪地:“爹!娘!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啊!”
二老仔细辨认后,认出了眼前的这位长官真的是他们的儿子,三人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这位军官就是郑国仲,他已经18年没有回家了。
郑国仲出生在一个人口密集、土地贫瘠的小县城,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稠密,几百年来百姓生活困苦,民国初年的天灾人祸更是导致民不聊生。
郑国仲小时候,全家四口人只有不足一亩的田地可供耕种,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唯一庆幸的是父母对他还不错,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为了生计,都会狠下心来,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卖掉换成食物来维持家庭的生计。
为了分担家庭的生计,为了缓解父母的压力,郑国仲早早地步入了社会,不仅当过裁缝,还帮人家打过杂,然而挣来的薪水太低了,对于家庭支出只是杯水车薪。
年少的郑国仲很不理解:为什么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么难?人生的出路和希望在哪里?
1927年,震惊全国的黄麻起义全面爆发,黄麻起义的主力军就是中国的广大农民。这时候的郑国仲深刻的理解到: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是一心带着全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好党派!
每每想到这,郑国仲那颗干涸的心就好像正被一场春雨滋润,从此他心里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的新生活奋斗。
1929年,16岁的郑国仲正在地里干活,突然听到红军队伍正在招兵,早就有参军想法的他激动不已,赶紧跑到了招兵处,询问红军干部自己是否可以参军。
红军干部表示,他可以参军,但是要有心理准备,随时出发,为国征战。
其实父母一直不同意他参军,所以这一次,他没有告诉父母参军的消息,他向着家的方向跪下,心里默念:“爸妈等我回来。”
就这样,郑国仲如愿以偿地踏上了红军之路,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得知儿子已经参军,跟着大部队离开的郑父郑母,直到儿子已经铁了心要当红军,只能向着红军前进的方向,默默祈祷儿子一切安好。
刚参加革命的郑国仲非常刻苦,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斗争之后,他的胆识跟指挥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抗战烽火中,郑国仲成长为八路军的一员战将。
尤其是在百团大战中,郑国仲所在团再次担任主攻,当时只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山顶阵地,因为屡攻不下,部队伤亡很大。
郑国仲发现敌前沿阵地正面的坎子全是黄土,便亲自率兵挖地道直插敌人阵地,抵近攻击。经过顽强战斗,他们打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尽管多次立功,可他始终有一个心结:父母。
当年的不辞而别让他觉得很对不住父母,这么多年也没有回过家,甚至都没给家里送过信,他这个儿子实在是他不合格了!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当部队挺进家乡红安一带时,郑国仲只感到满满的愧疚与思念之情,他好想回去看一眼。
于是,他向组织请了假,获得批准后,他连夜赶回了家。
一路上,由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几乎认不出这是自己心心念念的故乡。
十八年的不辞而别,十八年的物是人非。他靠着自己陈旧的记忆找到了家的位置。
他敲开了一个破茅屋的门,门口出来了一位老妇人,她问道:“长官你找谁?”接着,一位老父闻声出来问道:“长官,我儿子18年前去参军了,叫郑国仲,您见过吗?”
听到这番话,郑国仲心中犹如被一根刺扎了一下,他强忍着泪水,扑通跪地喊了声:“爹!娘!我就是你们的儿子啊!”
当年的毛头小子已经成了在战场上指点江山的副司令,父母怎么能认得出来?老父亲老母亲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才确定眼前站着的是自己的儿子。
豆大的眼泪从布满皱纹的父亲的脸上落下,老人家强忍着激动的心情,用手指着郑国仲:“十八年了,没有你的一丝消息,你知道我和你娘是怎么过来的……”
话音未落,郑国忠一把抱住父亲,“是儿子不孝,没有考虑到爹娘!”一时间,三个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的。
在家中小住了几日,郑国仲又踏上了征程,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
临行前,他对二老说:“儿子这条命早已经给了解放军,前方战事繁忙,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活着回来。”说完,又将自己的所有津贴都拿出来,交给了二老,并再次向二老下跪,郑重地磕了三个头以后,含泪离开。
新中国建立后,郑国仲成为了青岛海军基地副司令,身居高位,由于公务繁忙,他很少有机会回家探望父母,但他每个月都会拿出自己工资的一部分,定期寄回老家,孝敬二老,直至二老与世长辞。
@Kiki讲历史
郑国仲是伟大的革命战士,他于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将赤子之心献于祖国!
自古忠孝两难全,对郑国仲而言,此生已许国,无法顾小家,唯有不负国家负家人!还有很多像郑国仲一样的人,让我们一同向他们致敬!